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臥具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枕頭。
背景技術:
人們長時間以坐姿面工作和休息,會給人們的肩頸部帶來不適,更甚者出現肩周炎、腦部供血不足等癥狀,因此,肩頸部的支撐和放松尤為重要。人們在睡眠時,枕頭能為肩頸部提供舒適支撐,由于每個人的肩頸部狀況不一致,使得對枕頭的區域軟硬度以及區域高度均有個性需求,而現有的枕頭不能根據人體需要來調整各項參數,不能為人們提供定制化肩頸支撐體驗。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充氣枕頭,通過將枕體劃分為具備獨立調節軟硬度的若干區域來滿足人們對枕頭支撐的要求,改善枕頭使用舒適度。
本實用新型通過以下方式實現:一種充氣枕頭,包括內設空腔的枕體,所述枕體內部包括由中部向外緣依次環抱設置的內環腔、中環腔以及外環腔,枕體通過充氣組件來調整內環腔、中環腔以及外環腔內的充氣量,實現枕體區域軟硬度差異化調節。將枕體結構劃分為具備獨立調節軟硬度的內環腔、中環腔以及外環腔來滿足使用者對枕頭支撐的要求,對肩頸部各區域施加差異化支撐力,以緩解肩頸部局部肌肉酸脹的情況,改善枕頭與使用者間的配合精細度,提高使用體驗。
作為優選,所述內環腔呈圓形且位于枕體中部,所述中環腔呈環狀且環繞所述內環腔外緣設置,所述外環腔呈環狀且環繞所述中環腔外緣設置,所述內環腔、中環腔以及外環腔同平面設置。內環腔、中環腔以及外環腔形成變徑多環結構,與人體頭部、肩頸部貼合匹配。
作為優選,所述中環腔包括四個圍合所述內環腔的單元中腔,所述外環腔包括四個圍合所述中環腔的單元外腔。將枕體劃分為9個區域,進行獨立或批量調節。
作為優選,所述中環腔內緣輪廓與所述內環腔外緣匹配,呈圓形;所述中環腔外緣輪廓與外環腔內緣輪廓匹配,呈橢圓形;所述外環腔外緣輪廓呈長方形。內環腔與中環腔間的銜接輪廓為圓形,中環腔與外環腔的銜接輪廓為橢圓形,在進行差異化充氣后,與人體頭部、肩頸部貼合。
作為優選,所述充氣組件包括充氣泵以及分流閥,所述充氣泵通連一主管與分流閥連接,所述分流閥分別通過支管分別與內環腔、中環腔以及外環腔通連。氣泵為枕體輸送氣體,分流閥實現輸送的氣體分別供應內環腔、中環腔以及外環腔,實現區域軟硬度差異化設置。
作為優選,所述內環腔、中環腔以及外環腔間設有密封筋條,所述支管沿所述密封筋條鋪設。密封筋條能起到隔離內環腔、中環腔以及外環腔的作用,使得內環腔、中環腔以及外環腔間氣壓差異設置,互不影響。當枕體充氣后,密封筋條會在枕體表面形成凹條,支管鋪設在凹條內,確保支管不會因人體擠壓而堵塞。
作為優選,所述支管為三根,且分別與內環腔、中環腔以及外環腔通連,相鄰單元中腔間通過氣管通連,相鄰單元外腔間通過氣管通連。枕體能形成內環腔、中環腔以及外環腔三層具有差異化軟硬度設置的枕體。
作為優選,所述支管為九根,且分別與內環腔、單元中腔以及單元外腔通連。枕體能形成9塊具有差異化軟硬度設置區域的枕體。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將枕體結構劃分為具備獨立調節軟硬度的內環腔、中環腔以及外環腔來滿足使用者對枕頭支撐的要求,對肩頸部各區域施加差異化支撐力,以緩解肩頸部局部肌肉酸脹的情況,改善枕頭與使用者間的配合精細度,提高使用體驗。
附圖說明
圖1 為枕體結構示意圖;
