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體感設備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多功能體感椅。
背景技術:
現有的體感椅外形與傳統皮沙發的外形類型,外形較為單一,且缺乏美觀度;現有的體感椅體積均較大,重量較重,不利于搬運,無法適應學校、家庭等多種環境使用;現有的體感椅沒有顯示震動器所在區域的明顯界限,如果人沒有坐在規定的區域內,則不能很好進行感知。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多功能體感椅,體積小,重量輕,利于搬運,外形美觀,震動器所在區域設置明顯界限,便于使用者準確校正坐的位置。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多功能體感椅,包括支撐底座,所述支撐底座包括椅腿部分,所述椅腿部分包括三條U形腿和連接部,所述U形腿的兩個上端部均與所述連接部一體連接,所述連接部的外形為圓環形,三條所述U形腿沿著所述連接部的周向均勻分布。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連接部為圓環形,U形腿的兩個上端均與連接部一體連接,使椅腿部分結構牢固,用料少,重量輕,且便于從U形腿處搬動體感椅;三個U形腿沿著連接部的周向均勻分布,使椅腿部分受力均勻,結構新穎穩固,外形美觀。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的多功能體感椅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的多功能體感椅的正視圖;
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的多功能體感椅的左視圖;
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的多功能體感椅的俯視圖。
標號說明:
1、支撐底座;2、轉軸;3、座椅;4、座椅軟墊;5、第一震動器;6、靠背;7、靠背軟墊;8、第二震動器;9、扶手;10、扶手軟墊;
11、椅腿部分;12、防滑腳墊;13、頂蓋;14、底殼;
111、U形腿;112、連接部;113、內殼體;114、外殼體;115、第一支撐件;116、第二支撐件;
1131、內U形半殼體;
1141、外U形半殼體;1142、外環形半殼體;
41、Y形凹陷部;
71、一字形凹陷部;
91、L形支撐件;92、V形支撐件;93、頂板;94、減重孔。
具體實施方式
為詳細說明本發明的技術內容、所實現目的及效果,以下結合實施方式并配合附圖予以說明。
本發明最關鍵的構思在于:打破傳統的皮沙發樣式的體感椅限制,將體感椅的椅腿部分設計為三個U形腿與連接部的一體連接,使椅腿部分用料少,輕便,且結構穩固,外形美觀。
請參照圖1至圖4,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多功能體感椅,包括支撐底座1,所述支撐底座1包括椅腿部分11,所述椅腿部分11包括三條U形腿111和連接部112,所述U形腿111的兩個上端部均與所述連接部112一體連接,所述連接部112的外形為圓環形,三條所述U形腿111沿著所述連接部112的周向均勻分布。
進一步的,所述椅腿部分11包括內殼體113、外殼體114、第一支撐件115和第二支撐件116,所述內殼體113包括三個內U形半殼體1131和一個內環形半殼體,所述外殼體114包括三個外U形半殼體1141和一個外環形半殼體1142,所述內殼體113位于所述外殼體114的內側,所述內殼體113與所述外殼體114形狀適配;所述第一支撐件115和第二支撐件116用于在厚度方向上連接所述內殼體113和外殼體114,所述第一支撐件115的外形為倒U形,位于相鄰的兩個U形腿111之間,所述第二支撐件116的外形為口字形,位于單個U形腿111的內側。
