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合型雨水滲井及施工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一種組合型雨水滲井及施工方法,屬于排水工程領域,特別涉及可用于初期雨水棄流、雨水調節和利用雨水下滲補充地下水的構筑物。主要由豎井、管道、井體組成,豎井位于井體的下部,管道與井體連接。在雨水管道上每隔1~3個檢查井設置成滲井,降雨時雨水通過管道收集,通過滲井滲入地下,從源頭消減了雨水流量,起到雨水錯峰調蓄的作用,減少地面積水內澇現象的發生。豎井內填充濾料,井體的底部設有沉泥池,沉泥池底設有濾網,雨水經過濾料過濾滲入地下回補地下水。滲井采用組合方式施工,上部的井體采用順做法施工,下部的豎井采用逆作法分多節施工,大大降低了施工難度和造價。
【專利說明】組合型雨水滲井及施工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組合型雨水滲井及施工方法,屬于排水工程領域,特別涉及可用于初期雨水棄流、雨水調節和利用雨水下滲補充地下水的構筑物及施工方法。
【背景技術】
[0002]城市排水大多是采用暗管排放,支管收集雨水匯集至干管,最終匯至總管排入水體。我國許多城市舊城區雨水管道修建標準較低,近幾年,隨著極端天氣現象的加劇,都不同程度的出現了內澇現象,造成了嚴重的損失,城市排水系統關系到城市的安全,城市內澇災害問題日益受到有關部門的重視。傳統城市建設模式,處處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設施來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為主要規劃設計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澇,旱澇急轉。根據《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今后城市建設將強調優先利用植草溝、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等“綠色”措施來組織排水,以“慢排緩釋”和“源頭分散”控制為主要規劃設計理念。海綿城市就是比喻城市像海綿一樣,遇到有降雨時能夠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滲透、凈化雨水,補充地下水、調節水循環;在干旱缺水時有條件將蓄存的水釋放出來,并加以利用,從而讓水在城市中的迀移活動更加“自然”。
[0003]水是生命之源,節約用水已經成為人類刻不容緩的焦點問題。由于大量開采地下水,一些城市地下水儲水量急劇減少,地下水位逐年降低,另外城市地面硬地化破壞了自然水循環的通道,雨水降落在建筑區或硬化地面而不能再以自然方式進行水循環,從而導致土壤的含水率發生變化,使自然循環形成的地下水量大大減少。對一般城市而言,除了雨季夕卜,大多數降雨均為中雨和小雨,而此時正值地下水位較低的季節,雨水都是通過管道排放掉了,不能有效地滲入到地下補給地下水,是一種水資源的浪費。目前,地下水回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雨水下滲不但可以起到緩解排水壓力、解決城市內澇具有重要作用,同時可以起到回補地下水,涵養生機的作用。
[0004]雨水滲井是構建海綿城市的措施之一?;谟晁{蓄防止內澇現象的發生,現有技術的滲井,一般是在雨水檢查井底開挖一定深度的滲坑,坑內填砂石層,檢查井底留出一個孔,雨水可以通過井底的孔流到砂石層向地下滲透。但由于滲坑挖的深了施工難度較大,一般只是在井底再下挖I?2米,砂石層的深度較淺,存蓄雨水的容積量小,基本起不到調蓄作用,雨水下滲作用也不佳。專門用作雨水回灌補充地下水的滲井,采用深井內設置回灌管,回灌管的外圍填充濾料,這種回灌井的效果較好,但一般都是用在集中回灌,道路沿線的雨水并不能得到有效地利用,回灌井采用鉆機打井施工,安裝回灌管,施工難度大,造價較高。
