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扶手,尤其涉一種具有鎖件的可旋轉扶手組件。
背景技術: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對生活的追求也越來越高,日常生活中,為了提高座椅的舒適度,座椅的左右兩邊都會設置有扶手,現有技術中雖然存在可調節的扶手,但是這些可調節的扶手存在缺陷。
例如,中國專利CN201208078Y中公開了一種多功能座椅扶手,其中底部的定位塊、可滑動和旋轉的活動盒座、上部滑動定位塊和轉動定位塊通過過防松螺栓連成一體,組成一個可左右旋轉的運動機構。但是,為了實現扶手的定位,定位塊僅能在扇形凹位上做旋轉運動,導致了扶手只能在一定角度內做旋轉運動,不能實現360度旋轉,同時,由于沒有設置控制扶手旋轉的定位裝置,導致扶手在一定角度的旋轉后不能實現穩定的定位。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旨在解決上述所提及的技術問題,提供一種既可以360度旋轉,又可以根據需求對扶手體穩定定位的扶手組件。
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的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具有鎖件的可旋轉扶手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承座和可轉動地設置于支承座上的扶手體,扶手體與支承座通過轉軸進行連接,支承座上設置有控制扶手體旋轉的鎖件,所述鎖件包括可伸入扶手體內的鎖舌以及與鎖舌楔形連接的推動件。
優選地,所述推動件包括推動鎖舌朝扶手體方向伸出運動的楔形部和用于推動楔形部垂直與鎖舌的伸出運動方向移動的連接部,鎖舌的底部設置有與楔形部相配合的楔形面。
優選地,所述支承座包括底部開口的盒體和與盒體底部蓋合的蓋體,盒體上設置有容置推動件的第一凹槽和容置鎖舌貫穿的第一通孔,所述鎖件還包括使鎖舌保持伸入扶手體的壓簧,壓簧的兩端分別與盒體和連接部抵接。
優選地,所述鎖舌上設置有容置楔形部貫穿的第二通孔,第二通孔的頂部設置有所述楔形面;所述楔形部的底部還設置有倒角部。
優選地,所述轉軸的一端固定連接有一齒輪,扶手體內設置有與齒輪的齒槽彈性壓接的制動件,制動件包括彈性膠塊和夾設于彈性膠塊與齒輪之間的耐磨塊。
優選地,所述扶手體包括相互對合的第一板件和第二板件,第一板件朝向第二板件的端面上設置有容置齒輪轉動的第二凹槽和容置制動件的第三凹槽。
優選地,所述第一板件還設置有沿扶手體的長度方向設置的滑槽和設置于滑槽內的滑塊,所述第二凹槽、第三凹槽和制動件均設置于滑塊上。
優選地,所述滑塊的兩側分別設置有彈性懸臂部,所述滑槽的兩側均設置有與彈性懸臂部相配合的至少一個的定位凹槽。
優選地,所述第一板件或第二板件上設置有容置轉軸的端部貫穿的第三通孔。
優選地,所述滑槽兩端還分別設置有限制滑塊滑動的限位塊。
有益效果是: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通過扶手體與支承座上的轉軸進行連接,使得扶手體可以進行360度的旋轉,并且通過在支承座上設置鎖件,使鎖舌伸入扶手體內,通過與推動件楔形連接,使得推動件在推動時,鎖舌在可以伸出方向上移動,從而實現對扶手體旋轉的控制,使得扶手體在旋轉一定角度后,能實現穩定的定位。
附圖說明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其中:
圖1 是本實用新型的扶手組件的其中一種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2是圖1的扶手組件的分解示意圖;
圖3是圖2中的支承座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4是圖3中的支承座打開蓋體后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5是圖4中的推動件與鎖塊的連接示意圖;