由上述描述可知,所述第一支撐件115和第二支撐件116的外側端均與外殼體114連接,所述第一支撐件115和第二支撐件116的內側段均與內殼體113連接,所述第一支撐件115的頂部為連接部112的下側壁的一部分,所述第一支撐件115的兩端分別為一個U形腿111的外側壁,所述第二支撐件116的頂部為連接部112的下側壁的一部分,所述第二支撐件116的其他三個面為一個U形腿111的內側壁,每個U形腿111還包括一個內U形半殼體1131和一個外U形半殼體1141,連接部112還包括一個內環形半殼體和一個外環形半殼體1142,內殼體113、外殼體114、三個第一支撐件115和三個第二支撐件116拼接組成椅腿部分11,結構合理牢固,用料少,輕便,便于搬運,且搬運時人手可以握持在U形腿111與連接部112形成的內孔中,并作用在連接部112的下表面。
優選地,所述三個內U形半殼體1131和一個內環形半殼體一體成型,所述三個外U形半殼體1141和一個外環形半殼體1142一體成型,使內殼體113和外殼體114結構牢固,承載能力強。
優選地,所述第一支撐件115和第二支撐件116為鋁型材,具有質量輕,便于批量加工,防銹防腐的特點,且結構牢固,承載能力強。
優選地,所述內殼體113和外殼體114為注塑件,具有質量輕,便于批量加工,防銹防腐的特點。
進一步的,所述支撐底座1還包括防滑腳墊12,所述防滑腳墊12安裝在所述U形腿111的底部。
由上述描述可知,在U形腿111的底部設有防滑腳墊12,使支撐底座1具有良好的防滑性能。
進一步的,還包括轉軸2、座椅3、座椅軟墊4和第一震動器5,所述支撐底座1還包括頂蓋13,所述頂蓋13蓋在所述連接部112的頂端,所述轉軸2一端與所述支撐底座1固定連接,另一端穿過所述頂蓋13與所述座椅3的底部轉動連接,所述座椅軟墊4安裝在所述座椅3的頂面上,所述第一震動器5安裝在所述座椅軟墊4與所述座椅3之間。
由上述描述可知,支撐底座1的頂蓋13蓋在連接部112的頂部,提高連接部112整體的結構強度、剛度,還使支撐底座1具有防塵性能;座椅3與轉軸2的上端通過軸承或者軸套轉動連接,轉軸2的下端與支撐底座1固定連接,使人可以去輕松推動座椅3轉動,或者人的腿部動作使座椅3轉動;座椅軟墊4安裝在座椅3頂面上,使座椅3坐起來比較舒適;第一震動器5設置在座椅軟墊4與座椅3之間,通過第一震動器5配合外設的VR眼鏡來實現人體的虛擬體驗。
進一步的,所述座椅軟墊4上設有Y形凹陷部41,所述Y形凹陷部41的尾部與所述座椅軟墊4的背面中部連接,所述Y形凹陷部41對稱設置在所述座椅軟墊4上,所述第一震動器5對稱分布在所述座椅軟墊4的非Y形凹陷部所在區域。
由上述描述可知,Y形凹陷部41的對稱設置在座椅軟墊4上,第一震動器5也對稱分布在座椅軟墊4上,且在非Y形凹陷部所在區域,便于使用者找到第一震動器5所在位置,以便使用者對準座位。
進一步的,還包括靠背6、靠背軟墊7和第二震動器8,所述靠背6的底部與所述座椅3的背面連接,所述靠背軟墊7安裝在所述靠背6的前側面上,所述第二震動器8安裝在所述靠背軟墊7與所述靠背6之間。
由上述描述可知,體感椅設有靠背6,靠背6上設有靠背軟墊7,使用安全舒適,靠背軟墊7與靠背6之間設有第二震動器8,第二震動器8配合外設的VR眼鏡實現人體的虛擬體驗。
進一步的,所述靠背軟墊7的中部豎直設置有一字形凹陷部71,所述第二震動器8對稱分布在所述一字形凹陷部71的兩側。
由上述描述可知,靠背軟墊7中部豎直設有一字形凹陷部71,第二震動器8對稱分布在一字形凹陷部71的兩側,便于通過一字形凹陷部71分辨第二震動器8所在區域,便于校正坐的位置。
