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具有頭枕的空氣床,尤其是指一種在空氣床上連接頭枕,且頭枕內層可充氣,頭枕外層可塑形。
背景技術:
目前在市面上常見的空氣床一般為床墊形式,主要包括一個可以充氣的本體,且本體的一側設有氣嘴,以通過空氣泵加壓,讓空氣通過氣嘴進入本體內,使本體充氣膨脹,以供使用者躺臥。而由于此種空氣床具有質輕、彈性好、收藏便利且易于攜帶的特點,因此,不但可以供居家臨時性的使用,且可讓使用者攜帶外出,提供露營之用。
基于一般人的躺臥習慣,不論是家居或外出露營,大都會使用頭枕以增加枕臥的舒適性,并防止頸椎移位。而對于僅具有床墊形式本體的空氣床時,當使用者外出露營時,即需要另外攜帶頭枕,不但更占用了攜帶裝備的體積,且增加攜帶的不方便性。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此,為了提供一種有別于現有技術的結構,并改善上述的缺陷,發明人積多年的經驗及不斷的研發改進,遂有本實用新型的產生。
本實用新型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通過在一個可以充氣的本體頂面一側設有至少一頭枕,且頭枕的外層具有可塑形特性的具有頭枕的空氣床,能解決現有的空氣床不具有頭枕,在外出露營時,需要另外攜帶頭枕,使占用了攜帶裝備體積,且造成攜帶不方便的問題,而能將可充氣且可塑形的頭枕與空氣床本體結合,以方便使用者攜帶及舒適的使用。
為達到上述的目的,本實用新型所設的具有頭枕的空氣床包括一個可以充氣的本體,本體具有一頂面、一底面及四個環繞于頂面及底面之間的側面;其主要的技術特點在于本體的頂面一側設有至少一頭枕,頭枕包括一可充氣的內層及一可塑形的外層,且內層與本體連接,外層包覆于內層的外表面。
實施時,頭枕的中央位置具有呈帶狀的一凹陷部。
實施時,可塑形的外層為厚度大于1公分以上的記憶棉層。
實施時,內層的底面與本體的頂面連接,內層底面與本體頂面的連接處具有一可供空氣流動的孔道。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通過本實用新型的設置,本體及至少一頭枕在充氣之前,可方便使用者收折攜帶;而在分別或同時充氣之后,則可讓使用者舒適的枕臥。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的立體外觀示意圖。
圖2為圖1的a-a’剖面圖。
附圖標記說明
具有頭枕的空氣床1 本體2
充氣空間21 氣嘴22
頂面23 底面24
側面25 頭枕3
凹陷部31 弧凸部32
內層33 外層34
孔道35。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具有頭枕的空氣床主要包括一本體及至少一頭枕,本體及至少一頭枕可在分別或同時充氣之后成型,以供使用者枕臥。
請參閱圖1、圖2所示,其為本實用新型具有頭枕的空氣床1的較佳實施例,包括一本體2及兩個頭枕3。其中,本體2內部具有呈長方體的一充氣空間21,本體2的一側具有一個連通充氣空間21及本體2外部的氣嘴22,借以在氣嘴22連接一空氣泵以進行充氣時,讓空氣通過氣嘴22進入本體2內,使本體2充氣膨脹。實施時,該氣嘴22也可為一閥,并通過安裝于本體2內部的手動或電動空氣泵輸入空氣,讓本體2充氣膨脹。
本體2呈長方體狀,具有一長方形頂面23、一長方形底面24以及四個扁長形側面25,其中,長方形底面24上下反向于長方形頂面23,四個側面25環繞于頂面23的四個邊緣及底面24的四個邊緣之間。上述頂面23、底面24及四個側面25為連續的平面層;實施時,頂面23、底面24及四個側面25也可為各自獨立的平面層所黏結而成。
而兩個頭枕3平行設置于本體2的頂面23一側,任一頭枕3是根據人體工程學的原理設計而成,其中央位置具有呈帶狀的一凹陷部31以容置使用者的頭部,頭枕3的一端具有弧凸部32,以支撐使用者的頸部。實施時,頭枕3的數量也可為一個或兩個以上。
頭枕3包括一內層33及一外層34,內層33以塑料材料所制成,內層33的底面向下結合于本體2的頂面23上,內層33底面與本體2頂面23的連接處具有一孔道35,通過該孔道35可使本體2內的充氣空間21與頭枕3的內層33連通。而外層34為厚度大于1公分以上的記憶棉層,外層34包覆于內層33的外表面。借此,當本體2及頭枕3同時充氣之后,即可成型以供使用者枕臥;而由于外層34具有可塑形的特性,則可客制化的供個人使用,并讓使用者在枕臥時能達到舒適、健康的效果。實施時,頭枕3底面也可與本體2內的充氣空間21呈不相連通的狀態,而分別以氣嘴22及另一個連接于頭枕3上的氣嘴予以充氣,分別使本體2及頭枕3充氣膨脹。
因此,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的優點:
1、本實用新型的本體頂面一側設有至少一頭枕,且頭枕及本體可以分別或同時充氣膨脹,因此,在外出露營時,能方便使用者攜帶使用。
2、本實用新型的頭枕的內層可以充氣膨脹,而包覆于內層外表面的外層具有可塑形的特性,因此,能客制化的供個人使用,并讓使用者在枕臥時能達到舒適、健康的效果。
綜上所述,通過上文所述的內容,本實用新型確實可達到預期的目的,提供一種不僅能方便使用者攜帶、能客制化的供個人使用,且能讓使用者舒適及健康枕臥的具有頭枕的空氣床,極具產業上利用的價值,依法提出實用新型專利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