圖6是圖4中的盒體的示意圖;
圖7是圖2中的第一板件的立體示意圖;
圖8是圖2中的第一板件朝向支承座的端面的示意圖;
圖9是圖2中的滑塊立體示意圖;
圖10是圖2中的第一板件與滑塊的裝配示意圖;
圖11是圖2中的齒輪的立體示意圖;
圖12是圖9中的彈性膠塊立體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圖2、圖3和圖5所示,一種具有鎖件的可旋轉扶手組件,包括支承座1和可轉動地設置于支承座1上的扶手體2,扶手體2與支承座1通過轉軸122進行連接,支承座1上設置有控制扶手體2旋轉的鎖件9,所述鎖件9包括可伸入扶手體2內的鎖舌93以及與鎖舌93楔形連接的推動件91,其中,扶手體2主要用于手臂的放置,對手臂起到支撐的作用,支承座1對扶手體2起到支撐的作用,把支承座1設置成圓盤狀,可以使得支承座1與扶手體2的接觸面積更大,進而使得與扶手體2的連接更加穩定,當然扶手體2也可以設置成其他形狀,如長方體狀或其他類似的形狀。扶手體2通過轉軸122與支承座1進行連接,使得扶手體2可以進行360度的旋轉,在支承座1上設置鎖件9,可以通過控制鎖件9的開關實現對扶手體2旋轉的控制,即打開鎖件9時,扶手體2可以通過施加一定的扭矩進行旋轉,關閉鎖件9時,扶手體2處于鎖定狀態,扶手體2不能進行旋轉,從而對扶手體2實現穩定的定位。鎖件9包括可伸入扶手體2內的鎖舌93以及與鎖舌93楔形連接的推動件91,可以通過推動推動件91使鎖舌93沿著楔形面下滑,從而使鎖舌93從扶手體2內脫離出來,鎖件9處于打開狀態,扶手體2便可以通過施加一定的扭矩進行旋轉,在鎖件9打開狀態下,可以通過拉動推動件91使鎖舌93沿著楔形面抬升,從而使鎖舌93伸入扶手體2內,鎖件9處于鎖定狀態,扶手體2不能進行旋轉,扶手體2此時處于穩定的定位狀態。
如圖5所示,推動件91可以包括推動鎖舌93朝扶手體2方向伸出運動的楔形部911和用于推動楔形部911垂直與鎖舌93的伸出運動方向移動的連接部912,鎖舌93的底部設置有與楔形部911相配合的楔形面,推動件91設置有楔形部911,可以通過推動和拉動連接部912,使鎖舌93沿著伸出方向上下移動,從而實現鎖件9的開關功能,即當施加推力推動連接部912時,鎖舌93將會沿著楔形面在伸出方向上向下運動,鎖舌93從扶手體2中伸出,鎖件9處于打開狀態,扶手體2可實現旋轉功能,在打開狀態下,施加拉力拉動連接部912,鎖舌93會沿著楔形面在伸出方向上向上運動,鎖舌93伸入至扶手體2中,鎖件9便會處于鎖定狀態,扶手體2不能進行旋轉,扶手體2此時處于穩定的定位狀態,鎖舌93的底部可以設置有與楔形部911相配的楔形面,這樣使得鎖舌93與楔形部911的作用面積更大,從而使得鎖舌93在伸出方向上的運動更加平穩。
如圖4和圖6所示,支承座1可以包括底部開口的盒體12和與盒體12底部蓋合的蓋體11,盒體12上可以設置有容置推動件91的第一凹槽101和容置鎖舌93貫穿的第一通孔102,相互蓋合的盒體12和蓋體11的設置,可以方便在支承座1內部設置一些構件,使支承座1內部的空間得到充分的利用,從而使整個扶手組件結構更加緊湊,在盒體12上設置第二凹槽61,可以限定推動件91的位置,使之不能隨意移動,并且在推動推動件91時,可以使推動件91沿第一凹槽101長度方向上移動,設置第一通孔102是為了對鎖舌93的運動進行限定,使其只能沿其伸出方向進行移動,所述鎖件9還包括使鎖舌93保持伸入扶手體2的壓簧(92),壓簧(92)的兩端分別與盒體12和連接部912抵接,在壓簧(92)沒有受力的狀態下,鎖件9處于鎖定狀態,當有推力作用推動件91時,鎖件9處于打開狀態,扶手體2可以進行旋轉,此時壓簧(92)處于壓縮狀態,當要對扶手體2進行穩定的定位,使其不能旋轉時,只需撤離作用在推動件91上的推動力,壓簧(92)便會沿著推動力相反的方向推動推動件91,當壓簧(92)回到原來的狀態,鎖件9處于鎖定狀態,即壓簧(92)起到了回位裝置的作用,使得鎖件9從打開狀態到鎖定狀態不需要對推動件91施加作用力也能夠實現,在使用時更加的簡單、方便。