進一步的,還包括扶手9,所述扶手9有兩個,分別位于所述座椅3的左側和右側,所述扶手9包括L形支撐件91、V形支撐件92和頂板93,所述L形支撐件91的底邊與所述座椅3連接,所述L形支撐件91的上端與所述V形支撐件92的下端一體連接,所述V形支撐件92的兩個上端均與所述頂板93的底面連接。
由上述描述可知,兩個扶手9分別設置在座椅3的左側和右側,便于人的胳膊進行放置,也便于提高人坐在體感椅上的安全性;L形支撐件91與V形支撐件92一體連接,使扶手9結構牢固,安裝便捷,節省材料,便于一體成型;V形支撐件92的頂部與頂板93連接,頂板93的寬度與人的胳膊粗細適配,結構合理,人的胳膊放置在頂板93上較為舒適。
優選地,所述L形支撐件91的上端還設有減重孔94,進一步節省材料,減輕扶手9的重量。
進一步的,還包括扶手軟墊10,所述扶手軟墊10安裝在所述扶手9的頂板93上表面。
由上述描述可知,扶手軟墊10安裝在扶手9的頂板93上表面,進一步提高人的胳膊放置在體感椅上的舒適性。
進一步的,所述支撐底座1還包括底殼14,所述底殼14位于所述U形腿111的內側,所述底殼14與所述連接部112連接。
由上述描述可知,連接部112還與底殼14連接,底殼14位于U形腿111的內側,還位于頂蓋13的下方,進一步提高連接部112的結構強度、剛度和密封性。
請參照圖1至圖4,本發明的實施例一為:
一種多功能體感椅,包括支撐底座1,所述支撐底座1包括椅腿部分11,所述椅腿部分11包括三條U形腿111和連接部112,所述U形腿111的兩個上端部均與所述連接部112一體連接,所述連接部112的外形為圓環形,三條所述U形腿111沿著所述連接部112的周向均勻分布。制作時,椅腿部分11可以一體鑄造成型,也可分體成型,關于分體成型的方案詳見實施例二。
請參照圖1至圖4,本發明的實施例二為:
一種多功能體感椅,在實施例一的基礎上,所述椅腿部分11包括內殼體113、外殼體114、第一支撐件115和第二支撐件116,所述內殼體113包括三個內U形半殼體1131和一個內環形半殼體,所述外殼體114包括三個外U形半殼體1141和一個外環形半殼體1142,所述內殼體113位于所述外殼體114的內側,所述內殼體113與所述外殼體114形狀適配;所述第一支撐件115和第二支撐件116用于在厚度方向上連接所述內殼體113和外殼體114,所述第一支撐件115的外形為倒U形,位于相鄰的兩個U形腿111之間,所述第二支撐件116的外形為口字形,位于單個U形腿111的內側。
優選地,內殼體113和外殼體114均為注塑件,第一支撐件115和第二支撐件116為鋁制結構,拼裝時,內殼體113位于外殼體114的內側,且內U形半殼體1131與外U形半殼體1141位置對應,第一支撐件115和第二支撐件116位于內殼體113與外殼體114之間,第一支撐件115和第二支撐件116的內側端均與內殼體113連接,外側端均與外殼體114連接,第一支撐件115與內殼體113和外殼體114扣合或者插接連接,第二支撐件116與內殼體113和外殼體114扣合或者插接連接,內殼體113、外殼體114、第一支撐件115和第二支撐件116拼接后的椅腿部分11為中空結構,在鋁制的第一支撐件115和第二支撐件116的支撐下使椅腿部分11結構穩固,且椅腿部分11整體重量輕,便于批量加工,安裝快速便捷;或者將內殼體113和外殼體114也設計為鋁制結構,使椅腿部分11具有良好的結構強度、剛度和承重能力。
請參照圖1至圖4,本發明的實施例三為:
一種多功能體感椅,在實施例一或二的基礎上,所述支撐底座1還包括防滑腳墊12,所述防滑腳墊12安裝在所述U形腿111的底部。
請參照圖1至圖4,本發明的實施例四為:
