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加工食品的鍋以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術:
現有自動炒菜機,主要有滾筒式翻炒、攪拌式翻炒、和模仿顛鍋等三種模式。上述炒菜機內均在發熱源上置有一個鍋,鍋口朝上或斜向上,鍋的上面可以設置鍋蓋。這些鍋體積大,且均固定在發熱源上,屬于耐用品,可以反復使用。這些炒菜機一次可以加工很多人分量的食物,屬于大鍋。由于鍋固定在發熱源上,其清洗不方便。需要對鍋進行清洗的時候,要么將鍋從設備上拆卸下來;要么不拆卸鍋體,而是將清洗液倒入鍋內直接清洗。前者非常不方便,由于菜品繁多,所以該清洗方式無法實施;后者鍋不容易洗干凈,而且會殘留洗滌液,為了洗的更干凈,反復清洗工作量也很大。
此外上述幾種炒菜方式,由于炒菜的時候,鍋口都是敞開的,油煙會進入工作環境,給環境造成污染。在炒制食物前,需要先將食物置于保鮮容器中,鍋內食物炒好后,需要將食物從鍋內倒出,分裝到小份的碗盤中。由此可見,整個食物加工,需要用到三種容器:保鮮容器、鍋、碗盤。整個食物加工工序較多,人工參與較多,工作量大,自動化程度低。攪拌式翻炒和顛簸式炒會打碎某些食材,例如豆腐,所以其使用范圍有限。
發明創造內容
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缺陷,本發明所要解決的第一個技術問題是提供了一種分體式鍋,用以解決現有的食物加工過程中,需要洗鍋、且會產生油煙的問題。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第二個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分體式鍋的使用方法,用于解決現有的食物加工過程中,需要洗鍋、且會產生油煙的問題。
為了解決上述第一個技術問題,本發明提出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分體式鍋,其包括:
第一容器鍋和第二容器鍋;所述兩容器鍋至少一容器鍋的內側和外側能進行熱交換;第一容器鍋和第二容器鍋的敞口對合形成閉合的鍋;
兩個容器鍋的敞口處均有外翻的邊,即第一容器鍋邊和第二容器鍋邊;兩容器鍋邊可閉合在一起使兩容器鍋內密封。
優選地:所述第一容器鍋和第二容器鍋中至少一項的內壁上設有用于擊打食物的凸起物。食物在翻轉過程中,會撞擊凸起物,有些食物在加工過程中,會黏在一起,該凸起物可以碰撞食物,使其分散,有利于食物均勻加熱。凸起物可以是點柱狀凸起物,也可以是線狀筋條凸起物。該凸起物可以從容器鍋的底部伸出,也可以從側壁上伸出。凸起物的設計可以根據需要加工的食物種類、形狀來進行個案設計。
優選地:所述凸起物為從容器鍋內壁凸起的筋條,筋條將容器鍋空間隔斷。優選地,筋條與容器鍋的壁圍成一個獨立的、用于放調料的空間。炒菜前調料與食品分開,可以避免調料對食品的“腌制”的效應,從而影響食物的新鮮程度。在一個優選的實施例中,兩容器鍋為四邊形的方形盒子,筋條由容器鍋底部凸出,筋條兩端設在四邊形的兩個相鄰的角處,呈“v”形狀,這種v形設計,在容器鍋內隔出一個v形小空間,在該空間內可以用于放調料。可以在每個容器鍋的底部設兩個這樣的v形筋條,呈對稱分布。在第二個優選實施例中,可以設置一條或多條平行于相對的第一側壁的貫穿筋條,即筋條的兩端設在兩個相對的第二側壁上。