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是有關于一種改進的無繩式電動節能卷簾結構,尤指一種該卷幕單元往下垂放時呈保持平直狀態的無繩式電動卷簾。
背景技術:
現代建筑為顧及通風與采光,幾乎每間房間都設有窗戶,甚至為供使用者于室內眺望戶外的景致而設計大型的落地窗等,但窗戶的設計也容易因陽光直接照射,造成室內溫度上升,或造成室內情況受外人窺視等缺點,因此常會在窗戶上加裝窗簾,以顧及室內的私人的隱私與遮蔽陽光、調節光線及裝飾墻面等,而傳統型的窗簾都是采拉繩作為控制移動之用,例如羅馬簾、摺頸簾或百摺簾,拉繩通常是由上梁往下垂落到雙手可拉到之處,當拉動拉繩時,即能夠以此控制窗簾做水平移動,該拉繩式窗簾裝設后會有突兀的拉繩出現在該窗簾的一側邊,影響美觀且在使用時使用者必須親自到窗簾的拉繩進行操作,而無法遠距離控制升降動作,便利性明顯不足,且家中有孩童時,當孩童因好奇或玩耍時不慎將外露的拉繩纏繞于頸部,便很有可能因難以掙脫而勒頸致死的意外,對于幼兒的安全堪慮。故,為免除外露的拉繩的使用,市面出現一種無繩式窗簾,如圖9所示,其主要包括有一卷動單元4及一幕簾5,該卷動單元4設有一軸心41,該幕簾5的頂端與該卷動單元4的軸心41固結,且該幕簾5借由該軸心41的轉動而可包覆纏繞于該軸心41外側或向下卷放而出,因此在操作使用上極具安全、便利的特性。
依上述常見結構,該幕簾5受該卷動單元4的軸心41轉動而呈自動卷收,但該幕簾5于向下卷放時,因兩側邊并無支撐力而容易造成兩側產生彎曲現象,使該幕簾5展開時呈現不平整的事情發生,導致該無繩式窗簾于使用而呈現整體觀感不佳,于實際應用上仍有未臻完善之處,實為一大弊端問題,而亟待加以改進。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種該卷幕單元往下垂放時呈保持平直狀態的無繩式電動卷簾。
為達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一種改進的無繩式電動節能卷簾結構,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電動卷簾裝置,包括一卷幕單元、一傳動單元、一框架單元、一訊號接收器以及一控制器;其中:
該卷幕單元,具有一傳動軸,其一端界定出一腔室,其另一端則界定出一樞接端;一卷布,其頂端連結固定于該傳動軸,該卷布其底端處縫設有一布管部;以及一配重桿,設置于該布管部內;
該傳動單元,設置定位于該卷幕單元的傳動軸的腔室內,該傳動單元用以驅使該傳動軸呈運轉狀態,借以帶動該卷布呈往上卷收與往下垂放狀態;
該框架單元,供該卷幕單元與該傳動單元組裝結合,該框架單元具有一固定軌;一第一側座,設置于該固定軌其一端處,該第一側座供該傳動單元嵌設固定;一第二側座,設置于該固定軌其另一端處,該第二側座則供該卷幕單元的傳動軸的樞接端嵌設固定;以及一回轉輪組件,設置于該第二側座內,該回轉輪組件供該卷幕單元的傳動軸的樞接端予以樞設;
該訊號接收器,耦接于該傳動單元且作電性連結;以及
該控制器,與該訊號接收器相匹配,該控制器用以發送訊號至該訊號接收器而控制該傳動單元其運轉動作的啟閉狀態;
一簾幕裝置,包括一簾布、一配重桿以及多個夾持單元;其中:
該簾布,其頂端固定該電動卷簾裝置的框架單元的固定軌后方上緣處并呈往下垂放狀態,該簾布其底端處縫設有一布管部;并于該簾布前方面系縫設有多個呈上下排列的穿孔套;
該配重桿,設置于該簾布的布管部內;以及
該些夾持單元,各具有一桿體,其設置于該簾布的各穿孔套內;二夾持塊,其分別設置于該桿體兩端處;以及多個固定元件,其分別螺鎖于各該夾持塊處而迫緊于該桿體處,使該桿體與該二夾持塊呈固定狀態,而該些夾持單元系用來當該電動卷簾裝置的卷幕單元的卷布呈往下垂放狀態時而予以夾持,使該卷幕單元的卷布往下垂放時呈保持平直狀態;及
