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吸氣裝置及節水便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吸氣裝置及節水便器技術領域[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吸氣裝置及便器,尤其涉及一種能吸取排污管道內空氣的吸氣裝置及有上下存水彎的雙水封節水便器。
背景技術:
[0002]現有的普通便器水箱內,除了進水閥與排水閥,都沒有了其它配件,現有的普通便器都只有一個存水彎一個水封,在排污管道的過球直徑超過5cm的情況下,很難使便器在用水量為3升時仍能沖洗干凈。實用新型內容[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吸氣裝置及在排污管道的過球直徑超過5cm的情況下仍能節水的節水便器。[0004]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吸氣裝置,與進水閥排水閥一起安裝于一種排污管道上有上存水彎、下存水彎及在所述上存水彎與所述下存水彎之間的存氣排污通道的雙水封便器的水箱中,用于在水箱排水時對所述存氣排污通道的吸氣,其特征在于包括吸氣罐、活塞體、下限位體,所述吸氣罐上有吸氣孔、上限位凸沿,所述活塞體上有浮體部、盛水腔、下限位凸部;[0005]所述下限位體安裝在所述吸氣罐上,所述吸氣罐固定安裝在所述水箱中,所述活塞體安裝在所述吸氣罐下方,所述吸氣罐的下部在所述盛水腔中,所述盛水腔中有水,所述活塞體能沿著所述吸氣罐上下活動;[0006]當所述活塞體下移至一定位置時,所述下限位凸部會被所述下限位體頂住,所述抽氣罐的下部仍在所述盛水腔中,當所述活塞體上移至一定位置時,所述活塞體會被所述上限位凸沿擋住;[0007]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吸氣裝置的改進,其進一步的特征是還包括加水管,所述進水閥上有加水孔,所述吸氣罐上有加水腔,所述加水腔上有加水口,所述加水管連接所述加水孔與加水腔,所述加水口在所述盛水腔上方,所述活塞體上移到最高位時所述盛水腔的上端聞于所述水箱的最聞水位;[0008]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吸氣裝置的改進,其進一步的特征是所述活塞體上移到最高位時所述盛水腔的上端不高于所述水箱的最高水位;[0009]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吸氣裝置的改進,其進一步的特征是所述活塞體上有配重塊;[0010]一種節水便器,有水箱、便盆、排污管道,所述排污管道上有上存水彎、下存水彎及在所述上存水彎與所述下存水彎之間的存氣排污通道,水箱內裝有進水閥、排水閥,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水箱中有吸氣裝置、導氣管,所述存氣排污通道上有吸氣口,所述導氣管連通所述吸氣孔與所述吸氣口;[0011]當水箱進水時,所述浮體部使所述活塞體上移,所述吸氣罐內的空氣通過所述導氣管被推壓向所述存氣排污通道,當水箱排水時,所述活塞體下移,所述存氣排污通道內的空氣通過所述導氣管被吸向所述吸氣罐內;[0012]作為本實用新型的節水便器的改進,其進一步的特征是所述活塞體下移到最低位時所述吸氣罐的容積與所述活塞體上移到最高位時所述吸氣罐的容積之差不少于所述存氣排污通道的容積與所述導氣管的容積之和;[0013]作為本實用新型的節水便器的改進,其進一步的特征是所述活塞體上移到最高位時所述吸氣罐的容積不少于所述存氣排污通道的容積與所述導氣管的容積之和的30%。[0014]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結構簡單制造方便,節水,在用水量為3升排污管道的過球直徑超過5cm的情況下,仍能沖洗干凈。
