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關平窗生產線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關平窗的自動化生產線。
背景技術:
:
目前關平窗的大玻璃與導軌的之間的裝配工藝、小玻璃與外框之間的裝配工藝采用人工檢測和人工安裝的方式,而在制作玻璃鋼的生產過程中,如 :上料、毛坯件預檢測、涂膠、刷活化劑、刷底漆、烘干、小玻璃貼膠帶與反扣等工序,而每道工序都需要工人來進行操作完成,這樣就造成操作人員多,勞動強度高,生產時間長,效率低等情況,所以需要把各道工序連接起來,通過機器來完成這些工作。
技術實現要素:
: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產品精度高、生產效率高的自動化生產線。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關平窗的自動化生產線,包括上料工位、透光檢測線、大玻璃生產線、小玻璃生產線和控制柜;
所述上料工位包括大玻璃放置架和小玻璃放置架;
所述透光檢測線包括第一抓取機器人、移動工作臺、CCD影像檢測裝置、支撐架、打標氣缸和次品流出現,所述支撐架固定安裝在移動工作臺的上端,所述CCD影像檢測裝置和打標氣缸均固定安裝在支撐架的頂端,所述次品流出現設置在移動工作臺的下端;
所述大玻璃生產線和小玻璃生產線均由左向右依次設置第一回流線、刷活化劑與底涂線、烘干線、總成涂膠線、第二回流線;
所述第一回流線由回流框架、浮動皮帶線、第三阻擋氣缸和絲桿組成,所述浮動皮帶線安裝在回流框架的頂部,所述第三阻擋氣缸固定安裝在回流框架上,兩根所述絲桿對稱安裝在回流框架的兩側;
所述刷活化劑與底涂線由第一框架、第一雙層皮帶線、第二抓取機器人和第一阻擋氣缸組成,所述第一雙層皮帶線設置在第一框架的頂部,所述第二抓取機器人放置在第一框架內側,所述第一阻擋氣缸固定安裝在第一框架上;
所述烘干線由第二框架、第二雙層皮帶線、第二阻擋氣缸和加熱系統,所述加熱系統設置在第二框架的頂部,所述第二雙層皮帶線設置在加熱系統與第二框架之間,所述第二阻擋氣缸固定安裝在第二框架上;
所述總成涂膠線由第三框架、點膠頭、上層平移雙皮帶線和下層固定雙皮帶線組成,所述點膠頭通過移動滑軌安裝在第三框架的頂部,所述上層平移雙皮帶線通過移動滑軌安裝在第三框架的一側,所述下層固定雙皮帶線固定安裝在第三框架的另一側;
所述第二回流線與第一回流線的結構相同;
所述小玻璃生產線的第一回流線與刷活化劑與底涂線之間設置有小玻璃貼膠布線,所述小玻璃生產線的總成涂膠線與第二回流線之間設置有反扣小玻璃線;
所述小玻璃貼膠布線由第四框架、貼膠布供給系統、旋轉臺、壓塊、氣剪、頂氣缸、滾軸和壓棒組成,所述旋轉臺通過旋轉氣缸安裝在第四框架的頂部,所述頂氣缸固定安裝在旋轉臺的下部,所述壓塊與頂氣缸的活塞桿相連接,所述貼膠布供給系統和滾軸均固定設置在旋轉臺上平面的左側,所述氣剪固定設置在旋轉臺上平面的后端,所述壓棒固定設置在旋轉臺上平面的前端;
所述反扣小玻璃線右第五框架、旋轉電機、真空吸盤、固定架、過渡機構、第三雙層皮帶線、外框和頂升氣缸組成,所述固定架通過滑軌固定安裝在第五框架的頂部,所述真空吸盤通過轉軸活動安裝在固定架的底部,所述旋轉電機固定安裝在固定架的頂部,并且旋轉電機控制真空吸盤進行翻轉,所述過渡機構固定設置在第五框架的中部位置,所述第三雙層皮帶線設置在第五框架下部位置,所述外框放置在第三雙層皮帶線上,所述頂升氣缸固定安裝在第五框架下部;
所述透光檢測線、第一回流線、刷活化劑與底涂線、烘干線、總成涂膠線、第二回流線、小玻璃貼膠布線和反扣小玻璃線均與控制柜通過電路相連接。
作為優選,所述第一抓取機器人和第二抓取機器人均選用六軸機器人。
作為優選,所述大玻璃生產線和小玻璃生產線二者的烘干線與總成涂膠線之間均設置有可開合活動線。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之處是:該設備用于大玻璃與導軌,小玻璃與外框的自動預裝檢測涂膠。生產過程中,由人工將大玻璃與導軌,小玻璃與小框擺放到對應位置上,經透光檢測,小玻璃貼膠布,涂活化劑,涂底漆,烘干,涂膠,反扣小玻璃等工序流程。不但加工出來的產品精度高,而且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透光檢測線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第一回流線的結構示意圖。
圖4刷活化劑與底涂線的結構示意圖。
圖5烘干線的結構示意圖。
圖6反扣小玻璃線的結構示意圖。
圖7是總成涂膠線的結構示意圖。
