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吸塵器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旋風筒,采用該旋風筒的龍卷風塵氣分離結構,以及采用這種龍卷風塵氣分離結構的手持式吸塵器。
背景技術:
目前手持吸塵器一般為左右同時出風,用戶在使用時總有一側出風對著用戶,這樣就導致噪音直接傳遞出來,影響用戶的使用舒適性。或者為固定單側出風,通常假設右手使用用戶較多,所以安排為右出風,這樣右手用戶會感覺噪音較低。但如果是左手用戶,則噪音更大,用戶體驗很差。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目的是:針對上述問題,提供一種旋風筒、采用該旋風筒的龍卷風塵氣分離結構、以及采用這種分離結構的手持式吸塵器,其能夠提高吸塵器的灰塵分離效率,而且占用最小的塵杯內部空間,以提高塵杯的儲灰空間。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龍卷風塵氣分離結構,包括塵杯和收容于該塵杯內的旋風筒,所述塵杯包括位于其底部的集塵腔和位于其頂部的出風口,所述旋風筒包括形成于其內部、且與所述集塵腔和所述出風口分別密封連通的旋風腔;
所述旋風筒還包括:
形成于該旋風筒外壁上且延伸至旋風筒內部的第一導風弧面,該第一導風弧面與所述旋風筒的中軸線垂直布置;
形成于該旋風筒內壁上且延伸至旋風筒外部的第二導風弧面,第二導風弧面與所述旋風筒的中軸線平行布置,以及
形成于所述第一導風弧面和所述第二導風弧面之間的通風孔。
本發明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還包括以下優選方案:
還包括:
收容于所述塵杯內且位于所述旋風筒外圍的一級旋風錐,以及
收容于所述旋風筒內的二級旋風錐;
所述一級旋風錐上開設有正對著上述第一導風弧面的導風孔,所述二級旋風錐密封連通于所述出風口和所述旋風腔之間。
所述二級旋風錐為自所述出風口處向下延伸的圓筒狀結構,并且所述塵杯、一級旋風錐、旋風筒和二級旋風錐同軸布置。
并且所述通風孔的一部分孔壁形成于所述第一導風弧面和所述第二導風弧面上。
所述第一導風弧面具有靠近所述通風孔的上端部和遠離所述通風孔的下端部;并且所述第一導風弧面的上端部與垂直于所述旋風筒中軸線的一平面相切布置。
所述第二導風弧面具有靠近所述通風孔的外端部和遠離所述通風孔的內端部,并且所述第二導風弧面的外端部與同軸布置于所述旋風筒中軸線外的一圓柱面相切布置。
所述通風孔的一徑向截面與所述旋風筒的中軸線處于同一平面上。
所述第一導風弧面、第二導風弧面和通風孔均分別設置有N個,N≥3,并且沿圓周方向均勻間隔分布。
一種旋風筒,包括:
包括形成于其內部的旋風腔;
形成于該旋風筒外壁上且延伸至旋風筒內部的第一導風弧面,該第一導風弧面與所述旋風筒的中軸線垂直布置;
形成于該旋風筒內壁上且延伸至旋風筒外部的第二導風弧面,第二導風弧面與所述旋風筒的中軸線平行布置;以及
形成于所述第一導風弧面和所述第二導風弧面之間的通風孔。
一種手持式吸塵器,包括上述龍卷風塵氣分離結構。
本發明的優點是:本發明通過對旋風筒的結構進行巧妙改造,利用兩次導向弧面將一級旋風的氣流進行導向直接相切進入二級旋風機構中,利用一級和二級原本之間的間隙形成風道,使一級旋風機構的氣流直接進入二級旋風機構,無須增加額外的風道結構,從而確保使用塵杯的空間最小,而且灰塵分離效果優。同時,可以減少產品零件的數量,簡化裝配。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描述: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這種龍卷風塵氣分離結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這種龍卷風塵氣分離結構的剖面結構示意圖,圖中實心粗線箭頭表示風流方向;
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這種龍卷風塵氣分離結構的俯視結構示意圖,圖中實心粗線箭頭表示風流方向;
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中旋風筒的立體結構示意圖之一;
圖5為本發明實施例中旋風筒的立體結構示意圖之二;
其中:1-塵杯,101-集塵腔,102-出風口,103-塵杯底蓋,2-旋風筒,201-旋風腔,202-第一導風弧面,203-第二導風弧面,204-通風孔,3-導風筒,4-過濾棉,5-一級旋風錐,6-二級旋風錐。
具體實施方式
