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施工機械,更具體地說,它涉及一種鏟車。
背景技術:
鏟車是一種廣泛用于公路、鐵路、建筑、水電、港口、礦山等建設工程的土石方施工機械,它主要用于鏟裝土壤、砂石、石灰、煤炭等散狀物料,也可對礦石、硬土等作輕度鏟挖作業。換裝不同的輔助工作裝置還可進行推土、起重和其他物料如木材的裝卸作業。在道路、特別是在高等級公路施工中,鏟車用于路基工程的填挖、瀝青混合料和水泥混凝土料場的集料與裝料等作業。此外還可進行推運土壤、刮平地面和牽引其他機械等作業。由于鏟車具有作業速度快、效率高、機動性好、操作輕便等優點,因此它成為工程建設中土石方施工的主要機種之一。
目前,公開號為cn204645119u的中國專利公開了一種鏟車,它包括鏟車本體,所述鏟車本體設置有鏟斗,所述鏟斗包括鏟斗本體和附加鏟料層,其中,所述鏟斗本體由一個用于裝卸物料的曲面和兩個側面組成,該曲面的前端設有鏟料面,在鏟料面上設有多組通孔;所述附加鏟料層,設置于所述鏟斗本體的底部,并且覆蓋所述通孔。這種鏟車雖然結構簡單,但將鏟斗隨著鏟車的移動,將小部分砂石進入到鏟斗中,這時就會使剩余的部分砂石由于鏟斗的沖力作用往鏟斗兩側的方向移動,在砂石進入到鏟斗之后,鏟車后退,將砂石運往目的地,就需要工人將砂石用掃帚等工具將往兩側移動的砂石集中在一起,便于下一次鏟車鏟走砂石,使得搬運的效率降低,當砂石中混雜有大塊硬質粘土等較為堅硬的物料時,使得鏟斗不易鏟入到物料中,就需要使鏟車加速,使鏟斗產生足夠的沖力,使堅硬的物料碎裂,再將物料鏟入鏟斗中,此時,物料由于鏟斗的沖力作用往兩側方向的位移量將極為明顯。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發明在于提供一種鏟車通過安裝有傳動機構,將砂石往曲面方向移動,從而達到增加搬運效率的目的。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一種鏟車,包括鏟斗,所述鏟斗包括用于裝卸物料的曲面以及用于防止物料泄漏的側面,所述側面與曲面連接,所述的側面上安裝有用于引導物料往曲面方向匯聚的傳動機構以及用于驅動傳動機構沿側面移動的動力組件。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當鏟斗鏟進物料中時,鏟斗對物料施加有沖力,沖力造成物料相互擠壓,造成物料內部形成壓力,使得物料往鏟斗行進方向的兩側移動,動力組件帶動傳動機構往物料方向移動,使傳動機構與物料接觸,將往兩側方向移動的物料往曲面的方向移動,一方面促使物料進入到曲面中,為曲面盛滿物料節約時間,增加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使得鏟斗在盛滿物料后,鏟車后退的過程中,將物料往曲面方向匯聚,方便下一次鏟斗將物料鏟起,不需要工人將分布在兩邊的物料聚在一起,從而進一步提升了工作效率,在鏟車運送物料的過程中,傳動機構通過動力組件發生位移,增加了鏟車的空間利用率,使鏟車可以通過狹小的通道,增加了鏟車的機動性,且在傾倒物料的過程中不會使傳動機構與物料發生接觸,從而增加了傳動機構的使用壽命。
本發明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的傳動機構包括與動力組件連接的傳送架以及安裝在傳送架上用于引導物料的傳導組件。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在鏟車需要鏟起物料時,動力組件帶動傳送架移動,從而使傳導組件與物料接觸,使物料往曲面方向移動,鏟車需要運送物料時,使動力組件帶動傳送架移動,使傳送架往遠離物料的方向移動,使傳送架帶動傳導組件移動,從而使鏟車可以通過狹小通過,增加機動性。
本發明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的傳導組件包括與傳送架轉動連接的旋轉件以及用于驅動旋轉件的動力件。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動力件驅動旋轉件轉動,旋轉件與物料接觸的過程中,旋轉件與物料之間產生摩擦力,從而使物料由于摩擦力的作用發生移動,從而使物料往曲面方向移動。