【發明內容】
[0005]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組合型雨水滲井及施工方法。雨水滲井布置在城市道路下的雨水管道上,滲井由井體和豎井組合而成,豎井的深度較深,雨水調蓄容積較大。其有益效果是:在雨水管道上每隔I?3個檢查井設置成滲井,降雨時雨水通過管道收集,通過滲井滲入地下,從源頭消減了雨水流量,起到雨水錯峰調蓄的作用,減少地面積水內澇現象的發生。豎井內填充濾料,雨水經過濾料過濾滲入地下回補地下水。滲井采用組合方式施工,上部的井體采用順做法施工,下部的豎井采用逆作法施工,大大降低了施工難度和造價。
[0006]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實現的:組合型雨水滲井,主要由豎井1、管道2、井體3組成,其特征是:豎井I位于井體3的下部,管道2與井體3連接,豎井I的井壁由I節基礎節4和I?10節標準節6組成,基礎節4和標準節6為圓環筒形,外徑相同,I節的高度為800?1500毫米,基礎節4和標準節6的底部壁厚100?200毫米,底部內徑比頂部內徑大200?300毫米,豎井I內形成多個圓錐臺疊加組合成的空間,豎井I內填充濾料8,井體3的底部設有沉泥池9,沉泥池9底設有濾網10?;A節4的上部外側設有平臺5,平臺5水平向外超出井體3外徑50?200毫米,平臺5作為井體3的基礎。標準節6的上部內側設有凸臺7,凸臺7向上高出基礎節4或標準節6底50?100毫米。沉泥池9深度為300?600毫米,沉泥池9的上緣均布4?8個掛鉤11,濾網10邊緣均布設有4?8個掛環,掛環掛在掛鉤11上。
[0007]組合型雨水滲井的施工方法,豎井I采用逆作法施工,井體3采用順做法施工,是兩種施工方法的組合。豎井I采用自上向下的逆作法施工,施工方法如下:
a.開挖溝槽至井體3底的深度;
b.以溝槽底13為工作面向下采用逆作法施工豎井1,沿豎井I的外側土壁14挖土,挖出直徑等于基礎節4的外徑,深度為基礎節4高度的圓柱型基坑,下挖至基坑底面15,再在上部挖出平臺槽51 ;
c.在基坑底面15上安裝內膜16,土壁14、基坑底面15和內膜16之間形成基礎節腔
41 ;
d.向基礎節腔41和平臺槽51內采用早強混凝土饒筑基礎節4;
e.在基坑底面15向下繼續挖土,挖出直徑等于標準節6的外徑,深度為一節標準節6高度的圓柱型基坑,下部形成新的基坑底面15 ;
f.將內膜16向下拉與基礎節4脫模分離,內膜16落在基坑底面15上,在基坑底面15上安裝內膜16,土壁14、基坑底面15和內膜16之間形成標準節腔61,內膜16的上部與基礎節4的底部形成一圈凸臺腔71 ;
g.從凸臺腔71向標準節腔61內采用早強混凝土澆筑標準節6;
h.施工下一節標準節6,在基坑底面15向下繼續挖土,挖出直徑等于標準節6的外徑,深度為一節標準節6高度的圓柱型基坑,下部又形成新的基坑底面15 ;
1.將內膜16向下拉與標準節6脫模分離,依次循環施工其余的標準節6; j.在豎井I內填充濾料8。
[0008]井體3采用自下向上的順作法施工,施工方法如下:
a.在基礎節4的平臺5上采用磚砌或混凝土澆筑施工井體3,施工至沉泥池9頂時埋入掛鉤11 ;
b.將上下游的管道2接入井體3;
c.向上繼續施工井體3至地面,安裝井蓋12;
d.在沉泥池9上放置濾網10,濾網10的掛環掛在掛鉤11上。
