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窗簾的技術領域,尤其是指羅馬簾以透光簾與非透光簾的組合,配合磁吸構造來控制簾體透光、不透光等各種需求。
背景技術:
以往的窗簾是拉繩式的結構,通過拉繩來控制簾體的收合與展開,但是因為簾體收合之后,拉繩會垂伸露出一段長度,以致幼童在嘻鬧當中會不慎纏繞脖子,慌亂當中的拉扯,造成拉繩上升之時將會產生勒緊之力以致發生意外事故,因此后來推出一種無拉繩式的窗簾,如美國專利號公開號為US7,150,304B2“Cordless blind structure”的發明專利案<下稱:現有技術>,便是簾體通過磁吸組件的設計來進行收合及展開的動作,無需另外設渦輪組、拉繩及T繩供簾體定位,避免幼童不慎纏繞至脖子的危險。因此簾體在最下端往上等距固設若干磁吸組件,令簾體于收合時,可將簾體最下端的磁吸組件逐次往上對折,而與上方的磁吸組件相互疊置吸附定位至所欲收合的位置,且于展開時,僅需將簾體的最下側往下輕拉,即令磁吸組件脫離吸附而使簾體自然下垂呈展開狀。
現有技術設置磁吸結構,來供簾體方便收合或展開,但是簾體為不透光,所以簾體即便收折到任何想設定的高度,仍然是會讓室外通過簾體未收折的窗口空間看到屋內,因此無法滿足個人隱私同時具備透光的需求。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人鑒于前述的問題,進而用心研究開發,因此本實用新型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磁吸式羅馬簾,其主要為羅馬簾結合一透光簾與一非透光簾,配合磁吸構造控制非透光簾停留在透光簾的位置,調整透光簾露出透光面的面積大小,提供多種光線調節的操作功能,其包括全面不透光、部份區域或全面的兼具隱私的透光性需求。
為了可達到前述的目的,本實用新型所運用的技術方案在于提供一種磁吸式羅馬簾,其包括:
一透光簾,其兩端分別設為一首端與一末端,該首端固定于一上梁的底部,該透光簾沿縱向等分橫設多排第一磁石,各排該第一磁石之間分別形成一透光面;
至少一非透光簾,包括兩端分別是一第一端、一第二端,該第一端、第二端之間,沿縱向等分橫設多排第二磁石,該非透光簾于適處安裝至少一用以帶動該非透光簾的拉環,各排該第二磁石之間,分別形成一面積與該透光面相當的遮光面;用以該非透光簾通過該第二磁石磁吸于該透光簾的該第一磁石,通過移動該非透光簾而卷折該遮光面,吸附于下一層該第二磁石與該第一磁石,隨意控制該非透光簾露出所需范圍的該透光面。
其中該透光簾于設置該第一磁石處車縫制成橫管狀的第一折節,該第一折節中空處再塞裝固定該第一磁石,形成各折節之間為該透光面。
其中該非透光簾的該第一端至該第二端的總長度較該透光簾長,寬度可與該透光簾相同,該非透光簾于設置該第二磁石處使用縫紉機縫制成橫管狀的第二折節,該第二折節中空處塞裝固定該第二磁石。
其中該第一端設置一拉環,靠近該第二端的該第二折節對應設置另一拉環。
其中該非透光簾可包括兩片,一片非透光簾活動磁吸或分離于該透光簾,另一片非透光簾上端連接固定于該透光簾的該末端,于該非透光簾上等分橫向設置多排第三磁石,于最末下方處固定一拉環。
因此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可以獲得的功效簡要說明如下:
1、本實用新型利用兩個獨立分開的一透光簾、一非透光簾,分別設置多排第一磁石、第二磁石,借以兩者磁吸方式來吸附結合,因此非透光簾脫離磁吸于透光簾時,便可令遮光面一節一節地退移、卷折,于適合位置再重新磁吸于非透光簾與透光簾,便可令非透光簾的遮光面退離透光面,因此顯露出隨意設定的透光面面積,來達成部份透光或是全面透光的需求,調整透光面積的構造、操作簡潔并且方便。
2、而且本實用新型的羅馬簾由透光簾與非透光簾兩層組合,因此當非透光簾退離透光簾時,透光簾本身的透光面可讓光線投射進入屋內,卻還能有薄紗的透光面提供個人隱私不會全然清楚顯露,因此本實用新型方便調整透光面積,以及兼具保有個人隱私的優點。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的立體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的分解側視平面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的組合側視平面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的部份收折的立體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的部份收折的側視平面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的另一種形態的部份收折的側視平面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的再一種形態的部份收折的側視平面圖。
圖9為本實用新型另一較佳實施例的立體圖。
圖10為本實用新型根據圖9的立體分解圖。
圖11為本實用新型根據圖9另一較佳實施例作收折變化的立體圖。
圖12為本實用新型根據圖11較佳實施例作的側視平面圖。
圖13為本實用新型根據圖11另一較佳實施例作的側視平面圖。
附圖標記說明
10透光簾 11首端
12末端 13第一折節
