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沙發技術領域,涉及一種制作工藝,特別是一種基于嵌入式系統的智能沙發的制作工藝。
背景技術:
智能家居是以住宅為平臺,利用綜合布線技術、網絡通信技術、安全防范技術、自動控制技術、音視頻技術將家居生活有關的設施集成,構建高效的住宅設施與家庭日程事務的管理系統,提升家居安全性、便利性、舒適性、藝術性,并實現環保節能的居住環境。智能家居現在已被越來越的人所青睞,所以沙發作為家居的一部分也因加入智能系統,才能滿足現代人的使用需求。
經檢索,如中國專利文獻公開了一種基于嵌入式控制器的按摩沙發椅【申請號:201020130303.2;公開號:cn201642738u】。這種基于嵌入式控制器的按摩沙發椅,包括座位、靠背以及置于其內的按摩機構,按摩機構由控制系統控制,該控制系統包括arm7主控單元、數據存儲單元、lcd顯示單元、輸入單元,其特征在于:所述arm7主控單元連接dc100v直流無刷電機驅動器,實現揉捏、敲打調節功能;所述arm7主控單元連接dc24v直流無刷電機驅動器,實現沙發椅倒背、腿部升降調節功能;所述arm7主控單元連接dc12v直流無刷電機驅動器,實現座部振動功能;所述arm7主控單元連接ac100v微型交流電機驅動器,實現按摩沙發椅升降功能;所述arm7主控單元連接控制交流隔膜氣泵的電磁閥,實現氣囊供放氣調節功能。
該專利中公開的按摩沙發椅雖然可讓使用更加方便、舒適,但是,該按摩沙發椅中沒有相應的制作工藝,容易出現返工的情況,制作速度慢,因此,設計出一種基于嵌入式系統的智能沙發的制作工藝是很有必要的。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針對現有的技術存在上述問題,提出了一種基于嵌入式系統的智能沙發的制作工藝,該制作工藝具有制作快速的特點。
本發明的目的可通過下列技術方案來實現:基于嵌入式系統的智能沙發的制作工藝,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a、購買市場上現有的形變彎曲構件、空間彎曲構件和桿件;
b、將形變彎曲構件、空間彎曲構件和桿件拼接成框架,在連接處通過毛刺機去毛刺,并通過鉚釘固定在一起;
c、將振動電機和控制組件安裝在框架上;
d、按樣板裁切海綿和沙發革,將裁切好的沙發革進行車縫成坐墊套,將坐墊套在裁切好的海綿上,得到坐墊,將坐墊固定在框架上;
e、通過加工設備制作出靠枕,將靠枕固定在框架上,即得到基于嵌入式系統的智能沙發;
f、將成品打包并入庫。
采用以上工藝,可方便操作者根據相應的步驟進行操作,且通過加工設備可快速制作出靠枕,大大減輕了勞動強度,制作快速。
所述步驟c中的控制組件包括主控單元、數據存儲單元、顯示單元和輸入單元。
所述步驟d中的沙發革為真皮沙發革或pu沙發革。
采用以上結構,可大大提升沙發整體的檔次,裝飾效果好。
所述步驟d中的海綿提前經過抗菌處理。
采用以上方式,可減少沙發整體滋生細菌的概率。
所述步驟e中的加工設備包括工作臺,工作臺上依次設置有用于內膽填充的填充裝置、用于枕芯壓縮的壓縮裝置、用于枕套套入的套入裝置和用于靠枕整形的整形裝置。
加工設備的工作原理如下:通過填充裝置對內膽進行填充,通過壓縮裝置對枕芯進行壓縮,通過套入裝置將枕套套入到枕芯上和通過整形裝置對靠枕進行整形,從而完成靠枕的加工,可實現連續不間斷作業,加工效率高。
