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生態護岸消落帶植物的設置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生態護岸消落帶植物的設置方法,屬于生態護岸技術和綠化【技術領域】。本發明將現有的生態護岸技術進行綜合,并實驗篩選出常用、分布廣且耐淹能力強的植物,通過對植物生長規律、生長特性和耐性的分析,結合工程技術對“夏豐冬枯”型高水位落差、長淹水脅迫的消落帶岸坡進行生態修復,達到恢復消落帶生態、美化景觀、減少水土流失的目的,生態修復效果好,復綠速度快,適用范圍廣。
【專利說明】一種生態護岸消落帶植物的設置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生態護岸消落帶植物的設置方法,屬于生態護岸技術和綠化【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0002]水府廟水庫位于湘水一級支流漣水中游雙峰縣杏子鋪鎮溪口下游0.5公里的雙峰、湘鄉、婁星三縣市區交界處,為韶山灌區的源頭。控制集雨面積3160平方公里,占漣水流域面積的44%。流域多年平均雨量1367.6毫米,一般集中在4?6月,占全年雨量的44.3%。水庫總庫容5.6億立方米,正常蓄水位94米相應庫容3.7億立方米,死水位85.5米,常水位88m,有效庫容2.6億立方米,庫容系數為0.12。每年上半年的豐水季節,最高水位均能保持在94m以上;9月到次年2月為枯水期,為不完全季調節水庫。近30年來,正常蓄水位88?94m,最高水位94.26m,最低水位85.03m。水庫因受上游淹沒限制,設計未預留防洪庫容,只能利用正常高水位以上庫容滯洪調蓄,削減部分洪峰。然而,由于水庫調蓄運行、自然降水、地質環境等原因,導致水庫水位頻繁且大幅度波動,淹沒時間長達180d,水庫邊緣植被破壞嚴重,特別是在一些坡度陡、水流急、沖擊頻繁且土壤貧瘠的區域,幾近成為無植物覆蓋的裸地,消落帶區域生態環境污染問題和水土流失嚴重、地質災害頻繁,嚴重威脅到水庫的可持續利用與庫區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
[0003]生態護岸是利用植物或者植物與土木工程相結合,對河道坡面進行防護的一種新型護岸形式。集防洪效應、生態效應、景觀效應和自凈效應于一體,主要采用植物堤岸、石頭及木材護底的自然河堤。盡最大可能地參照采用天然狀態下的河海岸形式,避免以建筑物的形式去破壞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是目前岸坡水土保護的主流形式。
[0004]將生態護岸的理念應用于庫區消落帶岸坡生態修復存在很多困難:首先,由于豐水期長(>180d)且消落帶垂直距離過高(>10m),生態護岸中植物的利用將受長期淹水脅迫的影響,大部分植物不適宜應用于此,岸坡區域裸露面積大、時間長,嚴重影響岸坡景觀。而且淹水期集中于夏季,植物夏季耐水淹能力遠不如冬季耐水淹能力,其次還存在溫度脅迫和土壤貧瘠等問題,因此消落帶植物的選擇困難;消落帶范圍的土壤易受水體沖刷流失,植物的生長基礎條件會不斷地被破壞,特別有些區域以巖石為主,水土流失嚴重;水庫的蓄調水周期對植物的生長影響很大,水庫豐水期在3?8月,大部分植物的開花結果集中在這一周期,豐水期與植物生理周期相重,嚴重影響植物正常生理過程,對植物生長不利。
[0005]目前能直接應用于“夏豐冬枯”型淹水規律的消落帶護岸生態修復的生態護岸技術較少,為解決上述問題,需要綜合考慮植物耐性、生長規律和生長特性等,并結合工程技術對水府廟消落帶進行治理。
【發明內容】
[0006]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之處,將現有的生態護岸技術進行綜合,并實驗篩選出常用、分布廣且耐淹水脅迫的植物,提供一種生態護岸消落帶植物的設置方法。[0007]按照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一種生態護岸消落帶植物的設置方法,具體步驟如下:
[0008](I)分區:
[0009]a、區域岸坡坡度為35°?60°,則將消落帶沿垂直方向自低向高進行分區并依次排序為第一區、第二區、第三區;最低水位至常水位為一區;常水位至正常蓄水位之間為一區;正常蓄水位往上為一區;
[0010]或b、區域岸坡坡度小于35°,則將消落帶沿垂直方向自低向高進行分區并依次排序為第一區、第二區、第三區和第四區;最低水位至常水位為一區;常水位至正常蓄水位之間均分為兩區;正常蓄水位往上為一區;
