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大棚棚間溝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農業生產技術領域,尤其是指一種能夠實施水淹法或水旱輪作利于大棚農業規?;a、可持續發展的大棚棚間溝。
背景技術:
目前傳統的大棚棚間溝為相鄰的兩個大棚間設置一條凹型溝(兩棚間距一般為 50-80cm,最大間距為100cm),其作用僅為排水,無法實施水淹法,也較難實施水旱輪作,但是實施水淹法或水旱輪作能有效防治大棚農業生產引起的連作障礙和土壤次生鹽漬化、酸化等問題。目前傳統的方法是當大棚需要實施水淹或者水旱輪作時,就在大棚四周筑埂,等完成水淹或水旱輪作后,再挖除埂,增加了勞動強度,也不利于大棚農業規?;a。另外, 采用傳統的棚間溝,如遇暴雪,棚間距小,積雪堆積的容積有限,影響棚頂積雪下滑,使得大棚負荷過載,易發生倒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能夠靈活實施水淹法或水旱輪作,且能有效抗雪災的適宜大棚農業規?;a的大棚棚間溝。主要創新在于在相鄰的兩個大棚之間設置兩條平行的凹型溝,不僅能夠使排水更加順暢,而且使每個大棚獨立開來,可以使每個大棚方便靈活地實施水淹法或水旱輪作,有效解決了大棚農業生產引起的連作障礙和土壤次生鹽漬化、酸化等問題,且由于有兩條凹型溝間隔相鄰的兩個大棚,使棚間距增加,提高了棚間容積率,有效增強了抗雪災的能力。具體是這樣實施的一種大棚棚間溝,其特征在于在相鄰的兩個大棚之間設置兩條平行的凹型溝,所述的凹型溝之間為高度高于田面的埂,兩條間隔的溝將相鄰的大棚分隔為獨立的單體,使得水淹法或水旱輪作可以靈活方便實施,有效解決了大棚農業生產引起的連作障礙和土壤次生鹽漬化、酸化等問題,且由于相鄰大棚間間隔了兩條溝,使棚間間距增加,棚間容積率增加,從而提高了抗雪災的能力,同時由于棚間間隔兩條溝,使得排水更加順暢。埂面高度高于田面20 士 5cm,此高度可以提供實施水淹法或水旱輪作的最佳水位, 使水淹法或水旱輪作效果最佳。棚間距為140 士 10cm,其間合理分布兩條凹型溝及一條埂,此距離不僅能夠增強抗雪災的效果,也不過多占用田地面積,效果最佳。本發明使得大棚農業生產中實施水淹法或水旱輪作更加靈活便捷,不僅降低了勞動強度,解決了大棚農業生產引起的連作障礙和土壤次生鹽漬化、酸化等問題,提高了抗雪災的能力,還促進了大棚農業生產的規模化生產,可持續發展。
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一種大棚棚間溝,在相鄰的兩個大棚1之間設置兩條平行的凹型溝2,凹型溝2 之間為高度高于田面3的埂4,埂4的水平面高于田面3的距離為20士5cm,棚間距為 140士10cm。
權利要求
1.一種大棚棚間溝,其特征在于在相鄰的兩個大棚之間設置兩條平行的凹型溝,所述的凹型溝之間為高度高于田面的埂。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大棚棚間溝,其特征在于埂面高度高于田面20士5cm。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大棚棚間溝,其特征在于棚間距為140士10cm。
全文摘要
一種大棚棚間溝,屬農業生產技術領域,在相鄰的兩個大棚之間設置兩條平行的凹型溝,凹型溝之間為高度高于田面的埂,不僅能夠使排水更加順暢,而且使得水淹法或水旱輪作可以靈活方便實施,有效解決了大棚農業生產引起的連作障礙和土壤次生鹽漬化、酸化等問題,且增強了抗雪災的能力,可實現規?;a,可持續發展。
文檔編號E02B13/00GK102535412SQ20121003580
公開日2012年7月4日 申請日期2012年2月17日 優先權日2012年2月17日
發明者王建鋒, 路廣, 陸志新, 黃金福 申請人:宜興市蔬菜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