圖2 為支管采用結構一時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3 為支管采用結構二時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中:1、內環腔,2、中環腔,3、外環腔,4、單元中腔,5、單元外腔,6、氣泵,7、分流閥,8、密封筋條,9、支管,10、氣管,11、主管。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說明書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的實質性特點作進一步的說明。
如圖1所示的一種充氣枕頭,由內設空腔的枕體組成,所述枕體內部包括由中部向外緣依次環抱設置的內環腔1、中環腔2以及外環腔3,枕體通過充氣組件來調整內環腔1、中環腔2以及外環腔3內的充氣量,實現枕體區域軟硬度差異化調節。
在使用時,枕體利用充氣組件對內環腔1、中環腔2以及外環腔3進行充氣,使得相互隔離的內環腔1、中環腔2以及外環腔3間具有差異化氣壓,進而實現枕頭區域軟硬可調,使用者能根據自身頭部及肩頸部需求進行調整,以滿足支撐的需求。
在實際操作中,所述內環腔1呈圓形且位于枕體中部,所述中環腔2呈環狀且環繞所述內環腔1外緣設置,所述外環腔3呈環狀且環繞所述中環腔2外緣設置,所述內環腔1、中環腔2以及外環腔3同平面設置。在使用時,內環腔1用于支撐使用者頭部、中環腔2用于支撐使用者頸部、外環腔3用于支撐使用者肩部,由于頸部會內凹于頭部和肩部,通過在中環腔2中沖入較多的氣體,使得中環腔2相對于內環腔1和外環腔3隆起并抵觸在使用者頸部,確保枕體上表面與使用者頭肩頸部貼合。
在實際操作中,所述中環腔2內緣輪廓與所述內環腔1外緣匹配,呈圓形;所述中環腔2外緣輪廓與外環腔3內緣輪廓匹配,呈橢圓形;所述外環腔3外緣輪廓呈長方形。所述中環腔2包括四個圍合所述內環腔1的單元中腔4,所述外環腔3包括四個圍合所述中環腔2的單元外腔5。所述單元中腔4的外緣輪廓相同、內腔空間輪廓也相同,使得各單元中腔4在氣壓參數相同的情況下凸起的高度相同,為使用者提供等效支撐。所述單元外腔5的外緣輪廓相同、內腔空間輪廓也相同,使得各單元外腔5在氣壓參數相同的情況下凸起的高度相同,為使用者提供等效支撐。所述單元中腔4以及單元外腔5的數量及輪廓可以根據需要進行調整,均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
在實際操作中,所述充氣組件包括氣泵6以及分流閥7,所述氣泵6通連一主管11與分流閥7連接,所述分流閥7分別通過支管9分別與內環腔1、中環腔2以及外環腔3通連。所述內環腔1、中環腔2以及外環腔3間設有密封筋條8,所述支管9沿所述密封筋條8鋪設。分流閥7能分別控制從主管中流入的氣體進入內環腔1、中環腔2以及外環腔3中的流量,進而實現內環腔1、中環腔2以及外環腔3間氣壓差異化設置。
在實際操作中,所述支管9的鋪設結構有兩種:
結構一,如圖2所示,所述支管9為三根,且分別與內環腔1、中環腔2以及外環腔3通連,相鄰單元中腔4間通過氣管通連,相鄰單元外腔5間通過氣管通連。在此結構下,枕體呈氣壓差異化設置的內中外三層結構,支管9結構較為簡單,但各氣壓差異化區域較大,使得調節精度欠佳,適用于普通一般人群。
結構二,如圖3所示,所述支管9為九根,且分別與內環腔1、單元中腔4以及單元外腔5通連。枕體呈氣壓差異化設置的內中外三層共9塊區域,支管9鋪設結構較為復雜,各氣壓差異化區域較小,使得調節精度高,適用于對枕頭不同區域軟硬度具有差異化要求的人群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