所述壓縮裝置包括第一底座、轉軸和轉動桿,第一底座固定在工作臺上,轉軸豎直設置在第一底座上,轉軸下端與一能帶動其轉動的第一動力機構相連,轉軸上端和轉動桿中部相連,轉動桿兩端均設置有壓縮機構,壓縮機構包括支架、第一氣缸、主密封片和從密封片,支架固定在轉動桿端部,從密封片通過第一連桿固定在支架一端,從密封片中部具有用于放置枕芯的放置凹槽,第一氣缸固定在支架另一端,第一氣缸的活塞桿水平設置,第一氣缸的活塞桿端部通過第二連桿和主密封片相連,且主密封片能與從密封片相抵靠,主密封片上固定有安裝板,安裝板內部具有工作腔,安裝板上開設有若干與工作腔相連通的抽氣孔,抽氣孔朝向從密封片,工作腔和抽氣管一端相連通,抽氣管另一端和氣泵相連通,第一底座上設置有能將枕芯輸送到放置凹槽處的上料機構。
當需要對枕芯進行壓縮時,通過第一動力機構帶動轉軸轉動,轉軸帶動轉動桿轉動,轉動桿帶動支架轉動,支架帶動從密封片轉動使其位于所需位置,通過上料機構將枕芯輸送到從密封片的放置凹槽處,控制第一氣缸的活塞桿來回移動,第一氣缸的活塞桿帶動主密封片來回移動使其與從密封片相抵靠,開啟氣泵,通過抽氣管將主密封片和從密封片之間的空氣抽走,從而可對枕芯進行壓縮,壓縮省力。
所述第一底座上還設置有輔助機構,輔助機構包括底板、壓緊板、輔助盒、第一推桿電機和第二推桿電機,底板固定在第一底座上,第一推桿電機固定底板一端,第一推桿電機的推桿水平設置,第一推桿電機的推桿端部和輔助盒相連,且輔助盒能將從密封片覆蓋,第二推桿電機固定底板另一端,第二推桿電機的推桿水平設置,第二推桿電機的推桿端部和壓緊板相連,且壓緊板與輔助盒之間具有供主密封片與從密封片通過的間隙。
采用以上結構,控制第一推桿電機的推桿來回移動,第一推桿電機的推桿帶動輔助盒來回移動,隨著輔助盒來回移動,輔助盒將從密封片覆蓋;控制第二推桿電機的推桿來回移動,第二推桿電機的推桿帶動壓緊板來回移動,隨著壓緊板來回移動,壓緊板將主密封片和從密封片牢牢的抵靠在一起。
所述第一動力機構包括第一電機、主動輪、從動輪和皮帶,第一電機固定在第一底座上,第一電機的輸出軸豎直向上,主動輪固定在第一電機的輸出軸端部,從動輪固定在轉軸下端,皮帶套設在主動輪與從動輪外。
當需要使轉軸轉動時,控制第一電機的輸出軸轉動,第一電機的輸出軸帶動主動輪轉動,主動輪通過皮帶帶動從動輪轉動,從動輪帶動轉軸轉動,從而可使轉軸轉動。
所述上料機構包括輸送帶、推送板和第二氣缸,第二氣缸固定在第一底座上,第二氣缸的活塞桿豎直向上,第二氣缸的活塞桿端部和推送板相連,且推送板能位于支架正下方,推送板上具有能將枕芯限位住的限位結構,輸送帶設置在第一底座上,輸送帶的輸入端靠近填充裝置,輸送帶的輸出端靠近推送板。
當需要將枕芯輸送到從密封片的放置凹槽處時,通過輸送帶將枕芯逐個輸送到推送板上,通過限位結構將單個枕芯限位住,控制第二氣缸的活塞桿上下移動,第二氣缸的活塞桿帶動推送板上下移動,推送板帶動枕芯上下移動,將枕芯輸送到從密封片的放置凹槽處,上料方便。
所述限位結構包括具有彈性的限位桿和第三氣缸,第三氣缸固定在推送板上,第三氣缸的活塞桿豎直向上,第三氣缸的活塞桿端部和限位桿下端相連,限位桿上端為限位部。
采用以上結構,控制第三氣缸的活塞桿向上移動,第三氣缸的活塞桿帶動限位桿向上移動,限位桿可對枕芯進行限位,限位快速。
所述套入裝置包括第二底座、轉動軸和轉盤,第二底座固定在工作臺上,轉動軸豎直設置在第二底座上,轉動軸下端與一能帶動其轉動的第二動力機構相連,轉動軸上端和轉盤相連,轉盤上設置有若干第四氣缸,第四氣缸的活塞桿豎直向上,第四氣缸的活塞桿端部和升降板相連,升降板上固定有用于放置枕套的放置框,放置框上固定有手指氣缸,手指氣缸的手指上固定有能將枕套開口的邊緣夾住的夾片,放置框上還固定有轉動電機,轉動電機的輸出軸水平設置,轉動電機的輸出軸上固定有能將枕芯壓住的壓板;所述第二底座上還固定有機械手,機械手上固定有手爪。