[0015]圖1(a)是本實用新型的吸氣裝置的吸氣罐正面主視圖。[0016]圖1(b)是本實用新型的吸氣裝置的吸氣罐反面左視圖。[0017]圖1(c)是本實用新型的吸氣裝置的吸氣罐反面右視圖。[0018]圖2(a)是本實用新型的吸氣裝置的具體實施方式
一的活塞體主視圖。[0019]圖2(b)是本實用新型的吸氣裝置的具體實施方式
一的活塞體側視圖。[0020]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節水便器的導氣管示意圖。[0021]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節水便器的水箱示意圖。[0022]圖5(a)是本實用新型的節水便器的進水閥示意圖。[0023]圖5(b)是本實用新型的吸氣裝置的下限位體的正面示意圖。[0024]圖5(c)是本實用新型的吸氣裝置的固定件示意圖。[0025]圖6(a)是本實用新型的節水便器的具體實施方式
一的在水箱有水時的吸氣裝置、進水閥、排水閥、導氣管的狀態的正面示意圖。[0026]圖6(b)是本實用新型的節水便器的具體實施方式
一的在水箱有水時的吸氣裝置、進水閥、排水閥、導氣管的狀態的背面示意圖。[0027]圖7(a)是本實用新型的節水便器的具體實施方式
一的在水箱排水時的吸氣裝置、進水閥、排水閥、導氣管的狀態的正面示意圖。[0028]圖7(b)是本實用新型的節水便器的具體實施方式
一的在水箱排水時的吸氣裝置、進水閥、排水閥、導氣管的狀態的背面示意圖。[0029]圖8(a)是本實用新型的節水便器的具體實施方式
一的在水箱有水時的吸氣裝置、進水閥、排水閥、導氣管的在水箱中的相對位置示意圖。[0030]圖8(b)是本實用新型的節水便器的具體實施方式
一的在水箱排水時的吸氣裝置、進水閥、排水閥、導氣管的在水箱中的相對位置示意圖。[0031]圖9是本實用新型的節水便器俯視圖。[0032]圖10(a)是本實用新型的節水便器的具體實施方式
一的在水箱進水時圖9中的 A—A劑面不意圖。[0033]圖10(b)是本實用新型的節水便器的在水箱進水時圖9中的B-B剖面示意圖。[0034]圖11 (a)是本實用新型的節水便器的具體實施方式
一的在水箱進水結束時圖9中的A—A劑面不意圖。[0035]圖11 (b)是本實用新型的節水便器的在水箱進水結束時圖9中的B-B剖面示意圖。[0036]圖12(a)是本實用新型的節水便器的具體實施方式
一的在水箱排水時圖9中的 A—A剖面示意圖。[0037]圖12(b)是本實用新型的節水便器的在水箱排水時圖9中的B-B剖面示意圖。圖13(a)是本實用新型的節水便器的具體實施方式
一的在水箱排水將結束時圖9 中的A-A剖面示意圖。圖13(b)是本實用新型的節水便器的在水箱排水將結束時圖9中的B-B剖面示意圖。圖14是本實用新型的吸氣裝置的加水管示意圖。圖15是本實用新型的吸氣裝置的具體實施方式
二的活塞體主視圖。圖16是本實用新型的吸氣裝置的具體實施方式
二的活塞體側視圖。圖17(a)是本實用新型的節水便器的具體實施方式
二的在水箱有水時的吸氣裝置、進水閥、排水閥、導氣管的狀態的正面示意圖。圖17(b)是本實用新型的節水便器的具體實施方式
二的在水箱有水時的吸氣裝置、進水閥、排水閥、導氣管的狀態的背面示意圖。[0045]圖18(a)是本實用新型的節水便器的具體實施方式
二的在水箱排水時的吸氣裝置、進水閥、排水閥、導氣管的狀態的正面示意圖。[0046]圖18(b)是本實用新型的節水便器的具體實施方式
二的在水箱排水時的吸氣裝置、進水閥、排水閥、導氣管的狀態的背面示意圖。[0047]圖19(a)是本實用新型的節水便器的具體實施方式
二的在水箱有水時的吸氣裝置、進水閥、排水閥、導氣管的在水箱中的相對位置示意圖。[0048]圖19(b)是本實用新型的節水便器的具體實施方式
二的在水箱排水時的吸氣裝置、進水閥、排水閥、導氣管的在水箱中的相對位置示意圖。[0049]圖20是本實用新型的節水便器的具體實施方式
二的在水箱進水結束時圖9中的 A—A劑面不意圖。[0050]圖21是本實用新型的節水便器的具體實施方式
二的在水箱排水將結束時圖9中的A—A劑面不意圖。[0051]圖22是本實用新型的吸氣裝置的具體實施方式
