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衛浴領域,特別是一種具有連桿式傳動機構的沖水閥。
背景技術:
現有沖水閥的傳動機構一般包括按鍵、壓桿41'、連桿42'、抬動臂34'、提升管3',如圖1所示,按壓按鍵,按鍵下壓壓桿41'的一端,壓桿41'的另一端蹺起并拉動連桿42'向上運動,連桿42'通過橫向設置的抬動臂34'拉動提升管3'一起向上運動,提升管3'與閥體1'導向配合并帶動閥盤31'上移而打開沖水閥的排水口,實現排水過程。
上述現有技術中,由壓桿41'和連桿42'構成的連桿式傳動機構僅通過一個樞接部樞接于閥體上,這種結構在保證能較順暢提拉提升管3'的前提下,較難根據需要靈活選擇對提升管3'的提拉位置,提拉位置受到限制。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一種具有連桿式傳動機構的沖水閥,其通過設置至少兩個支撐部使得傳動機構在保證順暢提拉提升管的前提下能根據需要較靈活地選擇對提升管的提拉位置。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具有連桿式傳動機構的沖水閥,包括活動裝設在閥體內的啟動元件和提升管,所述提升管的底端固接有與所述沖水閥的排水口相配合的閥盤,還包括傳動機構,所述傳動機構至少包括與所述啟動元件傳動配合的連桿Ⅰ和用于提拉所述提升管的連桿Ⅱ,所述連桿Ⅰ與所述連桿Ⅱ傳動配合,所述傳動機構與所述閥體之間具有至少兩個支撐部。
優選的,所述連桿Ⅰ上設有與所述閥體樞接配合的第一樞接部,所述連桿Ⅱ上設有與所述閥體樞接配合的第二樞接部,所述第一樞接部和第二樞接部構成所述兩個支撐部。
優選的,所述傳動機構還包括連桿Ⅲ,所述連桿Ⅲ為一推桿,所述連桿Ⅰ通過所述推桿傳動所述連桿Ⅱ,所述連桿Ⅰ的一端與所述推桿的第一端樞接配合,所述推桿的第二端與所述連桿Ⅱ的第一端樞接配合,或者,所述推桿的第二端與所述連桿Ⅱ的第一端滑動并轉動配合,所述連桿Ⅱ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間的部位上設有所述第二樞接部,所述連桿Ⅱ的第二端抬動所述提升管向上提升。
優選的,所述連桿Ⅰ的一端與所述連桿Ⅱ的第一端轉動并滑動配合,所述連桿Ⅱ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間的部位上設有所述第二樞接部,所述連桿Ⅱ的第二端抬動所述提升管向上提升。
優選的,所述傳動機構還包括一連桿Ⅳ,所述連桿Ⅳ的第一端與所述連桿Ⅱ的第二端樞接配合,所述連桿Ⅳ的第二端可活動地連接所述提升管。
優選的,所述傳動機構還包括連桿Ⅲ,連桿Ⅲ為一拉桿,所述連桿Ⅰ的一端與所述拉桿的第一端相樞接配合,所述連桿Ⅱ的第一端樞接于所述閥體上形成所述第二樞接部,所述拉桿的第二端拉動所述連桿Ⅱ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間的部位使所述連桿Ⅱ的第二端向上抬動所述提升管。
優選的,所述連桿Ⅱ的第一端樞接于所述閥體上形成所述第二樞接部,所述連桿Ⅰ的一端通過與所述連桿Ⅱ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間的部位轉動并滑動配合以拉動所述連桿Ⅱ使所述連桿Ⅱ的第二端向上抬動所述提升管。