本發明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的傳導組件還包括與砂石抵觸的引導帶,所述的引導帶通過旋轉件支撐。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避免因旋轉件的轉速過快而導致物料四處飛濺,且增加了與砂石的接觸面積,使得砂石移動更為迅捷,提升工作效率。
本發明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的引導帶背對旋轉件的一側安裝有摩擦條。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增加了引導帶與砂石之間的摩擦力,方便砂石移動。
本發明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的動力組件包括相互伸縮配合的主動件與從動件,所述主動件與側面連接,所述從動件與傳送架連接。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當需要將傳送架移動時,使從動件沿著主動件移動,使從動件帶動傳送架發生位移,從而使傳送架上的傳導組件與物料接觸或者遠離物料。
本發明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的鏟斗還包括安裝在曲面上的鏟齒。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由于鏟齒的端部較尖,在鏟齒與物料接觸中,增加了鏟齒對物料的壓強,使得鏟齒可以輕易進入到物料中,從而便于曲面進入物料,方便物料鏟起作業。
本發明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的側面上安裝有用于驅動鏟齒往側面方向往復運動的驅動組件。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鏟齒發生移動,使鏟齒與粘度較大的物料接觸過程中,可以將物料進行分割,從而輕易將鏟齒進入到物料中,方便曲面進入物料,將物料鏟起,增加生產效率,在不需要鏟車提供較大沖力的前提下,即可輕松將物料鏟起,從而進一步減小物料往鏟車行進方向兩側的位移量。
本發明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的驅動組件包括用于驅動鏟齒移動的動力組和用于鏟齒復位的彈性件。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動力組將鏟齒往側面方向移動,彈性件產生形變產生彈力,將鏟齒復位,從而使鏟齒得以往復移動。
本發明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的動力組包括與鏟齒連接的連接件以及用于驅動連接件往側面方向移動的驅動件,所述連接件與彈性件連接。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驅動件帶動連接件移動,連接件帶動鏟齒移動,彈性件由于彈力的作用使連接件復位,便于下一次驅動件帶動連接件移動,從而實現鏟齒的往復移動。
綜上所述,本發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鏟車往物料方向移動,鏟齒的往復移動,使鏟車可以在較低速度的前提下,即可使物料進入到曲面中,減小了物料內部的壓力,從而使物料往兩側的位移量得以減小,繼而通過主動件和從動件的作用,將傳送架往物料方向移動,通過傳送架上的引導帶作用,驅動物料往曲面移動,提高了曲面的裝載效率的同時可以避免物料往鏟車行進方向的兩側移動,從而不需要工人將物料進行整理,在曲面將物料裝載完畢之后,鏟車后退,從動件帶動傳送架移動,使得鏟車可以通過狹小的通道,增加機動性。
附圖說明
圖1為鏟車結構示意圖;
圖2為鏟斗示意圖;
圖3為圖2的a處放大圖;
圖4為圖2的b處放大圖;
圖5為圖2的c方向視圖;
圖6為圖2的d方向視圖;
圖7為圖6的e處放大圖;
圖8為實施例2示意圖;
圖9為實施例7示意圖;
圖10為凸輪示意圖。