三的活塞體上移到最高位時盛水腔與浮筒的相對位置示意圖。[0052]圖23是本實用新型的吸氣裝置的帶有配重塊的活塞體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53]具體實施方式
一[0054]參閱圖I (a)、圖1(b)、圖I (C),在吸氣罐I上有吸氣管2、上限位凸沿3、加水腔4、 上導向管5、固定柱6、下限位體槽21,在吸氣管2上有吸氣孔7,在加水腔4上有加水口 8 ;[0055]參閱圖2 (a)、圖2(b),在活塞體9上有浮體部10、盛水腔11、下限位凸部12、單向開口的下導向管13;[0056]其中,上導向管5能伸入下導向管13中,浮體部10在活塞體9內部;[0057]參閱圖4,在水箱15上有導氣管孔16、進水孔17、排水閥孔18、固定孔36 ;[0058]參閱圖5(a),進水閥19上有加水孔20、浮筒22、補水孔23 ;[0059]其中,當進水閥19進水時,加水孔20中有水流出;[0060]參閱圖5 (C),在固定件38上有固定柱孔39、固定螺柱40 ;[0061]參閱圖10(b),在排污管道26上有上存水彎27、下存水彎28及在上存水彎27與下存水彎28之間的存氣排污通道29,在存氣排污通道29上有吸氣口 30 ;[0062]其中,活塞體9下移到最低位時吸氣罐I的容積與活塞體9上移到最高位時吸氣罐I的容積之差不少于存氣排污通道29的容積與導氣管14的容積之和;[0063]其中,活塞體9上移到最高位時吸氣罐I的容積不少于存氣排污通道29的容積與導氣管14的容積之和的30%。[0064]參閱上述各圖及圖5(b)、圖6(a)、圖6(b)、圖7(a)、圖7(b)、圖8(a)、圖8(b)、圖 9、圖10(b)、圖14,首先把下限位體37卡在下限位體槽21上,活塞體9安裝在吸氣罐I的下方,使上導向管5伸入下導向管13中,吸氣罐I的下部在盛水腔11中,下限位凸部12在下限位體37的上方,加水口 8在盛水腔11上方,且使活塞體9能在上限位凸沿3與下限位體37之間沿著吸氣罐I上下活動;[0065]再把固定柱6插入固定件38上的固定柱孔39中并固定,再把固定件38上的固定螺柱40從水箱15內部伸入水箱15上的固定孔36中并從水箱15外部用螺帽固定住,這樣本實用新型的吸氣裝置C就被安裝在了水箱15內部;[0066]然后把進水閥19安裝在水箱15中的進水孔17上,使當活塞體9上移到最高位時盛水腔11的上端高于浮筒22的上端,把排水閥D安裝在水箱15中的排水閥孔18上,把加水管41的一端連接加水孔20,另一端連接加水腔4,把補水管24的一端連接補水孔23,另一端伸入排水閥D上的溢水管25中,把導氣管14的一端套在吸氣管2上,另一端緊緊穿過水箱15上的導氣管孔16后緊緊插入存氣排污通道29上的吸氣口 30中。[0067]本實用新型的中的進水閥19與排水閥D,都是現有公知技術,所以在本實用新型中不再贅敘。[0068]下面具體介紹本實用新型的吸氣裝置及節水便器的工作過程,最初在水箱與便器中都無水,即上存水彎27與下存水彎28都無水,當外接水源流向進水閥19時,水箱15內開始進水,水流從加水孔20通過加水管41流向加水腔4,再從加水口 8流向盛水腔11,過一段時間后,盛水腔11漸漸盛滿了水,當水箱15內的水位上升到一定高度時,活塞體9由于浮體部10的作用而上浮,吸氣罐I的容積被壓縮變小,其內部的空氣從吸氣孔7通過導氣管14流向存氣排污通道29,當時由于上存水彎27與下存水彎28都無水,空氣通過上存水彎27與下存水彎28流向排污管道26外界,當水箱15進水到一定時候,浮筒22上浮,進水閥19停止進水,啟動排水閥D使水箱15排水,上存水彎27與下存水彎28都開始存水;[0069]參閱圖10(a)、圖10(b),水箱15內重新開始進水,過一段時間后活塞體9由于浮體部10的作用而再次上浮,吸氣罐I的容積再次被壓縮變小,其內部的空氣再次從吸氣孔 7通過導氣管14流向存氣排污通道29,此時由于上存水彎27與下存水彎28都存有水,空氣被阻擋住在存氣排污通道29內,隨著水箱15內的水位漸漸上升,活塞體9也不斷上升, 