優選的,所述提升管為豎直延伸的直管,所述傳動機構對所述提升管的提拉位置設置于所述豎直延伸的提升管上或靠近提升管的位置。
優選的,所述提升管上設有與所述閥體相導向配合且對稱布置的導向部,所述傳動機構對所述提升管的提拉位置設置于所述提升管上部的中部范圍處。
相比背景技術的方案,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發明的傳動機構至少包括與啟動元件傳動配合的連桿Ⅰ和用于提拉提升管的連桿Ⅱ,所述連桿Ⅰ與所述連桿Ⅱ傳動配合,所述傳動機構與所述閥體之間具有至少兩個支撐部,采用在傳動機構與閥體之間設有至少兩個支撐部,使得傳動機構在保證順暢提拉提升管的前提下能根據需要較靈活地選擇對提升管的提拉位置,這樣,一方面便于傳動機構在閥體內的空間布局,另一方面,可將傳動機構對提升管的提拉位置靠近提升管設置或直接設置在提升管上,這樣設計的好處是,可使傳動機構在提起提升管時的扭轉力矩大大減少甚至為零,進而減小沖水閥的開啟力值,達到省力的作用。
附圖說明
此處所說明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發明的進一步理解,構成本發明的一部分,本發明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發明,并不構成對本發明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是現有技術的按鍵、傳動機構及提升管的組裝圖;
圖2是本發明第一實施例初始狀態時的立體半剖圖;
圖3是本發明第一實施例排水狀態時的立體半剖圖;
圖4是本發明第一實施例按鍵、傳動機構及提升管的立體組裝圖;
圖5是本發明第二實施例初始狀態時的立體半剖圖;
圖6是本發明第二實施例排水狀態時的立體半剖圖之一;
圖7是本發明第二實施例排水狀態時的立體半剖圖之二;
圖8是本發明第三實施例初始狀態時的立體半剖圖;
圖9是本發明第三實施例排水狀態時的立體半剖圖;
圖10是本發明第三實施例按鍵、傳動機構及提升管的立體組裝圖;
圖11是本發明第四實施例初始狀態時的立體半剖圖;
圖12是本發明第四實施例排水狀態時的立體半剖圖;
圖13是本發明第四實施例按鍵、傳動機構及提升管的立體組裝圖;
附圖標記對應為:
1/1'-閥體; 2-啟動元件;3/3'-提升管;31/31'-閥盤;32-容置腔;33-讓位槽; 34'-抬動臂; 4-傳動機構;41/41'-連桿Ⅰ;411-滑槽;42/42'-連桿Ⅱ;421-轉軸;43a/43b/43c-連桿Ⅲ;44-連桿Ⅳ;441-限位塊;45-第一樞接部;46-第二樞接部;5-排水口。
具體實施方式
第一實施例:
如圖2到圖4,圖2到圖4繪示了本發明第一實施的一種具有連桿式傳動機構的沖水閥,其包括閥體1、啟動元件2、提升管3和傳動機構4,啟動元件2和提升管3活動裝設在閥體1內,本實施的啟動元件2為按鍵,按鍵活動裝設在閥體1頂部上設有的按鍵座內,提升管3的底端固接有與沖水閥的排水口5相配合的閥盤31,啟動元件2通過傳動機構4向上提拉提升管3進而帶動閥盤31向上移動而打開沖水閥的排水口5實現排水。傳動機構4至少包括連桿Ⅰ41和連桿Ⅱ42,連桿Ⅰ41與啟動元件2傳動配合,連桿Ⅱ42用于提拉提升管3,連桿Ⅰ41與連桿Ⅱ42傳動配合,這里,連桿Ⅰ41可以是直接傳動連桿Ⅱ42,也可以是間接傳動連桿Ⅱ42,傳動機構4與閥體1之間具有至少兩個支撐部,本發明采用在傳動機構4與閥體1之間設有至少兩個支撐部,使得傳動機構4在保證順暢提拉提升管3的前提下能根據需要較靈活地選擇對提升管3的提拉位置,這樣,一方面便于傳動機構4在閥體1內的空間布局,另一方面,可將傳動機構4對提升管3的提拉位置靠近提升管3設置或直接設置在提升管3上,這樣設計的好處是,可使傳動機構4在提起提升管3時的扭轉力矩減小,進而減小沖水閥的開啟力值,達到省力的作用。