圖1-圖5示出了本發明這種龍卷風塵氣分離結構的一個優選實施例,其包括塵杯1和收容于該塵杯內的旋風筒2,所述塵杯1包括進風口(圖中未標注)、位于塵杯底部的集塵腔101和位于塵杯頂部的出風口102,所述旋風筒2包括形成于其內部、且與所述集塵腔101和所述出風口102分別密封連通的旋風腔201。
本實施例的關鍵改進在于對所述旋風筒2的結構進行了優化設計,該旋風筒2還包括形成于其上的第一導風弧面202、第二導風弧面203和通風孔204。其中:
第一導風弧面202形成于該旋風筒2的外壁上,并且第一導風弧面202延伸至旋風筒2的內部,同時,第一導風弧面202與旋風筒2的中軸線垂直布置。
第二導風弧面203形成于該旋風筒2的內壁上,并且第二導風弧面203延伸至旋風筒2的外部,同時,第二導風弧面203與所述旋風筒的中軸線平行布置。
通風孔204形成于所述第一導風弧面和所述第二導風弧面之間。
為了強化該塵氣分離結構的分離效果,本實施例在塵杯1內還增設了一級旋風錐5和二級旋風錐6,其中一級旋風錐5位于旋風筒2外圍,一級旋風錐5上開設有正對著上述第一導風弧面203的導風孔(圖中未標注),二級旋風錐6密封連通于出風口102和旋風腔201之間。如此,在塵杯1和一級旋風錐5形成了環柱形的一級旋風空間,在旋風筒2和二級旋風錐6之間形成了環柱形的二級旋風空間,旋風效果更佳。
參照圖2所示,上述二級旋風錐6為自所述出風口102處向下延伸(也即向旋風筒內部延伸)的圓筒狀結構,并且所述塵杯1、一級旋風錐5、旋風筒2和二級旋風錐6同軸布置。
參照圖2和圖3所示,工作時,從塵杯進風口進入塵杯1內的風體首先在塵杯1內壁和一級旋風錐5之間的環形空間內旋轉向上流動,而形成一級旋風。風體中的一部分顆粒在旋風作用下掉落至集塵腔101中。當風體從一級旋風錐5的導風孔向上吹向旋風筒2的導風弧面202時,受到第一導風弧面202的“阻擋”并在該第一導風弧面202的導向下,從通風孔204流入旋風筒2內部。在風體進入通風孔204后,又在第二導風弧面203的阻擋導向下,旋入旋風腔201內,在旋風筒2和二級旋風錐6之間形成二級旋風。旋風風流中的另一部分顆粒灰塵向下分離而落入集塵腔101中,相對潔凈的風體則向上依次通過二級旋風錐6和出風口102流出。
為了進一步提高從出風口102流出的空氣的潔凈度,本實施例在該出風口102處設置了過濾棉4。
并且,為了保證風體能夠從第一導風弧面202平順地進入通風孔204,并從通風孔204平順地流向第二導風弧面203,本實施例將所述通風孔204的一部分孔壁形成于所述第一導風弧面202和所述第二導風弧面203上。具體地,所述通風孔204的某一徑向截面與旋風筒2的中軸線處于同一平面上,通風孔204具有軸向靠近旋風筒頂部的上側孔壁面和徑向遠離旋風筒中軸線的外側孔壁面,其中通風孔204的上側孔壁面形成于第一導風弧面202上,而通風孔204的外側孔壁面形成于第二導風弧面203上。
此外,為了進一步增強風流在旋風筒2內的旋風強度,本實施例對該旋風筒2的結構作了進一步的下述優化設計:
第一導風弧面202具有靠近通風孔204的上端部和遠離通風孔204的下端部。并且,第一導風弧面202的上端部,其與垂直于旋風筒中軸線的某一平面相切布置。第二導風弧面203具有靠近通風孔204的外端部和遠離通風孔204的內端部。并且,第二導風弧面203的外端部,其與同軸布置于旋風筒中軸線外的某一圓柱面相切布置。
如此,使得經第一導向斜面202導向風流能夠在圖2中沿水平方向流入通風孔204,再由通風孔204沿切向平順地流向第二導風弧面203。
為了更進一步地強化風流在旋風筒2內的旋風效果,本實施例在所述出風口102處設置有向下延伸至旋風筒2內的導風筒3,導風筒3外壁與旋風筒2內壁之間形成環形的旋風空間,風流需經過導風筒3內部通道流向出風口101。并且上述導風筒3、旋風筒2和塵杯1三者同軸布置。
所述塵杯1包括可拆卸地連接于其底部的塵杯底蓋103,上述集塵腔101的一部分腔壁形成于該塵杯底蓋103上,拆開塵杯底蓋103后,可將集塵腔101中的灰塵倒出。
在本實施例中,上述第一導風弧面202、第二導風弧面203和通風孔204均分別設置有六個,并且沿圓周方向均勻間隔分布。相對應地,上述一級旋風錐5上的導風孔也設置有六個。
本實施例這種龍卷風塵氣分離結構特別適用于體型較小的手持式吸塵器上。
當然,上述實施例只為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構思及特點,其目的在于讓人們能夠了解本發明的內容并據以實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凡根據本發明主要技術方案的精神實質所做的等效變換或修飾,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