吸氣罐I的容積被壓縮得越來越小,其內部越來越多的空氣從吸氣孔7通過導氣管14被推壓向存氣排污通道29,存氣排污通道29內的壓強升高,從而使上存水彎27與下存水彎28兩端的水位高度發生差異,即上存水彎27上與存氣排污通道29內部的空氣相通的一端的水位比與外界大氣相通的另一端的水位低,下存水彎28上與存氣排污通道29內部的空氣相通的一端的水位比與外界大氣相通的另一端的水位低,同時,與吸氣罐I內部的空氣相通的盛水腔11部的水位也會比與外界大氣相通的盛水腔11部的水位低,且此三者的水位差都一樣,同為高度h ;[0070]由于當時存氣排污通道29內也存有空氣,所以會有多余空氣從下存水彎28被擠壓出存氣排污通道29;[0071]參閱圖11 (a)、圖11(b),一定時間后,浮筒22上浮,進水閥19停止進水,水箱15 進水結束,活塞體9被上限位凸沿3擋住而不能再上移,各處的壓強達到平衡狀態;[0072]參閱圖7 (a)、圖12 (a)、圖12 (b),當開啟排水閥D時,水箱15內水位快速下降,作用在浮體部10上的浮力失去,由于活塞體9的自重及盛水腔11內水的重量,活塞體9隨即下移,下移一段距離后,下限位凸部12被下限位體37頂住,從而活塞體9不能繼續下移,使吸氣罐I的下部仍在盛水腔11中,空氣從存氣排污通道29通過導氣管14、吸氣孔7被吸向吸氣罐I內,同時上存水彎27及下存水彎28中水也被吸向存氣排污通道29流動;[0073]參閱圖13(a)、圖13 (b),在水箱排水將結束時,隨著水箱15內的水流向便盆及上存水彎27,水流快速填充滿上存水彎27、存氣排污通道29、及下存水彎28,即快速填充滿整條排污管道26,從而快速行成虹吸,把污物帶出便盆及排污管道26,一次排污過程結束;[0074]重新參閱圖10 (a)、圖10(b),水箱15內再次重新開始進水,開始進入下一輪的循環。[0075]具體實施方式
二[0076]對比參閱圖2(a)、圖2(b)與圖15、圖16,圖6 (a)、圖6 (b)與圖17(a)、圖17(b), 圖 7(a)、圖 7(b)與圖 18(a)、圖 18 (b),圖 8 (a)、圖 8 (b)與圖 19(a)、圖 19(b),及圖 11(a) 與圖20,圖13(a)與圖21,本具體實施方式
二與具體實施方式
一的主要區別在于,在具體實施方式
一中,浮體部10在活塞體9的內部,浮體部10的頂部與下限位凸部12相平,而在本具體實施方式
二中,浮體部10在活塞體9的下部,也在下限位凸部12的下部;[0077]除上述不影響實用新型實質的微小差別之外,本具體實施方式
二中的其余部件都與具體實施方式
一中的一模一樣,所以工作原理與過程也一模一樣,在這里不再重復途述。[0078]具體實施方式
三[0079]參閱圖22,活塞體9上移到最高位時盛水腔11的上端不高于浮筒22上端,也即活塞體9上移到最聞位時盛水腔11的上端不聞于水箱的最聞水位,在上述具體實施方式
一與具體實施方式
二中,水流從加水孔20通過加水管41流向加水腔4,再從加水口 8流向盛水腔11,盛水腔11中的水都由加水孔20提供,也即由進水閥19提供,在本具體實施方式
三中,由于活塞體9上移到最高位時盛水腔11的上端低于浮筒22上端,所以在水箱15進滿水時水箱15中的水會流入盛水腔11,從而可以不需要由進水閥19提供,在本具體實施方式
三中,無加水管41,在進水閥19上無加水孔20,本具體實施方式
三中的其余部件都與具體實施方式
一或具體實施方式
二中的一模一樣,所以工作原理與過程也一模一樣,在這里不再重復途述。[0080]在上述三種具體實施方式
中,活塞體9的下移都是依靠其自重及盛水腔11內水的重量,其實也可以在活塞體9上加配重塊35,如圖23所示,加配重塊35如同增加活塞體97的自重,這些改變都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吸氣裝置,與進水閥排水閥一起安裝于一種排污管道上有上存水彎、下存水彎及在所述上存水彎與所述下存水彎之間的存氣排污通道的雙水封便器的水箱中,用于在水箱排水時對所述存氣排污通道的吸氣,其特征在于包括吸氣罐、活塞體、下限位體,所述吸氣罐上有吸氣孔、上限位凸沿,所述活塞體上有浮體部、盛水腔、下限位凸部; 所述下限位體安裝在所述吸氣罐上,所述吸氣罐固定安裝在所述水箱中,所述活塞體安裝在所述吸氣罐下方,所述吸氣罐的下部在所述盛水腔中,所述盛水腔中有水,所述活塞體能沿著所述吸氣罐上下活動; 當所述活塞體下移至一定位置時,所述下限位凸部會被所述下限位體頂住,所述抽氣罐的下部仍在所述盛水腔中,當所述活塞體上移至一定位置時,所述活塞體會被所述上限位凸沿擋住。