一結合組件,具有一魔鬼氈條,其黏設于該電動卷簾裝置的框架單元的固定軌后方處;以及一魔鬼氈塊,其縫設于該簾幕裝置的簾布前方頂端處,該魔鬼氈塊可拆卸地氈附于該魔鬼氈條,使該簾幕裝置與該電動卷簾裝置呈可拆離式型態。
由于本實用新型改進的無繩式電動節能卷簾結構,適用裝設于一窗戶上的無繩式電動卷簾,其功效在于:當該傳動單元設置于該卷幕單元的傳動軸的腔室內時,借由該傳動單元的傳動輪的擋盤及驅動馬達的定位盤而與該腔室呈定位狀態,使該驅動馬達于運轉時而帶動該驅動馬達的定位盤呈轉動,進而帶動該卷幕單元的傳動軸呈運轉狀態;當該卷幕單元的卷布往下垂放時,由于該卷布其底端處設置有該配重桿,使該卷布向下的重力集中在中央位置,并將搭配簾幕裝置的各夾持單元的二夾持塊用來夾持該卷幕單元的卷布兩側邊處,使該卷幕 單元往下垂放時能呈保持平直狀態;而當該卷幕單元的卷布往上卷收時,其搭配該回轉輪組件用以輔助該卷幕單元的卷布呈往上卷收時,而降低該傳動單元其運轉的電力消耗,進行往上卷收過程中更加節能省力;借此,提供一種該卷幕單元往下垂放時呈保持平直狀態的無繩式電動卷簾。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組合立體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分解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該電動卷簾裝置的立體分解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該電動卷簾裝置的傳動單元的立體分解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該簾幕裝置的夾持單元的立體分解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的使用狀態示意圖。
圖7是本實用新型圖6中標示A的放大示意圖。
圖8是本實用新型圖6中標示B的放大示意圖。
圖9是常見結構的立體實施例圖。
具體實施方式
首先,請參閱圖1至圖5所示,本實用新型改進的無繩式電動節能卷簾結構;包括:一電動卷簾裝置1、一簾幕裝置2及一結合組件3,其中:
該電動卷簾裝置1,包括一卷幕單元11、一傳動單元12、一框架單元13、一訊號接收器14以及一控制器15;其中:
該卷幕單元11,具有一傳動軸111,其一端呈凹陷沿伸狀而界定出一腔室1111,其另一端則呈突出延伸狀而則界定出一樞接端1112;一卷布112,裁減成預定長度的形狀,該卷布112其頂端連結固定于該傳動軸111,并該卷布112其底端處縫設有一布管部1121,而該布管部1121為該卷布112以圍繞構成后所縫設;以及一配重桿113,設置于該布管部1121內;
該傳動單元12,設置定位于該卷幕單元11的傳動軸111的腔室1111內,該傳動單元12用以驅使該傳動軸111呈運轉狀態,借以帶動該卷布112呈往上卷收與往下垂放狀態;
該框架單元13,供該卷幕單元11與該傳動單元12組裝結合,該框架單元13為金屬材質所制成,而金屬材質則選自為銅、不銹鋼、鋁、鋅或鐵質的任一者,其中該框架單元 13具有一固定軌131,其整體呈長條狀;一第一側座132,設置于該固定軌131其一端處而呈結合狀態,該第一側座132系供該傳動單元12嵌設固定;一第二側座133,設置于該固定軌131其另一端處而呈結合狀態,該第二側座133則供該卷幕單元11的傳動軸111的樞接端1112嵌設固定;以及一回轉輪組件134,設置于該第二側座133內,該回轉輪組件134供該卷幕單元11的傳動軸111的樞接端1112予以樞設,而該回轉輪組件134用以輔助該卷幕單元11的卷布112呈往上卷收時,而降低該傳動單元12其運轉的電力消耗,使該卷幕單元11的卷布112進行往上卷收過程中更加省力;
該訊號接收器14,耦接于該傳動單元12且作電性連結;以及
