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淤泥性土聯合子堤反壓的筑堤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堤壩工程軟土地基堤壩的筑堤方法。
背景技術:
在淤泥、淤泥質土等軟土地基上填筑堤壩,如海堤、海塘、海擋、防汛堤、圍堤、圍堪、灰庫圍堤、水庫圍堤、引堤、路堤、路基、進海路、護岸等,為保持堤現整體穩定,除了進行軟基處理外,一般在堤壩內外一側或兩側采用反壓結構,利用反壓結構的重量提高堤壩的穩定性。反壓結構采用填土、拋石(含開山石、山皮石、宕渣、塘渣等)、袋裝砂(沙)、吹填砂(沙)、回填砂(沙)等型式,需要耗費大量的粘性土、粉土、砂料、石料,特別是受水位影響的反壓結構,只能采用拋石、袋裝砂(沙)+吹填砂(沙)等型式。現在土料、砂料、石料資源越來越稀缺,供應日益緊張,單價也不斷上漲,不僅大大提高了堤壩工程造價,而且嚴重制約了堤壩工程的建設進度。因此,本領域工程界一直在摸索發明能夠替代粘性土、粉土、砂料、石料,具有反壓作用、價格低廉、施工速度快的材料作為反壓堤心。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淤泥性土聯合子堤反壓的筑堤方法,達到顯著減少粘性土、粉土、砂料、石料用量的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在堤壩的主堤內外一側或兩側設置子堤,主堤與子堤之間的距離以滿足主堤穩定為原則,主堤與子堤之間的距離一般為3飛倍主堤高度;子堤采用梯形斷面或三角形斷面,其高度、頂寬、坡度以滿足淤泥性土反壓堤心施工和反壓結構自身穩定為原則,子堤頂高程一般高于淤泥性土反壓堤心頂高程(T0.5m ;在主堤與子堤之間設置淤泥性土反壓堤心,采用吹填或回填方式形成,淤泥性土反壓堤心的高度以滿足主堤穩定為原則,子堤和淤泥性土反壓堤心的高度一般不小于主堤高度的1/3且不大于主堤高度的2/3 ;子堤和淤泥性土反壓堤心組合形成反壓結構,對主堤形成反壓,提高主堤的穩定性。本發明的技術效果是:
1、在淤泥性土豐富的地區,采用吹填淤泥性土替代粘性土、粉土、砂料、石料作為反壓堤心,可達到反壓的效果,同時可實現就地取材,顯著減少粘性土、粉土、砂料、石料用量,從而顯著減少堤壩工程對粘性土、粉土、砂料、石料的依賴,節約粘性土、粉土、砂料、石料資源。子堤同時采用聯體式管狀充填袋(CN 201095741Y)時,可進一步減少粘性土、粉土、砂料、石料用量。2、淤泥性土反壓堤心采用吹填方式施工時,可全面展開,不依賴陸上運輸和水上運輸,不依賴主堤的交通能力,施工速度快,施工效率高,施工成本低。本發明適用于堤壩工程領域軟土地基的堤壩工程,包括海堤、海塘、海擋、防汛堤、圍堤、圍堪、灰庫圍堤、水庫圍堤、引堤、路堤、路基、進海路、護岸等,特別適用于不受:波浪作用條件下軟土地基的堤壩工程。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一斷面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二斷面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三斷面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
