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清潔機器人,特別是一種機器人擦地機。
背景技術:
擦地機都是通過清潔抹布和水箱的組合來實現擦地功能,即通過濕擦的方式來解決清潔不干凈的技術問題,該技術問題有兩個要求,一是:清潔要干凈;二是:不能留有水漬。
現有技術中CN 204146970 U公開了一種解決這種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其技術方案:在清潔抹布后側增加一塊干抹布,其采用干抹布和濕抹布相結合的方式,即解決了采用干抹布清潔不徹底的問題,又避免了濕抹布容易在清潔表面留下水漬的缺陷,可以達到更佳的清潔效果。但是實際上上述的技術方案只是理論上解決了不能留有水漬的技術問題,因為在產品實際工作過程中,實現擦拭水漬功能的抹布也會不斷地積累水,從而也變成了另一塊濕抹布,起不到解決清除水漬技術問題的技術效果;另外實際上現實中有很多待清潔表面并不能通過簡單的抹布擦拭來達到清潔干凈的技術效果。例如:待清潔表面粘有飯粒,油質等類似的物質。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上述現有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機器人擦地機,采用作往復運動或者旋轉運動的第一擦地裝置,通過往復擦拭力或者旋轉擦拭力,濕擦地面,以提高第一擦地裝置的清潔能力。
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現有的技術問題,提供一種機器人擦地機,包括本體、設置于所述本體的控制模塊和驅動模塊、設置于所述本體下部的移動輪和擦地裝置;還包括儲水室;所述擦地裝置包括第一擦地裝置和第二擦地裝置;所述第一擦地裝置設置于所述本體底部靠前的一側,所述第二擦地裝置設置于所述本體底部靠后的一側;所述驅動模塊與所述第一擦地裝置連接,所述第一擦地裝置能夠作往復運動或者旋轉運動;所述儲水室與所述第一擦地裝置經水管相連。
本實用新型更進一步的改進如下所述。
所述第一擦地裝置為單體往復運動;所述驅動模塊包括第一馬達,所述第一馬達帶動所述第一擦地裝置往復運動。
所述第一擦地裝置為雙體往復運動;所述驅動模塊包括第二馬達、連桿和擺桿;所述第二馬達經所述連桿、所述擺桿帶動所述第一擦地裝置同步往復運動。
所述第一擦地裝置為單體旋轉運動;所述驅動模塊包括第三馬達,所述第三馬達帶動所述第一擦地裝置旋轉運動。
所述第一擦地裝置為雙體旋轉運動;所述驅動模塊包括第四馬達、渦輪渦桿機構、傳送帶;所述第四馬達經所述渦輪渦桿機構、傳送帶帶動所述第一擦地裝置同步反向旋轉運動。
在所述水管上串設一水閥,在所述本體上設置一調節手柄,所述調節手柄與所述水閥連接,能夠改變所述水閥的開度。
包括超聲霧化器;所述水管的入口正對所述超聲霧化器,經所述超聲霧化器霧化后的水汽經所述水管至所述第一擦地裝置。
所述儲水室放置于所述本體上,或者所述本體的內部設置所述儲水室。
包括跌落感應模塊,所述跌落感應模塊設置于所述本體的底部且靠近前沿。
包括障礙感應模塊,所述障礙感應模塊設置于所述本體的底部且靠近前沿。
相較于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作往復運動或者旋轉運動的第一擦地裝置,通過往復擦拭力或者旋轉擦拭力,濕擦地面,以提高第一擦地裝置的清潔能力,能夠大大提高已清潔表面的潔凈度。第一擦地裝置能夠作往復運動或者旋轉運動,均分兩種,單體往復運動、單體旋轉運動,或者雙體往復運動、雙體旋轉運動。同時,設置跌落感應模塊和障礙感應模塊,提高本機器人擦地機的移動安全性。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機器人擦地機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底部一具體實施方式示意圖。
圖3為第一馬達帶動第一擦地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1底部又一具體實施方式示意圖。
圖5為第二馬達帶動第一擦地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圖1底部再一具體實施方式示意圖。
圖7為第四馬達帶動第一擦地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8為設置水閥和調節手柄的第一擦地裝置供水剖面示意圖。