當需要將枕套套入到枕芯上時,將枕套放在放置框中,控制手指氣缸的手指帶動夾片動作,夾片將枕套開口的邊緣夾住,通過第二動力機構帶動轉動軸轉動,轉動軸帶動轉盤轉動,轉盤帶動放置框轉動,使放置框位于支架正下方,控制第四氣缸的活塞桿向上移動,第四氣缸的活塞桿帶動升降板向上移動,升降板帶動放置框向上移動,放置框帶動枕套向上移動,枕套可套在枕芯外,控制第一氣缸的活塞桿來回移動,第一氣缸的活塞桿帶動主密封片來回移動使其與從密封片相分離,控制轉電機的輸出軸轉動,轉動電機的輸出軸帶動壓板轉動,使壓板位于主密封片與從密封片之間,并將枕芯壓在枕套中,控制第四氣缸的活塞桿向下移動,第四氣缸的活塞桿帶動升降板向下移動,升降板帶動放置框向下移動,使套好枕套的枕芯和主密封片、從密封片相脫離,通過機械手帶動手爪動作,將套好枕套的枕芯取下,從而可將枕套套入到枕芯上,套入快速。
所述第二動力機構包括第二電機、主動鏈輪、從動鏈輪和鏈條,第二電機固定在第二底座上,第二電機的輸出軸豎直向上,主動鏈輪固定在第二電機的輸出軸端部,從動鏈輪固定在轉動軸下端,鏈條套設在主動鏈輪與從動輪鏈輪外。
當需要使轉動軸轉動時,控制第二電機的輸出軸轉動,第二電機的輸出軸帶動主動鏈輪轉動,主動鏈輪通過鏈條帶動從動鏈輪轉動,從動鏈輪帶動轉動軸轉動,從而可使轉動軸轉動。
所述整形裝置包括第三底座、支撐板、移動板、擺動桿、振動電機和第五氣缸,第三底座固定在工作臺上,支撐板固定在第三底座上,移動板設置在第三底座上,移動板與一能帶動其來回移動的移動機構相連,第五氣缸鉸接在移動板上,第五氣缸的活塞桿傾斜向上,擺動桿中部和第五氣缸的活塞桿端部相鉸接,擺動桿下端和移動板相鉸接,擺動桿上端通過彈簧和拍打板相連,且拍打板能與支撐板相抵靠,振動電機固定在拍打板上。
當需要對靠枕進行整形時,將靠枕放在支撐板上,通過移動機構帶動移動板來回移動,移動板帶動拍打板來回移動,同時,控制第五氣缸的活塞桿來回移動,第五氣缸的活塞桿帶動拍打板上下擺動,振動電機使拍打板產生振動,通過拍打板對靠枕進行拍打,從而可對靠枕進行整形,整形可靠。
所述移動機構包括第六氣缸、導軌和滑塊,導軌水平固定在第三底座上,滑塊設置在導軌上,第六氣缸固定在第三底座上,第六氣缸的活塞桿水平設置,第六氣缸的活塞桿端部和滑塊相連,移動板通過連接桿和滑塊相連。
當需要使移動板來回移動時,控制第六氣缸的活塞桿來回移動,第六氣缸的活塞桿帶動滑塊沿著導軌來回移動,滑塊帶動連接桿來回移動,連接桿帶動移動板來回移動,從而可使移動板來回移動。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基于嵌入式系統的智能沙發的制作工藝具有以下優點:
1、本發明中可方便操作者根據相應的步驟進行操作,且通過加工設備可快速制作出靠枕,大大減輕了勞動強度,制作快速。
2、步驟d中的沙發革為真皮沙發革或pu沙發革,采用該結構,可大大提升沙發整體的檔次,裝飾效果好。
附圖說明
圖1是壓縮裝置的平面結構示意圖。
圖2是上料機構的平面結構示意圖。
圖3是套入裝置的平面結構示意圖。
圖4是套入裝置拆去部分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5是整形裝置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中,1、工作臺;2、第一底座;3、轉動桿;4、從動輪;5、皮帶;6、主動輪;7、第一連桿;8、支架;9、第二連桿;10、氣泵;11、第一氣缸;12、抽氣管;13、安裝板;13a、抽氣孔;14、第二推桿電機;15、底板;16、壓緊板;17、主密封片;18、從密封片;18a、放置凹槽;19、輔