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在堤壩的主堤3內外一側或兩側設置子堤1,主堤與子堤之間的距離以滿足主堤穩定為原則,主堤與子堤之間的距離一般取:Te倍主堤高度;子堤采用梯形斷面或三角形斷面,其高度、頂寬、坡度以滿足淤泥性土反壓堤心2施工和反壓結構自身穩定為原則,子堤頂高程一般高于淤泥性土反壓堤心頂高程(T0.5m;在主堤與子堤之間設置淤泥性土反壓堤心,采用吹填或回填方式形成,淤泥性土反壓堤心的高度以滿足主堤穩定為原則,子堤和淤泥性土反壓堤心的高度一般不小于主堤高度的1/3且不大于主堤高度的2/3 ;子堤和淤泥性土反壓堤心組合形成反壓結構,對主堤形成反壓,提聞主堤的穩定性。當主堤高度較大或軟土地基4很軟弱時,可采用兩級子堤和兩級淤泥性土反壓堤心組合形成的兩級反壓結構,提高主堤的穩定性:在子堤的背主堤側一定距離處設置第二級子堤5,在子堤和第二級子堤之間設置第二級淤泥性土反壓堤心6,第二級子堤和第二級淤泥性土反壓堤心組合形成的第二級反壓結構,從而形成由兩級子堤和兩級淤泥性土反壓堤心組合形成的兩級反壓結構。本發明可聯合實施地基處理,以滿足主堤穩定要求。主堤、拋石結構、袋裝沙結構、聯體式管狀充填袋、填土結構、固化劑、摻加劑、地基處理均可利用現有技術。所述子堤采用拋石(含開山石、山皮石、宕渣、塘渣等)結構、袋裝沙結構,也可采用聯體式管狀充填袋(CN201095741Y),對于不受水位影響的子堤可采用填土(含素填土、山皮土)結構。本發明所述淤泥性土采用流泥、淤泥、淤泥混沙、淤泥質粘土、淤泥質粉質粘土等淤泥性土的一種或幾種混合,可進一步摻加水泥、石灰等各種固化劑,或在淤泥性土中摻加中粗沙、細沙、粉沙、粉土、粉質粘土、粘土、粉煤灰、氧化劑等各種摻加劑。本發明所述淤泥性土反壓堤心上可種植蘆葦、蘆竹、紅樹林等消浪植物,以減小主堤前方的波浪。堤壩施工順序為:第一步:在軟土地基上修筑主堤到一定高度,該高度以滿足自身穩定為原則確定,同時修筑子堤;第二步:在子堤和主堤之間吹填或回填淤泥性土反壓堤心,子堤和淤泥性土反壓堤心組合形成反壓結構,對主堤形成反壓;第三步:繼續加高主堤至堤壩頂高程。實施例一、兩側淤泥性土聯合子堤反壓的筑堤方法:
參見圖1,在堤壩的主堤3內外兩側分別設置子堤1,主堤3與子堤I之間的距離一般取3飛倍主堤3高度。在主堤3與子堤I之間設置淤泥性土反壓堤心2,其頂高程不超過子堤I的頂高程,子堤I頂高程一般高于淤泥性土反壓堤心2頂高程(T0.5m。子堤I和淤泥性土反壓堤心2的高度一般不小于主堤3高度的1/3且不大于主堤3高度的2/3。淤泥性土反壓堤心采用吹填或回填方式形成,子堤I和淤泥性土反壓堤心2組合形成反壓結構,對主堤3形成反壓,提高主堤3的穩定性;主堤3與子堤I之間的距離、淤泥性土反壓堤心2的高度以滿足主堤3穩定為原則;子堤I采用梯形斷面或三角形斷面,其高度、頂寬、坡度以滿足淤泥性土反壓堤心2施工和反壓結構自身穩定為原則。所述淤泥性土采用流泥、淤泥、淤泥混沙、淤泥質粘土、淤泥質粉質粘土等淤泥性土的一種或幾種混合,可進一步摻加水泥、石灰等各種固化劑,或摻加中粗沙、細沙、粉沙、粉土、粉質粘土、粘土、粉煤灰、氧化劑等各種慘加劑。當主堤3高度較大或軟土地基4很軟弱時,可聯合地基處理,以滿足主堤3穩定要求。子堤I米用聯體式管狀充填袋(CN 201095741Y),也可米用拋石(含開山石、山皮石、宕渣、塘渣等)結構、袋裝沙結構,對于不受水位影響的子堤可采用填土(含素填土、山皮土)結構。實施例二、一側淤泥性土聯合子堤反壓的筑堤方法:
參見圖2,在堤壩的主堤3 —側一定距離處設置一定高度的子堤1,在主堤3與子堤I之間設置淤泥性土反壓堤心2,子堤I和淤泥性土反壓堤心2組合形成反壓結構,對主堤3一側形成反壓。在堤壩的主堤3的另一側利用吹填土 7作為反壓結構,對主堤3另一側形成反壓。其余同實施例一。實施例三、兩級淤泥性土聯合兩級子堤反壓的筑堤方法:
參見圖3,當主堤3高度較大或軟土地基4很軟弱時,采用兩級子堤和兩級淤泥性土反壓堤心組合形成的兩級反壓結構,提高主堤的3穩定性:在子堤I的背主堤3側一定距離處設置第二級子堤5,在子堤I和第二級子堤5之間設置第二級淤泥性土反壓堤心6,第二級子堤5和第二級淤泥性土反壓堤心6組合形成的第二級反壓結構,從而形成由兩級子堤和兩級淤泥性土反壓堤心組合形成的兩級反壓結構。其余同實施例一。
