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日用品加工領域,且特別涉及一種蠶絲被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術:
蠶絲是自然界中最輕、最柔、最細的天然纖維,素有"人體第二肌膚"的美譽。蠶絲在撤消外力后可以恢復原狀,內胎不結餅,不發悶,不縮攏,均勻柔和,被稱為"纖維皇后"。由于蠶絲具有吸汗性、保暖性、抗菌性的優點,因此使用蠶絲制作成的蠶絲被很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
相關技術中,蠶絲被的制作過程包括:首先將多個蠶絲層疊加后形成被芯;然后在被芯外層增加一層被套。但是被芯與被套之間的配合關系差,被芯常在被套內滾作一團,或通過絎縫的方式,使被芯不夠蓬松,整個被子厚度不均,保暖效果較差。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蠶絲被,蠶絲填充物與被套位置相對固定,整個蠶絲被厚度均勻、蓬松,不僅保暖效果佳,而且有效提高舒適度。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蠶絲被的制作方法,使制得的蠶絲被的蠶絲填充物與被套位置相對固定,整個蠶絲被厚度均勻、蓬松,不僅保暖效果佳,而且有效提高舒適度,同時該制作方法操作便捷,便與工業化生產。
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是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
本發明提出一種蠶絲被,其包括被套、蠶絲填充物,以及設置于被套內的定位線,被套設有開口。
被套包括第一被套面與第二被套面,第一被套面的邊緣與第二被套面的邊緣連接并形成填充腔,第一被套面在與第二被套面的連接處設有第一預留邊,第二被套面在與第一被套面的連接處設有第二預留邊,蠶絲填充物設置于第二被套面與第二預留邊之間,定位線沿第二預留邊的長度方向與第二預留邊和蠶絲填充物縫合連接。
本發明提出一種蠶絲被的制作方法,其包括:
將第一被套面、第二被套面的邊緣折疊,形成第一預留邊與第二預留邊。
將第一被套面與第二被套面疊加鋪設,沿折疊處縫合,形成填充腔,第一預留邊與第二預留邊相鄰且位于填充腔內。
將蠶絲填充物通過開口平鋪于填充腔內,蠶絲填充物位于第二被套面與第二預留邊之間。
定位線沿第二預留邊的長度方向將蠶絲填充物、第二預留邊縫合連接。
本發明實施例的蠶絲被及其制作方法的有益效果是:
蠶絲填充物輕薄、保溫效果佳,同時蠶絲填充物在撤消外力后可以恢復原狀,不結餅,不發悶,不縮攏,均勻柔和,通過定位線將蠶絲填充物固定于填充腔內,結構簡單,操作方便,防止蠶絲填充物與被套之間不服帖,導致舒適度較差。同時通過定位線的設置,有效降低制作成本,同時防止蠶絲填充物厚度不均導致保溫效果較差,以及舒適度較差的問題。
上述蠶絲被的制作方法,簡單可控,有效簡化生產流程,便于工業化生產。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應當理解,以下附圖僅示出了本發明的某些實施例,因此不應被看作是對范圍的限定,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相關的附圖。
圖1為本發明提供的第一實施例提供的蠶絲被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提供的第一實施例提供的蠶絲被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提供的第一實施例提供的另一種蠶絲被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提供的第二實施例提供的蠶絲被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標:100a-蠶絲被;100b-蠶絲被;20-被套;211-第一被套面;213-第二被套面;214-襯里;215-第一端;216-第二端;217-第三端;218-第四端;220-第一預留邊;221-第二預留邊;230-開口;30-蠶絲填充物;40-定位線。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明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通常在此處附圖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發明實施例的組件可以以各種不同的配置來布置和設計。
因此,以下對在附圖中提供的本發明的實施例的詳細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護的本發明的范圍,而是僅僅表示本發明的選定實施例?;诒景l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應注意到:相似的標號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圖中表示類似項,因此,一旦某一項在一個附圖中被定義,則在隨后的附圖中不需要對其進行進一步定義和解釋。