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吸氣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加水管,所述進水閥上有加水孔,所述吸氣罐上有加水腔,所述加水腔上有加水口,所述加水管連接所述加水孔與加水腔,所述加水口在所述盛水腔上方,所述活塞體上移到最高位時所述盛水腔的上端高于所述水箱的最聞水位。
3.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吸氣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體上移到最高位時所述盛水腔的上端不聞于所述水箱的最聞水位。
4.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吸氣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體上有配重塊。
5.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吸氣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體上有配重塊。
6.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吸氣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體上有配重塊。
7.一種節水便器,有水箱、便盆、排污管道,所述排污管道上有上存水彎、下存水彎及在所述上存水彎與所述下存水彎之間的存氣排污通道,水箱內裝有進水閥、排水閥,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水箱中有如權利要求I至6中任一項所述的吸氣裝置、導氣管,所述存氣排污通道上有吸氣口,所述導氣管連通所述吸氣孔與所述吸氣口 ; 當水箱進水時,所述浮體部使所述活塞體上移,所述吸氣罐內的空氣通過所述導氣管被推壓向所述存氣排污通道,當水箱排水時,所述活塞體下移,所述存氣排污通道內的空氣通過所述導氣管被吸向所述吸氣罐內。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節水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體下移到最低位時所述吸氣罐的容積與所述活塞體上移到最高位時所述吸氣罐的容積之差不少于所述存氣排污通道的容積與所述導氣管的容積之和。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節水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體上移到最高位時所述吸氣罐的容積不少于所述存氣排污通道的容積與所述導氣管的容積之和的30%。
專利摘要一種吸氣裝置,與進水閥排水閥一起安裝于一種排污管道上有上存水彎、下存水彎及在所述上存水彎與所述下存水彎之間的存氣排污通道的雙水封便器的水箱中,用于在水箱排水時對所述存氣排污通道的吸氣,包括吸氣罐、活塞體、下限位體,所述吸氣罐上有吸氣孔、上限位凸沿,所述活塞體上有浮體部、盛水腔、下限位凸部;當所述活塞體下移至一定位置時,所述下限位凸部會被所述下限位體頂住,所述抽氣罐的下部仍在所述盛水腔中,當所述活塞體上移至一定位置時,所述活塞體會被所述上限位凸沿擋住。
文檔編號E03D9/16GK202809795SQ20122037236
公開日2013年3月20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16日 優先權日2012年7月16日
發明者虞君道 申請人:虞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