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控制臺技術領域,具體提供一種隱藏式控制臺走線結構。
背景技術:
平板顯示屏以其薄型輕巧、功耗低、無X射線輻射、不產生靜電等諸多優勢被廣泛應用于民用、軍事等領域。
平板顯示屏的傳統安裝方式為:先在桌面上固定有支撐座,然后再將平板顯示屏安置于支撐座上。這種裝配方式雖然簡單、易于操作,但由于支撐座是固定不動的,從而不利于平板顯示屏和桌面的靈活搭配、不利于桌面的整體有效布置,以及對人機互動等工作場合帶來諸多不便。
為了克服上述缺陷,廠家對控制臺進行改進,即為:在水平工作臺面上設置一墻板框架,所述墻板框架包括呈長條狀的框架本體,在所述框架本體的前側面上定位開設有貫穿框架本體長度方向的上滑槽和下滑槽,所述上滑槽和下滑槽呈上下平行設置并均開口朝前,且所述上滑槽和下滑槽還一起與該顯示屏安裝支架相配合滑動定位連接;從而可實現顯示屏與桌面的靈活性裝配,利于人機互動調節,操作方便。但隨著用戶需求的提升,上述墻板框架還是存在有不足之處,比如:會有部分線纜裸露于水平工作臺面上方,不僅使得水平工作臺面視覺上比較紊亂,還容易造成線纜損壞、老化,影響控制臺的安全使用性能。
有鑒于此,特提出本發明。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隱藏式控制臺走線結構,其既使得走線合理、便捷,大大提高了控制臺的裝配效率,又使得控制臺整體外形整潔大方,減少了線纜的老化及損壞,提高了控制臺的安全使用性能。
本實用新型為了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隱藏式控制臺走線結構,控制臺包括主體框架、以及用以承載顯示屏安裝支架的墻板框架,所述主體框架上設置有用以收容線纜的走線槽,所述墻板框架定位安裝在所述主體框架的上側上;以該控制臺的使用狀態為基準,所述主體框架包括兩組支撐單元,該兩組支撐單元呈前后并排布置,每組所述支撐單元各分別包括有呈間隔排列的第一豎向型材和第二豎向型材,且所述第一豎向型材與第二豎向型材的上側之間、以及所述第一豎向型材與第二豎向型材的下側之間還各分別可拆卸地定位跨接有一第一橫向型材;另外在該兩組支撐單元中并呈相對布置的兩個所述第一豎向型材之間、以及兩個所述第二豎向型材之間還各分別可拆卸地定位連接有一豎向承接板,每一所述豎向承接板上各分別開設有多個沿豎向間隔排列的安裝孔槽,所述走線槽的相對兩側分別插接于兩個所述豎向承接板上并呈對稱布置的兩安裝孔槽中;
所述墻板框架包括一為長條板狀且水平安裝在所述支撐單元上側上的承載底板、一豎向連接于所述承載底板上并用以承接顯示屏安裝支架的軌道型材、一遮蓋于所述軌道型材上側及其長度方向兩側外的遮板和一豎向連接于所述承載底板上并位于所述軌道型材后方的背板,所述承載底板、軌道型材、以及遮板共同圍成一供收容線纜且具有后開口的收容空間,所述背板能夠打開和關閉該收容空間的后開口,且所述收容空間還與所述走線槽相貫通。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豎向型材與第二豎向型材的形狀一致,均具有一豎向條狀的基體,每一所述基體的上側各形成有一L型的第一承接部,每一所述基體的下側各形成有一倒L型的第二承接部,且每一所述基體的四周外壁上還皆形成有沿豎向延伸并貫通其上下端面的第一插槽;
每組所述支撐單元中且位于上方的一所述第一橫向型材橫跨并可拆卸地定位設于所述第一豎向型材和第二豎向型材的第一承接部上,每組所述支撐單元中且位于下方的另一所述第一橫向型材橫跨并可拆卸地定位設于所述第一豎向型材和第二豎向型材的第二承接部上;
另外在兩個所述第一豎向型材上并呈相對布置的兩個所述第一插槽中、以及在兩個所述第二豎向型材上并呈相對布置的兩個所述第一插槽中各分別插置有一豎向條狀的第一連接條;每一所述豎向承接板可拆卸地定位連接于呈相對布置的兩個所述第一連接條之間。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主體框架還包括有一加強單元,該加強單元包括兩個第三豎向型材和兩個第二橫向型材,該兩第三豎向型材分別置于該兩組支撐單元的相對兩側外,同時每一所述第三豎向型材還分別與其相對應的兩個所述第一橫向型材可拆卸定位連接;該兩第二橫向型材均定位連接于該兩第三豎向型材之間,且該兩第二橫向型材還相平行;
