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排水用消音管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排水管件,尤其是一種排水用消音管件。
背景技術:
目前高層建筑的排水管道均設置在陽臺內,每一層均會設置塑料排水管件,排水管件一般是由橫支管和主立管構成,橫支管垂直連通在主立管上,由于塑料排水管內壁較為光滑,水流從橫支管流入主立管撞擊管壁,橫管水流與主立管水流由于沒有組織導流,水流互相撞擊,由于沒有組織導流,不能有效排出管道內的空氣,阻止管道內的水流速度,水流在管道內四處亂竄呈混亂狀態(tài)撞擊管壁。塑料排水管不能有效地阻止噪音的傳遞,給用戶的生活帶來“不安寧”因素。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降低水流噪音的排水用消音管件。本發(fā)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排水用消音管件,包括主立管和橫支管,所述橫支管設置在所述主立管的側壁上并與所述主立管相互連通,以橫支管為界,所述主立管分為上主立連接體和下主立連接體,所述主立管內壁設置有導流槽,所述導流槽位于所述橫支管與主立管的連接處;還包括漩流導流葉片,所述漩流導流葉片旋轉向下設置在所述上主立連接體內壁上并延伸至所述導流槽。進一步的是,還包括漩流導流套,所述漩流導流套設置在所述下主立連接體內,所述漩流導流套內壁設置有旋轉向下的漩流葉片,所述漩流葉片與漩流導流葉片的旋向相同。進一步的是,所述漩流導流套上還設置有排氣管,所述排氣管設置在所述漩流導流套的中心處,所述排氣管外壁與所述漩流葉片相連。進一步的是,所述排氣管的頂端呈上小下大的錐臺狀。錐臺狀可以減少水流和雜物的進入,避免堵塞,排氣管用于排出管道下部的空氣。進一步的是,所述漩流導流套呈上大下小的錐臺狀。進一步的是,所述漩流導流套與所述下主立連接體之間設置有隔音層。隔音層可以采用隔音材料或者真空來實現。進一步的是,還包括檢查口,所述檢查口設置在主立管上并位于所述導流槽處。檢查口用于檢查堵塞狀況以及作為清理窗口。進一步的是,所述上主立連接體、下主立連接體以及橫支管為分體式結構。分體式結構便于生產各個部件,然后再進行組裝或者在現場進行組裝。進一步的是,所述橫支管是沿漸開線連接在所述主立管上。即橫支管在將要和主立管連接的一段呈漸開線形,這使得橫支管的水流逐漸引導旋轉并最終從切線的方向進入
到主立管中。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由于設置有導流槽和漩流導流葉片,橫支管水流就會沿導流槽旋轉,主立管水流則會沿倒流葉片旋轉向下,由此橫支管水流經螺旋導流槽就會與主立管螺旋水流順著旋轉主向匯合,一起沿管材內壁旋轉而下,避免支管與立管水流碰撞,同時旋轉的中心用于排出空氣,確保立管水流始終螺旋狀下落,降低主立管水流與橫支管水流匯合距離,降低管道系統(tǒng)噪音。同時,在下主立連接體內還可以設置漩流導流套,在水流匯合后能夠繼續(xù)為水流導向,使得水流沿內壁旋轉向下,避免水流與空氣、管壁等發(fā)生碰撞而產生噪音。在漩流導流套和下主立連接體之間還可以設置隔音層,從而有效的防止噪音的傳播。
圖I是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發(fā)明的主視圖;圖3是圖2的A-A線剖視圖;圖中零部件、部位及編號主立管I、橫支管2、上主立連接體3、下主立連接體4、導流槽5、漩流導流葉片6、漩流導流套7、漩流葉片8、排氣管9、檢查口 10。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說明。如圖I和圖2所示,本發(fā)明包括主立管I和橫支管2,所述橫支管2設置在所述主立管I的側壁上并與所述主立管I相互連通,以橫支管2為界,所述主立管I分為上主立連接體3和下主立連接體4,所述主立管I內壁設置有導流槽5,所述導流槽5位于所述橫支管2與主立管I的連接處;還包括漩流導流葉片6,所述漩流導流葉片6旋轉向下設置在所述上主立連接體3內壁上并延伸至所述導流槽5。主立管I的兩端以及橫支管2上均設置有管材承接端口用以安裝管道。導流槽5環(huán)向設置在主立管I的內壁,其沿橫支管2的連接方向換向設置,這樣可以引導從橫支管2進入的水流,避免水流飛濺。上主立連接體3和下主立連接體4的上下是以水流方向確定。