[0011]或C、區域岸坡坡度大于60°不進行分區;
[0012](2)種植:在分好的區域內種植修復植物。
[0013]當分區的方法為a時,步驟(2)種植情況如下:
[0014](I)第一區的種植:在分好的第一區內選取耐深淹、耐淹期最長且耐貧瘠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作為本區域修復植物,形成多年生草叢植被群落;
[0015](2)第二區的種植:在分好的第二區內選取耐淹期較長的多年生濕地草本植物作為本區域修復植物,可以選取其中一種或幾種形成高草草叢植被群落;
[0016](3)第三區的種植:在分好的第三區內選取耐淹水時間、淹深較短的濕地灌木植物作為本區域修復植物,增加生物多樣性,形成草灌植被群落;
[0017]步驟(I)第一區內選取的耐深淹、耐淹期最長且耐貧瘠植物為狗牙根、百喜草和牛鞭草中的一種或幾種;步驟(2)第二區內選取的耐淹期較長的修復植物為菖蒲、空心蓮子草、類蘆、香根草和蘆葦中的一種或幾種,以第一區選取的植物作為景觀過渡植物;步驟
(3)第三區內選取耐淹水時間、淹深較短的修復植物為大葉醉魚草、水楊梅、紫穗槐中的一種或幾種,以第二區選取的植物作為景觀過渡植物。
[0018]當分區方法為a時,按高度計,分區中所述第一區為85m?88m ;第二區為88m?94m ;第三區為94m以上的植被稀少區域。
[0019]當分區的方法為b時,步驟(2)種植情況如下:
[0020](I)第一區的種植:在分好的第一區內選取耐深淹、耐淹期最長且耐貧瘠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作為本區域修復植物,形成多年生草叢植被群落;
[0021](2)第二區的種植:在分好的第二區內選取耐淹期較長的多年生濕地草本植物作為本區域修復植物,可以選取其中一種或幾種形成高草草叢植被群落;
[0022](3)第三區的種植:在分好的第三區內選取耐淹水時間、淹深較短的濕地灌木植物作為本區域修復植物,增加生物多樣性,形成草灌植被群落;
[0023](4)第四區的種植:在分好的第四區內選取耐淹水時間、淹深最短的濕地喬木植物作為本區域修復植物,形成喬灌草植物群落。
[0024]步驟(I)第一區內選取的耐深淹、耐淹期最長且耐貧瘠植物為狗牙根、百喜草和牛鞭草中的一種或幾種;步驟(2)第二區內選取的耐淹期較長的修復植物為菖蒲、空心蓮子草、類蘆、香根草和蘆葦中的一種或幾種,以第一區選取的植物作為景觀過渡植物;步驟
(3)第三區內選取耐淹水時間、淹深較短的修復植物為大葉醉魚草、水楊梅、紫穗槐中的一種或幾種,以第二區選取的植物作為景觀過渡植物;步驟(4)第四區選取的耐淹水時間、淹深最短的修復植物為垂柳、楓楊、池杉、落羽杉或本區域內本土喬木中的一種或幾種,以第三區選取植物作為景觀過渡植物。
[0025]當分區方法為b時,按高度計,分區中所述第一區為85m~88m ;第二區為88m~91m ;第三區為91m~94m ;第四區為94m以上的植被稀少區域。
[0026]當分區的方法為c時,步驟(2)種植情況如下:選取耐深淹、耐淹期最長且耐貧瘠修復植物種植,具體為狗牙根、百喜草和牛鞭草中的一種或幾種。
[0027]本發明以生態理論為指導,根據所篩選植物的生長規律和耐性,以及消落帶不同海拔區段經歷的水淹、出露成陸時間規律,總結出植物在消落帶水位消落方向上空間設置需遵循以下規律:以庫區消落帶原生態狀況、植物分布、植物種類為基本依據,盡量選擇土著植物,嚴禁有生態入侵危害植物;耐淹期長的植物分布在消落帶低高程區,耐淹期短的植物分布在消落帶高高程區,其他耐淹期居中植物可分布在消落帶中高程區;耐性較差植物在同一高程區域的分布以成熟植株高度為依據分布,較高植株可分布在較低高程處;水位變動頻繁消落區選擇根系發達、生命力強、耐性強植物;植物分布區選擇時,避免植物生殖生長期處于長期淹水,以淹水期與植物生殖生長期不重疊為據;坡度大、波浪銷蝕嚴重的消落區輔以工程手段進行修復固坡。本發明所篩選出的常用、分布廣且耐淹水脅迫的植物生長規律、生長特性和耐淹能力如表1所示。
[0028]表1
[0029]
【權利要求】