助盒;21、第一推桿電機;22、第一電機;23、轉軸;24、輸送帶;25、推送板;26、限位桿;27、第三氣缸;28、第二氣缸;29、手爪;30、機械手;31、轉盤;32、從動鏈輪;33、鏈條;34、主動鏈輪;35、放置框;36、升降板;37、第四氣缸;38、第二電機;39、轉動軸;41、第二底座;42、壓板;43、轉動電機;44、手指氣缸;45、夾片;46、第三底座;47、支撐板;48、振動電機;49、拍打板;51、彈簧;52、擺動桿;53、第五氣缸;54、移動板;55、滑塊;56、導軌;57、第六氣缸。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是本發明的具體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的描述,但本發明并不限于這些實施例。
本基于嵌入式系統的智能沙發的制作工藝,包括以下步驟:
a、購買市場上現有的形變彎曲構件、空間彎曲構件和桿件;在本實施例中,形變彎曲構件、空間彎曲構件和桿件均是市場上可以買到的現有產品;
b、將形變彎曲構件、空間彎曲構件和桿件拼接成框架,在連接處通過毛刺機去毛刺,并通過鉚釘固定在一起;
c、將振動電機和控制組件安裝在框架上;
d、按樣板裁切海綿和沙發革,將裁切好的沙發革進行車縫成坐墊套,將坐墊套在裁切好的海綿上,得到坐墊,將坐墊固定在框架上;
e、通過加工設備制作出靠枕,將靠枕固定在框架上,即得到基于嵌入式系統的智能沙發;
f、將成品打包并入庫。
采用該工藝,可方便操作者根據相應的步驟進行操作,且通過加工設備可快速制作出靠枕,大大減輕了勞動強度,制作快速。
步驟c中的控制組件包括主控單元、數據存儲單元、顯示單元和輸入單元,在本實施例中,控制組件采用專利號為201020130303.2中的技術。
步驟d中的沙發革為真皮沙發革或pu沙發革,在本實施例中,步驟d中的沙發革為真皮沙發革。
采用該結構,可大大提升沙發整體的檔次,裝飾效果好。
步驟d中的海綿提前經過抗菌處理。,在本實施例中,抗菌處理采用的是現有技術。
采用該方式,可減少沙發整體滋生細菌的概率。
如圖1-圖5所示,步驟e中的加工設備包括工作臺1,工作臺1上依次設置有用于內膽填充的填充裝置、用于枕芯壓縮的壓縮裝置、用于枕套套入的套入裝置和用于靠枕整形的整形裝置,在本實施例中,填充裝置采用的是現有技術。
壓縮裝置包括第一底座2、轉軸23和轉動桿3,第一底座2固定在工作臺1上,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底座2通過螺栓連接的方式固定在工作臺1上;轉軸23豎直設置在第一底座2上,轉軸23下端與一能帶動其轉動的第一動力機構相連,轉軸23上端和轉動桿3中部相連,轉動桿3兩端均設置有壓縮機構,壓縮機構包括支架8、第一氣缸11、主密封片17和從密封片18,支架8固定在轉動桿3端部,在本實施例中,支架8通過螺栓連接的方式固定在轉動桿3端部;從密封片18通過第一連桿7固定在支架8一端,從密封片18中部具有用于放置枕芯的放置凹槽18a,第一氣缸11固定在支架8另一端,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氣缸11通過螺栓連接的方式固定在支架8另一端;第一氣缸11的活塞桿水平設置,第一氣缸11的活塞桿端部通過第二連桿9和主密封片17相連,且主密封片17能與從密封片18相抵靠,主密封片17上固定有安裝板13,安裝板13內部具有工作腔,安裝板13上開設有若干與工作腔相連通的抽氣孔13a,在本實施例中,抽氣孔13a的數量為十個;抽氣孔13a朝向從密封片18,工作腔和抽氣管12一端相連通,抽氣管12另一端和氣泵10相連通,第一底座2上設置有能將枕芯輸送到放置凹槽18a處的上料機構,在本實施例中,主密封片17和從密封片18的材料為橡膠。