還在每一所述第一豎向型材、第二豎向型材、以及第三豎向型材的下端側上各分別連接有一調節地腳。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該兩第三豎向型材的形狀及尺寸均與所述第一豎向型材的形狀及尺寸保持一致,即該兩第三豎向型材均具有一豎向條狀的本體,每一所述本體的上側皆形成有一L型的第三承接部,每一所述本體的下側皆形成有一倒L型的第四承接部,且每一所述本體的四周外壁上還皆形成有沿豎向延伸并貫通其上下端面的第二插槽;
每一所述第三豎向型材通過其上的第三承接部及第四承接部分別與其相對應的兩個所述第一橫向型材可拆卸定位連接;每一所述第二橫向型材通過角片可拆卸地定位連接于該兩第三豎向型材之間。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每一所述第一橫向型材各分別具有一橫向條狀的型材本體,所述型材本體的四周外壁上皆形成有沿橫向延伸并貫通其長度方向兩端面的第三插槽,且位于上方的兩個所述型材本體上并呈相對布置的兩個所述第三插槽中還各分別插置有一橫向條狀的第二連接條;
所述第二橫向型材的截面形狀與所述第一橫向型材的截面形狀保持一致。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承載底板水平安裝在所述支撐單元上側上的結構為:將位于前方的一組支撐單元定義為前支撐單元,將位于后方的另一組支撐單元定義為后支撐單元;其中在所述后支撐單元中的所述第一豎向型材和第二豎向型材的上側上分別定位設置有第一連接件,所述承載底板通過所述第一連接件水平安裝在所述后支撐單元的上側上;
所述軌道型材豎向連接于所述承載底板上的結構為:在該收容空間內定位設置有一對豎向基座,該對豎向基座沿所述承載底板長度方向間隔排列,該對豎向基座的底端還伸出該收容空間外,并與所述主體框架的上側可拆卸定位連接;還在所述承載底板上可拆卸地定位連接有一長條板狀的裝飾面板,所述裝飾面板的前側表面與所述承載底板的前側面相齊平,所述裝飾面板的上側邊緣朝后傾斜延伸形成一承接部;所述軌道型材自由置于所述承接部上,同時所述軌道型材的后側還與該對豎向基座可拆卸定位連接。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軌道型材具有一型材本體,所述型材本體的前側面為平板面,在該平板面上一體連接有多個長條狀的連接邊,多個所述連接邊呈上下并列布置,且多個所述連接邊還與該平板面一起圍成多條槽口朝前的U型槽;還在每一所述連接邊的前端緣上各分別一體連接有一與其相垂直的長條狀卡掣邊,以與所述顯示屏安裝支架相卡接。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遮板包括第一遮板和一對第二遮板,所述第一遮板卡接于所述軌道型材的上側上,以完全覆蓋住所述軌道型材的上側,且同時所述第一遮板還與該對豎向基座的頂端定位連接;該對第二遮板分別置于所述軌道型材長度方向的兩側外,并還分別通過拐角第一連接件與所述第一遮板長度方向的兩側定位連接,且同時該對第二遮板還各分別通過一角片與所述軌道型材的后側定位連接;
所述背板的內表面下部通過鉸接件鉸接于所述承載底板的上表面上,所述背板的內表面上部上設置有多個凸起,且該多個凸起呈橫向并排布置;還設有一扣接板,所述扣接板橫跨并可拆卸地定位設于該對豎向基座的背側上,所述扣接板朝向所述背板的一側上還凹設有多個凹坑,該多個凹坑與該多個凸起相配合,且當所述背板關閉該收容空間的開口時,該多個凸起恰能夠對應插接于該多個凹坑中;
另外在所述承載底板上還貫穿開設有一用以走線的穿孔,所述承載底板通過所述穿孔與所述走線槽相貫通。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在該收容空間內還設有兩個用以收容線纜的掛架,兩個所述掛架呈上下布置,且每一所述掛架各分別包括有一橫向筋、以及多個皆定位連接于所述橫向筋上的豎向掛鉤;其中位于上方的一所述掛架定位連接于所述扣接板上,位于下方的另一所述掛架自由掛設于一所述掛架的掛鉤上。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還設有一裝飾型材,所述裝飾型材具有一長條狀且豎向截面為方環形的基部、以及一長條狀且豎向截面為C形的裝飾部,所述基部定位連接于所述承載底板下表面上并靠近于其后側邊緣的位置處,同時所述基部還置于所述后支撐單元的后方;所述裝飾部置于所述承載底板后側面的后方,并完全遮蓋住所述承載底板的后側面;且所述裝飾部的下側還朝上并朝前延伸形成一銜接部,所述裝飾部的上側邊緣還朝下延伸形成一折邊,所述裝飾部通過所述銜接部一體連接于所述基部的后側外壁上,所述折邊抵接于所述承載底板的后側面上;
