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新型鋼壩閘門側止水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新型鋼壩閘門側止水裝置,包括閘墻、裝在閘墻間的閘門體、與閘門體連接為一體的門葉、P型橡膠側水封、L型橡膠側水封、P型側水封壓板、L型側水封壓板及側水封螺栓副。所述的L型橡膠側水封和P型橡膠側水封分別安裝在門葉的上面和下面,所述L型橡膠側水封上面裝有相應的L型側水封壓板,P型橡膠側水封下面裝有相應的P型側水封壓板,通過L型側水封壓板和P型側水封壓板,并用側水封螺栓副將L型橡膠側水封和P型橡膠側水封緊固在門葉上。本實用新型采用L型橡膠側水封和P型橡膠側水封相結合的止水形式,能夠起到雙重止水的作用,較原止水結構僅以P型橡膠側水封,止水效果倍增,該新型止水結構性價比高,施工簡單,維修方便。
【專利說明】一種新型鋼壩鬧門側止水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水利水電工程、城市景觀工程用的鋼壩閘門【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新型鋼壩閘門側止水裝置。
【背景技術】
[0002]鋼壩閘門以一種新穎、美觀、實用,運行時升起可蓄水,放倒是可排洪被城市景觀廣泛采用,隨著我國水利事業的發展,對鋼壩閘門止水的結構設計及安裝要求越來越高,這種新閘型,行業內還沒有統一的規范。以往鋼壩閘門側止水大都采用單一的P型結構橡膠側水封止水,工程運行后,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往往達不到理想的止水效果,運行一段時間便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漏水現象,嚴重的會引起閘門震動破壞閘門的埋件,維修困難,影響景觀效果,給現場管理人員帶來很大不便。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止水效果倍增,施工簡單,維修方便的新型鋼壩閘門側止水裝置。
[0004]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0005]一種新型鋼壩閘門側止水裝置,包括閘墻、裝在閘墻間的閘門體、與閘門體連接為一體的門葉、P型橡膠側水封、L型橡膠側水封、P型側水封壓板、L型側水封壓板及側水封螺栓副。所述的L型橡膠側水封和P型橡膠側水封分別安裝在門葉的上面和下面,所述L型橡膠側水封上面裝有相應的L型側水封壓板,P型橡膠側水封下面裝有相應的P型側水封壓板,通過L型側水封壓板和P型側水封壓板,并用側水封螺栓副將L型橡膠側水封和P型橡膠側水封緊固在門葉上。
[0006]上述的L型橡膠側水封和P型橡膠側水封上的所有螺孔均為沖孔,其直徑較所采用的螺栓直徑小1mm。
[0007]上述的L型橡膠側水封和P型橡膠側水封與閘墻裝配應保證有至少3mm的壓縮量。
[0008]本實用新型采用L型橡膠側水封和P型橡膠側水封相結合的止水型式,能夠起到雙重止水的作用,較原止水結構僅以P型橡膠側水封,止水效果倍增,該新型止水結構性價比高,施工簡單,維修方便。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9]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0]一種新型鋼壩閘門側止水裝置,包括閘墻1、裝在閘墻間的閘門體2、與閘門體連接為一體的門葉3、P型橡膠側水封7、L型橡膠側水封6、P型側水封壓板8、L型側水封壓板4及側水封螺栓副5。所述的L型橡膠側水封6和P型橡膠側水封7分別安裝在門葉3的上面和下面,所述L型橡膠側水封6上面裝有相應的L型側水封壓板4,P型橡膠側水封7下面裝有相應的P型側水封壓板8,通過L型側水封壓板4和P型側水封壓板8,并用側水封螺栓副5將L型橡膠側水封6和P型橡膠側水封7緊固在門葉3上,所述L型橡膠側水封和P型橡膠側水封上的所有螺孔均為沖孔,其直徑所采用的螺栓直徑小1mm,保證無縫隙,使埋件螺栓不受氣蝕破壞。L型橡膠側水封和P型橡膠側水封與閘墻裝配應保證有至少3mm的壓縮量,保證鋼壩閘門側止水效果,所述構成一種新型鋼壩閘門側止水裝置。
【權利要求】
1.一種新型鋼壩閘門側止水裝置,包括閘墻(I)、裝在閘墻間的閘門體(2)、與閘門體連接為一體的門葉(3)、P型橡膠側水封(7)、L型橡膠側水封(6)、P型側水封壓板(8)、L型側水封壓板(4)及側水封螺栓副(5),其特征在于所述的L型橡膠側水封(6)和P型橡膠側水封(7)分別安裝在門葉(3)的上面和下面,所述L型橡膠側水封(6)上面裝有相應的L型側水封壓板(4),P型橡膠側水封(7)下面裝有相應的P型側水封壓板(8),通過L型側水封壓板(4)和P型側水封壓板(8),并用側水封螺栓副(5)將L型橡膠側水封(6)和P型橡膠側水封(7)緊固在門葉(3)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新型鋼壩閘門側止水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L型橡膠側水封(6)和P型橡膠側水封(7)上的所有螺孔均為沖孔,其直徑所采用的螺栓直徑小1mm。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新型鋼壩閘門側止水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L型橡膠側水封(6)和P型橡膠側水封(7)與閘墻(I)裝配應保證有至少3_的壓縮量。
【文檔編號】E02B7/54GK203741786SQ201420094976
【公開日】2014年7月30日 申請日期:2014年3月4日 優先權日:2014年3月4日
【發明者】孔繁友, 潘紹財, 汪玉君, 黃為, 曲磊, 騰榮斌, 王莉, 蔡亮, 李思晨, 王廣堂, 郭偉 申請人:遼寧省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遼寧江河水利水電新技術設計研究院, 揚州市慧宇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