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是關于一種充氣墊結構,特別指一種通過底墊上設有至少一個氣閥,以對氣墊部進行充、放氣的充氣墊。
背景技術:
一般所知的充氣床,大都是設由一可充、放氣的氣墊作為床體,利用設置在氣墊上的氣閥,對氣墊內部充氣時能使氣墊充氣而展開,或開啟氣閥使氣墊泄氣后,減縮氣墊體積以利收藏。
傳統的上述充氣床,其床體大都是一中空氣囊狀的結構設計,雖然,可以利用不同的充氣量,來調節氣墊床體的支撐彈性,但整體而言,因為床體的表面為一體的平面構造,當人體躺臥在此床體的表面時,較重的部位如臀部、肩部等部位,會在床體表面凹陷得較深,從而影響該部位周邊也會相對向下凹陷,導致躺臥睡眠時的不適感;如果翻身時,人體的動作會因為床體表面為一體的平面構造,而將震幅傳送至整個床面,造成整個床面都會震動;如果提高氣墊床體內的充氣量,則會因為床體的表面為一體的平面構造,而造成床體的表面整體硬度增加,很難順利的調節成為用戶適合的彈性,諸此都是傳統的充氣床最常見的缺點。
綜觀以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創作人經多年苦心潛心研究、思索并設計出一種充氣墊結構,以期針對已知技術的缺點加以改善,進而增進產業上的實施利用。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種充氣墊結構,于氣墊部的底墊上布設了多個中空的充氣柱體,分別由每一充氣柱體構成獨立的彈性支撐體,而能在充氣墊表面形成多個彈性支撐體,使得充氣墊的支撐彈性更為均衡穩定。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通過充氣墊的充氣柱體與氣閥的數量及位置配置,讓用戶依需求進行區塊性或各別的充氣柱體的充氣或放氣量的調整,以能臥躺于充氣墊上時,讓身體不同部位的重力獲得舒適的壓力分布。
為達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充氣墊結構,主要包括一上表層,構成該充氣墊的表面;一下表層,構成該充氣墊的底面;一側面層,連接在該上表層與該下表層外邊,構成該充氣墊的周圍,使該充氣墊具有一內部空間;以及一氣墊部,是設于該內部空間內,包括:至少一底墊;多個充氣柱體,是為中空結構,且是布設于該至少一底墊的表面;及至少一氣閥,是設于該至少一底墊,以對該氣墊部進行充氣或放氣。
承上所述的充氣墊結構,其中所述充氣柱體的中空結構是與該至少一底墊的中空結構相通,以形成一充氣空間。
承上所述的充氣墊結構,其中所述充氣柱體更區分為多個區塊,所述區塊內的充氣柱體的中空結構是與該至少一底墊的中空結構相通,且該至少一氣閥是相對應設置于所述區塊內的充氣柱體下方,以分別對所述區塊內的充氣柱體進行充氣或放氣。
承上所述的充氣墊結構,其中所述充氣柱體的中空結構是分別與該至少一底墊的中空結構相通,且該至少一氣閥是相對應設置于所述充氣柱體下方,以分別對所述充氣柱體進行充氣或放氣。
承上所述的充氣墊結構,其中所述充氣柱體的表面皆為平面表面。
承上所述的充氣墊結構,其中所述充氣柱體的表面皆為圓弧表面。
承上所述的充氣墊結構,其中所述充氣柱體包括平面表面的充氣柱體及圓弧表面的充氣柱體,且該平面表面的充氣柱體與該圓弧表面的充氣柱體是互為交錯排列。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該充氣墊的支撐彈性更為均衡穩定,同時在臥躺于充氣墊上時,使用者的身體不同部位的重力獲得舒適的壓力分布。
附圖說明
為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內容,以下結合實施例及附圖詳細說明如后,其中:
圖1為本實用新型充氣墊的立體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充氣墊的氣墊部外觀圖。
圖3A為本實用新型充氣墊的第一實施例的剖切示意圖。
圖3B為本實用新型充氣墊的第一實施例的充氣柱體另一表面態樣剖切示意圖。