在第三個優選的實施例中,貫穿筋條可以相對于側壁傾斜,即筋條的走向與側壁有夾角。貫穿型筋條對食物的分割作用較強,但是筋條與筋條之間的空間較大,食物與儲存調料會更多的接觸,對于蔬菜類食物,容易造成明顯的腌制效應。在第四個優選的實施例中,筋條在容器鍋底部呈y形,這種形狀,既可以設計出小的空間(y形上端v范圍內的空間),其可以用于放置調料,又可以有y形下部的條狀長筋,用于分割食物;這種結構炒制效果效果理想,且可以最大程度使炒菜前的食物不受調料影響(例如,腌制、串味、油浸等)。
該筋條除了用于隔斷容器鍋的空間外,還可以加強容器鍋的強度。筋條還可以使食物在炒制前,對食物進行分類,避免食物在炒制前的存放階段互相串味、滲透,影響新鮮度和口感。
優選地:所述凸起物為空心凸起物,在凸起物所依附的容器鍋外壁上有槽,槽的腔體為凸起物的空心腔。該空心腔可用于設置發熱物體或導熱物體,從而實現對食物內部進行加熱,而不僅僅限于食物四周的加熱。
優選地所述第一容器鍋邊長于第二容器鍋邊;所述兩容器鍋邊閉合在一起的結構為:所述第一容器鍋邊回折且壓緊在第二容器鍋邊背面,使兩容器鍋內的腔體形成密封空間。這種結構兩容器鍋的結合處的凸出邊口平滑,不堅韌傷人。由于邊有一定的寬度,在兩容器鍋加熱炒制食物的工作過程中,鍋內形成微高壓,該邊可以使容器鍋具有微量的膨脹空間,以減小鍋的壓力。此外,該邊還用于固定鍋,鍋的外部為加熱源體,加熱源體可以夾住該邊,帶動鍋轉動。所以兩容器鍋的邊包括供發熱源體夾住的夾緊部。上述折疊的邊有三層,具有較高的強度,可以帶動鍋體轉動。
優選地:所述兩容器鍋中至少一容器鍋為金屬箔。所述金屬箔優選為鋁箔。也可以是鋁合金箔、鐵箔或鐵合金箔材質,或者為含鋁或鐵的復合層。鋁具有導熱性好的特點,是作為鍋的優質材料。其做成本發明的容器鍋,成本較低,可以作為一次性材料。鋁箔表面可以進行氧化處理,其表面可以有氧化鋁薄膜層。金屬箔為沖壓一次形成的金屬箔片。
在其他實施例中,兩容器鍋可以選用耐受溫度高于250攝氏度的無機導熱材料或高溫的有機導熱材料,其在250攝氏度時,無軟化和溶解變化。采用上述無機導熱材料或有機導熱材料時,為了增強導熱,可以在其表面鍍上金屬薄膜,例如在其表面噴上錫,形成錫箔層。
優選地:所述兩容器鍋為方形體、圓柱體、紡錘體或球體。優選方式:兩容器鍋形狀相同。兩容器鍋相同,轉動炒菜可以不分上下,設定時間到即可完成炒制。兩容器鍋也可以形狀不同,轉動停止時,需要調整鍋的上下方向(例如計算鍋的轉動次數來調整)。該鍋的容量可以設定為一個人的飯菜量,例如可以在0.5升~5升之間,優選在1升~2.5升。
優選地:在第一容器鍋、第二容器鍋中至少一項中的內壁上涂有不粘涂層。不粘涂層可以設在內壁底部,也可以設在內壁側壁上,或者兩者均有設置。不粘涂層可以減小油的用量,使鍋內食物轉動過程中減小對壁的依附力,食物在鍋內運動更頻繁,所有的食物受熱也更均勻,增加口感,且不容易糊鍋。
優選地:所述容器鍋的材質軟化的溫度超過300℃。炒菜溫度一般在250℃以下。一般為了保證容器鍋材質的硬度,不允許在炒制食物的過程中,容器鍋發生軟化。因為炒制過程中產生可能產生的微壓會使軟化的容器鍋發生破裂。所以容器鍋的材質在300℃的環境下,要求其硬度和形狀不發生變化。
優選地:容器鍋的底部為蜂巢式鍋底。鍋體處于水平加熱的時候,蜂巢式鍋底可以是食物受熱更均勻。兩個容器鍋的底部均為蜂巢式鍋底,也可以是只有一個容器鍋的底部為蜂巢式鍋底。
優選地:第一容器鍋和第二容器鍋通過連接件連接在一起。