圖9為設置超聲霧化器對第一擦地裝置供水剖面示意圖。
本體11
驅動模塊 第一馬達121
第二馬達122 連桿123 擺桿124
第四馬達125 渦輪渦桿機構126 傳送帶127
第一擦地裝置13
第二擦地裝置14
儲水室15
跌落感應模塊16
障礙感應模塊17
移動輪18
調節手柄19
水閥20
超聲霧化器21
水管22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說明及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如圖1至圖9所示,一種機器人擦地機,包括本體11、設置于本體11的控制模塊和驅動模塊、設置于本體11下部的移動輪18和擦地裝置、儲水室15。本體11用于提供安裝基礎。驅動模塊用于輸出動力。移動輪18能夠載著本體11及其上結構移動。擦地裝置與待清潔表面接觸,用于清潔待清潔表面上的污物。擦地裝置包括第一擦地裝置13和第二擦地裝置14,儲水室15與第一擦地裝置13經水管22相連,第一擦地裝置13實現濕擦,第二擦地裝置14實現干擦。第一擦地裝置13設置于本體11底部靠前的一側,第二擦地裝置14設置于本體11底部靠后的一側;驅動模塊與第一擦地裝置13連接,第一擦地裝置13能夠作往復運動或者旋轉運動;采用作往復運動或者旋轉運動的第一擦地裝置13,通過往復擦拭力或者旋轉擦拭力,濕擦地面,以提高第一擦地裝置13的清潔能力,能夠大大提高已清潔表面的潔凈度。
本實用新型的第一擦地裝置13提供四種實施方式,分別是:第一種,第一擦地裝置13為單體往復運動,即,驅動模塊包括第一馬達121,第一馬達121帶動第一擦地裝置13往復運動,請參照圖3所示。第二種,第一擦地裝置13為雙體往復運動;驅動模塊包括第二馬達122、連桿123和擺桿124;第二馬達122經連桿123、擺桿124帶動第一擦地裝置13同步往復運動,請參照圖5所示。第三種,第一擦地裝置13為單體旋轉運動;驅動模塊包括第三馬達,第三馬達帶動第一擦地裝置13旋轉運動,未圖示出。第四種,第二擦地裝置14為雙體旋轉運動;驅動模塊包括第四馬達125、渦輪渦桿機構126、傳送帶127;第四馬達125經渦輪渦桿機構126、傳送帶127帶動第一擦地裝置13同步反向旋轉運動,請參照圖7所示。或者,同理采用本實用新型第一擦地裝置13的運動原理而實施的三往復運動或者三旋轉運動、多往復運動或者多旋轉運動。
本實用新型的第一擦地裝置13供水方式提供兩種實施方式,第一種為在水管22上串設一水閥20,在本體11上設置一調節手柄19,調節手柄19與水閥20連接,能夠手動改變水閥20的開度,即改變從儲水室15流入第一擦地裝置13的水量,以改變第一擦地裝置13的含水量。第二種為在儲水室15里設置超聲霧化器21;水管22的入口正對超聲霧化器21,經超聲霧化器21霧化后的水汽經水管22至第一擦地裝置13,以濕潤第一擦地裝置13。
本實用新型儲水室15提供兩種結構方式,一種為儲水室15為獨立的,放置于本體11上,或者本體11的內部設置儲水室15。
本實用新型的機器人擦地機包括跌落感應模塊16,該跌落感應模塊16設置于本體11的底部且靠近前沿。例如:跌落感應模塊16為三個,分別設置于前沿靠左、前沿靠右和正前沿三處。這樣機器人擦地機前進時,向左前、正前或右前移動,當跌落傳感模塊檢測到信號,控制模塊則判斷該機器人擦地機跌落一次。
本實用新型的機器人擦地機包括障礙感應模塊17,障礙感應模塊17設置于本體11的底部且靠近前沿。例如:障礙感應模塊17為多個,分布于前沿靠左、前沿靠右和正前沿處。相鄰兩障礙感應模塊17的檢測區域能夠重疊,但是避免有盲區,從而避免該機器人擦地面撞擊物品。
為了方便本體11移動,該機器人擦地機包括一萬向輪,萬向輪設置于本體11的底部,一般設置于底部向前一側。這樣由移動輪18及萬向輪載著本體11移動。
本實用新型的控制模塊包括無線接收模塊,用于接收充電基站發出信號。當充電基站發出信號,該無線接收模塊接收信號,然后控制模塊控制驅動機構轉動,使得該機器人擦地機回到充電基站進行充電。
以上內容是結合具體的優選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所作的進一步詳細說明,不能認定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只局限于這些說明。對于本實用新型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簡單推演或替換,都應當視為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