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適用于沿海地區的調蓄綠化系統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園林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適用于沿海地區的調蓄綠化系統。
背景技術:
隨著我國沿海大開發戰略布局,我國沿海地區經濟開發區和濱海港城區的建設開發面積逐年增大,而這些地區的生態園林建設的任務也越來越重,同時這些新圍海的灘涂地區的地勢都比較洼,需填補大量的土才能達到建設所需要的大陸標高,因此這些填補所需的土資源是困擾圍海新開發區地段的大難題。土方從哪里來?不外乎是從局部利用拆東墻補西墻的臨時方法解決急需的建設,另一種方式需土源在很遠的異地取來,不僅破壞了原地區的生態平衡,而且由于長途運輸的費用加大了建設成本的投入,特別是新開發城區的園林綠化建設,在過去一直是利用毀農田來完成沿海灘涂地區的綠化,那么現在不僅農田土無可取之處,即使是鹽土也難以保證。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適用于沿海地區的調蓄綠化系統,利用本系統進行綠化改造無需異地取土,降低了成本,同時解決了土壤改良和水源問題。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適用于沿海地區的調蓄綠化系統,包括地下水庫、綠化土層、排水系統、泵站和噴灌系統;所述地下水庫由水庫底面、水庫墻體和水庫頂板構成, 水庫底面和水庫墻體均為水泥澆筑結構,水庫底面上設有多個由鋼筋混凝土制成的支撐立柱,所述支撐立柱支撐水庫頂板,水庫頂板為一傾斜面,水庫頂板上設有多個集水口,所述集水口與雨水井聯通;所述排水系統包括淋水渣石盲溝和排水井,在水庫頂板較低的一側設置一條淋水渣石盲溝,淋水渣石盲溝上設有多個排水井,排水井與市政管道聯通;地下水庫的一端設置一個泵站,該泵站入水口與地下水庫聯通,出水口與噴灌系統聯通,水庫頂板上方設置綠化土層。所述水庫底面的下方設置三合土層。所述綠化土層由凍融的原土、粗砂、稻殼或碎秸桿和鹽土專用改良劑組成。所述水庫頂板的較高一側距離地面0. 5m,較低一側距離地面1-1. 2m。本發明具有的優點和積極效果是I、將地下的泥土作為綠化用土,充分利用土壤資源,節約成本;2、由于地下水庫上方為傾斜光滑坡面,水分自然匯集到地勢較低的地方,所以節省鹽堿土綠化工藝中的淋層部分,減少盲溝的數量,節約工程成本;3、水庫收集天然降雨,不僅可滿足本地綠化用水,還可為周邊綠化提供淡水資源, 節省淡水資源;4、該項技術可根據綠化面積的規模大小靈活掌握,適用范圍廣;5、地下水庫上方的傾斜坡面為綠化要求的植物梯度要求提供有利條件,可根據土壤的深淺種植不同的植物。
圖I是本發明中地下水庫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地下水庫的俯視圖;圖3是地下水庫加蓋水庫頂板的結構示意圖;圖4是雨水井與地下水庫的連接關系示意圖;圖5是本發明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圖中1、水庫底面;2、水庫墻體;3、水庫頂板4、支撐立柱;5、集水口 ;6、雨水井; 7、淋水渣石盲溝;8、排水井;9、泵站;10、噴灌系統;11、綠化土層;12、三合土層;13、槽土 ; 14、畦。
具體實施例方式如圖1-5所示,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適用于沿海地區的調蓄綠化系統,包括地下水庫、綠化土層11、排水系統、泵站9和噴灌系統10。下面對本發明所述調蓄綠化系統的構建過程進行詳細說明。I、綠地開槽開槽的深度可設置在2-2. 5m,寬度為4m,實際可根據地上用土量來確定槽的深度和綠地的地形寬度。地下水庫最高點距地面要求在0. 5m,最低點距地面高度為1-1. 2m。將挖出的槽土 13堆放在附近地面上。在槽內將底部夯實用3 7的灰土對槽底進行硬化,設置三合土層12,三合土層12厚度為30cm。2、在三合土層12上方澆灌15_20cm厚的鋼筋混凝土,為水庫底面I。然后進行水庫墻體2的混凝土現澆,水庫墻體2厚度為15cm。然后再根據水庫頂板3的規格在水庫底面I上燒筑若干支撐立柱4。各支撐立柱4間隔Im,支撐立柱為20cm*20cm的柱體。水庫頂板3可用水泥板制成,水泥板厚度為20cm,寬度為lm。水庫頂板3設置成一側高一側低的傾斜面。水庫墻體2較高一側為I. 5-1. 