該控制器15,與該訊號接收器14相匹配,該控制器用以發送訊號至該訊號接收器14而控制該傳動單元12其運轉動作的啟閉狀態;
該簾幕裝置2,包括一簾布21、一配重桿22以及多個夾持單元23;其中:
該簾布21,裁減成預定長度的形狀,該簾布21其頂端固定該電動卷簾裝置1的框架單元13的固定軌131后方上緣處并呈往下垂放狀態,并于該簾布21其底端處縫設有一布管部211,該布管部211為該簾布21以圍繞構成后所縫設;又該簾布21前方面縫設有多個呈上下排列的穿孔套212;該穿孔套212為布料材質縫設于該簾布21其前方面所形成;另外,該簾布21其頂端更延伸形成有一延伸段213;
該配重桿22,其整體呈長條狀,該配重桿22設置于該簾布21的布管部211內;以及
該些夾持單元23,各具有一桿體231,其整體呈長條狀,該各桿體231其設置于該簾布21的各穿孔套212內;二夾持塊232,其分別設置于該桿體231兩端處;以及多個固定元件233,其分別螺鎖于各該夾持塊232處而迫緊于該桿體231處,使該桿體231與該二夾持塊232呈固定狀態,而該些夾持單元23用來當該電動卷簾裝置1的卷幕單元11的卷布112呈往下垂放狀態時而予以夾持,使該卷幕單元11的卷布112往下垂放時呈保持平直狀態;及
該結合組件3,具有一魔鬼氈條31,其黏設于該電動卷簾裝置1的框架單元13的固定軌131后方處;以及一魔鬼氈塊32,其縫設于該簾幕裝置2的簾布21前方頂端處,該魔鬼氈塊32可拆卸地氈附于該魔鬼氈條31,使該簾幕裝置2與該電動卷簾裝置1呈可拆離式型態;
借由以上結構而言,更進一步說明如下:
(一)該電動卷簾裝置1的框架單元13的固定軌131設有一容置槽1311,該容置槽1311兩側端處供該第一側座132與該第二側座133嵌設固定;
其中該第一側座132設有至少一用于嵌設該固定軌131的容置槽1311一側端處呈固定狀態的卡掣端1321,使該第一側座132與該固定軌131呈可拆卸組裝式型態,以及一供該傳動單元12嵌設固定的容置孔1322與一連結孔1323;而該第二側座133設有至少一用于嵌設該固定軌131的容置槽1311另一側端處呈固定狀態的卡掣端1331,使該第二側座133與該固定軌131呈可拆卸組裝式型態,以及一供該卷幕單元11的傳動軸111的樞接端1112嵌設定位的容置孔1332,且該傳動軸111的樞接端1112并樞設定位于該回轉輪組件134處;
其中該傳動單元12具有一傳動輪121,該傳動輪121一端處設有一擋盤1211,而另一端處則設有一呈凹陷狀的結合孔1212;一定位端122,其整體呈方柱狀,且設于該傳動輪121的擋盤1211一端面處而呈延伸狀態,該定位端122嵌設于該框架單元13的第一側座132的容置孔1322而呈固定狀態;一驅動馬達123,設置于該傳動輪121的結合孔1212而呈結合狀態,該傳動單元12的驅動馬達123選自直流馬達,所述直流馬達其直流電壓為12V以下,而其以直流電壓為4.5V上下為最佳;及一導線124,連結于該驅動馬達123并穿設于該傳動輪121與該定位端122處而呈外露狀態,該導線124一端設有一連結器1241,該連結器1241嵌設于該框架單元13的第一側座132的連結孔1323處而呈固定狀態,并供該訊號接收器14耦接插設;
其中該訊號接收器14具有一殼體141,其內部呈中空狀;一電源線142,其一端設于該殼體141一端處;一連結端頭143,設于該電源線142另一端處,該連結端頭143耦接插設于該傳動單元12的導線124的連結器1241且作電性連結;一接收模塊144,設置于該殼體141內并與該電源線142呈耦接且作電性連結,該接收模塊144用以接收該控制器15所發射的訊號;一電源供應模塊145,設置于該殼體141內處,其用以提供該訊號接收器14與該傳動單元12所需的電力;