漩流導流葉片6可設置多個,以主立管I的中軸線周向均勻設置在主立管I的內壁,漩流導流葉片6本身呈螺旋狀。當主立管I與橫支管2均有水流進入時,橫支管2中的水流進入到導流槽5,在導流槽5的引導作用下沿主立管I的內壁旋轉;主立管I中的水流流經漩流導流葉片6,在漩流導流葉片6的引導作用下逐漸旋轉,并被漩流導流葉片6引導至導流槽5,從而在導流槽5處與橫支管2中的水流匯合,匯合后的水流沿主立管I的內壁旋轉向下流動,而旋轉流動的中心正好可以供下部管道的空氣流動,既排出了空氣,也避免了空氣與水流的碰撞。與以往的排水管件相比,本發(fā)明的主立管I中的水流并不會直接沖撞橫支管2流出的水流,而是在漩流導流葉片6的引導下進入到導流槽5與橫支管2流出的水流相匯合,而水流也是沿主立管I管壁流動的,同時形成的旋流中部可以排出空氣,這樣就避免了主立管I的水流與管壁、橫支管2水流以及空氣的碰撞,極大的減少了噪音的產生,達到了良好的靜音效果。漩流的中心也能排出下部的空氣,提高了管件的排水效率。為了減少下主立連接體4處產生的噪音,如圖I和圖3所示,還包括漩流導流套7,所述漩流導流套7設置在所述下主立連接體4內,所述漩流導流套7內壁設置有旋轉向下的漩流葉片8,所述漩流葉片8與漩流導流葉片6的旋向相同。在導流槽5中匯合的水流已經脫離漩流導流葉片6和導流槽5引導,因此在進入到下主立連接體4后會有部分水流分散而出現撞擊,從而產生噪音。在采用漩流導流套7后,其中的漩流葉片8可以再次引導進入下主立連接體4的水流,使得水流繼續(xù)沿著主立管I的內壁流動,同時漩流的中心可以排出空氣,這樣就減少了水流與內壁和空氣的碰撞,更好的降低了噪音。具體的,如圖I和圖3所示,所述漩流導流套7上還設置有排氣管9,所述排氣管9設置在所述漩流導流套7的中 心處,所述排氣管9外壁與所述漩流葉片8相連。向下流動的水流經漩流導流套7的漩流葉片8導向時,水流下落過程又向內收縮之使得水流往中間竄,使得水流產生撞擊形成噪音,同時也阻擋了排氣。排氣管9正好阻擋了向中間竄的水流,避免了水流的碰撞,同時空氣也是獨立的向上排出,提高了空氣排出效率。這樣既減少了水流碰撞的噪音,也因此提高了排氣效率而增加了水流通過效率。為了減少水流和雜物進入到排氣管9,如圖I所示,所述排氣管9的頂端呈上小下大的錐臺狀。由于水流本身為旋轉流動的,其中部水量較少,當中部部分的水到達排氣管9的頂端時,會被錐臺狀的頂部導出,防止其進入到排氣管9中,同時錐臺狀的頂部還能導出雜物,減少排氣管9堵塞的可能性。具體的,如圖I所示,所述漩流導流套7呈上大下小的錐臺狀。錐臺狀的漩流導流套7能夠逐漸收縮水流,使得水流順利過渡至下部的管道中,完成排水。此時,主立管I的主體部分通徑實際上是大于與之連接的管道的,這對于加入了漩流導流葉片6、漩流導流套7和漩流葉片8等部件的主立管I來說可以保證其最大流量。具體的,如圖I所示,所述漩流導流套7與所述下主立連接體4之間設置有隔音層。隔音層可以采用隔音材料制成,也可以采用真空的方式,這樣通過阻隔噪音傳播的方式來減少噪音。為了便于維護和清理,如圖I和圖3所示,還包括檢查口 10,所述檢查口 10設置在主立管I上并位于所述導流槽5處。當管件需要清理時,可以打開檢查口 10進行檢查,并根據具體的情況進行清理。為了便于生產,所述上主立連接體3、下主立連接體4以及橫支管2為分體式結構。目前的排水管件大部分均是采用塑料制成,采用分體式結構后,主立連接體3、下主立連接體4以及橫支管2可以分別采用模具一次成型,然后再進行組裝。在工廠內連接成型或工程現場施工安裝連接。具體的,如圖3所示,所述橫支管2是沿漸開線連接在所述主立管I上。橫支管2的管材承接端口的通徑可以大于主立管I的通徑,然后橫支管2逐漸縮小自然的連接主立管I上,此時,橫支管2內的通道就是沿漸開線連接在所述主立管I上。當然,也可直接將橫支管2設置為漸開線形的圓管,然后沿切線連接在主立管I上。采用漸開線時的連接后,水流逐漸沿橫支管2內壁旋轉沿切線進入到導流槽5中,再在導流槽5的引導下旋轉運動,這樣橫支管2的水流就不是直接沖撞在主立管I的內壁上的,而是逐漸變?yōu)樾D運動,即從較大半徑的圓心運動向導流槽5半徑的圓心運動發(fā)展,其加速度較小,因此沖擊力不強,很好的降低了噪音。
權利要求