圖8是小玻璃貼膠布線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1、大玻璃放置架;12、小玻璃放置架;13、控制柜;2、透光檢測線;21、第一抓取機器人;22、移動工作臺;23、CCD影像檢測裝置;24、支撐架;25、打標氣缸;26、次品流出現;3、第一回流線;31、回流框架;32、浮動皮帶線;33、第三阻擋氣缸;34、絲桿;4、刷活化劑與底涂線;41、第一框架;42、第一雙層皮帶線;43、第二抓取機器人;44、第一阻擋氣缸;5、烘干線;51、第二框架;52、第二雙層皮帶線;53、第二阻擋氣缸;54、加熱系統;6、反扣小玻璃線;61、第五框架;62、旋轉電機;63、真空吸盤;64、固定架;65、過渡機構;66、第三雙層皮帶線;67、外框;68、頂升氣缸;7、總成涂膠線;71、第三框架;72、點膠頭;73、上層平移雙皮帶線;74、下層固定雙皮帶線;8、第二回流線;9、小玻璃貼膠布線;91、第四框架;92、貼膠布供給系統;93、旋轉臺;94、壓塊;95、氣剪;96、頂氣缸;97、滾軸;98、壓棒;10、可開合活動線。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描述:
如圖1至圖8所示的一種關平窗的自動化生產線,包括上料工位、透光檢測線2、大玻璃生產線、小玻璃生產線和控制柜13;
所述上料工位包括大玻璃放置架11和小玻璃放置架12;
所述透光檢測線2包括第一抓取機器人21、移動工作臺22、CCD影像檢測裝置23、支撐架24、打標氣缸25和次品流出現26,所述支撐架24固定安裝在移動工作臺22的上端,所述CCD影像檢測裝置23和打標氣缸25均固定安裝在支撐架24的頂端,所述次品流出現26設置在移動工作臺22的下端;合格品抓取上料,不合格品標識不合格區域并抓取至次品流出現26;
所述大玻璃生產線和小玻璃生產線均由左向右依次設置第一回流線3、刷活化劑與底涂線4、烘干線5、總成涂膠線7、第二回流線8;
所述第一回流線3由回流框架31、浮動皮帶線32、第三阻擋氣缸33和絲桿34組成,所述浮動皮帶線32安裝在回流框架31的頂部,所述第三阻擋氣缸33固定安裝在回流框架31上,兩根所述絲桿34對稱安裝在回流框架31的兩側;第一回流線3和第二回流線8均用于治具載板的循環以及人工下料;
所述刷活化劑與底涂線4由第一框架41、第一雙層皮帶線42、第二抓取機器人43和第一阻擋氣缸44組成,所述第一雙層皮帶線42設置在第一框架41的頂部,所述第二抓取機器人43放置在第一框架41內側,所述第一阻擋氣缸44固定安裝在第一框架41上;刷活化劑與底涂線4還包括活化劑供給機構;
所述烘干線5由第二框架51、第二雙層皮帶線52、第二阻擋氣缸53和加熱系統54,所述加熱系統54設置在第二框架51的頂部,所述第二雙層皮帶線52設置在加熱系統54與第二框架51之間,所述第二阻擋氣缸53固定安裝在第二框架51上;
所述總成涂膠線7由第三框架71、點膠頭72、上層平移雙皮帶線73和下層固定雙皮帶線74組成,所述點膠頭72通過移動滑軌安裝在第三框架71的頂部,所述上層平移雙皮帶線73通過移動滑軌安裝在第三框架71的一側,所述下層固定雙皮帶線74固定安裝在第三框架71的另一側;所述總成涂膠線7還包括活化劑供給機構
所述第二回流線8與第一回流線3的結構相同;
所述小玻璃生產線的第一回流線3與刷活化劑與底涂線4之間設置有小玻璃貼膠布線9,所述小玻璃生產線的總成涂膠線7與第二回流線8之間設置有反扣小玻璃線6;
所述小玻璃貼膠布線9由第四框架91、貼膠布供給系統92、旋轉臺93、壓塊94、氣剪95、頂氣缸96、滾軸97和壓棒98組成,所述旋轉臺93通過旋轉氣缸安裝在第四框架91的頂部,所述頂氣缸96固定安裝在旋轉臺93的下部,所述壓塊94與頂氣缸96的活塞桿相連接,所述貼膠布供給系統92和滾軸97均固定設置在旋轉臺93上平面的左側,所述氣剪95固定設置在旋轉臺93上平面的后端,所述壓棒98固定設置在旋轉臺93上平面的前端;小玻璃上料完成后,壓塊94將小玻璃壓緊;旋轉臺93帶動小玻璃轉動,貼膠布供給系統92在小玻璃上粘貼完成后由氣剪95進行剪斷。
所述反扣小玻璃線6右第五框架61、旋轉電機62、真空吸盤63、固定架64、過渡機構65、第三雙層皮帶線66、外框67和頂升氣缸68組成,所述固定架64通過滑軌固定安裝在第五框架61的頂部,所述真空吸盤63通過轉軸活動安裝在固定架64的底部,所述旋轉電機62固定安裝在固定架64的頂部,并且旋轉電機62控制真空吸盤63進行翻轉,所述過渡機構65固定設置在第五框架61的中部位置,所述第三雙層皮帶線66設置在第五框架61下部位置,所述外框67放置在第三雙層皮帶線66上,所述頂升氣缸68固定安裝在第五框架61下部;首先真空吸盤63吸住小玻璃下部,然后旋轉電機62帶動真空吸盤翻轉,再然后將小玻璃放置在過渡機構65上進行精切定位,定位完成后,真空吸盤63將小玻璃吸附至外框67上與其進行扣合,頂升氣缸68用于頂住小玻璃,以便于其扣合。
所述透光檢測線2、第一回流線3、刷活化劑與底涂線4、烘干線5、總成涂膠線7、第二回流線8、小玻璃貼膠布線9和反扣小玻璃線6均與控制柜13通過電路相連接。
所述第一抓取機器人21和第二抓取機器人43均選用六軸機器人。
為了便于用戶進行生產線維護,所述大玻璃生產線和小玻璃生產線二者的烘干線5與總成涂膠線7之間均設置有可開合活動線10。
需要強調的是:以上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實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