在本發明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中心”、“上”、“下”、“左”、“右”、“豎直”、“水平”、“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或者是該發明產品使用時慣常擺放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第三”等僅用于區分描述,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在本發明的描述中,還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設置”、“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發明中的具體含義。
第一實施例
請參閱圖1,本發明提供一種蠶絲被100a,包括被套20、蠶絲填充物30以及定位線40。
其中,被套20包括第一被套面211、第二被套面213與襯里214。
第一被套面211的邊緣與第二被套面213的邊緣通過縫合連接并形成填充腔(圖未示),具體地,
第一被套面211在與第二被套面213的連接處設有第一預留邊220,第二被套面213在與第一被套面211的連接處設有第二預留邊221,第一預留邊220與第二預留邊221用于第一被套面211與第二被套面213縫合不脫線,使第一被套面211與第二被套面213的連接處更為穩固。
其中,第一預留邊220和第二預留邊221的寬度分別為0.8-1.5cm,此處的寬度是指第一預留邊220和第二預留邊221的連接處與靠近該連接處的第一被套面211的邊緣之間的距離。防止第一預留邊220和第二預留邊221寬度過大影響整體舒適的效果。
請參閱圖2,被套20設有開口230,用于安裝蠶絲填充物30,本實施例中,開口230設置于第一被套面211與第二被套面213的連接處,開口230處理例如還可以設置拉鏈或綁帶,便于安裝蠶絲填充物30。
襯里214位于填充腔內,襯里214設置于第一被套面211與第二被套面213之間,具體地,襯里214設置于第一預留邊220和第二預留邊221之間,具體地,本實施例中,襯里214的截面為矩形,襯里214包括第一端215、第二端216、第三端217與第四端218,其中,第一端215與第二預留邊221連接,與第一端215相對設置的第三端217向遠離第二預留邊221的方向延伸。第三端217與第四端218分別與第二預留邊221連接。
優選地,襯里214設置于第一被套面211相對的兩端邊緣,本實施例中,襯里214設置于被套20設置開口230處的一端。便于固定蠶絲填充物30。
襯里214的寬度為8-15cm,便于固定,優選襯里214的材質與被套20的材質相同,有效提高舒適度。
定位線40用于將蠶絲填充物30固定于填充腔內,定位線40平行于第一被套面211的邊緣設置,定位線40可以與襯里214、第一預留邊220、第二預留邊221和蠶絲填充物30縫合連接,本實施例中,定位線40沿第二預留邊221的長度方向與襯里214、第二預留邊221和蠶絲填充物30縫合連接,即定位線40將蠶絲填充物30固定于襯里214、第二預留邊221之間,同時,由于襯里214的寬度較大,可有效包裹蠶絲填充物30的邊緣,進一步提高固定效果,同時保證蠶絲填充物30的厚度均勻。
請參閱圖3,在本發明提供的另一種實施例中,定位線40還可以沿第二預留邊221的長度方向與第一預留邊220、第二預留邊221、襯里214、蠶絲填充物30以及第二被套面213均縫合連接。
需注意的是,本發明中,定位線40的走向與第一被套面211的邊緣平行,定位線40的針腳寬度為1-4cm,同時,定位線40與蠶絲填充物30、襯里214、第二預留邊221的連接處較為寬松,即無外力作用的條件下,蠶絲填充物30的厚度均勻,保證定位線40與述蠶絲填充物30連接處的蓬松感。
進一步的,在本發明其他的實施例中,定位線40還可以為彈性線,便于整理,同時保證蠶絲被100a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可進行二次蓬松處理,例如敲打、拉扯等。
為了保證蠶絲被100a中蠶絲填充物30的厚度均勻,同時與被套20之間的固定效果佳,不易成團,優選地,蠶絲填充物30為雙宮繭桑蠶絲。
其中,雙宮繭是指繭里面有2條蠶,2條蠶吐的絲互相交纏在一起,因此雙宮繭桑蠶絲具有不易分層、蓬松感較強、柔滑貼身、品質細膩、以及彈性好的特點,有效提高保暖性。
在本發明其它的實施例中,蠶絲填充物30還可以進行包邊,便于定位線40進行定位。該實施例中,采用與第一被套面211、第二被套面213相同的面料,有效提高舒適度。
第二實施例
請參閱圖4,本發明提供一種蠶絲被100b,其基本結構和原理及產生的技術效果和第一實施例相同,為簡要描述,本實施例部分未提及之處,可參考第一實施例中相應內容。
蠶絲被100b包括被套20、蠶絲填充物30以及定位線40。