15透光面
20第一磁石
30、301、50非透光簾
31第一端 32第二端
33第二折節 34、35拉環
36遮光面 38飾布
40第二磁石
51第三折節 52第三磁石
54遮光面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為一種磁吸式羅馬簾,請參看圖1、圖2所示,其包括:
一透光簾10,其兩端分別設為一首端11與一末端12,首端11固定于上梁100底部,該透光簾10于首端11、末端12兩端,以及于首端11、末端12兩端之間,沿縱向等分處分別橫向固定多個第一磁石20,具體方式可以為透光簾10于設置第一磁石20處使用縫紉機縫制成橫管狀的第一折節13,第一折節13中空處再塞裝固定該第一磁石20,而各折節13之間各為一透光面15;
一非透光簾30,其長度較該透光簾10長,寬度可與該透光簾10相同,該非透光簾30包括兩端,分別是一第一端31、一第二端32,第一端31、第二端32之間,沿縱向等分處,分別橫向固定多個第二磁石40,具體方式可以為非透光簾30于設置第二磁石40處使用縫紉機縫制成橫管狀的第二折節33,第二折節33中空處再塞裝固定該第二磁石40,第一端31設置的第二折節33安裝一拉環34,靠近第二端32的第二折節33也對應設置另一拉環35,各第二折節33之間為一遮光面36,遮光面36的面積與透光簾10的透光面15的面積相同;另外,還可配合加裝一短形的飾布38,通過固定于上梁100,以在前方遮住一小部份面積作為裝飾。
使用時,請參看圖2、圖3、圖4所示,手持拉環34,將非透光簾30的第一端31的第二折節33,通過第二磁石40對準磁吸于透光簾10的首端11,讓非透光簾30對應到透光簾10的第二折節13的第一折節33,彼此以磁性相吸力量來結合,使非透光簾30呈平直地結合于透光簾10上,如圖1所示,當非透光簾30的第一端31的第二折節33,磁吸于透光簾10的首端11的第一折節13,便使得非透光簾30的所有遮光面36平直地遮住透光簾10的透光面15,因此羅馬簾此時便是全面展開而且呈不透光的隱密狀態。
另外如圖1、圖5、圖6所示,當使用者想要部份面積透光,則拉住非透 光簾30的第一端31的拉環34,使其因向外的施力來脫離第二磁石40磁吸透光簾10的第一磁石20的力量,讓透光簾10的第一端31的第二折節33往下移動,形成遮光面36呈卷折狀,讓第一端31的第二磁石40磁吸定位于非透光簾30往下第二個位置的第二折節33上,形成該處位置包括透光簾10中間位置的第一折節13、非透光簾30此處兩個吸附的第二折節33,共有三個折節磁吸定位;因此顯露出透光簾10的首端13區域的透光面15,讓光線在透光簾10最上方的透光面15進入屋內,此即達到部份透光的目的。
另外如圖5、圖7所示,使用者還可以拉動非透光簾30下方的拉環35,令非透光簾30的第二端32的遮光面36因此由下往上拉動卷折,使拉環35所在的第二折節33,磁吸定位于上一個位置的第二折節33,讓遮光面36有卷折的立體感,而與上方拉環34所在的遮光面36,形成雙層的卷折狀,更增立體波浪的視覺美感,又兼具透光面15部份區域的調節光線作用。
同理,圖2、圖7、圖8,若要增加透光面15的透光面積,則再將非透光簾30的拉環34拉出以脫離磁吸透光簾10的狀態,基于圖7的狀態再往下移動,使拉環34所在的第二折節33及其下一個位置的第二折節33,再往下移動并且磁吸于非透光簾30往最下方第二端32所在的第二折節33,形成非透光簾30共有三層第二折節33一起重疊,利用三層第二磁石40一起磁吸于透光簾10的末端12上的第一磁石20,便露出透光簾10所有透光面15,構成透光簾10全部展開,借以達到非透光簾30全面透光效果。
圖7、圖10、圖11的實施例,說明非透光簾也可于中間處分開形成獨立兩片式的非透光簾301以及非透光簾50,分開的非透光簾50上端連接固定于透光簾10的末端12,非透光簾50上設置多道內裝第三磁石52的第三折節51,最末下方位置的第三折節51固定一拉環53,各第三折節51之間為遮光面51,前述的非透光簾301則仍然磁吸于透光簾10上,其拉環35位于非透光簾301的第二端321處的第二折節33;因此當半張式的非透光簾301所設置的拉環34相對位于末端的第二折節33上,半張式的非透光簾301磁吸于透光簾10上,使遮光面36全面地遮住透光簾10的透光面15,而另外半張式的非透光簾50則連 接于透光簾10的末端,因此兩片非透光簾301、50展開時,便是全面遮光的展開狀態;
反之,由于兩片非透光簾301、50的設計,便能讓非透光簾301形成由下往上收折的使用狀態,故而如圖11、圖12、圖13所示,拉動拉環35,將非透光簾301的遮光面36,以第二折節33為磁吸處,一節一節依序往上卷折并且重疊吸附各節第二磁石40以及透光簾10最上層的第一磁石20,便能顯露全部透光簾10的透光面15,來達到調整羅馬簾透光面積的作用。
上述實施例僅為例示性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本領域技術人員均可在不違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原理及精神的情況下,對上述實施例進行修改及變化,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如所附權利要求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