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動水面藍藻收集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全自動水面藍藻收集裝置,包括包括成對設置于船體上的第一/二支架,第一/二支架頂端分別活動連接傳動輥,傳動輥上設置傳動帶,第一支架之間固連收集器;第一支架上固連有雙層風管,雙層風管位于傳動帶之間,雙層風管帶有兩端封閉的內/外管,內/外管上分別帶有內/外出風口,內管內通過連接管與所述船體上的鼓風機連通;所述船體上位于第二支架前方設置第三支架,第三支架頂端樞連刮藻器,刮藻器帶有傳動軸,傳動軸上套接載體,刮藻板均布于載體外圓面上;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效率高,藍藻收集徹底,效果好。
【專利說明】全自動水面藍藻收集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機械【技術領域】,尤其是一種用于收集藍藻的裝置。
【背景技術】
[0002]在一些營養豐富的水體中,有些藍藻常于夏季大量繁殖,并在水面形成一層藍綠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稱為“水華”,大規模的藍藻爆發,被稱為“綠潮”(和海洋發生的赤潮對應)。綠潮引起水質惡化,嚴重時耗盡水中氧氣而造成魚類的死亡。更為嚴重的是,藍藻中有些種類(如微囊藻)還會產生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簡稱MCs),大約50%的綠潮中含有大量MCs。MCs除了直接對魚類、人畜產生毒害之外,也是肝癌的重要誘因;
[0003]目前收集藍藻還主要通過散藥水或使用打撈船進行人工打撈,尤其是夏季藍藻暴發時,易聚集于湖灣,河灣,河道等不易打撈處,收集打撈難度大,工人的勞動強度高,而且效果也不明顯,效率比較低。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 申請人:針對上述現有技術中的缺點,提供一種全自動水面藍藻收集裝置,其結構簡單,效率高,藍藻收集徹底,效果好。
[0005]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0006]全自動水面藍藻收集裝置,包括成對設置于船體上的第一 / 二支架,第一 / 二支架頂端分別活動連接傳動輥,傳動輥上設置傳動帶,第一支架之間固連收集器;第一支架上固連有雙層風管,雙層風管位于傳動帶之間,雙層風管帶有兩端封閉的內/外管,內/外管上分別帶有內/外出風口,內管內通過連接管與所述船體上的鼓風機連通;所述船體上位于第二支架前方設置第三支架,第三支架頂端樞連刮藻器,刮藻器帶有傳動軸,傳動軸上套接載體,刮藻板均布于載體外圓面上;
[0007]進一步的技術方案如下:
[0008]優選地,所述收集器入口的邊緣固連有擋板;
[0009]優選地,所述內/外管上的內/外出風口的方向相反,外出風口對著下側傳動帶;
[0010]優選地,所述雙層風管通過內/外管兩端的連接板與第一支架固連;
[0011]優選地,所述刮藻板為非親水性硬質板;
[0012]優選地,所述刮藻板為軟質材料板;
[0013]優選地,所述船體上位于刮藻器的前方設置有過濾網;
[0014]優選地,所述船體上帶有水泵,水泵的出水口與導流管連接,水泵的入水口與抽水管連接;
[0015]優選地,所述船體上還帶有配電箱、發電機、發動機及電動機,電動機驅動傳動輥轉動;
[0016]優選地,傳動帶表面輔設一層尼龍紗布。
[0017]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過在船體上固連支架設置能夠自動化運轉的傳動帶,并且在傳動帶之間安裝雙層風管,對傳動帶上殘留的藍藻進行收集,同時通過帶有多個刮藻板的刮藻器不斷地轉動將藍藻刮至傳動帶表面,為能收集湖泊等湖灣內的藍藻,在船體上設置導流管,向船體后方排水,使得船頭前方的藍藻自動向刮藻器移動,結構簡單,效率高,效果好。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8]圖1和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19]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刮藻器的結構圖。
[0020]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雙層風管的結構圖。
[0021]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雙層風管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2]下面結合附圖,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0023]如圖1至圖5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成對設置于船體上的第一 / 二支架1/2,第一/ 二支架1/2頂端分別活動連接傳動輥3,傳動輥3上設置傳動帶8,優選地,傳動帶8采用聚四氟乙烯材料制成的多孔或鏤空結構,可用來收集水面較大的水生植物或漂浮物,當用于收集藍藻時,在傳動帶8表面輔設一層20目左右尼龍紗布,能夠順利地收集并傳輸藍藻,尼龍紗布易于更換和清洗,使用安裝方便;所述船體上帶有電動機17,電動機17驅動傳動輥3旋轉,傳動帶8在隨著傳動輥3的旋轉而轉動,為能將傳動帶8上的藍藻收集起來,在第一支架I之間固連收集器9,收集器9入口的邊緣固連有擋板10,傳動帶8上的藍藻會下落在擋板10上進入收集器9內,優選地,在收集器9的底部固連收納袋,可及時將收集滿的藍藻進行打包處理;
