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是一種可調整軟硬度的組合床墊,屬于家居用品領域。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床墊通常分為彈簧床墊、棕櫚床墊、乳膠床墊、水床墊、氣床墊、磁床墊、組合床墊等,床墊是為了保證消費者獲得健康而又舒適的睡眠而使用的一種介于人體和床之間的物品,床墊材質繁多,不同材料制作的床墊能給人帶來不同的睡眠效果。
現有的組合床墊長度固定,無法進行拉伸,不能適應不同的床型,現有的組合床墊塑形效果都不盡人意,乳膠組合床墊硬度高,塑形效果差,而棕櫚組合床墊彈性差,易塌陷,現有的組合床墊在床上不易固定,經常會移位,為使用者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發明目的是提供一種可調整軟硬度的組合床墊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本發明使用方便,便于操作,通用性好,可靠性高。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是通過如下的技術方案來實現:一種可調整軟硬度的組合床墊,包括床墊套、固定彈簧、床墊拉伸機構、床墊調整機構以及床墊固定機構,所述固定彈簧、床墊拉伸機構以及床墊調整機構均安裝在床墊套內部,所述固定彈簧設置在床墊套內部頂端,所述床墊拉伸機構裝配在固定彈簧下端,所述床墊調整機構安裝在固定彈簧下端,所述床墊拉伸機構固定在床墊調整機構后側,所述床墊固定機構設置在床墊套下端,所述床墊拉伸機構包括拉鎖、支撐板一、底板一、電動缸三、底板二以及支撐板二,所述拉鎖安裝在床墊套上端中間位置,所述支撐板一裝配在底板一上端,所述電動缸三設置在支撐板一右端,所述支撐板二固定在電動缸三右端,所述底板二安裝在支撐板二下端,所述底板二設置在底板一右側,所述支撐板一通過直角件與底板一相連接,所述支撐板二通過直角件與底板二相連接,所述床墊調整機構包括活動彈簧一、活動板一、墊板一、電動缸一、活動彈簧二、活動板二、墊板二以及電動缸二,所述活動彈簧一裝配在床墊套內部頂端,所述活動板一設置在活動彈簧一下端,所述墊板一固定在活動板一下端,所述電動缸一安裝在墊板一下端,所述活動彈簧二設置在床墊套內部頂端,所述活動彈簧二固定在活動彈簧一內側,所述活動板二裝配在活動彈簧二下端,所述墊板二安裝在活動板二下端,所述電動缸二設置在墊板二下端,所述電動缸一裝配在電動缸二外側,所述電動缸一和電動缸二均安裝在底板一上端,所述電動缸一和電動缸二均安裝在底板二上端,所述活動板一通過活動彈簧一與床墊套相連接,所述活動板二通過活動彈簧二與床墊套相連接,所述床墊固定機構包括開關閥、支撐桿、吸盤以及氣管,所述支撐桿固定在床墊套下端,所述吸盤安裝在支撐桿下端,所述氣管設置在吸盤右端,所述開關閥裝配在氣管上。
進一步地,所述吸盤下端安裝有環形圓墊。所述吸盤通過粘合劑與環形圓墊相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拉鎖有兩個,兩個所述拉鎖間安裝有彈性布。
進一步地,所述床墊套有兩個,兩個所述床墊套分別安裝在底板一以及底板二上端。
進一步地,所述床墊套內部設置有保溫棉。
進一步地,所述床墊套左端配置有定時鬧鐘,所述床墊套右端設置有空氣加濕器。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本發明的一種可調整軟硬度的組合床墊,本發明通過增加拉鎖、支撐板一、底板一、電動缸三、底板二以及支撐板二,該設計通過使用者控制電動缸三帶動底板一向左移動,從而實現了組合床墊能夠拉伸以匹配不同的床型,解決了現有的組合床墊長度固定,不能適應不同的床型的問題。
本發明由于增加活動彈簧一、活動板一、墊板一、電動缸一、活動彈簧二、活動板二、墊板二以及電動缸二,該設計通過控制電動缸帶動活動彈簧進行升降,從而調整組合床墊上端的彎曲度,以適應使用者的塑形需求,解決了現有的組合床墊塑形效果差或者易塌陷的問題。
本發明由于增加開關閥、支撐桿、吸盤以及氣管,該設計通過吸盤吸附在床板上,從而使組合床墊固定在床板上,解決了現有的組合床墊不易固定,經常會移位,為使用者造成不必要的麻煩的問題。
因增加環形圓墊,該設計減少了吸盤的磨損度,因增加彈性布,該設計實現了床墊套的伸長,因增加空氣加濕器,該設計增加了組合床墊的周邊空氣的舒適度,因增加保溫棉,該設計增加了組合床墊的柔軟度,因增加定時鬧鐘,該設計使組合床墊提供了鬧鐘功能,因設置兩個床墊套,該設計使床墊便于分離以及拉伸,本發明使用方便,便于操作,通用性好,可靠性高。
附圖說明
通過閱讀參照以下附圖對非限制性實施例所作的詳細描述,本發明的其它特征、目的和優點將會變得更明顯:
圖1為本發明一種可調整軟硬度的組合床墊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一種可調整軟硬度的組合床墊中床墊拉伸機構的收縮的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一種可調整軟硬度的組合床墊中床墊拉伸機構的伸長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一種可調整軟硬度的組合床墊中床墊調整機構的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一種可調整軟硬度的組合床墊中床墊固定機構的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一種可調整軟硬度的組合床墊中床墊拉伸機構中a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中:1-床墊套、2-固定彈簧、3-床墊拉伸機構、4-床墊調整機構、5-床墊固定機構、31-拉鎖、32-支撐板一、33-底板一、34-電動缸三、35-底板二、36-支撐板二、41-活動彈簧一、42-活動板一、43-墊板一、44-電動缸一、45-活動彈簧二、46-活動板二、47-墊板二、48-電動缸二、51-開關閥、52-支撐桿、53-吸盤、54-氣管。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明實現的技術手段、創作特征、達成目的與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進一步闡述本發明。
