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枕頭,特別涉及一種新型枕頭。
背景技術:
枕頭,是一種睡眠工具。一般認為,枕頭是人們為睡眠舒適而采用的填充物,枕頭能夠很好的保護頸部的正常生理彎曲,維持人們睡眠時正常的生理活動。目前,年輕人中午多數都在辦公室午休,用枕頭墊著,趴在桌上午睡,但是在休息過程中,枕頭容易滑動,使用很不方便。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之處,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新型枕頭,它能夠方便的放置在手臂上,不會隨意滑動,在趴著睡覺的時候,更加舒適。
為達到上述之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新型枕頭,包括枕頭本體,所述枕頭本體包括織布層和棉花,所述織布層將棉花包裹,所述棉花位于織布層內腔,所述枕頭本體的底面設有凹槽,所述凹槽貫通枕頭本體側壁,所述凹槽中車縫有支撐部,所述支撐部由經編間隔織物制成,所述經編間隔織物包括表層、間隔層和底層,所述間隔層將表層和底層連接為一體,所述表層和底層均為密織布,所述間隔層的厚度為0.3-1cm。
進一步地,所述凹槽開口設有連接部,所述連接部包括連接條和第一魔術貼,所述第一魔術貼包括第一勾面和第一毛面,所述第一勾面車縫在連接條內側面,所述第一毛面車縫在凹槽開口。
進一步地,所述枕頭本體的表面設有替換墊,所述替換墊與枕頭本體之間通過第二魔術貼相連,所述第二魔術貼包括第二勾面和第二毛面,所述第二勾面車縫在替換墊的底面四周,所述第二毛面設置在枕頭本體表面四周,所述替換墊為清涼墊或彈性墊。
進一步地,所述替換墊為清涼墊,所述清涼墊包括外層、中間層和內層,所述中間層將外層和內層連接為一體,所述外層和內層均為大孔網布。
進一步地,所述替換墊為彈性墊,所述彈性墊包括密織層和彈性體,所述密織層將彈性體包裹。
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實用新型所述枕頭設有凹槽,所述凹槽中車縫有支撐部,所述支撐部由經編間隔織物制成,所述經編間隔織物包括表層、間隔層和底層,所述間隔層將表層和底層連接為一體,所述表層和底層均為密織布,所述間隔層的厚度為0.3-1cm,所述支撐部很好的支撐凹槽,使得凹槽不易變形,能夠方便手臂的放置,同時具有良好的彈性和透氣性,使用更加舒適,
2.本實用新型所述替換墊為清涼墊,所述清涼墊包括外層、中間層和內層,所述中間層將外層和內層連接為一體,所述外層和內層均為大孔網布,在天氣較熱的時候,選用清涼墊,能夠加快空氣流通,不儲熱,透氣舒適;所述替換墊為彈性墊,所述彈性墊包括密織層和彈性體,所述密織層將彈性體包裹,在天氣較涼的時候,選用彈性墊,能夠起到良好的保溫效果,使用舒適。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枕頭本體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經編間隔織物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清涼墊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彈性墊結構示意圖。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至圖5所示,一種新型枕頭,包括枕頭本體1,所述枕頭本體1包括織布層11和棉花12,所述織布層11將棉花12包裹,所述棉花12位于織布層11內腔,所述枕頭本體1的底面設有凹槽13,所述凹槽13貫通枕頭本體1側壁,在午休的時候,能夠將枕頭放置在手臂上,方便休息。
所述凹槽13中車縫有支撐部2,所述支撐部2由經編間隔織物21制成,所述經編間隔織物21包括表層22、間隔層23和底層24,所述間隔層23將表層22和底層24連接為一體,所述表層22和底層24均為密織布,所述間隔層23的厚度為0.3-1cm,所述支撐部2很好的支撐凹槽13,使得凹槽13不易變形,能夠方便手臂的放置,同時具有良好的彈性和透氣性,使用更加舒適,所述凹槽13開口設有連接部3,所述連接部3包括連接條31和第一魔術貼32,所述第一魔術貼32包括第一勾面33和第一毛面34,所述第一勾面33車縫在連接條31內側面,所述第一毛面34車縫在凹槽13開口,通過連接部3能夠將枕頭固定在手臂上,在使用的時候,不會隨便滑動。
所述枕頭本體1的表面設有替換墊4,所述替換墊4與枕頭本體1之間通過第二魔術貼5相連,所述第二魔術貼5包括第二勾面51和第二毛面52,所述第二勾面51車縫在替換墊4的底面四周,所述第二毛面52設置在枕頭本體1表面四周,所述替換墊4為清涼墊41或彈性墊42,針對不同的溫度變化,能夠方便的更換不同功能的替換墊4,休息更加舒適。
所述替換墊4為清涼墊41,所述清涼墊41包括外層43、中間層44和內層45,所述中間層44將外層43和內層45連接為一體,所述外層43和內層45均為大孔網布,在天氣較熱的時候,選用清涼墊41,能夠加快空氣流通,不儲熱,透氣舒適;所述替換墊4為彈性墊42,所述彈性墊42包括密織層46和彈性體47,所述密織層46將彈性體47包裹,在天氣較涼的時候,選用彈性墊42,能夠起到良好的保溫效果,使用舒適。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其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