還設有一蓋板,所述蓋板連接于該兩組支撐單元的上側之間,并恰能夠遮蓋住所述走線槽。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相較于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控制臺走線結構具有以下優點:①一方面,本實用新型所述墻板框架中的承載底板、軌道型材及遮板能夠共同圍成一供收容線纜且具有后開口的收容空間,且所述收容空間還與所述走線槽相貫通,這樣便可將裸露于水平工作臺面上方的線纜收容于收容空間中,既使得控制臺整體外形整潔大方,還減少了線纜的老化及損壞,延長了線纜的使用壽命,提高了控制臺的安全使用性能;另一方面,所述背板能夠打開和關閉該收容空間的開口,這樣會使得走線/理線時非常方便,大大提高了控制臺的裝配效率。②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主體框架可根據設計需要、安裝空間需求等來截取第一、二豎向型材、第一橫向型材、以及走線槽的尺寸,既可適用于各種型號的控制臺結構、安裝空間,通用性好,又組裝簡單,大大提高了控制臺的裝配效率;此外,該主體框架還有效地實現了強弱電分離,走線靈活、合理。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所述控制臺的局部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所示控制臺的左視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1所示控制臺的右視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所述主體框架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5為圖4所示A部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所述主體框架的爆炸結構示意圖;
圖7為圖6所示B部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所述墻板框架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9為本實用新型所述墻板框架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10為本實用新型所述墻板框架的后視結構示意圖;
圖11為本實用新型所述墻板框架的側視結構示意圖;
圖12為圖11中所示軌道型材的豎向截面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13為圖11中所示C部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14為本實用新型所述墻板框架的分解結構示意圖。
結合附圖,作以下說明:
1——主體框架 10——支撐單元
101——第一豎向型材 102——第二豎向型材
103——第一橫向型材 1010——基體
1011——第一插槽 1012——第一連接條
1030——第二連接條 11——豎向承接板
110——安裝孔槽 12——加強單元
120——第三豎向型材 121——第二橫向型材
13——第一連接件 14——調節地腳
2——墻板框架 20——承載底板
21——軌道型材 22——遮板
23——背板 24——豎向基座
25——裝飾面板 26——鉸接件
27——扣接板 28——掛架
29——裝飾型材 210——型材本體
211——U型槽 221——第一遮板
222——第二遮板 290——基部
291——裝飾部 292——銜接部
293——折邊 3——蓋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參照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
