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土石壩壩后渣場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水利水電工程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土石壩壩后渣場結構。
背景技術:
土石壩建設的主要優勢是利用開挖渣料筑壩,但不是所有的開挖渣料都能作為壩體填筑料,比如表土,因表層有機土壤中含細根須、草本植物及覆蓋草等植物,不能上壩;其它開挖的土方或部分全強風化巖體,可能因其上壩須放緩壩坡或加強碾壓等帶來的不經濟性而被棄置,這些棄料都需要渣場容納。工程通常會選擇遠離壩區的天然地形溝谷作為渣場,這樣就帶來了渣場及其連接道路的征地移民和棄渣運距較遠的問題,同時天然地形溝谷一般坡高溝陡、匯水量大,使得渣場防護工程量較大,既不經濟又不環保。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減少渣場及其連接道路的征地和移民,減少渣場防護工程量以及棄渣運距、增加壩體穩定、美化壩區環境、既經濟又環保的土石壩壩后渣場結構,從而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前述問題。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土石壩壩后渣場結構,渣場布置在土石壩的壩后,所述渣場包括堆渣體、堆渣體過渡層、渣場基礎排水層、渣場頂部排水溝和覆土綠化區。優選的,所述渣場上游坡度與所述土石壩的壩體下游坡度相同,所述渣場下游削坡開級。優選的,所述堆 渣體與所述土石壩的填筑料之間設置有所述堆渣體過渡層。優選的,所述渣場基礎排水層與所述土石壩的壩基排水層相連,所述渣場頂部排水溝設在堆渣體與所述土石壩及山體交界處,與所述土石壩及山體排水溝相連。優選的,所述覆土綠化區設置于所述渣場的頂面和下游坡面。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I)渣場布置在土石壩壩后,堆渣體一部分直接壓覆在下游壩面上,可減少渣場及其連接道路的征地和移民;(2)可部分利用土石壩的排水及其防護措施,減少了渣場工程防護量;(3)臨近土石壩等工程開挖區,減少了棄渣運距;(4)堆渣體可作為壩腳壓重,增加了壩體的穩定性;(5)渣場頂面及下游坡面覆土綠化美化了壩區環境;(6) 土石壩壩后渣場結構既經濟又環保,可廣泛用于水利水電工程渣場結構。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土石壩壩后渣場結構平面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土石壩壩后渣場結構剖面示意圖;其中:1土石壩;2渣場;3堆渣體;4堆渣體過渡層;5渣場基礎排水層;6-— 土石壩壩基排水層;7-—渣場頂部排水溝;8-—山體;9-一土石壩及山體排水溝;ιο---覆土綠化區。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方式
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如圖1、2所示,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土石壩壩后渣場結構,渣場布置在土石壩的壩后,所述渣場包括堆渣體、堆渣體過渡層、渣場基礎排水層、渣場頂部排水溝和覆土綠化區。所述渣場上游坡度與所述土石壩的壩體下游坡度相同,所述渣場下游削坡開級,以滿足自身穩定要求。所述堆渣體與所述土石壩的填筑料之間設置有所述堆渣體過渡層,堆渣體根據渣場沉降對壩體的影響分析,可碾壓也可不碾壓。所述渣場基礎排水層與所述土石壩的壩基排水層相連,所述渣場頂部排水溝設在堆渣體與所述土石壩及山體交界處,與所述土石壩及山體排水溝相連,渣場排水系統須同時滿足土石壩和渣場的排水防護標準。所述覆土綠化區設置于所述渣場的頂面和下游坡面,用于固渣護坡。下面以采用了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某大型工程為例結合附圖進一步說明:浙青混凝土面板堆石壩壩頂高程1943m,壩腳處最大壩高95.2m,下游壩坡1: 1.6,在土石壩I壩后布置渣場2。渣場 2頂高程1875m,最大堆渣高度50.2m,堆渣容量92萬m3。渣場2上游坡度1: 1.6與下游壩坡相同,渣場2下游坡度為1: 2,在1855m高程設2m寬馬道。堆渣體3與土石壩I填筑料之間設堆渣體過渡層4厚0.6m,堆渣體3不碾壓。渣場基礎排水層5順溝底設置,寬45m,高3m,上游與土石壩壩基排水層6相連;渣場頂部排水溝7采用漿砌石砌筑,寬1.2m,高0.6m,設在堆渣體3與土石壩I及山體8交界處,與土石壩及山體排水溝9相連,渣場排水系統可同時滿足土石壩I和渣場2的排水防護標準。覆土綠化區10有機土壤厚lm,設置于渣場頂面及下游坡面,栽種灌草固渣防蝕防護林,以灌草為主,種植部分喬木。通過采用本實用新型公開的上述技術方案,得到了如下有益的效果:(I)渣場布置在堆石壩壩后,堆渣體一部分直接壓覆在下游壩面上,取消了原設計在壩南側堆渣容量61萬m3的一號渣場,同時減少了壩東側二號渣場容量31萬m3,可減少渣場及其連接道路占用耕地和林地37hm2,減少移民;(2)可部分利用土石壩的排水及其防護措施,減少了原渣場工程防護量;(3)臨近堆石壩等工程開挖區,減少了棄渣運距約Ikm;
(4)堆渣體可作為壩腳壓重,增加了壩體的穩定性,使堆石壩下游壩坡穩定安全系數提高5%、下游壩坡沿基礎危險滑動面穩定安全系數增加21% ;(5)渣場頂面及下游坡面覆土綠化美化了壩區環境;(6)節省渣場征地費、工程措施費及棄渣運費約400萬元,既經濟又環保。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土石壩壩后渣場結構,其特征在于,渣場布置在土石壩的壩后,所述渣場包括堆渣體、堆渣體過渡層、渣場基礎排水層、渣場頂部排水溝和覆土綠化區。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土石壩壩后渣場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渣場上游坡度與所述土石壩的壩體下游坡度相同,所述渣場下游削坡開級。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土石壩壩后渣場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堆渣體與所述土石壩的填筑料之間設置有所述堆渣體過渡層。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土石壩壩后渣場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渣場基礎排水層與所述土石壩的壩基排水層相連,所述渣場頂部排水溝設在堆渣體與所述土石壩及山體交界處,與所述土石壩及山體排水溝相連。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土石壩壩后渣場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覆土綠化區設置于所述渣場的頂面和下 游坡面。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土石壩壩后渣場結構,渣場布置在土石壩的壩后,所述渣場包括堆渣體、堆渣體過渡層、渣場基礎排水層、渣場頂部排水溝和覆土綠化區。所述渣場上游坡度與所述土石壩的壩體下游坡度相同,所述渣場下游削坡開級。所述堆渣體與所述土石壩的填筑料之間設置有所述堆渣體過渡層。所述渣場基礎排水層與所述土石壩的壩基排水層相連,所述渣場頂部排水溝設在堆渣體與所述土石壩及山體交界處,與所述土石壩及山體排水溝相連。所述覆土綠化區設置于所述渣場的頂面和下游坡面。渣場布置在土石壩壩后,可減少渣場及其連接道路的征地和移民,減少渣場工程防護量和棄渣運距,增加壩體的穩定性,美化壩區環境。
文檔編號E02B7/06GK203096697SQ20132009557
公開日2013年7月31日 申請日期2013年3月1日 優先權日2013年3月1日
發明者趙軼, 呂明治, 邱彬如, 吳海山, 李振中, 張沁成, 吳寶隆, 魯紅凱, 陳建華, 譚奇林 申請人:中國水電顧問集團北京勘測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