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手動升降臺,屬于可變換桌面高度的桌子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常規升降臺高度是固定的,基于使用普適性的要求,也有一些企業在桌面下方設置升降裝置,升降裝置的常用模式為曲臂式升降,這種方式的優勢在于升降較為穩定,但缺陷在于占用空間大、噪音高、可調空間小,使用過程中通常是采用氣缸驅動,調控性差。
基于此,做出本申請。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現有升降臺所存在的上述缺陷,本申請提供一種升降方便、調控穩定的手動升降臺。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申請采取的技術方案如下:
手動升降臺,包括承座、升降機構、手柄、輸出桿和桌面,所述的升降機構包括承桿和節桿構成,承桿固定在承座上,節桿套裝在承桿外,其頂端與桌面固定;輸出桿與手柄均位于桌面下,輸出桿與手柄連接;手柄轉動,并通過輸出桿促使桌面上下移動,桌面帶動節桿沿承桿上下移動。
進一步的,作為優選:
所述的節桿至少設置有一個,并自下而上逐級套裝。
所述的升降機構設置有兩個,分別位于桌面的兩端。
所述的桌面下方設置有承梁,承梁與節桿連接,手柄和輸出桿帶動桌面上下移動,桌面通過承梁帶動節桿沿承桿上下移動。
所述的節桿與桌面直接設置有側承板,起到固定和支撐的作用,更優選的,所述的側承片為L形結構,其兩側邊分別與桌面和節桿接觸。
所述的電驅動連接有驅動桿,手柄轉動,并通過輸出桿促使驅動桿上下移動,進而帶動桌面上下移動。更優選的,所述的驅動桿與桌面或承梁固定。
所述的承座底部設置有腳輪。
組裝過程中,可先將節桿與承桿連接形成升降機構,裝入手柄和輸出桿以及驅動桿,并將升降機構、承梁與桌面連接,即完成組裝;手柄轉動,該轉動傳遞給輸出桿,輸出桿將其轉化為輸出,并通過驅動桿驅動桌面和承梁上下移動,進而帶動節桿沿承桿上下移動,在移動的過程中,即完成工作臺的升降。
本申請桌面的升降是通過升降機構來實現的,使用過程中,通過手柄轉向的不同,輸出桿帶動桌面上下移動,升降機構中承桿和節桿的配合,即方便了升降軌跡的控制,又避免了升降過程的震動,確保升降穩定性;節桿可設置一節,也可設置多節,當采用一節時,節桿直接套裝在承桿上,上大下小的截面結構有利于升降過程作用力的均衡;當采用多節時,最底層的節桿套裝在承桿上,才次一層的節桿套裝在最底層節桿上,最上層節桿則與桌面或承梁連接,即完成組裝,組裝工序簡便,升降穩定有序,避免了摩擦音噪的產生。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申請的第一種拆分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申請的第二種拆分結構示意圖。
其中標號:1. 承座;2. 升降機構;2a. 升降機構一;2b. 升降機構二;21. 承桿;22. 節桿;3. 輸出桿;4. 手柄;5. 桌面;6. 驅動桿;61. 傳動塊;7. 承梁;71. 承槽;8. 側承片;9. 腳輪。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本實施例手動升降臺,結合圖1,包括承座1、升降機構2、輸出桿3、手柄4和桌面5,升降機構2包括承桿21和節桿22構成,承桿21固定在承座1上,節桿22套裝在承桿21外,節桿22頂端與桌面5固定;輸出桿3和手柄4均固定在桌面5下底面上,且輸出桿3與手柄4連接,而手柄3還通過傳動塊61與驅動桿6連接,手柄4的順時針或逆時針轉動,通過輸出桿3帶動驅動桿6上下移動,進而通過傳動塊61帶動桌面5和節桿22沿著承桿21上下移動。
組裝過程中,可先將節桿22與承桿21連接形成升降機構2,裝入手柄4和輸出桿3以及驅動桿6,并將升降機構2與桌面5連接,即完成組裝;手柄4轉動,該轉動傳遞給輸出桿3,輸出桿3將其轉化為輸出,并通過驅動桿6和傳動塊61驅動桌面5上下移動,進而帶動節桿22沿承桿21上下移動,在移動的過程中,即完成工作臺的升降。