[0009]組合型雨水滲井,上面是井體3,雨水管道2接入井體,井體3與普通檢查井構造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普通檢查井井底是封閉的,而該發明的井體3底部是透空的,井體3下面連接豎井1,是兩種構筑物的組合。上部的井體3采用順做法施工,下部的豎井I采用逆作法施工,是施工方法的組合。采用逆作法施工豎井1,從上向下挖掘豎井1,分節施工混凝土井壁作為防護,一般挖至井體3以下10?15米,豎井I內填充濾料8,濾料8采用天然級配砂礫石或者級配碎石,在井體3的下部設置沉泥池9,沉泥池9底部與豎井I內濾料8之間鋪設濾網10。城市雨水管道的檢查井設置成雨水滲井,或者每隔I?3個檢查井設置成雨水滲井,降雨地面徑流通過雨水管道收集,流至滲井雨水經濾網10、濾料8過濾流入地下,而不疊加在下游的雨水管,當豎井I內充滿雨水而下滲不及時,雨水再流入下游管道,減小了流入下段管道的流量,起到錯峰調蓄的作用。降雨初期雨水受地面污染較為嚴重,初期雨水先流入滲井的沉泥池9,經過濾網10、濾料8的過濾,再經過地層的過濾,污染物被過濾分解,地表被雨水沖刷后,后期雨水污染較小再排入下游進入水體,因此,雨水滲井還可以起到初期雨水分離的作用。含有較多泥砂的初期雨水,泥砂沉到雨水滲井的沉泥池9內,可以減少管道內淤積堵塞,清理沉泥池9泥砂時,只需提起濾網10的掛環將濾網10提至井外,清楚被濾網10過濾的泥砂。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0]圖1為本發明立剖面圖;
圖2為圓形井體平面圖;
圖3為矩形井體平面圖;
圖4為基礎節基坑開挖圖;
圖5為基礎節模板支撐圖;
圖6為基礎節混凝土澆筑圖;
圖7為第一節標準節基坑開挖和模板支撐圖;
圖8為第一節標準節混凝土澆筑圖;
圖9為第二節標準節基坑開挖和模板支撐圖。
[0011]圖中:1-豎井,2-管道,3-井體,4-基礎節、5-平臺,6_標準節,7_凸臺,8-濾料,9-沉泥池,10-濾網,11-掛鉤,12-井蓋,13-溝槽底,14- 土壁,15-基坑底面,16-內膜,41-基礎節腔,51-平臺槽,61-標準節腔,71-凸臺腔。
【具體實施方式】
[0012]本發明雨水滲井由豎井1、管道2、井體3組成,豎井I位于井體3的下部,管道2與井體3連接,見圖1。井體3與普通檢查井構造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普通檢查井井底是封閉的,而該發明的井體3底部是透空的,井體3下面連接豎井1,是兩種構筑物的組合。豎井I的井壁由I節基礎節4和I?10節標準節6組成,采用混凝土現饒?;A節4和標準節6為圓環筒形,外徑相同,I節的高度為800?1500毫米,基礎節4和標準節6的底部壁厚100?200毫米,底部內徑比頂部內徑大200?300毫米,豎井I內形成多個圓錐臺疊加組合成的空間,即澆筑基礎節4和標準節6的內膜16是一個上小下大的圓錐臺,分節澆筑基礎節4和標準節6后豎井I內形成的空間形狀。標準節6的上部內側設有凸臺7,凸臺7向上高出基礎節4或上一節標準節6底50?100毫米,即內膜16的上部直徑比上一節饒筑好的混凝土井壁的內徑小,留出的凸臺腔71便于澆筑混凝土,澆筑混凝土后,上一節混凝土井壁被凸臺7卡住避免水平錯位。豎井I內填充濾料8,濾料8采用天然級配砂礫石或者級配碎石。井體3的底部設有沉泥池9,沉泥池9底設有濾網10,沉泥池9深度為300?600毫米,沉泥池9上緣均布4?8個掛鉤11,掛鉤11采用不銹鋼或鋁合金等耐銹蝕材料制作,濾網10采用兩層尼龍網,中間夾一層透水土工布制作,濾網10制作成直徑為沉泥池9直徑,高為沉泥池9的高度的圓形袋狀,濾網10邊緣均布設有4?8個掛環,掛環采用直徑10毫米的尼龍繩制作,掛環掛在掛鉤11上。清理沉泥池9內的泥砂時,提住掛環將濾網10提升至井外,清除泥砂再放回沉泥池9,如泥砂量較大,清理時可先用鐵鍬挖出部分泥砂再提出濾網10?;A節4的上部外側設有平臺5,平臺5水平向外超出井體3外徑50?200毫米,平臺5作為井體3的基礎。平臺5向外超出井體3的形狀視井體3的形狀而定,如井體3為圓形檢查井,平臺5外緣形狀為圓形,見圖2 ;如井體3為矩形檢查井,平臺5外緣形狀為矩形,見圖3。