8m,較低一側為lm。水庫頂板3上設置若干個集水口 5,所述集水口 5與雨水井6聯通,進行雨水的收集。3、在水庫頂板3較低的一側設置一條淋水渣石盲溝7,淋水渣石盲溝7上每隔 IOOm設置一個排水井8,排水井8與市政管道聯通,成為一系列的排水網絡。水庫頂板3的傾斜面設計與淋水渣石盲溝7相配合,可大大加快地面土層的脫鹽速度,增加了地面植物的成活率。4、在地下水庫的一端設置一個泵站9,地面上鋪設噴灌系統10,該泵站9入水口與地下水庫聯通,出水口與噴灌系統10聯通。噴灌系統10中每隔40_60m設置一個出水口。5、將挖出的槽土 13進行凍融后,摻伴IOcm粗砂,再摻伴15_20cm稻殼或碎秸桿和 5cm厚的鹽土專用改良劑,然后進行均勻摻伴后回填,為綠化土層11,然后以5m*5m打畦14。在綠化用地的地下設置地下水庫,將地下水庫的土資源挖出來作為補充綠地土源的不足,然后利用已設置的地下水庫和市政路面雨水井的聯通,將天然降雨引入地下水庫, 可以作為長期的綠化養護用水,這樣既解決了土資源的不足,而且也解決了淡水資源的不足,是一種生態保護開發資源可持續發展的一項措施。本發明可有效的控制破壞其他地區的資源與環境,防止了工程后的國家資金反復投入,由于免去異地取土,減少了燃油費用,在利用天然水資源方面,節約澆水資源,充分利用天然降雨,可節約工程的成本投入。本系統建成后應用時間長,維護費用低,大大縮減了綠化成本。以上對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進行了詳細說明,但所述內容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不能被認為用于限定本發明的實施范圍。凡依本發明申請范圍所作的均等變化與改進等,均應仍歸屬于本發明的專利涵蓋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適用于沿海地區的調蓄綠化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地下水庫、綠化土層、排水系統、栗站和嗔灌系統;所述地下水庫由水庫底面、水庫墻體和水庫頂板構成,水庫底面和水庫墻體均為水泥澆筑結構,水庫底面上設有多個由鋼筋混凝土制成的支撐立柱,所述支撐立柱支撐水庫頂板,水庫墻體上設有多個集水口,所述集水口與雨水井聯通,水庫頂板為一傾斜面;所述排水系統包括淋水渣石盲溝和排水井,在水庫頂板較低的一側設置一條淋水渣石盲溝,淋水渣石盲溝上設有多個排水井,排水井與市政管道聯通;地下水庫的一端設置一個泵站,該泵站入水口與地下水庫聯通,出水口與噴灌系統聯通,水庫頂板上方設置綠化土層。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調蓄綠化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庫底面的下方設置三合土層。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調蓄綠化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綠化土層由凍融的原土、粗砂、稻殼或碎稻桿和鹽土專用改良劑組成。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調蓄綠化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庫頂板的較高一側距離地面O. 5m,較低一側距離地面1-1. 2m。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適用于沿海地區的調蓄綠化系統,包括地下水庫、綠化土層、排水系統、泵站和噴灌系統,水庫內設有支撐立柱,水庫頂板為傾斜面,水庫頂板較低的一側設置一條淋水渣石盲溝,淋水渣石盲溝與排水井聯通,地下水庫的一端設置一個泵站,泵站與噴灌系統聯通,地下水庫上方設置綠化土層。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免去了異地取土,降低了建設成本和對土地資源的破壞,同時充分利用了天然降水,大大降低了綠化成本。
文檔編號E03F5/10GK102577910SQ20121004824
公開日2012年7月18日 申請日期2012年2月28日 優先權日2012年2月28日
發明者劉太祥 申請人:天津海林園藝環保科技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