請參閱圖1-圖5,本發明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可調整軟硬度的組合床墊,包括床墊套1、固定彈簧2、床墊拉伸機構3、床墊調整機構4以及床墊固定機構5,固定彈簧2、床墊拉伸機構3以及床墊調整機構4均安裝在床墊套1內部,固定彈簧2設置在床墊套1內部頂端,床墊拉伸機構3裝配在固定彈簧2下端,床墊調整機構4安裝在固定彈簧2下端,床墊拉伸機構3固定在床墊調整機構4后側,床墊固定機構5設置在床墊套1下端。
床墊拉伸機構3包括拉鎖31、支撐板一32、底板一33、電動缸三34、底板二35以及支撐板二36,拉鎖31安裝在床墊套1上端中間位置,支撐板一32裝配在底板一33上端,電動缸三34設置在支撐板一32右端,支撐板二36固定在電動缸三34右端,底板二35安裝在支撐板二36下端,底板二35設置在底板一33右側,支撐板一32通過直角件與底板一33相連接,支撐板二36通過直角件與底板二35相連接,該設計通過使用者控制電動缸三34帶動底板一33向左移動,從而實現了組合床墊能夠拉伸以匹配不同的床型,解決了現有的組合床墊長度固定,不能適應不同的床型的問題。
床墊調整機構4包括活動彈簧一41、活動板一42、墊板一43、電動缸一44、活動彈簧二45、活動板二46、墊板二47以及電動缸二48,活動彈簧一41裝配在床墊套1內部頂端,活動板一42設置在活動彈簧一41下端,所述墊板一43固定在活動板一42下端,電動缸一44安裝在墊板一43下端,活動彈簧二45設置在床墊套1內部頂端,活動彈簧二45固定在活動彈簧一41內側,活動板二46裝配在活動彈簧二45下端,墊板二47安裝在活動板二46下端,電動缸二48設置在墊板二47下端,電動缸一44裝配在電動缸二48外側,電動缸一44和電動缸二48均安裝在底板一33上端,電動缸一44和電動缸二48均安裝在底板二35上端,活動板一42通過活動彈簧一41與床墊套1相連接,活動板二46通過活動彈簧二45與床墊套1相連接,該設計通過控制電動缸帶動活動彈簧進行升降,從而調整組合床墊上端的彎曲度,以適應使用者的塑形需求,解決了現有的組合床墊塑形效果差或者易塌陷的問題。
床墊固定機構5包括開關閥51、支撐桿52、吸盤53以及氣管54,支撐桿52固定在床墊套1下端,吸盤53安裝在支撐桿52下端,氣管54設置在吸盤53右端,開關閥51裝配在氣管54上,該設計通過吸盤52吸附在床板上,從而使組合床墊固定在床板上,解決了現有的組合床墊不易固定,經常會移位,為使用者造成不必要的麻煩的問題。
具體實施方式:使用者先拉開拉鏈31,然后使用者啟動電動缸三34,電動缸三34工作帶動支撐板一32向左移動,支撐板一32向左移動帶動底板一33向左移動,底板一33向左移動帶動床墊套1伸展,該設計通過使用者控制電動缸三34帶動底板一33向左移動,從而實現了組合床墊能夠拉伸以匹配不同的床型,解決了現有的組合床墊長度固定,不能適應不同的床型的問題。
使用者啟動電動缸一44,電動缸一44工作帶動墊板一43向上移動,墊板一43向上移動帶動活動板一42向上移動,活動板一42向上移動帶動活動彈簧一41向上移動,活動彈簧一41向上移動帶動床墊套1上凸,然后使用者啟動電動缸二48,電動缸二48工作帶動墊板二47向下移動,墊板二47向下移動帶動活動板二46向下移動,活動板二46向下移動帶動活動彈簧二45向下移動,活動彈簧二45向下移動帶動床墊套1下凹,該設計通過控制電動缸帶動活動彈簧進行升降,從而調整組合床墊上端的彎曲度,以適應使用者的塑形需求,解決了現有的組合床墊塑形效果差或者易塌陷的問題。
使用者向下按壓床墊套1,床墊套1向下移動帶動支撐桿52向下移動,支撐桿52向下移動擠壓吸盤53,吸盤53受擠壓排出空氣,空氣流入氣管54,然后空氣離開氣管54,然后使用者關閉開關閥51,該設計通過吸盤52吸附在床板上,從而使組合床墊固定在床板上,解決了現有的組合床墊不易固定,經常會移位,為使用者造成不必要的麻煩的問題。
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發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發明的優點,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顯然本發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實施例的細節,而且在不背離本發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況下,能夠以其他的具體形式實現本發明。因此,無論從哪一點來看,均應將實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發明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說明限定,因此旨在將落在權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義和范圍內的所有變化囊括在本發明內。不應將權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圖標記視為限制所涉及的權利要求。
此外,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