[0024]為了將粘附于傳動帶8上的藍藻收集掉,如圖1所示,在第一支架I上通過連接板73固連有雙層風管7,雙層風管7位于傳動帶8之間,如圖3、圖4和圖5所示,雙層風管7帶有兩端封閉的內/外管74/71,內/外管74/71上分別帶有內/外出風口 75/72,內管74內通過連接管與所述船體上的鼓風機19連通,啟動鼓風機19向內管74內吹風,內/外管74/71上的內/外出風口 75/72的方向相反,外出風口 72對著下側傳動帶8,啟動所述鼓風機,風先從內管74上的內出風口 75進入內/外管74/71之間,經過緩沖,氣流變化平穩均勻,再從外出風口 72吹出,使得氣流可將粘附于下側傳動帶8上尼龍紗布表面上的藍藻吹入收集器9內;所述船體上位于第二支架2前方設置第三支架4,第三支架4頂端樞連刮藻器5,第二支架2上的傳動輥3通過齒輪與刮藻器5聯動,當傳動輥3帶動傳動帶8轉動時,刮藻器5也隨之向相反方向轉動,如圖2所示,刮藻器5帶有傳動軸51,傳動軸51上套接載體52,刮藻板53均布于載體52外圓面上,在遇到藍藻密度較大較厚時,優選地,使用由非親水性硬質板制成的刮藻板53,有利于將成團的藍藻刮至傳動帶8上;優選地,當藍藻密度較小較薄時,使用由軟質材料板制成的刮藻板53,由于材料較軟,刮藻板53可浮于水面,有效地將藍藻刮至傳動帶8上,提高了藍藻的收集效率;為了防止湖面的雜物影響刮藻器5的正常作業,在所述船體上位于刮藻器5的前方設置有過濾網6,可以將較大的非藍藻垃圾擋在外圍,使刮藻器5高效地工作,也可將過濾網6取下,刮藻器5可將水面漂浮的其他雜物,送入傳動帶8上,進而通過收集器9進行收集后打包處理,為了保證傳動帶8在傳動過程中的平穩性,在船體上設置有輔助支架11,輔助支架11頂端固連輔助輥12 ;
[0025]如圖2所示,所述船體上還配備有配電箱18、發電機16、船用發動機20,可以滿足長期出航作業的需要,同時也可將船體固定于河灣、湖灣、河道等藍藻聚集較多且不易清理處,通岸電作業,所述船體上還帶有水泵14,水泵14的出水口與導流管13連接,水泵14的入水口與抽水管15連接,實際使用時,保證導流管13浸入水面以下數公分處即可,抽水管15適當深入水中,啟動水泵14,將從抽水管15抽取的水從導流管13向船尾方向排放,會在水面下形成暗流,在導流管13出水口周圍形成水流旋轉,此時浮于船頭前方的藍藻或漂浮物會順著水流方向往刮藻器5移動,可及時將湖灣處的藍藻收集干凈。
[0026]以上描述是對本實用新型的解釋,不是對實用新型的限定,本實用新型所限定的范圍參見權利要求,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可以作任何形式的修改。
【權利要求】
1.全自動水面藍藻收集裝置,包括成對設置于船體上的第一/ 二支架(1、2 ),第一 / 二支架(1、2)頂端分別活動連接傳動輥(3),傳動輥(3)上設置傳動帶(8),第一支架(I)之間固連收集器(9);其特征在于:第一支架(I)上固連有雙層風管(7),雙層風管(7)位于傳動帶(8)之間,雙層風管(7)帶有兩端封閉的內/外管(74、71),內/外管(74、71)上分別帶有內/外出風口(75、72),內管(74)內通過連接管與所述船體上的鼓風機(19)連通;所述船體上位于第二支架(2)前方設置第三支架(4),第三支架(4)頂端樞連刮藻器(5),刮藻器(5)包括傳動軸(51),傳動軸(51)上套接載體(52),刮藻板(53)均布于載體(52)外圓面上。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動水面藍藻收集裝置,其特征在于:收集器(9)入口的邊緣固連有擋板(10)。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動水面藍藻收集裝置,其特征在于:內/外管(74、71)上的內/外出風口(75、72)的方向相反,外出風口(72)對著下側傳動帶(8)。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全自動水面藍藻收集裝置,其特征在于:雙層風管(7)通過內/外管(74、71)兩端的連接板(73)與第一支架(I)固連。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動水面藍藻收集裝置,其特征在于:刮藻板(53)為非親水性硬質板。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動水面藍藻收集裝置,其特征在于:刮藻板(53)為軟質材料板。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動水面藍藻收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船體上位于刮藻器(5 )的前方設置有過濾網(6 )。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動水面藍藻收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船體上帶有水泵(14),水泵(14)的出水口與導流管(13)連接,水泵(14)的入水口與抽水管(15)連接。
9.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全自動水面藍藻收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船體上還帶有配電箱(18)、發電機(16)、船用發動機(20)及電動機(17),電動機(17)驅動傳動輥(3)轉動。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動水面藍藻收集裝置,其特征在于:傳動帶(8)表面輔設一層尼龍紗布。
【文檔編號】E02B15/10GK203411965SQ201320455938
【公開日】2014年1月29日 申請日期:2013年7月30日 優先權日:2013年7月30日
【發明者】鞏傳俊, 鞏旭鵬, 楊繼臻 申請人:鞏傳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