附圖標記:101、車架;102、駕駛室;103、裝卸裝置;104、動力裝置;2、鏟斗;21、曲面;22、側面;30、傳送架;31、旋轉件;32、動力件;321、第一轉軸;33、引導帶;34、摩擦條;41、第一皮帶輪;42、第二皮帶輪;43、皮帶;51、主動件;52、從動件;60、鏟齒;61、驅動件;611、第二轉軸;63、凸輪;631、高部;632、低部;64、轉動輪;65、曲軸;651、主軸頸;652、連桿頸;66、彈性件;67、連接件;7、加強筋。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圖1至圖10對本發明一種鏟車做進一步說明。
如圖1至圖10所示,一種鏟車,包括車架101、駕駛室102、裝卸裝置103和動力裝置104,其中,動力裝置104包括轉斗油缸、動臂油缸和液壓缸,裝卸裝置103包括鏟斗2、連桿、動臂和搖臂,鏟斗2通過連桿和搖臂與轉斗油缸鉸接,用以裝卸物料。
鏟斗2包括一個曲面21以及兩個用于防止物料泄漏的側面22,兩個側面22與曲面21固定連接,本實施例中,為了方便制造,將曲面21與側面22一體化設置,側面22上安裝有用于物料往曲面21方向匯聚的傳動機構以及用于驅動傳動機構往物料方向移動的動力組件。
傳動機構包括與動力組件連接的傳送架30以及安裝在傳送架30上用于引導物料的傳導組件,為了增加空間利用率以及減小作業空間,在兩個側面22遠離曲面21的一側設置有放置槽,放置槽的大小與傳送架30相匹配,傳送架30的一端與放置槽的內壁鉸接設置,另一端和傳導組件連接。
如圖7所示,傳導組件包括與傳送架30轉動連接的旋轉件31以及用于驅動旋轉件31的動力件32,旋轉件31與傳送架30之間安裝有軸承,使旋轉件31的轉動更為順暢,為了使動力件32帶動旋轉件31轉動,將旋轉件31的端部穿過傳送架30且與動力件32連接,本實施例中,采用第一電機作為動力件32,將第一電機安裝在傳送架30上,第一電機包括第一轉軸321,通過第一轉軸321的旋轉,帶動旋轉件31轉動,通過將旋轉件31往物料方向行進,使旋轉件31與物料接觸,即可將物料導入到曲面21中。
實施例1:
如圖2所示,傳導組件還包括與砂石抵觸的引導帶33,將一個引導帶33套設在一個旋轉件31上,且與旋轉件31固定,當第一電機帶動旋轉件31轉動時,引導帶33即可隨著旋轉件31進行轉動,繼而在引導帶33上設置多個摩擦條34,增加了與物料之間的摩擦力,使得物料傳導更為迅速,當引導帶33由于使用時間久摩擦損耗過大而發生損壞時,只需要更換引導帶33即可重新使用,從而節約生產成本。
實施例2:
如圖8所示,與實施例1相比,實施例2中的一個引導帶33通過兩個及兩個以上的旋轉件31支撐,使引導帶33張緊,通過第一電機帶動其中一個旋轉件31發生旋轉,使旋轉件31通過摩擦力,帶動引導帶33發生旋轉。
實施例2與實施例1相比,引導帶33與物料的接觸面積較大,使物料的傳送效率更大,且由于實施例2中的引導帶33中有直線段,使得引導帶33在旋轉的過程中不會使物料通過離心力的作用而發生四處飛濺的情況,但是由于至少需要兩個旋轉件31對一個引導帶33進行支撐,使得生產成本較高。
實施例3:
通過在第一轉軸321上套設有第一齒輪,在旋轉件31的端部套設有第二齒輪,使第一轉軸321與第一齒輪之間、旋轉件31和第二齒輪之間均通過鍵連接,將第一齒輪和第二齒輪嚙合,當第一轉軸321發生轉動時,即可使第二齒輪隨著第一齒輪的轉動而轉動,繼而使旋轉件31發生旋轉。
實施例4:
通過在第一轉軸321上套設有第一鏈輪,在旋轉件31的端部套設第二鏈輪,再將第一鏈輪和第二鏈輪通過鏈條連接,當第一轉軸321發生轉動,第一鏈輪隨著第一轉軸321轉動,第一鏈輪帶動鏈條轉動,繼而使鏈條帶動第二鏈輪轉動,最后使第二鏈輪帶動旋轉件31轉動。
實施例5:
通過在第一轉軸321上套設有第一皮帶輪41,在旋轉件31的端部套設第二皮帶輪42,再將第一皮帶輪41和第二皮帶輪42通過皮帶43連接,當第一轉軸321發生轉動,第一轉軸321帶動第一皮帶輪41轉動,第一皮帶輪41帶動皮帶43轉動,皮帶43帶動第二皮帶輪42轉動,最后使第二皮帶輪42帶動旋轉件31轉動。
實施例3、實施例4和實施例5三者相比,實施例3的傳動效率高,但是磨損嚴重,生產成本高,當有砂石進入到齒上時,容易導致卡齒而發生齒斷裂最終造成齒輪報廢,實施例4中的鏈輪與鏈條之間有物料進入,也容易導致鏈輪、鏈條發生損壞,實施例5的生產成本低,皮帶43由于自身具有一定的彈性,使得有物料進入時可以繼續運行,所以,優選的采用皮帶43傳動。
同時,也可以將第一轉軸321與旋轉件31的端部直接連接,但是會導致無法調節旋轉件31的轉速。