圖3C為本實用新型充氣墊的第一實施例的充氣柱體不同表面態樣交錯排列剖切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充氣墊的第二實施例的剖切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充氣墊的第三實施例的剖切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閱圖1所示,是為本實用新型充氣墊的立體圖。本實用新型的充氣墊結構,包括一上表層11、一下表層12、一側面層13及一氣墊部20,上表層11構成該充氣墊的表面,下表層12構成該充氣墊的底面,側面層13是連接在該上表層11與該下表層12外邊,構成該充氣墊的周圍,使該充氣墊具有一內部空間14,而氣墊部20是設于該內部空間14內。
再請參閱圖2及圖3A,是為本實用新型充氣墊的氣墊部20外觀圖及第一實施例的剖切示意圖,本實用新型充氣墊的氣墊部20包括:至少一底墊21、多個充氣柱體22及至少一氣閥23,充氣柱體22是為中空結構,且是布設于該底墊21的表面,而氣閥23是設于該底墊21,以對該氣墊部20進行充氣或放氣。于本實施例中,底墊21是為一個,所述充氣柱體22的中空結構是與該底墊21的中空結構相通,以形成一充氣空間25,故氣閥23可設置至少一個,當氣閥23開始進行供氣時,可同時對底墊21及充氣柱體22進行充氣。當氣墊部20內部充滿適當空氣時,上述該每一充氣柱體22即成為直立狀,由每一充氣柱體22構成獨立向上的彈性支撐體,而能在充氣墊表面形成多個彈性支撐體。
當人體躺臥在此充氣墊的表面時,較重的部位如臀部、肩部等部位,雖然會在墊體表面凹陷得較深,但因為充氣墊表面是由多個各別獨立的充氣柱體22為彈性支撐體,而不會影響該部位周邊,使躺臥睡眠時更為舒適。
如果翻身時,因為充氣墊表面是由多個各別獨立的充氣柱體22為彈性支撐體,人體動作的震幅會因為不相連的每一充氣柱體22所吸收,使震幅被降低至最小的程度,而不會傳送至整個床面。
如果提高充氣墊體內的充氣量,也因為充氣墊表面是由多個各別獨立的充氣柱體22為彈性支撐體,使墊體的表面每一充氣柱體22都均勻的增加其彈性支撐力,很容易的就能調節成為用戶適合的彈性。
如果使用者欲進行收納,只需將氣墊部20內部空氣泄放,即可將此氣墊部20折疊成小體積收藏狀態。
此外,上述每一充氣柱體22的表面皆為平面表面,如圖3A,恰可接觸充氣墊的上表層11;又,如圖3B所示,為本實用新型充氣墊的第一實施例的充氣柱體另一表面態樣剖切示意圖,每一充氣柱體24的表面皆是為圓弧表面;再者,如圖3C所示,充氣柱體包括平面表面的充氣柱體22及圓弧表面的充氣柱體24,且該平面表面的充氣柱體22與該圓弧表面的充氣柱體24是互為交錯排列。
請參閱圖4,是為本實用新型充氣墊的第二實施例的剖切示意圖,本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不同處在于充氣柱體22更區分為多個區塊,而底墊21亦相對應區分為多個區塊,所述區塊內的充氣柱體22的中空結構是與所屬區塊內的底墊21的中空結構相通,且氣閥23是相對應設置于所述區塊內的充氣柱體22下方,以分別對所述區塊內的充氣柱體22進行充氣或放氣。因每個區塊皆設有氣閥23,故使用者可依需求調整每個區塊的氣閥23的充氣或放氣量,以符合使用者身型,且亦可平均分布不同的身體壓力至墊體上,降低皮膚與墊體的接觸壓力。
請參閱圖5,是為本實用新型充氣墊的第三實施例的剖切示意圖,本實施例與第一及第二個實施例不同處在于增加氣閥23的設置,即充氣柱體22的中空結構是分別與下方相對應的底墊21的中空結構相通,且氣閥23亦是相對應設置于充氣柱體22下方,以分別對充氣柱體22進行充氣或放氣,因每個充氣柱體22皆具有氣閥23,故可依使用者所需進行更細部的調整。
進一步說明,上述的第二實施例及第三實施例的充氣柱體表面可皆為平面表面或皆為圓弧表面,或者為平面表面與圓弧表面的充氣柱體互為交錯排列的形式,如圖3A至圖3C所示的態樣。
故本實用新型確實提供一種充氣墊結構,通過氣墊部的底墊上布設多個充氣柱體及氣閥,分別由每一充氣柱體構成獨立的彈性支撐體,而能在充氣墊表面形成多個彈性支撐體,使得充氣墊的支撐彈性更為均衡穩定;另,通過充氣柱體與氣閥的數量及位置配置,讓用戶可依需求進行充氣或放氣量的調整,以能臥躺于充氣墊上時,讓身體不同部位的重力獲得舒適的壓力分布。
綜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可行實施例,非因此即局限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圍,凡是運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為的等效結構變化,均理同包含于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