一種多功能體感椅,在實施例一或二的基礎上,所述支撐底座1還包括底殼14,所述底殼14位于所述U形腿111的內側,所述底殼14與所述連接部112連接。
請參照圖1至圖4,本發明的實施例五為:
一種多功能體感椅,在實施例一或二的基礎上所述支撐底座1還包括頂蓋13,所述頂蓋13蓋在所述連接部112的頂端,
請參照圖1至圖4,本發明的實施例六為:
一種多功能體感椅,在實施例一的基礎上,還包括轉軸2、座椅3、座椅軟墊4和第一震動器5,所述轉軸2一端與所述支撐底座1固定連接,另一端穿過所述頂蓋13與所述座椅3的底部轉動連接,所述座椅軟墊4安裝在所述座椅3的頂面上,所述第一震動器5安裝在所述座椅軟墊4與所述座椅3之間。
請參照圖1至圖4,本發明的實施例七為:
一種多功能體感椅,在實施例六的基礎上,所述座椅軟墊4上設有Y形凹陷部41,所述Y形凹陷部41的尾部與所述座椅軟墊4的背面中部連接,所述Y形凹陷部41對稱設置在所述座椅軟墊4上,所述第一震動器5對稱分布在所述座椅軟墊4的非Y形凹陷部所在區域。
請參照圖1至圖4,本發明的實施例八為:
一種多功能體感椅,在實施例六的基礎上,還包括靠背6、靠背軟墊7和第二震動器8,所述靠背6的底部與所述座椅3的背面連接,所述靠背軟墊7安裝在所述靠背6的前側面上,所述第二震動器8安裝在所述靠背軟墊7與所述靠背6之間。
請參照圖1至圖4,本發明的實施例九為:
一種多功能體感椅,在實施例七的基礎上,所述靠背軟墊7的中部豎直設置有一字形凹陷部71,所述第二震動器8對稱分布在所述一字形凹陷部71的兩側。
請參照圖1至圖4,本發明的實施例十為:
一種多功能體感椅,在實施例六的基礎上,還包括扶手9,所述扶手9有兩個,分別位于所述座椅3的左側和右側,所述扶手9包括L形支撐件91、V形支撐件92和頂板93,所述L形支撐件91的底邊與所述座椅3連接,所述L形支撐件91的上端與所述V形支撐件92的下端一體連接,所述V形支撐件92的兩個上端均與所述頂板93的底面連接,所述L形支撐件91的上端還設有減重孔94。
請參照圖1至圖4,本發明的實施例十一為:
一種多功能體感椅,在實施例十的基礎上,還包括扶手軟墊10,所述扶手軟墊10安裝在所述扶手9的頂板93上表面。
使用時,人坐在座椅軟墊4上,人的背部靠在靠背軟墊7上,通過事先寫好的程序,或者遙控器,或者遠程控制的方式控制第一震動器5和第二震動器8與外設的VR設備配合工作,使人能夠感知虛擬現實;人的腿部動作可以使座椅3相對于支撐底座1轉動,便于調整人坐的方位,使用便捷。
綜上所述,本發明提供的多功能體感椅,通過一體連接的U形腿111和連接部112來減少椅腿部分11的用料,并保證椅腿部分11的結構穩固性,椅腿部分11可以為實心結構或者中空結構,通過內殼體113、外殼體114、第一支撐件115和第二支撐件116使椅腿部分11節省材料,安裝便捷,并且還具有好的承載能力,通過位于座椅3上的第一震動器5和位于靠背6上的第二震動器8與外設的VR眼鏡協同配合,通過座椅軟墊4上的Y形凹陷部41和靠背軟墊7上的一字形凹陷部71分別用于區分第一震動器5和第二震動器8所在區域,便于使用者事先調整好坐在體感椅上的位置,所述體感椅結構輕便穩固,操作使用便捷,外形美觀,體積小,便于搬運,便于各種場合使用。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發明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發明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同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發明的專利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