為了解決本發明的第二個技術問題,本發明提出了一種分體式鍋的使用方法,其包括:
使第一容器鍋和第二容器鍋閉合,使其成為上下分體式鍋;
閉合處密封處理;
將分體式鍋置于轉動裝置上;
啟動鍋外側的發熱源,對鍋內進行加熱,同時轉動鍋,使第一容器鍋和第二容器鍋交換上下位置,實現對鍋內的物品的翻炒。
優選地:啟動鍋外側的發熱源后,使鍋處于100℃~300℃的環境中。
優選地:啟動鍋外側的發熱源后,使鍋處于160℃~240℃的環境中。
優選地:所述第一容器鍋邊長于第二容器鍋邊;所述閉合處密封處理的方法為:密封時,使第一容器鍋邊向第二容器鍋邊回折,且覆蓋且緊壓在第二容器鍋邊的背面。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帶來的有益效果是:
相比現有技術,本發明的鍋體分為上下兩部分,在其使用過程中,兩部分對合且密封處理,通過上下轉動的過程使上下兩部分均作為鍋體對鍋內食物進行加熱或炒制。鍋在轉動的過程中,鍋內食物經過充分翻動,整體受熱更均勻。本發明的鍋為薄片,在食材炒制前,可以作為食材保鮮容器,用于分裝調制好的食材;炒制時,可以直接置于發熱源上進行加熱炒制;食材加熱完成后,可以直接作為飯盒,無需二次分裝。本發明的鍋結構簡單,成本低,結合了傳統的保鮮容器、炒鍋、飯盒的功能,可以作為一次性廚具,干凈衛生。由于其是密封炒制,整個過程無油煙,大大降低了油煙的污染。該廚具使用完后可以作為一次性餐具,不用清洗,無現有的炒鍋存在的洗滌劑危害的情況,這樣既有利于食客的健康,又可以減小工作量。本發明的鍋作為一個可以模塊化的組件,具有利于實現自動化的中餐,以及個性化的口味定制。特別是實現中餐小炒的標準化,解決現有中餐對于小炒只能人工用小鐵鍋炒制的問題,以及現有的大鍋無法實現訂制小炒的問題。本發明的鍋為兩個鍋扣合組成,在轉動過程中,兩個鍋均能對鍋內食物進行加熱,同時實現食物的翻動,特別適用于炒菜,炒出來的菜口感好,方便不同種類的菜進行定制,效率高,還可以人的飯量進行定制,能夠實現適用于智能炒菜設備,也可以用來炒飯或炒粉,不容易結團。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發明的實施例一的容器鍋的結構圖。
圖2是第一容器鍋和第二容器鍋的合體的結構圖。
圖3是容器鍋的第二個實施例的結構圖。
圖4是容器鍋的第三個實施例的結構圖。
圖5是容器鍋的第四個實施例的結構圖。
圖6是容器鍋的第五個實施例的結構圖。
圖7是第一容器鍋和第二容器鍋合體時的密封結構折邊前的剖面結構圖。
圖8是第一容器鍋和第二容器鍋合體時的密封結構折邊后的剖面結構圖。
圖中標號說明:
1、鍋體;2、第一容器鍋;3、第二容器鍋;4、容器鍋邊;5、第一容器鍋邊;6、第二容器鍋邊;7、彎折部;8、圓角部;9、v形筋條;10、v形小空間;11、槽;12、貫穿筋條;13、側壁;14、斜筋條;16、y形筋條;17、小空間;18、長筋。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實施方式作進一步地詳細描述。
本發明提出的一種分體式鍋,其包括:第一容器鍋和第二容器鍋;兩容器鍋中至少有一容器鍋的內側和外側能進行熱交換;第一容器鍋和第二容器鍋的敞口對合形成閉合的鍋;兩個容器鍋的敞口處均有外翻的邊,即第一容器鍋邊和第二容器鍋邊;兩容器鍋邊可閉合在一起使兩容器鍋內密封。在一個實施例中,兩容器鍋只有一個能夠有效導熱,另外一個可以不需要導熱,如果能夠導熱的容器鍋為鋁箔的話,另外一個可以是食用級別的高溫樹脂。