第一底座2上還設置有輔助機構,輔助機構包括底板15、壓緊板16、輔助盒19、第一推桿電機21和第二推桿電機14,底板15固定在第一底座2上,在本實施例中,底板15通過螺栓連接的方式固定在第一底座2上;第一推桿電機21固定底板15一端,第一推桿電機21的推桿水平設置,第一推桿電機21的推桿端部和輔助盒19相連,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推桿電機21的推桿端部通過螺栓連接的方式和輔助盒19相連;且輔助盒19能將從密封片18覆蓋,第二推桿電機14固定底板15另一端,第二推桿電機14的推桿水平設置,第二推桿電機14的推桿端部和壓緊板16相連,在本實施例中,第二推桿電機14的推桿端部通過螺栓連接的方式和壓緊板16相連;且壓緊板16與輔助盒19之間具有供主密封片17與從密封片18通過的間隙。
第一動力機構包括第一電機22、主動輪6、從動輪4和皮帶5,第一電機22固定在第一底座2上,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電機22通過螺栓連接的方式固定在第一底座2上;第一電機22的輸出軸豎直向上,主動輪6固定在第一電機22的輸出軸端部,從動輪4固定在轉軸23下端,皮帶5套設在主動輪6與從動輪4外。
上料機構包括輸送帶24、推送板25和第二氣缸28,第二氣缸28固定在第一底座2上,在本實施例中,第二氣缸28通過螺栓連接的方式固定在第一底座2上;第二氣缸28的活塞桿豎直向上,第二氣缸28的活塞桿端部和推送板25相連,且推送板25能位于支架8正下方,推送板25上具有能將枕芯限位住的限位結構,輸送帶24設置在第一底座2上,輸送帶24的輸入端靠近填充裝置,輸送帶24的輸出端靠近推送板25。
限位結構包括具有彈性的限位桿26和第三氣缸27,第三氣缸27固定在推送板25上,在本實施例中,第三氣缸27通過螺栓連接的方式固定在推送板25上;第三氣缸27的活塞桿豎直向上,第三氣缸27的活塞桿端部和限位桿26下端相連,限位桿26上端為限位部,在本實施例中,第三氣缸27的數量為四個,限位桿26的數量也為四根。
套入裝置包括第二底座41、轉動軸39和轉盤31,第二底座41固定在工作臺1上,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底座41通過螺栓連接的方式固定在工作臺1上;轉動軸39豎直設置在第二底座41上,轉動軸39下端與一能帶動其轉動的第二動力機構相連,轉動軸39上端和轉盤31相連,轉盤31上設置有若干第四氣缸37,在本實施例中,第四氣缸37的數量為三個;第四氣缸37的活塞桿豎直向上,第四氣缸37的活塞桿端部和升降板36相連,在本實施例中,升降板36的數量也為三塊;升降板36上固定有用于放置枕套的放置框35,放置框35上固定有手指氣缸44,手指氣缸44的手指上固定有能將枕套開口的邊緣夾住的夾片45,放置框35上還固定有轉動電機43,轉動電機43的輸出軸水平設置,轉動電機43的輸出軸上固定有能將枕芯壓住的壓板42;第二底座41上還固定有機械手30,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底座41上通過螺栓連接的方式還固定有機械手30;機械手30上固定有手爪29。