實施例:一種隱藏式控制臺走線結構,控制臺包括主體框架1、以及用以承載顯示屏安裝支架的墻板框架2,所述主體框架1上設置有用以收容線纜的走線槽,所述墻板框架2定位安裝在所述主體框架1的上側上,水平工作臺面亦定位安裝在所述主體框架的上側上,并位于所述墻板框架的前方;以該控制臺的使用狀態為基準,所述主體框架1包括兩組支撐單元10,該兩組支撐單元10呈前后并排布置,每組所述支撐單元10各分別包括有呈間隔排列的第一豎向型材101和第二豎向型材102,且所述第一豎向型材101與第二豎向型材102的上側之間、以及所述第一豎向型材101與第二豎向型材102的下側之間還各分別可拆卸地定位跨接有一第一橫向型材103;另外在該兩組支撐單元10中并呈相對布置的兩個所述第一豎向型材101之間、以及兩個所述第二豎向型材102之間還各分別可拆卸地定位連接有一豎向承接板11,每一所述豎向承接板11上各分別開設有多個沿豎向間隔排列的安裝孔槽110,所述走線槽的相對兩側分別插接于兩個所述豎向承接板11上并呈對稱布置的兩安裝孔槽110中;
所述墻板框架2包括一為長條板狀且水平安裝在所述支撐單元10上側上的承載底板20、一豎向連接于所述承載底板20上并用以承接顯示屏安裝支架的軌道型材21、一遮蓋于所述軌道型材21上側及其長度方向兩側外的遮板22和一豎向連接于所述承載底板20上并位于所述軌道型材21后方的背板23,所述承載底板20、軌道型材21、以及遮板22共同圍成一供收容線纜且具有后開口的收容空間,所述背板23能夠打開和關閉該收容空間的后開口,且所述收容空間還與所述走線槽相貫通。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豎向型材101與第二豎向型材102的形狀一致,均具有一豎向條狀的基體1010,每一所述基體1010的上側各形成有一L型的第一承接部,每一所述基體1010的下側各形成有一倒L型的第二承接部,且每一所述基體1010的四周外壁上還皆形成有沿豎向延伸并貫通其上下端面的第一插槽1011;
每組所述支撐單元中且位于上方的一所述第一橫向型材103橫跨并可拆卸地定位設于所述第一豎向型材101和第二豎向型材102的第一承接部上,每組所述支撐單元中且位于下方的另一所述第一橫向型材103橫跨并可拆卸地定位設于所述第一豎向型材101和第二豎向型材102的第二承接部上;
另外在兩個所述第一豎向型材101上并呈相對布置的兩個所述第一插槽1011中、以及在兩個所述第二豎向型材102上并呈相對布置的兩個所述第一插槽1011中各分別插置有一豎向條狀的第一連接條1012;每一所述豎向承接板11通過若干螺絲可拆卸地定位連接于呈相對布置的兩個所述第一連接條1012之間。
優選的,所述主體框架1還包括有一加強單元12,該加強單元12包括兩個第三豎向型材120和兩個第二橫向型材121,該兩第三豎向型材120分別置于該兩組支撐單元10的相對兩側外,同時每一所述第三豎向型材120還分別與其相對應的兩個所述第一橫向型材103可拆卸定位連接;該兩第二橫向型材121均定位連接于該兩第三豎向型材120之間,且該兩第二橫向型材121還相平行,加強單元的設置,使得主體框架整體的穩固性得以提高;
還在每一所述第一豎向型材101、第二豎向型材102、以及第三豎向型材120的下端側上各分別連接有一調節地腳14,調節地腳能夠帶動所述第一、二、三豎向型材進行上下微幅移動定位。
優選的,該兩第三豎向型材120的形狀及尺寸均與所述第一豎向型材101的形狀及尺寸保持一致,即該兩第三豎向型材120均具有一豎向條狀的本體,每一所述本體的上側皆形成有一L型的第三承接部,每一所述本體的下側皆形成有一倒L型的第四承接部,且每一所述本體的四周外壁上還皆形成有沿豎向延伸并貫通其上下端面的第二插槽;
每一所述第三豎向型材120通過其上的第三承接部及第四承接部分別與其相對應的兩個所述第一橫向型材103可拆卸定位連接;每一所述第二橫向型材121通過角片(即為L型連接片)可拆卸地定位連接于該兩第三豎向型材120之間。
優選的,每一所述第一橫向型材103各分別具有一橫向條狀的型材本體,所述型材本體的四周外壁上皆形成有沿橫向延伸并貫通其長度方向兩端面的第三插槽,且位于上方的兩個所述型材本體上并呈相對布置的兩個所述第三插槽中還各分別插置有一橫向條狀的第二連接條1030;