權利要求
1.淤泥性土聯合子堤反壓的筑堤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堤壩的主堤內外一側或兩側設置子堤,主堤與子堤之間的距離為3飛倍主堤高度;子堤采用梯形斷面或三角形斷面,子堤頂高程高于淤泥性土反壓堤心頂高程(T0.5m ;在主堤與子堤之間設置淤泥性土反壓堤心,采用吹填或回填方式形成,子堤和淤泥性土反壓堤心的高度不小于主堤高度的1/3且不大于主堤高度的2/3 ;子堤和淤泥性土反壓堤心組合形成反壓結構。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淤泥性土聯合子堤反壓的筑堤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子堤的背主堤側設置第二級子堤,在子堤和第二級子堤之間設置第二級淤泥性土反壓堤心,第二級子堤和第二級淤泥性土反壓堤心組合形成的第二級反壓結構,形成由兩級子堤和兩級淤泥性土反壓堤心組合形成的兩級反壓結構。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淤泥性土聯合子堤反壓的筑堤方法,其特征在于:淤泥性土采用流泥、淤泥、淤泥混沙、淤泥質粘土、淤泥質粉質粘土的一種或幾種混合,或淤泥性土摻加水泥、石灰,或摻加中粗沙、細沙、粉沙、粉土、粉質粘土、粘土、粉煤灰、氧化劑。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淤泥性土聯合子堤反壓的筑堤方法,其特征在于:子堤采用聯體式管狀充填袋。
5.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淤泥性土聯合子堤反壓的筑堤方法,其特征在于:淤泥性土反壓堤心上種植蘆葦、蘆竹、紅樹林。
6.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淤泥性土聯合子堤反壓的筑堤方法,其特征在于:子堤采用聯體式管狀充填袋。
7.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淤泥性土聯合子堤反壓的筑堤方法,其特征在于:淤泥性土反壓堤心上種植蘆葦、蘆竹、紅樹林。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淤泥性土聯合子堤反壓的筑堤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軟土地基上修筑主堤同時修筑子堤。
全文摘要
淤泥性土聯合子堤反壓的筑堤方法,本發明涉及軟土地基堤壩的筑堤方法。本發明技術方案是在堤壩的主堤內外一側或兩側設置子堤,主堤與子堤之間的距離為3~6倍主堤高度;子堤采用梯形斷面或三角形斷面,子堤頂高程高于淤泥性土反壓堤心頂高程0~0.5m;在主堤與子堤之間設置淤泥性土反壓堤心,采用吹填或回填方式形成,子堤和淤泥性土反壓堤心的高度不小于主堤高度的1/3且不大于主堤高度的2/3;子堤和淤泥性土反壓堤心組合形成反壓結構。本發明適用于軟土地基的堤壩工程,特別適用于不受波浪作用條件下軟土地基的堤壩工程。
文檔編號E02B7/00GK103205951SQ20121000885
公開日2013年7月17日 申請日期2012年1月12日 優先權日2012年1月12日
發明者馬興華, 黃東海, 周海, 顧勇, 方偉, 陳越, 鄒余, 侯海偉 申請人:中交上海航道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