如圖5所示,鎖舌93上可以設置有容置楔形部911貫穿的第二通孔931,第二通孔931的大小與楔形部911的寬度大小相配合,使得楔形部911與第二通孔931連接時左右兩邊不會存在太大間隙,第二通孔931的高度足夠楔形部911通過,這樣使得推動楔形部911運動時,鎖舌93在其伸出方向上的運動更加平穩,第二通孔931的頂部可以設置有所述楔形面,這樣使得鎖舌93與楔形部911的接觸面積更大,推動件91對鎖舌93的推動更加省力,運動更平穩,楔形部911的底部還可以設置有倒角部913,這樣既可以節省材料,又可以使推動件91的楔形部911在第二通孔931中運動更加順暢。
如圖2、圖10、圖11和圖11所示,轉軸122的一端可以固定連接有一齒輪4,扶手體2內可以設置有與齒輪4的齒槽3彈性壓接的制動件8,制動件8包括彈性膠塊81和夾設于彈性膠塊81與齒輪4之間的耐磨塊82。通過設置在轉軸122上的齒輪4與設置在扶手體2上的制動件8的配合,實現了扶手體2不同旋轉角度的調節,也即可以根據需要對扶手體2的轉動位置進行定位。需要調整扶手體2旋轉角度時,對扶手體2施加一定的扭矩,以使其能環繞轉軸122的軸線進行自轉,也即在通常情況下,扶手體2可在水平面內進行自轉。制動件8壓接到齒輪4的齒槽3底部時,可以實現對扶手體2的定位,當需要轉動扶手體2時,僅需向扶手體2施加一個扭矩,以使制動件8在齒輪4的齒槽3的側壁的導向作用下退出齒槽3,當扶手體2繼續轉動,制動件8則會進入相鄰的齒槽3中,從而可實現對扶手體2的自轉進行定位。彈性膠塊81與齒輪4之間設置有耐磨塊82,避免了扶手體2在旋轉時,彈性膠塊81直接與齒輪4相接觸,減少了彈性膠塊81的磨損,其次,如果彈性膠塊81在旋轉過程中直接與齒輪4接觸,會使彈性膠塊81收到擠壓力而發生形變,這樣會對齒輪4產生很大的阻力,使扶手體2旋轉所需扭矩增大,耐磨塊82優選為采用剛性較大的材料制成,如鋼、合金、硬質塑料等材料。采用剛性較大的耐磨塊82后,當扶手體2轉動時,在齒輪4的齒槽3的側壁的導向作用下,使耐磨塊82向彈性膠塊81的方向移動,擠壓彈性膠塊81,當扶手體2繼續轉動至一下齒槽3時,彈性膠塊81推動耐磨塊82進入齒槽3的槽底,由此可實現對扶手體2旋轉角度的調節。可將彈性膠塊81朝向齒輪4的一端的寬度d1設置為小于背向齒輪4的一端的寬度d2。由于扶手體2旋轉時,齒輪4通過耐磨塊82對彈性膠塊81有徑向的擠壓力,當扶手體2進行旋轉角度調節時,耐磨塊82與齒槽3進行壓接能實現對扶手體2的定位,壓接時,彈性膠塊81通過耐磨塊82對齒輪4施加與擠壓力方向相反的彈性力,從而使扶手體2不能通過原有的扭矩進行旋轉,實現對扶手體2的定位作用,若彈性膠塊81對齒輪4的彈力過小,容易使扶手體2的定位不穩定,把彈性膠塊81朝向齒輪4的一端的寬度設置成小于背向齒輪4的一端的寬度,使得彈性膠塊81再受擠壓力的作用時,其背向齒輪4的一端可以提供更大的回彈力給與耐磨塊82相接觸的一端,從而使耐磨塊82對齒槽3有更大的作用力,使得扶手體2的定位更加穩定,彈性膠塊81朝向齒輪4的一端可設置有部分容置耐磨塊82的第四凹槽811。第四凹槽811的設置是為了使耐磨塊82與彈性膠塊81之間的接觸面積更大,從而使彈性膠塊81對耐磨塊82的彈性作用力更大,同時,耐磨塊82與彈性膠塊81之間的接觸面積更大,在旋轉的過程中,耐磨塊82在受齒輪4徑向的擠壓力時也不容易與彈性膠塊81脫離分開,使二者的連接更加的緊密、穩定。彈性膠塊81的材質可為硅膠、塑膠或橡膠。本實用新型彈性膠塊81的材質優選為硅膠,硅膠耐磨,彈性好,在扶手體2旋轉時,不易被耐磨塊82磨損,而且能提供極大地彈力,并且硅膠在受外力作用下,不容易發生永久性的形變。
如圖2和圖9所示,扶手體2可以包括相互對合的第一板件21和第二板件22,第一板件21朝向第二板件22的端面上可以設置有容置齒輪4轉動的第二凹槽61和容置制動件8的第三凹槽62,通過把齒輪4和制動件8設置在第二凹槽61和第三凹槽62中,避免占用多余的設置空間,使得扶手組件中各部件的設置更加緊湊、合理,第二凹槽61周向上可以對稱的設置兩個第三凹槽62,相應地,第一板件21上設置有兩組制動件8,在扶手體2自轉時,對稱設置的兩個制動件8可以使齒輪4受力更加均衡,旋轉更加平穩。