1.一種生態護岸消落帶植物的設置方法,其特征是具體步驟如下: (1)分區: a、區域岸坡坡度為35°飛0°,則將消落帶沿垂直方向自低向高進行分區并依次排序為第一區、第二區、第三區;最低水位至常水位為一區;常水位至正常蓄水位之間為一區;正常蓄水位往上為一區; 或b、區域岸坡坡度小于35°,則將消落帶沿垂直方向自低向高進行分區并依次排序為第一區、第二區、第三區和第四區;最低水位至常水位為一區;常水位至正常蓄水位之間均分為兩區;正常蓄水位往上為一區; 或C、區域岸坡坡度大于60°不進行分區; (2)種植:在分好的區域內種植修復植物。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生態護岸消落帶植物的設置方法,其特征是:當分區的方法為a時,步驟(2)種植情況如下: (1)第一區的種植:在分好的第一區內選取耐深淹、耐淹期最長且耐貧瘠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作為本區域修復植物,形成多年生草叢植被群落; (2)第二區的種植:在分好的第二區內選取耐淹期較長的多年生濕地草本植物作為本區域修復植物,可以選取其中一種或幾種形成高草草叢植被群落; (3)第三區的種植:在分好的第三區內選取耐淹水時間、淹深較短的濕地灌木植物作為本區域修復植物,增加生物多樣性,形成草灌植被群落。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生態·護岸消落帶植物的設置方法,其特征是:步驟(1)第一區內選取的耐深淹、耐淹期最長且耐貧瘠植物為狗牙根、百喜草和牛鞭草中的一種或幾種;步驟(2)第二區內選取的耐淹期較長的修復植物為菖蒲、空心蓮子草、類蘆、香根草和蘆葦中的一種或幾種,以第一區選取的植物作為景觀過渡植物;步驟(3)第三區內選取耐淹水時間、淹深較短的修復植物為大葉醉魚草、水楊梅、紫穗槐中的一種或幾種,以第二區選取的植物作為景觀過渡植物。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生態護岸消落帶植物的設置方法,其特征是:當分區方法為a時,按高度計,分區中所述第一區為85nT88m ;第二區為88nT94m ;第三區為94m以上的植被稀少區域。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生態護岸消落帶植物的設置方法,其特征是:當分區的方法為b時,步驟(2)種植情況如下: (1)第一區的種植:在分好的第一區內選取耐深淹、耐淹期最長且耐貧瘠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作為本區域修復植物,形成多年生草叢植被群落; (2)第二區的種植:在分好的第二區內選取耐淹期較長的多年生濕地草本植物作為本區域修復植物,可以選取其中一種或幾種形成高草草叢植被群落; (3)第三區的種植:在分好的第三區內選取耐淹水時間、淹深較短的濕地灌木植物作為本區域修復植物,增加生物多樣性,形成草灌植被群落; (4)第四區的種植:在分好的第四區內選取耐淹水時間、淹深最短的濕地喬木植物作為本區域修復植物,形成喬灌草植物群落。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生態護岸消落帶植物的設置方法,其特征是:步驟(1)第一區內選取的耐深淹、耐淹期最長且耐貧瘠植物為狗牙根、百喜草和牛鞭草中的一種或幾種;步驟(2)第二區內選取的耐淹期較長的修復植物為菖蒲、空心蓮子草、類蘆、香根草和蘆葦中的一種或幾種,以第一區選取的植物作為景觀過渡植物;步驟(3)第三區內選取耐淹水時間、淹深較短的修復植物為大葉醉魚草、水楊梅、紫穗槐中的一種或幾種,以第二區選取的植物作為景觀過渡植物;步驟(4)第四區選取的耐淹水時間、淹深最短的修復植物為垂柳、楓楊、池杉、落羽杉或本區域內本土喬木中的一種或幾種,以第三區選取植物作為景觀過渡植物。
7.如權利要求5所述生態護岸消落帶植物的設置方法,其特征是:當分區方法為b時,按高度計,分區中所述第一區為85nT88m ;第二區為88nT91m ;第三區為91nT94m ;第四區為94m以上的植被稀少區域。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生態護岸消落帶植物的設置方法,其特征是:當分區的方法為c時,步驟(2)種植情況如下:選取耐深淹、耐淹期最長且耐貧瘠修復植物種植,具體為狗牙根、百喜草和牛鞭草中的一 種或幾種。
【文檔編號】E02B3/12GK103711103SQ201310732451
【公開日】2014年4月9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26日 優先權日:2013年12月26日
【發明者】周麗, 惠峰 申請人:江蘇美尚生態景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