所述第二橫向型材121的截面形狀與所述第一橫向型材103的截面形狀保持一致。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承載底板20水平安裝在所述支撐單元10上側上的結構為:將位于前方的一組支撐單元10定義為前支撐單元,將位于后方的另一組支撐單元定義為后支撐單元;其中在所述后支撐單元中的所述第一豎向型材101和第二豎向型材102的上側上分別定位設置有第一連接件13,所述承載底板20通過所述第一連接件13水平安裝在所述后支撐單元的上側上;當然,與后支撐單元相對應的一所述第三豎向型材120的上側上也安裝有第一連接件13,其亦與所述承載底板20定位連接;
所述軌道型材21豎向連接于所述承載底板20上的結構為:在該收容空間內定位設置有一對豎向基座24,該對豎向基座24沿所述承載底板20長度方向間隔排列,該對豎向基座24的底端還伸出該收容空間外,并與所述主體框架1的上側可拆卸定位連接;還在所述承載底板20上可拆卸地定位連接有一長條板狀的裝飾面板25,所述裝飾面板25的前側表面與所述承載底板20的前側面相齊平,所述裝飾面板25的上側邊緣朝后傾斜延伸形成一承接部;所述軌道型材21自由置于所述承接部上,同時所述軌道型材21的后側還與該對豎向基座24可拆卸定位連接。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軌道型材21具有一型材本體210,所述型材本體210的前側面為平板面,在該平板面上一體連接有多個長條狀的連接邊,多個所述連接邊呈上下并列布置,且多個所述連接邊還與該平板面一起圍成多條槽口朝前的U型槽211;還在每一所述連接邊的前端緣上各分別一體連接有一與其相垂直的長條狀卡掣邊,以與所述顯示屏安裝支架相卡接。
所述遮板22包括第一遮板221和一對第二遮板222,所述第一遮板221卡接于所述軌道型材21的上側上,以完全覆蓋住所述軌道型材21的上側,且同時所述第一遮板221還與該對豎向基座24的頂端定位連接;該對第二遮板222分別置于所述軌道型材21長度方向的兩側外,并還分別通過拐角第一連接件與所述第一遮板221長度方向的兩側定位連接,且同時該對第二遮板222還各分別通過一角片(即為L型連接片)與所述軌道型材21的后側定位連接;
所述背板23的內表面下部通過鉸接件26鉸接于所述承載底板20的上表面上,所述背板23的內表面上部上設置有多個凸起,且該多個凸起呈橫向并排布置;還設有一扣接板27,所述扣接板27橫跨并可拆卸地定位設于該對豎向基座24的背側上,所述扣接板27朝向所述背板23的一側上還凹設有多個凹坑,該多個凹坑與該多個凸起相配合,且當所述背板23關閉該收容空間的開口時,該多個凸起恰能夠對應插接于該多個凹坑中;另外在所述承載底板20上還貫穿開設有一用以走線的穿孔,所述承載底板20通過所述穿孔與所述走線槽相貫通,以實現線纜在收容空間和主體框架1之間進行走線。
優選的,在該收容空間內還設有兩個用以收容線纜的掛架28,兩個所述掛架28呈上下布置,且每一所述掛架28各分別包括有一橫向筋、以及多個皆定位連接于所述橫向筋上的豎向掛鉤;其中位于上方的一所述掛架通過螺絲定位連接于所述扣接板27上,位于下方的另一所述掛架自由掛設于一所述掛架的掛鉤上。除所述掛架外,也可在該收容空間內設有用以收容線纜的走線槽,所述走線槽定位安裝在所述軌道型材21的背側上。
進一步優選的,還設有一裝飾型材29,所述裝飾型材29具有一長條狀且豎向截面為方環形的基部290、以及一長條狀且豎向截面為C形的裝飾部291,所述基部290定位連接于所述承載底板20下表面上并靠近于其后側邊緣的位置處,同時所述基部290還置于所述后支撐單元的后方;所述裝飾部291置于所述承載底板20后側面的后方,并完全遮蓋住所述承載底板20的后側面;且所述裝飾部291的下側還朝上并朝前延伸形成一銜接部292,所述裝飾部291的上側邊緣還朝下延伸形成一折邊293,所述裝飾部291通過所述銜接部292一體連接于所述基部290的后側外壁上,所述折邊293抵接于所述承載底板20的后側面上;
還設有一蓋板3,所述蓋板3連接于該兩組支撐單元10的上側之間,并恰能夠遮蓋住所述走線槽。具體為:在所述前支撐單元中的所述第一豎向型材101和第二豎向型材102的上側上、以及在與所述前支撐單元相對應的另一所述第三豎向型材120的上側上皆分別定位設置有第二連接件,所述蓋板3與所述第一連接件和第二連接件相卡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