其中,被套20包括第一被套面211和第二被套面213。
第一被套面211的邊緣與第二被套面213的邊緣通過縫合連并形成填充腔,具體地,第一被套面211在與第二被套面213的連接處設有第一預留邊220,第二被套面213在與第一被套面211的連接處設有第二預留邊221,第一預留邊220與第二預留邊221用于第一被套面211與第二被套面213縫合不脫線,使第一被套面211與第二被套面213的連接處更為穩固。
其中,第一預留邊220和第二預留邊221的寬度為0.8-1.5cm,此處的寬度是指第一預留邊220和第二預留邊221的連接處與靠近該連接處的第一被套面211的邊緣之間的距離。防止第一預留邊220和第二預留邊221的寬度過大影響整體舒適的效果。
被套20設有開口230,用于安裝蠶絲填充物30,本實施例中,開口230設置于第一被套面211與第二被套面213的連接處,開口230處例如還可以設置拉鏈或綁帶,便于安裝蠶絲填充物30。
定位線40用于將蠶絲填充物30固定于填充腔內,具體地,定位線40沿第二預留邊221的長度方向與第二預留邊221、蠶絲填充物30、第二被套面213縫合連接,即定位線40將蠶絲填充物30固定于襯里214、第二被套面213之間。
需注意的是,本發明中,定位線40的走向與第一被套面211的邊緣平行,定位線40的針腳寬度為1-4cm,同時,定位線40與蠶絲填充物30、襯里214、第二預留邊221的連接處較為寬松,即無外力作用的條件下,蠶絲填充物30的厚度均勻,保證定位線40與述蠶絲填充物30連接處的蓬松感。
為了保證蠶絲被100b中蠶絲填充物30的厚度均勻,同時與被套20之間的固定效果佳,不易成團,優選地,蠶絲填充物30為雙宮繭桑蠶絲。
第三實施例
本發明提供一種蠶絲被的制作方法,包括:
將第一被套面的邊緣折疊,形成第一預留邊,將第二被套面的邊緣折疊,形成第二預留邊。第一預留邊與第二預留邊的寬度分別為0.8-1.5cm預留邊,例如寬度為0.8cm、1cm、1.2cm或1.5cm等,便于縫合,防止脫線。
接著,將第一被套面、襯里與第二被套面依次疊加鋪設,將第一被套面、襯里與第二被套面在折疊處用縫紉機縫合,形成填充腔,其中,襯里、第一預留邊與第二預留邊均位于填充腔內,第一預留邊與第二預留邊相鄰且相互抵靠。
同時,襯里設置于第一被套面相對的兩端,其中襯里包括第一端、第二端、第三端與第四端,其中,第一端與第一預留邊與第二預留邊縫合連接,與第一端相對設置的第三端向遠離第一預留邊與的方向延伸。第三端與第四端分別與第一預留邊縫合連接。定位線將蠶絲填充物、襯里、第一預留邊、第二預留邊縫合連接。
優選地,第一被套面與第二被套面的連接處留有開口,用于安裝以及拆卸蠶絲填充物。更優選地,開口位于第一被套面與第一端的連接處。
接著,將蠶絲填充物通過開口平鋪于填充腔內,蠶絲填充物位于第二被套面與襯里之間。定位線沿第二預留邊的長度方向將蠶絲填充物、襯里、以及第二被套面縫合固定。
可選地,在本發明其它實施例中,將蠶絲填充物的邊緣進行包邊處理,便于將蠶絲填充物的邊緣固定。
本實施例中,將蠶絲填充物通過開口平鋪于填充腔內前,以雙宮繭為原料,通過蒸煮繅織為阡陌結構排列的雙宮繭桑蠶絲綿片,再用手工多層縱橫網狀疊合拉伸形成蠶絲填充物。
可選地,在本發明其它實施例中,將第二被套面的邊緣與蠶絲填充物的邊緣絎縫連接,進一步提高固定效果,同時由于僅是第二被套面的邊緣與蠶絲填充物的邊緣絎縫連接,因此有效防止蠶絲填充物的厚度不均引發的保暖性較差的問題。
第四實施例
本發明提供一種蠶絲被的制作方法,包括:
將第一被套面的邊緣折疊,形成第一預留邊,將第二被套面的邊緣折疊,形成第二預留邊。第一預留邊與第二預留邊的寬度分別為0.8-1.5cm預留邊,例如寬度為0.8cm、1cm、1.2cm或1.5cm等,便于縫合,防止脫線。
將第一被套面與第二被套面疊加鋪設,在折疊處用縫紉機縫合將第一被套面與第二被套面縫合,形成填充腔,其中,第一預留邊與第二預留邊相鄰且位于填充腔內。
優選地,第一被套面與第二被套面的連接處留有開口,用于安裝以及拆卸蠶絲填充物。更優選地,開口位于第一被套面與第一端的連接處。
接著,將蠶絲填充物通過開口平鋪于填充腔內,蠶絲填充物位于第二被套面與第二預留邊之間。定位線沿第二預留邊的長度方向將蠶絲填充物、第二預留邊、以及第二被套面縫合固定。
本實施例中,將蠶絲填充物通過以下方法制得:以雙宮繭為原料,通過蒸煮繅織為阡陌結構排列的雙宮繭桑蠶絲綿片,再用手工多層縱橫網狀疊合拉伸形成蠶絲填充物。
綜上,本發明實施例的提供的蠶絲被,蠶絲填充物與被套位置相對固定,整個蠶絲被厚度均勻、蓬松,不僅保暖效果佳,而且有效提高舒適度。上述蠶絲被的制作方法,使制得的蠶絲被的蠶絲填充物與被套位置相對固定,整個蠶絲被厚度均勻、蓬松,不僅保暖效果佳,而且有效提高舒適度,同時該制作方法操作便捷,便與工業化生產。
以上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本發明的實施例的詳細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護的本發明的范圍,而是僅僅表示本發明的選定實施例?;诒景l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