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小型水體漂浮物清除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水體環保設備,具體為一種針對小型水體的攔截、收集水體漂浮垃圾的清除器。
背景技術:
近年來由于工業、生活垃圾直接進入水體的情況未能得到根本的解決,水面漂浮垃圾一直是威脅水庫壩體、發電機組安全和影響旅游景區水域美觀的重要問題。現有的水體清漂方法主要有三種:1、人工捕撈法,目前最為常用的水面清漂方法。即使用人力駕駛小船在水體中用簡單的打撈工具捕撈各種漂浮物,效率低,成本高,而且受天氣影響,不能全天候應用。2、固定阻攔網法,即在水庫壩體導流洞和水輪機入水口處或水體流入處安設專門的攔截、提升、收集裝置。將經過的垃圾與水流分離。該方法效率高,效果好,但成本高,多用于大型水壩及復雜水利系統中,不適合小型水體移動清漂工作。3、專用收集船法,采用專門設計的安裝有成套水面漂浮物清理收集裝置的特種船只收集水域漂浮物。該方法多用于較大水域的水面清漂工作。但此類船只較大且價格較高,難以應用于小型流域及景區的水面漂浮物清除工作。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而提供一種適于小型水體,使用靈活方便,結構簡單實用的漂浮物清除器,可以實現對小型水體的清漂作業。
·[0008]實現本實用新型目的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小型水體漂浮物清除器,包括機架、浮船、動力電機、滾筒、攔網、垃圾收集框、電池和控制箱;機架位于兩只浮船之間,動力電機設置在機架兩端并與滾筒剛性連接,攔網套在兩個滾筒上,垃圾收集框設在機架一側,電池和控制箱分別設在兩只浮船上。所述浮船設有拖曳/固定環,便于在不同條件下工作時,設備的連接、固定和牽引。所述滾筒為中空圓柱形,部分浸沒于水中,可為清除器提供部分浮力。所述攔網為首尾連接的網帶,并設有垂直于其平面的刮板。所述垃圾收集框為透水式網箱。所述控制箱可以控制滾筒轉動的頻率,以便于應對不同的工作條件及垃圾數量。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兩個滾筒的動力由自動力電機提供,動力經過電機自帶的減速機構直接傳送給滾筒,兩個滾筒以相同的速度逆時針運動,帶動攔網運動,通過攔網上的刮板,將攔網攔截的垃圾移入至垃圾收集框中,定期轉移垃圾收集框中的垃圾即可完成清漂工作。本設備可以固定使用也可以移動使用。固定使用時,將單個或數個設備串聯固定于壩前或水域入水口處,攔截并收集由上游而來的漂浮垃圾。移動使用時,使用水上運輸工具拖曳一個本設備,移動收集水體中零星存在的漂浮物。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結構簡單、使用靈活方便、工作效率高,具有多種工作方式,可適用于多種水體的漂浮物清除工作。
圖1為實施例的軸測圖。圖中:1.浮船2.機架3.攔網4.滾筒5.電池6.垃圾收集框7.動力電機8.控制箱9.拖曳/固定環10.刮板。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內容作進一步的說明,但不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參照圖1,一種小型水體漂浮物清除器,包括機架2、浮船1、動力電機7、滾筒4、攔網3、垃圾收集框6、電池5和控制箱8 ;機架2位于兩只浮船I之間,動力電機7設置在機架2的兩端,與處于水中的滾筒4剛性連接,設有刮板10的攔網3套在兩個滾筒4上,垃圾收集框6設在機架2的左側,電池5和控制箱8分別設在兩只浮船I上,控制箱8可以控制滾筒4轉動的頻率,以便于應對不同的工作條件及垃圾數量。兩只浮船I的前后均設有一個拖曳/固定環9,便于在不同條件下工作時,設備的連接、固定和牽引。
兩個滾筒4的動力由電機7驅動,動力經過動力電機7自帶的減速機構直接傳送給滾筒4,兩個滾筒4以相同的速度沿逆時針方向運動,帶動攔網3運動,通過攔網3上的刮板10,將攔網3攔截的垃圾移入至垃圾收集框6中,定期轉移垃圾收集框6中的垃圾即可完成清漂工作。
權利要求1.小型水體漂浮物清除器,包括機架、浮船、動力電機、滾筒、攔網、垃圾收集框、電池和控制箱,其特征在于:機架位于兩只浮船之間,動力電機設置在機架兩端并與滾筒剛性連接,攔網套在兩個滾筒上,垃圾收集框設在機架一側,電池和控制箱分別設在兩只浮船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小型水體漂浮物清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浮船設有拖曳/固定環。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小型水體漂浮物清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滾筒為中空圓柱形,部分浸沒于水中,可提供部分浮力。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小型水體漂浮物清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攔網為首尾連接的網帶,并設有垂直于其平面的刮板。
5.根據權 利要求1所述的小型水體漂浮物清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垃圾收集框為透水式網箱。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小型水體漂浮物清除器,包括機架、浮船、動力電機、滾筒、攔網、垃圾收集框、電池和控制箱;機架位于兩只浮船之間,動力電機設置在機架兩端并與滾筒剛性連接,攔網套在兩個滾筒上,垃圾收集框設在機架一側,電池和控制箱分別設在兩只浮船上。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于結構簡單、使用靈活方便、工作效率高,具有多種工作方式,可適用于多種水體的漂浮物清除工作。
文檔編號E02B15/10GK203113301SQ201320058598
公開日2013年8月7日 申請日期2013年2月2日 優先權日2013年2月2日
發明者唐郁生, 唐夏翔, 夏金虹 申請人:桂林電子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