本發明的分體式鍋的使用方法,其包括:
使第一容器鍋和第二容器鍋閉合,使其成為上下分體式鍋;
閉合處密封處理;
將分體式鍋置于轉動裝置上;
啟動鍋外側的發熱源,對鍋內進行加熱,同時轉動鍋,使第一容器鍋和第二容器鍋交換上下位置,實現對鍋內的物品的翻炒。
實施例一
參見圖1和圖2所示的實施例一。鍋體1主要由第一容器鍋2和第二容器鍋3對合組成。兩個容器鍋結構一樣,除了容器鍋邊長短有區別外。
在本實施例中,兩容器鍋的內側和外側均能進行熱交換,它們為壓制成型的鋁箔。第一容器鍋2和第二容器鍋3的敞口對合形成閉合的鍋。兩個容器鍋的敞口處均有外翻的邊,即容器鍋邊4。第一容器鍋的為第一容器鍋邊,第二容器鍋的為第二容器鍋邊,兩容器鍋邊可閉合在一起使兩容器鍋內密封。
該容器鍋為方形體,其與一次性飯盒方形體的外形相似。兩容器鍋折邊密封后的結構如圖2所示。該鍋為平底鍋,這種鍋比較適用于不容易結團的食物。在鍋底涂覆有不粘涂層,其可以減少油的使用量,且食物不粘鍋,不會糊鍋。
參見圖7和圖8所示的結構,第一容器鍋邊5的寬度比第二容器鍋邊7寬出一段,該寬出的部分為彎折部7。該彎折部7主要用于密封兩容器鍋,彎折部7彎折在第二容器鍋邊6的背面,彎折部的彎折處形成圓角部8,該圓角部8使容器鍋邊緣圓滑,不會劃傷人。彎折部7寬度優選與第二容器鍋邊7等寬,這樣,彎折部7可以正好覆蓋在第二容器鍋邊6的背面。兩容器鍋邊同時作為鍋體的固定部,即鍋體通過容器鍋邊固定在發熱源體上或支架上。
實施例二
參見圖3所示的容器鍋結構,本例的鍋由兩個如圖3所示的容器鍋組合而成。與上述實施例一不同的在于:在容器鍋的底部的凸起物為從容器鍋內壁凸起的v形筋條9,v形筋條9將容器鍋空間隔斷。v形筋條9兩端設在四邊形的兩個相鄰的角處,呈“v”形狀,這種v形設計,在容器鍋內隔出一個v形小空間10,在該空間內可以用于放調料。可以在每個容器鍋的底部設兩個這樣的v形筋條,呈對稱分布。
v形筋條9為空心凸起物,在凸起物所依附的容器鍋外壁上有槽11,槽11的腔體為凸起物的空心腔。該空心腔可用于設置發熱物體或導熱物體,從而實現對食物內部進行加熱,而不僅僅限于食物四周的加熱。由于v形筋條9本身就是鋁箔,其導熱性良好,其處于食物內部時,可以從食物團內部給它們加熱,使食物受熱更均勻,熟的更快。
實施例三
參見圖4所示的容器鍋結構,本例的鍋由兩個如圖4所示的容器鍋組合而成。與上述實施例二不同的在于:在容器鍋的底部的凸起物為從容器鍋內壁凸起的貫穿筋條12,貫穿筋條為一條或多條平行于相對的第一側壁的貫穿筋條,即筋條的兩端設在兩個相對的第二側壁上。在貫穿筋條所依附的容器鍋外壁上有槽,槽的腔體為貫穿筋條12的空心腔。
實施例四
參見圖5所示的容器鍋結構,本例的鍋由兩個如圖5所示的容器鍋組合而成。與上述實施例三不同的在于:貫穿筋條為斜筋條14,斜筋條14相對于側壁13傾斜,即筋條的走向與側壁有夾角。斜筋條可以設兩條或多條。
實施例五
參見圖6所示的容器鍋結構,本例的鍋由兩個如圖6所示的容器鍋組合而成。與上述實施例三不同的在于:筋條在容器鍋底部呈y形,即y形筋條。這種形狀,既可以設計出小空間17(y形上端v范圍內的空間),其可以用于放置調料,又可以有y形下部的條狀長筋18,用于分割食物;這種結構炒制效果效果理想,且可以最大程度使炒菜前的食物不受調料影響(例如,腌制、串味、油浸等)。