第二動力機構包括第二電機38、主動鏈輪34、從動鏈輪32和鏈條33,第二電機38固定在第二底座41上,在本實施例中,第二電機38通過螺栓連接的方式固定在第二底座41上;第二電機38的輸出軸豎直向上,主動鏈輪34固定在第二電機38的輸出軸端部,從動鏈輪32固定在轉動軸39下端,鏈條33套設在主動鏈輪34與從動輪4鏈輪外。
整形裝置包括第三底座46、支撐板47、移動板54、擺動桿52、振動電機48和第五氣缸53,第三底座46固定在工作臺1上,在本實施例中,第三底座46通過螺栓連接的方式固定在工作臺1上;支撐板47固定在第三底座46上,移動板54設置在第三底座46上,移動板54與一能帶動其來回移動的移動機構相連,第五氣缸53鉸接在移動板54上,第五氣缸53的活塞桿傾斜向上,擺動桿52中部和第五氣缸53的活塞桿端部相鉸接,擺動桿52下端和移動板54相鉸接,擺動桿52上端通過彈簧51和拍打板49相連,且拍打板49能與支撐板47相抵靠,振動電機48固定在拍打板49上。
移動機構包括第六氣缸57、導軌56和滑塊55,導軌56水平固定在第三底座46上,在本實施例中,導軌56通過螺栓連接的方式固定在第三底座46上;滑塊55設置在導軌56上,第六氣缸57固定在第三底座46上,第六氣缸57的活塞桿水平設置,第六氣缸57的活塞桿端部和滑塊55相連,移動板54通過連接桿和滑塊55相連。
加工設備的工作原理如下:通過填充裝置對內膽進行填充;
控制第一電機22的輸出軸帶動主動輪6轉動,主動輪6通過皮帶5帶動從動輪4轉動,從動輪4帶動轉軸23轉動,轉軸23帶動轉動桿3轉動,轉動桿3帶動支架8轉動,支架8帶動從密封片18轉動使其位于推送板25正上方,通過輸送帶24將枕芯逐個輸送到推送板25上,控制第一推桿電機21的推桿帶動輔助盒19來回移動,隨著輔助盒19來回移動,輔助盒19將從密封片18覆蓋,控制第二氣缸28的活塞桿帶動推送板25向上移動,推送板25帶動枕芯向上移動,將枕芯輸送到從密封片18的放置凹槽18a處,控制第一氣缸11的活塞桿帶動主密封片17來回移動使其與從密封片18相抵靠,控制第二推桿電機14的推桿帶動壓緊板16來回移動,隨著壓緊板16來回移動,壓緊板16將主密封片17和從密封片18牢牢的抵靠在一起,開啟氣泵10,通過抽氣管12將主密封片17和從密封片18之間的空氣抽走,對枕芯進行壓縮;
將枕套放在放置框35中,控制手指氣缸44的手指帶動夾片45動作,夾片45將枕套開口的邊緣夾住,控制第二電機38的輸出軸帶動主動鏈輪34轉動,主動鏈輪34通過鏈條33帶動從動鏈輪32轉動,從動鏈輪32帶動轉動軸39轉動,轉動軸39帶動轉盤31轉動,轉盤31帶動放置框35轉動,使放置框35位于支架8正下方,控制第四氣缸37的活塞桿帶動升降板36向上移動,升降板36帶動放置框35向上移動,放置框35帶動枕套向上移動,枕套可套在枕芯外,控制第一氣缸11的活塞桿帶動主密封片17來回移動使其與從密封片18相分離,控制轉動電機43的輸出軸帶動壓板42轉動,使壓板42位于主密封片17與從密封片18之間,并將枕芯壓在枕套中,控制第四氣缸37的活塞桿帶動升降板36向下移動,升降板36帶動放置框35向下移動,使套好枕套的枕芯和主密封片17、從密封片18相脫離,通過機械手30帶動手爪29動作,將套好枕套的枕芯取下,將枕套套入到枕芯上;
通過機械手30將靠枕放在支撐板47上,控制第六氣缸57的活塞桿帶動滑塊55沿著導軌56來回移動,滑塊55帶動連接桿來回移動,連接桿帶動移動板54來回移動,移動板54帶動拍打板49來回移動,同時,控制第五氣缸53的活塞桿帶動拍打板49上下擺動,振動電機48使拍打板49產生振動,通過拍打板49對靠枕進行拍打,對靠枕進行整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