如圖9和圖10所示,第一板件21還可設置有沿扶手體22的長度方向設置的滑槽5,滑槽5內設置有滑塊6,第二凹槽61、第三凹槽62和制動件8均設置于滑塊6上。在扶手體2的長度方向上設置有滑槽5和在滑槽5內設置滑塊6,使扶手體2可以在滑槽5內進行移動,從而使扶手體2實現了滑動的功能,在滑塊6上設置第二凹槽61和第三凹槽62,進而把齒輪4和制動件8設置在滑塊6中,使齒輪4和制動件8在放置時沒有占用扶手體2內的空間,進而使得扶手體2內各構件的設置更加緊湊、合理。
如圖8所示,第一板件21朝向支承座1的端面上可以設置有長條形的凹槽53,使得鎖件9處于鎖定狀態時,鎖舌93能伸入凹槽53中,與扶手體2構成卡接,使其不能進行旋轉,凹槽53為長條形,可以使得鎖件9在鎖定的狀態下,扶手體2也能進行滑動,并且凹槽53的長大于或等于扶手體2的滑動距離,這樣扶手體2可以使得扶手體2滑動距離達到最大。凹槽53也可以設置成凹孔狀,凹孔與鎖舌93的大小相配合,這樣的設置可以使得鎖件9處于鎖定狀態時,扶手體2不能進行滑動和旋轉,使得扶手體2更加穩定的定位。
如圖3、圖9和圖12所示,盒體12凸伸有裝配軸臺41,裝配軸臺41中心軸向上設置有轉軸122,齒輪4中心凸伸有軸臺121,軸臺121中心軸向設置有有與轉軸122配合的裝配孔42,第二凹槽161中心設置有與軸臺121相配合的配合孔611。安裝時,齒輪4設置在第二凹槽161中,軸臺121插入配合孔611,完成齒輪4與滑塊6的連接,支承座1的轉軸122插入齒輪44的裝配孔42中,使支承座1與齒輪4進行連接,這樣的連接方式方便各構件的拆卸,不會使齒輪4與支承座1之間發生相對轉動,同時,扶手體2繞著軸臺121進行旋轉,更加平穩。
如圖7和圖9所示,滑塊6的兩側可以分別設置有彈性懸臂部63,滑槽5的兩側可以設置有與彈性懸臂部63相配合的至少一個的定位凹槽51,彈性懸臂部63包括滑塊6側邊沿長度方向凸伸出的懸柱和懸柱上與定位凹槽51相抵接的側面上凸伸出的凸起,凸起與定位凹槽51相配合,當滑塊6在滑槽5中滑動時,滑槽5兩側臂通過對凸起的擠壓力使懸柱發生彎曲而產生彈力,當滑塊6移動至凸起與定位凹槽51相接處,懸柱產生的彈力使凸起與定位凹槽51彈性卡接,此時扶手體2處于定位狀態,當施加的水平推力使懸柱漸漸彎曲,凸起從定位凹槽51底部沿著定位凹槽51壁滑出時,扶手體2可繼續在滑槽5中滑動。在滑塊6的兩側以及滑槽5的兩側分別設置彈性懸臂部63和定位凹槽51,可以使得滑塊6兩側的受力均衡,進而使得扶手體2可以在滑槽5中的滑動更加平穩,在滑槽5兩側設置多個呈波浪狀的定位凹槽51,可以對扶手體2在滑動過程中實現多檔位的調節,同時,把定位凹槽51設置成波浪狀,可以使得滑塊6在滑槽5中滑動更加平滑、順暢,進而使得扶手體2相對于支承座1的滑動更加平滑、順暢。
如圖7所示,第一板件21或第二板件22上可以設置有容置轉軸122的端部貫穿的第三通孔7,第三通孔7的作用是為了支承座1的轉軸122穿過扶手體2,使得轉軸122上的齒輪4與扶手體2可轉動的連接,為了使扶手體2相對于支承座1實現滑動的功能,第三通孔7可以設置成長條狀。滑槽5兩端還可以分別設置有限位塊52,滑塊6兩端可以設置有與選為快相配合的凹部,限位塊52可以對滑塊6的滑動起到限位的作用,同時也可以對滑塊6起到緩沖的作用,當滑塊6滑動過快,滑塊6兩端的凹部與限位塊52相碰撞時,由于滑塊6凹部處采用鏤空的設置,使得凹部處可以發生形變,具有一定的彈性,從而減小碰撞過程中產生的撞擊力。
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并非對其進行限制,凡未脫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和范圍的任何修改或者等同替換,其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