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鍋具,尤其涉及到一種防燙鍋。
背景技術:
鍋是人們在烹飪時常用的工具,鍋具在使用過程中,火焰會同時加熱鍋把手,在進行端鍋挪移的過程中有時會導致使用者被燙傷,存在安全隱患。
有中國專利公開了防燙耳炒鍋,包括鍋體,鍋體的左右端分別設置有鍋把手,鍋把手順著鍋體邊沿方向朝向上,鍋把手的下方設置有隔熱耳,隔熱耳為瓦形結構,其中隔熱耳的弧邊處與鍋體連接;該炒鍋通過合理的結構改良,尤其是針對原有的防燙結構,避免被加熱的防燙結構燙到手的機會。
但是上述專利防燙效果不是很明顯,隔熱耳的作用只是避免使鍋把手過熱,無其他作用。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防燙鍋,其防燙效果好且能收集溢出的湯汁。
為達到以上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防燙鍋,包括鍋體和設置在所述鍋體上的鍋把手,所述鍋體的外側壁上對稱設置有兩個鍋耳,每個所述鍋耳上設置有提勾孔,所述鍋體的外側壁還環繞設置有隔熱環,所述隔熱環位于所述鍋耳的下方,所述隔熱環上表面向下設置有集液槽,所述鍋把手上包括防燙膠木,所述防燙膠木上套裝有硅膠套。
改進地,每個所述鍋耳的外表面設置有多條防滑凸筋。防滑凸筋的設置可起到防滑作用,以防使用時不慎脫手。
優選地,所述鍋體包括鍋底,所述鍋底的底端設置有呈渦狀分布的凹槽。凹槽呈渦狀分布設置在鍋底,可使得火焰加熱充分,使鍋底受熱均勻。
進一步地,所述鍋底為三層復合結構,從上到下依次包括陶晶層、鋁合金層和銅合金層。鍋底分為三層,最底下的銅合金層使熱量傳導更加迅速、鋁合金層儲熱性能好,使熱量不易散失,陶晶層使食物不易沾到鍋底,且不易被刮擦,延長了本炒鍋的使用壽命。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于:通過對稱設置兩個鍋耳,方便雙手拿鍋,不易翻鍋;提勾孔的設置可在鍋耳過燙使通過提勾等工具來進行端鍋;隔熱環設置在鍋耳下方,可阻止火焰上竄,防止鍋耳和鍋把手過燙;在鍋內湯汁溢出時,隔熱環上的集液槽可收集溢出的湯汁,防止弄臟灶臺;鍋把手的防燙膠木進一步提高了鍋具的隔熱效果,使其不易燙手。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仰視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剖視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圖3中A處的局部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實用新型以使本領域技術人員能夠實現本實用新型。以下描述中的優選實施例只作為舉例,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想到其他顯而易見的變型。
實施例一:如圖所示,一種防燙鍋,包括鍋體1和設置在鍋體1上的鍋把手2,鍋體1的外側壁上對稱設置有兩個鍋耳3,每個鍋耳3上設置有提勾孔31,鍋體1的外側壁還環繞設置有隔熱環4,隔熱環4位于鍋耳3的下方,隔熱環4上表面向下設置有集液槽41,鍋把手2上包括防燙膠木21,防燙膠木21上套裝有硅膠套22。
實施例二:如圖所示,一種防燙鍋,包括鍋體1和設置在鍋體1上的鍋把手2,鍋體1的外側壁上對稱設置有兩個鍋耳3,每個鍋耳3上設置有提勾孔31,鍋體1的外側壁還環繞設置有隔熱環4,隔熱環4位于鍋耳3的下方,隔熱環4上表面向下設置有集液槽41,鍋把手2上包括防燙膠木21,防燙膠木21上套裝有硅膠套22。
每個鍋耳3的外表面設置有多條防滑凸筋32。
鍋體1包括鍋底11,鍋底11的底端設置有呈渦狀分布的凹槽12。
實施例三:如圖所示,一種防燙鍋,包括鍋體1和設置在鍋體1上的鍋把手2,鍋體1的外側壁上對稱設置有兩個鍋耳3,每個鍋耳3上設置有提勾孔31,鍋體1的外側壁還環繞設置有隔熱環4,隔熱環4位于鍋耳3的下方,隔熱環4上表面向下設置有集液槽41,鍋把手2上包括防燙膠木21,防燙膠木21上套裝有硅膠套22。
每個鍋耳3的外表面設置有多條防滑凸筋32。
鍋體1包括鍋底11,鍋底11的底端設置有呈渦狀分布的凹槽12。
鍋底11為三層復合結構,從上到下依次包括陶晶層111、鋁合金層112和銅合金層113。
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實用新型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實用新型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內。本實用新型要求的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同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