1.排水用消音管件,包括主立管(I)和橫支管(2),所述橫支管(2 )設置在所述主立管(I)的側壁上并與所述主立管(I)相互連通,以橫支管(2)為界,所述主立管(I)分為上主立連接體(3)和下主立連接體(4),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立管(I)內壁設置有導流槽(5),所述導流槽(5)位于所述橫支管(2)與主立管(I)的連接處;還包括漩流導流葉片(6),所述漩流導流葉片(6 )旋轉向下設置在所述上主立連接體(3 )內壁上并延伸至所述導流槽(5 )。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排水用消音管件,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漩流導流套(7),所述漩流導流套(7 )設置在所述下主立連接體(4 )內,所述漩流導流套(7 )內壁設置有旋轉向下的鏇流葉片(8),所述鏇流葉片(8)與鏇流導流葉片(6)的旋向相同。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排水用消音管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漩流導流套(7)上還設置有排氣管(9),所述排氣管(9)設置在所述漩流導流套(7)的中心處,所述排氣管(9)外壁與所述鏇流葉片(8)相連。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排水用消音管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氣管(9)的頂端呈上小下大的錐臺狀。
5.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排水用消音管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漩流導流套(7)呈上大下小的錐臺狀。
6.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排水用消音管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漩流導流套(7)與所述下主立連接體(4)之間設置有隔音層。
7.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排水用消音管件,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檢查口(10),所述檢查口(10)設置在主立管(I)上并位于所述導流槽(5)處。
8.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排水用消音管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主立連接體(3)、下主立連接體(4)以及橫支管(2)為分體式結構。
9.如權利要求I至8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排水用消音管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橫支管(2 )是沿漸開線連接在所述主立管(I)上。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排水管件,尤其是一種排水用消音管件。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降低水流噪音的排水用消音管件,包括主立管和橫支管,橫支管設置在主立管的側壁上并與主立管相互連通,以橫支管為界,主立管分為上主立連接體和下主立連接體,主立管內壁設置有導流槽,導流槽位于橫支管與主立管的連接處;還包括漩流導流葉片,漩流導流葉片旋轉向下設置在上主立連接體內壁上并延伸至導流槽。由于設置有導流槽和漩流導流葉片,橫支管水流就會沿導流槽旋轉,主立管水流則會沿倒流葉片旋轉向下,由此橫支管水流經螺旋導流槽就會與主立管螺旋水流順著旋轉主向匯合,一起沿管材內壁旋轉而下,避免支管與立管水流碰撞,降低管道系統(tǒng)噪音。
文檔編號E03C1/122GK102926441SQ20121040763
公開日2013年2月13日 申請日期2012年10月23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10月23日
發(fā)明者林云青, 張文霖, 周祖明 申請人:康泰塑膠科技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