[0013]雨水滲井的設置位置根據雨水調節和回灌要求由設計決定,可以將城市雨水管道的每個檢查井設置成雨水滲井,或者每隔I?3個檢查井設置成雨水滲井。雨水滲井的施工方法,上部的井體3采用順做法施工,下部的豎井I采用逆作法施工,是施工方法的組合。鋪設雨水管道時,在設置滲井的位置,向下分節施工豎井1,豎井I采用自上向下的逆作法施工,施工方法如下:
a.開挖溝槽至井體3底的深度,與管道溝槽同時施工,因為管道2下部有基礎,溝槽的深度基本上與井體3底深度相當,挖至此處的溝槽底13即豎井I施工的起始面;
b.以溝槽底13為工作面向下逆作法施工豎井1,沿豎井I的外側土壁14挖土,挖土采用人工配合土斗垂直出土,挖出直徑等于基礎節4的外徑,深度為基礎節4高度的圓柱型基坑,下挖至基坑底面15,再在上部挖出平臺槽51,見圖4,如井體3為圓形檢查井,平臺槽51外緣挖成圓形,如井體3為矩形檢查井,平臺槽5外緣挖成矩形,外緣應超出井體3外徑50?200毫米;
c.在基坑底面15上安裝內膜16,內膜16為上小下大的圓錐臺,錐度與基礎節4和標準節6內孔一致。內膜16采用角鋼做骨架,外敷鋼板,內膜16由4瓣拼裝采用螺絲組裝而成,能在最后豎井I施工完畢拆除內膜16。內膜16安裝就位后,土壁14、基坑底面15和內膜16之間形成基礎節腔41,內膜16應定位準確,固定牢固,見圖5 ;
d.向基礎節腔41和平臺槽51內采用早強混凝土澆筑基礎節4,見圖6。早強混凝土的配制應控制混凝土強度達到可拆模時間,應與后面的工序用時吻合;
e.在基坑底面15向下繼續挖土,挖出直徑等于標準節6的外徑,深度為一節標準節6高度的圓柱型基坑,下部形成新的基坑底面15 ;
f.將內膜16向下拉與基礎節4脫模分離,脫模應在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強度的70%以上方能脫模,因此,早強混凝土的凝固時間與后面工序配合十分重要。內膜16落在基坑底面15上,在基坑底面15上安裝內膜16,土壁14、基坑底面15和內膜16之間形成標準節腔61,內膜16的上部與基礎節4的底部形成一圈凸臺腔71,見圖7 ;
g.從凸臺腔71向標準節腔61內采用早強混凝土澆筑標準節6,見圖8;
h.施工下一節標準節6,在基坑底面15向下繼續挖土,挖出直徑等于標準節6的外徑,深度為一節標準節6高度的圓柱型基坑,下部又形成新的基坑底面15 ;
1.將內膜16向下拉與標準節6脫模分離,見圖9。依次循環施工其余的標準節6,豎井I的下挖深度根據地質情況由設計確定,施工時如遇到砂層、砂礫石層等透水層還未到設計深度,可通知設計單位,由設計單位校核中止下挖。施工完最后一節標準節6后,將內膜16的組裝螺絲松開,拆除內膜16 ;
j.在豎井I內填充濾料8,濾料8采用天然級配砂礫石或者級配碎石。
[0014]豎井I施工完畢后,在豎井I的平臺5上施工井體3。井體3采用自下向上的順作法施工,施工方法如下:
a.在基礎節4的平臺5上采用磚砌或混凝土澆筑施工井體3,井體3根據管徑、管道接入方式等條件選用圓形或矩形,井體3施工至沉泥池9頂時埋入掛鉤11 ;
b.將上下游的管道2接入井體3;
c.向上繼續施工井體3至地面,安裝井蓋12;
d.在沉泥池9上放置濾網10,濾網10的掛環掛在掛鉤11上。
【權利要求】