如圖3所示,動力組件包括相互伸縮配合的主動件51與從動件52,主動件51與側面22連接,從動件52與傳送架30連接,本實施例中,采用氣缸作為動力組件,其中氣缸本體為主動件51,氣缸軸為從動件52,將氣缸本體的一端與放置槽的內壁鉸接,將氣缸軸的一端與傳送架30鉸接,當需要將物料鏟起時,通過氣缸本體帶動氣缸軸往物料的方向移動,使傳送架30帶動引導帶33往物料的方向移動,使引導帶33與物料接觸,將物料通過引導帶33的摩擦作用,進入到曲面21中,在曲面21中的物料填滿之后,將曲面21向上翻轉,使曲面21的開口方向朝上,避免物料落下,繼而使氣缸本體驅動氣缸軸,使氣缸軸帶動傳送架30往靠近氣缸本體的方向移動,本實施例中,為了使鏟車能夠經過狹小的空間,在側面22上開設有容納槽,使容納槽與引導帶33相匹配,隨著傳送架30的移動,使引導帶33放置槽容納槽中,如圖5所示,將鏟斗2臺形設置,使得兩個側面22之間引導帶33的距離減小,從而使鏟車的靈活性得以增加。
為了方便曲面21鏟入物料中,就需要安裝鏟齒60,通過鏟齒60的應用增加了對物料的壓強,使得鏟齒60進入到物料更為省力,隨著鏟車行進,繼而使曲面21進入到物料中,將物料鏟起,但是隨著物料的強度的增加,鏟齒60進入到物料將越發困難,這時就只能增加鏟車的速度,使鏟齒60的動能增加,使鏟齒60順利鏟入物料中,但是容易使物料往兩側散開。
這時就需要在側面22上安裝用于驅動鏟齒60往側面22方向往復運動的驅動組件,通過鏟齒60的往復運動,將物料進行切割分離,從而方便鏟齒60進入到物料中,使得鏟車在較低的速度下,能夠將物料鏟起,且不易使物料往兩側散開。
如圖2和圖4所示,驅動組件包括用于驅動鏟齒60移動的動力組以及用于鏟齒60復位的彈性件66,為了成本考慮,本實施例中,采用彈簧作為彈性件66。
動力組包括與鏟齒60連接的連接件67以及用于驅動連接件67往側面22方向移動的驅動件61,使鏟齒60的尖部朝向物料的方向,將鏟齒60的齒根部與連接件67連接,本實施例中,采用第二電機作為驅動件61,在側面22上固定有支撐板,將第二電機安裝在支撐板上,第二電機包括第二轉軸611,通過第二轉軸611的轉動帶動連接件67移動。
將彈簧套設在連接件67上,將彈簧的一端與連接件67固定,另一端與側面22固定,為了增加空間利用率,在曲面21上開設用于放置連接件67和鏟齒60的槽,在側面22上開設和連接件67相匹配的通孔,使通孔連通側面22的外表面和槽的內壁,將連接件67置于該通孔中,為了防止連接件67發生轉動,在通孔的內壁上設置引導槽,在連接件67上設置和引導槽相匹配的引導條,將引導條置于引導槽中。
實施例6:
如圖4所示,通過在第二轉軸611的端部設置凸輪63,在連接件67的端部安裝有轉動輪64,使轉動輪64和連接件67轉動連接,使凸輪63與轉動輪64抵觸設置,當第二轉軸611發生轉動時,由于彈簧的彈力作用,使得轉動輪64與凸輪63的外緣始終貼合設置,隨著凸輪63的旋轉,凸輪63的高部631與轉動輪64接觸時,對轉動輪64施加壓力,轉動輪64將壓力傳遞到連接件67上,使得連接件67往遠離第二轉軸611的方向發生位移,隨著凸輪63的旋轉,凸輪63的低部632與轉動輪64接觸,如圖10所示,由于高部631與低部632的半徑不同,使得連接件67往靠近第二轉軸611的方向發生位移,從而使鏟齒60發生往復移動,將物料進行分離。
實施例7:
如圖9所示,相對于實施例6,將凸輪63替換為曲軸65,將曲軸65的主軸頸651與第二轉軸611連接,再在曲軸65的連桿頸652上連接有連接桿,使連接桿的一端與連桿頸652鉸接,另一端與連接件67鉸接,使曲軸65、連接桿和連接件67形成連桿,當曲軸65通過第二轉軸611發生旋轉時,即可使連接件67通過連接桿的壓力作用沿著通孔的軸向往復移動。
實施例7相對于實施例6來說,免去了彈簧的設置,且運行可靠,使用壽命長,但是加工較為繁瑣。
在鏟斗2將物料鏟起,將鏟斗2向上翻轉的過程中,物料會對曲面21的內壁產生壓力,容易使曲面21與側面22的連接處發生斷裂,所以在曲面21上安裝有加強筋7,用以增加曲面21的結構強度,增加使用壽命。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僅局限于上述實施例,凡屬于本發明思路下的技術方案均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發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