本發明的鍋的兩容器鍋優選為鋁箔,但是不限于鋁箔,其還可以為其他金屬箔。例如可以是鋁合金箔、鐵箔或鐵合金箔材質,或者為含鋁或鐵的復合層。鋁具有導熱性好的特點,是作為鍋的優質材料。其做成本發明的容器鍋,成本較低,可以作為一次性材料。鋁箔表面可以進行氧化處理,其表面可以有氧化鋁薄膜層。金屬箔為沖壓一次形成的金屬箔片。
在其他實施例中,兩容器鍋可以選用耐受溫度高于250攝氏度的無機導熱材料或的高溫有機導熱材料,其在250攝氏度時,無軟化和溶解變化。采用上述無機導熱材料或有機導熱材料時,為了增強導熱,可以在其表面鍍上金屬薄膜,例如在其表面噴上錫,形成錫箔層。
在其他實施例中,兩容器鍋可以為圓柱體、紡錘體或球體。
在其他實施中,兩容器鍋也可以形狀不同,轉動停止時,需要調整鍋的上下方向(例如計算鍋的轉動次數來調整)。該鍋的容量可以設定為一個人的飯菜量,例如可以在0.5升~5升之間,在優選實施例中,鍋的容積在1升~2.5升的范圍,這個范圍符合多數人的個人的飯量范圍。
鋁箔的軟化溫度很高,完全符合要求,但是選用其他材質時,則需要材質滿足以下要求:容器鍋的材質軟化的溫度超過300℃。炒菜溫度一般在250℃以下。一般為了保證容器鍋材質的硬度,不允許在炒制食物的過程中,容器鍋發生軟化。因為炒制過程中產生可能產生的微壓會使軟化的容器鍋發生破裂。所以容器鍋的材質在300℃的環境下,要求其硬度和形狀不發生變化。在炒菜環境溫度控制的情況下,可以進行以下模式的食物加工:
1、將炒菜溫度控制在150~160℃,進行無煙熱炒或煎炸;
2、將鍋內溫度控制在100~110℃,進行低溫蒸炒;
3、將鍋內溫度控制在220~240℃,進行高溫爆炒。
180~200℃也是高溫炒菜的理想范圍,這個溫度范圍可以保留很多菜品的營養,同時兼顧了炒菜效率。
在一個優選的實施例中,容器鍋的底部為蜂巢式鍋底。鍋體處于水平加熱的時候,蜂巢式鍋底可以是食物受熱更均勻。兩個容器鍋的底部均為蜂巢式鍋底,也可以是只有一個容器鍋的底部為蜂巢式鍋底。
在另一實施例中,第一容器鍋和第二容器鍋通過連接件連接在一起。
本發明的鍋的使用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驟:
向其中一個容器鍋內裝入菜。
使第一容器鍋和第二容器鍋閉合,使其成為上下分體式鍋;裝入菜后如果不進行立即炒制,可以先放入冷藏待用。待客人點菜后及時加工。此時鍋就是一個裝鮮菜的容器鍋。
可以在需要炒菜時,也可以在放入冷藏前,將兩容器鍋的閉合處進行密封處理。在一個優選的實施例中,第一容器鍋邊長于第二容器鍋邊。閉合處密封處理的方法為:密封時,使第一容器鍋邊向第二容器鍋邊回折,且覆蓋且緊壓在第二容器鍋邊的背面。在其他實施例中,密封的方法還可以是:第一容器鍋邊與第二容器鍋邊的長度(也可以認為它們伸出的寬度)相等,使用機器將兩個容器鍋邊重疊卷起,然后將卷起的邊壓扁,使容器鍋內的空間密閉。
密封后,然后將分體式鍋置于發熱源體上,發熱源體給鍋加熱。發熱源體置于轉動裝置上。發熱源體由轉動裝置帶動轉動,發熱源體再帶動鍋轉動。
啟動鍋外側的發熱源,對鍋內進行加熱,同時轉動鍋,使第一容器鍋和第二容器鍋交換上下位置,實現對鍋內的物品的翻炒。
啟動鍋外側的發熱源后,控制鍋內溫度,使鍋處于100℃~300℃的環境中。
在一個優選的實施例中,啟動鍋外側的發熱源后,使鍋處于160℃~240℃的環境中。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發明,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