1.一種組合型雨水滲井,主要由豎井(I)、管道(2)、井體(3)組成,其特征是:豎井(I)位于井體(3)的下部,管道(2)與井體(3)連接,豎井(I)的井壁由I節基礎節(4)和I?10節標準節(6)組成,基礎節(4)和標準節(6)為圓環筒形,外徑相同,I節的高度為800?1500毫米,基礎節(4)和標準節(6)的底部壁厚100?200毫米,底部內徑比頂部內徑大200?300毫米,豎井(I)內形成多個圓錐臺疊加組合成的空間,豎井(I)內填充濾料(8),井體(3)的底部設有沉泥池(9),沉泥池(9)底設有濾網(10)。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組合型雨水滲井,其特征是:所述的基礎節(4)的上部外側設有平臺(5),平臺(5)水平向外超出井體(3)外徑50?200毫米,平臺(5)作為井體(3)的基礎,標準節(6)的上部內側設有凸臺(7),凸臺(7)向上高出基礎節(4)或標準節(6)底50?100暈米。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組合型雨水滲井,其特征是:所述的沉泥池(9)深度為300?600毫米,沉泥池(9)的上緣均布4?8個掛鉤(11),濾網(10)邊緣均布設有4?8個掛環,掛環掛在掛鉤(11)上。
4.一種組合型雨水滲井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豎井(I)采用自上向下的逆作法施工,施工方法如下: a.開挖溝槽至井體(3)底的深度; b.以溝槽底(13)為工作面向下采用逆作法施工豎井(1),沿豎井(I)的外側土壁(14)挖土,挖出直徑等于基礎節(4)的外徑,深度為基礎節(4)高度的圓柱型基坑,下挖至基坑底面(15),再在上部挖出平臺槽(51); c.在基坑底面(15)上安裝內膜(16),土壁(14)、基坑底面(15)和內膜(16)之間形成基礎節腔(41); d.向基礎節腔(41)和平臺槽(51)內采用早強混凝土饒筑基礎節(4); e.在基坑底面(15)向下繼續挖土,挖出直徑等于標準節(6)的外徑,深度為一節標準節(6)高度的圓柱型基坑,下部形成新的基坑底面(15); f.將內膜(16)向下拉與基礎節(4 )脫模分離,內膜(16 )落在基坑底面(15 )上,在基坑底面(15)上安裝內膜(16),土壁(14)、基坑底面(15)和內膜(16)之間形成標準節腔(61),內膜(16)的上部與基礎節(4)的底部形成一圈凸臺腔(71); g.從凸臺腔(71)向標準節腔(61)內采用早強混凝土饒筑標準節(6); h.施工下一節標準節6,在基坑底面(15)向下繼續挖土,挖出直徑等于標準節(6)的外徑,深度為一節標準節(6)高度的圓柱型基坑,下部又形成新的基坑底面(15); 1.將內膜(16)向下拉與標準節(6)脫模分離,依次循環施工其余的標準節(6); j.在豎井(I)內填充濾料(8)。
5.—種組合型雨水滲井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井體(3)采用自下向上的順作法施工,施工方法如下: a.在基礎節(4)的平臺(5)上采用磚砌或混凝土澆筑施工井體(3),施工至沉泥池(9)頂時埋入掛鉤(11); b.將上下游的管道(2)接入井體(3); c.向上繼續施工井體(3)至地面,安裝井蓋(12); d.在沉泥池(9)上放置濾網(10),濾網(10)的掛環掛在掛鉤(11)上。
【文檔編號】E03F5/04GK104499560SQ201410795220
【公開日】2015年4月8日 申請日期:2014年12月22日 優先權日:2014年12月22日
【發明者】黎曉林, 郝身群, 胡斌, 李建峰, 劉建華, 侯丁丁, 張艷鳳, 吳松, 宋國軍, 蔚洋, 張江輝 申請人:洛陽城市建設勘察設計院有限公司, 劉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