其中該傳動單元12的驅動馬達123一端處設有一定位盤1231,其外圓周面處設有多個呈環繞排列狀態的定位溝槽1232,供該驅動馬達123設置于該卷幕單元11的傳動軸111的腔室1111而呈定位;而該傳動軸111的腔室1111內則設有多條與該驅動馬達123的定位盤1231的定位溝槽1232呈相互對應的定位肋1113,使該驅動馬達123于運轉時而帶動該驅動馬達123的定位盤1231呈轉動,進而帶動該 卷幕單元11的傳動軸111呈運轉狀態;
(二)該簾幕裝置2的各夾持單元23的各夾持塊232設有一樞接部2321,該樞接部2321其一側端處設有一供該桿體231樞設的插設孔2322;而該樞接部2321其前端處設有一與該插設孔2322呈相通狀態的階梯螺孔2323,該階梯螺孔2323則供該固定元件233螺鎖而迫緊于該桿體231,而該固定元件233選自螺絲;并于該樞接部2321其前端處橫向延伸有一夾持桿2324。
續請參閱圖6至圖8所示,是本實用新型改進的無繩式電動節能卷簾結構的較佳實施使用狀態說明,本新型適用裝設于一窗戶上的無繩式電動卷簾,當無繩式電動卷簾掛設于門、窗框處或抵頂定位于門、窗框處,
由于該傳動單元12設置于該卷幕單元11的傳動軸111的腔室1111內時,借由該傳動單元12的傳動輪121的擋盤1211及驅動馬達123的定位盤1231而與該腔室1111呈定位狀態,其中該傳動輪121的擋盤1211抵制于該卷幕單元11的傳動軸111的端處,而該驅動馬達123的定位盤1231其外圓周面處的各定位溝槽1232則嵌設于該傳動軸111的腔室1111內的各定位肋1113,呈現該傳動單元12裝設于該卷幕單元11的傳動軸111的腔室1111內呈固定狀態:使該驅動馬達123于運轉時而帶動該驅動馬達123的定位盤1231呈轉動,進而帶動該卷幕單元11的傳動軸111呈運轉狀態,
當按壓該控制器15的按鈕而發送訊號至該訊號接收器14的殼體141內處的接收模塊144,其控制該傳動單元12運轉動作的啟閉狀態;由于該傳動單元12的導線124的連結器1241與該訊號接收器14的電源線142一端的連結端頭143相互耦接插設作電性連結,而該傳動單元12的導線124則內藏于該框架單元13的第一側座132內,借以帶動該卷幕單元11的傳動軸111的轉動,而使該卷幕單元11的卷布112往下垂放時,使該卷幕單元11的卷布112可視情況而呈現半收折或者完全收折的任一者型態,由于該卷布112其底端處設置有該配重桿113,使該卷布112向下的重力集中在中央位置,如圖7所示,并將搭配簾幕裝置2的各夾持單元23的二夾持塊232中的夾持桿2324用來夾持該卷幕單元11的卷布112兩側邊處,使該電動卷簾裝置1的卷幕單元11的卷布112往下垂放時能呈保持平直狀態,如圖8所示,不僅能對居家和辦公室的門或窗框處達到布置裝飾,更可改變室內采光情形,增加其照明亮度,及避免受陽光直接照射導致光線太亮易刺眼和溫度上升等缺點;
而當按壓該控制器15的按鈕而發送訊號至該訊號接收器14的殼體141內處的接收模塊144,其控制該傳動單元12運轉動作的啟閉狀態,使該卷幕單元11的卷布112往上卷收時,并搭配該回轉輪組件134用以輔助該卷幕單元11的卷布112呈往上卷收時,而降低該傳動單元12的驅動馬達123其運轉的電力消耗,以進行往上卷收過程中更加節能省力,使該卷幕單元11的卷布112可視情況而呈現半收折或者完全收折的任一者型態,其中該驅動馬達123選自直流馬達,所述直流馬達其直流電壓為12V以下,而其以直流電壓為4.5V上下為最佳者;借此,提供一種該卷幕單元11往下垂放時呈保持平直狀態有無繩式電動卷簾。
綜合以上所述,一種改進的無繩式電動節能卷簾結構又未曾見于諸書刊或公開使用,誠符合新型專利申請要件。以上所述乃是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及所運用的技術原理,若依本新型的構想所作的改變,其所產生的功能作用仍未超出說明書及圖式所涵蓋的精神時,均應在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