本申請桌面5的升降是通過升降機構2來實現的,使用過程中,通過手柄4的轉動,輸出桿3帶動桌面1上下移動,升降機構2中承桿21和節桿22的配合,即方便了升降軌跡的控制,又避免了升降過程的震動,確保升降穩定性;節桿22可設置一節,也可設置多節,當采用一節時,節桿22直接套裝在承桿21上,上大下小的截面結構有利于升降過程作用力的均衡;當采用多節時,最底層的節桿套裝在承桿21上,才次一層的節桿套裝在最底層節桿上,最上層節桿則與桌面5連接,即完成組裝,組裝工序簡便,升降穩定有序,避免了摩擦音噪的產生。
實施例2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的設置和工作原理相同,區別在于:桌面5下方設置有承梁7,承梁7通過承槽71與節桿22連接,驅動桿6位于承梁7內,輸出桿3帶動驅動桿6和傳動塊61上下移動,進而帶動承梁7和桌面5隨著節桿22上下移動。
實施例3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的設置和工作原理相同,區別在于:升降機構2設置有兩個,分別為升降機構一2a和升降機構二2b,升降機構一2a、升降機構二2b對稱設置在桌面5兩端。
實施例4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的設置和工作原理相同,區別在于:結合圖2,升降機構2設置有兩個,分別為升降機構一2a和升降機構二2b,升降機構一2a、升降機構二2b對稱設置在桌面5兩端;桌面5下方設置有承梁7,承梁7通過承槽71與節桿22連接,驅動桿6位于承梁7內,輸出桿3帶動驅動桿6和傳動塊61上下移動動,進而帶動承梁7和桌面5隨著節桿22上下移動。
組裝過程中,可先將節桿21與承桿22連接形成升降機構,裝入電驅動3、手控器4以及驅動桿6,并將升降機構2、承梁7與桌面5連接,即完成組裝;電驅動3通電,通過手控器4的顯示屏進行升降狀態的選擇,該選擇即為指令,該指令傳遞給電驅動3,電驅動3將其轉化為輸出,并通過驅動桿6驅動桌面5和承梁7上下移動,進而帶動節桿22沿承桿21上下移動,在移動的過程中,即完成工作臺的升降。
本實施例中,桌面5的升降是通過升降機構2來實現的,使用過程中,通過手柄4的轉動,輸出桿3帶動桌面5上下移動,升降機構2中承桿21和節桿22的配合,即方便了升降軌跡的控制,又避免了升降過程的震動,確保升降穩定性;節桿22可設置一節,也可設置多節,當采用一節時,節桿22直接套裝在承桿21上,上大下小的截面結構有利于升降過程作用力的均衡;當采用多節時,最底層的節桿套裝在承桿上,才次一層的節桿套裝在最底層節桿上,最上層節桿則與承梁7連接,即完成組裝,組裝工序簡便,升降穩定有序,避免了摩擦音噪的產生。
實施例5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4的設置和工作原理相同,區別在于:節桿22與桌面之間通過側承片8固定,該側承片為L型結構,其兩側分別與桌面5和節桿22接觸。
實施例6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4的設置和工作原理相同,區別在于:承座底部設置有腳輪9,方便使用。
實施例7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4的設置和工作原理相同,區別在于:節桿22與桌面之間通過側承片8固定,該側承片為L型結構,其兩側分別與桌面5和節桿22接觸;承座底部設置有腳輪9,方便使用。
以上內容是結合本實用新型創造的優選實施方式對所提供技術方案所作的進一步詳細說明,不能認定本實用新型創造具體實施只局限于上述這些說明,對于本實用新型創造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創造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簡單推演或替換,都應當視為屬于本實用新型創造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