本實施例連桿Ⅰ41上設有與閥體1樞接配合的第一樞接部45,連桿Ⅱ42上設有與閥體1樞接配合的第二樞接部46,第一樞接部45和第二樞接部46構成所述兩個支撐部。第一樞接部45和第二樞接部46可以是樞軸也可以是軸孔,對應的,閥體1上設有軸孔或樞軸,通過樞軸和軸孔的配合,實現第一樞接部45和第二樞接部46與閥體1的樞接配合。
具體的,本實施例中,傳動機構4還包括連桿Ⅲ43,連桿Ⅲ43為一推桿43a,連桿Ⅰ41通過推桿43a傳動連桿Ⅱ42,連桿Ⅰ41的第一端樞接于閥體1上形成第一樞接部45,連桿Ⅰ41的第二端與推桿43a的第一端樞接配合,啟動元件2對連桿Ⅰ41的傳動配合位置處于連桿Ⅰ4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間的部位上,推桿43a的第二端與連桿Ⅱ42的第一端樞接配合,第二樞接部46設于連桿Ⅱ42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間的部位上,連桿Ⅱ42的第二端抬動提升管3向上提升,連桿Ⅱ42的第二端可直接或間接抬動提升管3向上提升,本實施例的連桿Ⅱ42的第二端不直接抬動提升管3,具體的,連桿Ⅱ42與提升管3之間還設有一連桿Ⅳ44,連桿Ⅳ44的第一端與連桿Ⅱ42的第二端樞接配合,連桿Ⅳ44的第二端可活動地連接提升管3,本實施例連桿Ⅳ44的第二端可活動地連接在提升管3的頂端處。更具體的,本實施例中,連桿Ⅳ44的第二端設有限位塊441,提升管3的頂端設有限位塊441的容置腔32,容置腔32頂壁設有供限位塊441穿過的讓位槽33,限位塊441穿過讓位槽33后在所容置腔32內轉動一定角度以使限位塊441可活動地限位于容置腔32內。
本實施例中,提升管3為豎直延伸的直管,傳動機構4對提升管3的提拉位置設置于豎直延伸的提升管3上或靠近提升管3的位置,而圖1所示的現有技術中,連桿42'與抬動臂34'的連接位置在橫向上一般都設置在提升管3'一側且偏離提升管3'較遠的位置,如圖1中所示的連桿42'與抬動臂34'的連接位置到提升管3'的中心線距離為L,L越大將導致壓桿41'的扭轉力矩較大,最終導致沖水閥按鍵的按壓力增大,影響使用體驗,相對于背景技術,本實施例將對提升管3的提拉位置直接設置于提升管3上或設置在靠近提升管3的位置處能使得傳動機構4在提起提升管3時的扭轉力矩減小,達到啟動省力的目的。優選的,提升管3上設有與閥體1相導向配合且對稱布置的導向部,本實施例的導向部為設置在提升管3相對兩側的導向筋條,傳動機構4對提升管3的提拉位置設置于提升管3上部的中部范圍處,最佳的是將傳動機構4對提升管3的提拉位置設于提升管3的中心線上,這樣,可使得提升管3更平衡地被提起,省力效果更好。
需要說明的是,啟動元件2除了可以是按鍵結構,也可以是拉繩結構,通過拉繩拉動連桿Ⅰ41,如此也是可行的,或者,啟動元件2直接是電機,通過電機轉動直接驅動連桿Ⅰ41繞第一樞接部45轉動,也是可行的。
排水工作時,如圖3所示,按壓啟動元件2,啟動元件2向下壓連桿Ⅰ41,連桿Ⅰ41繞其第一樞接部45轉動并向下推動推桿43a,推桿43a向下壓動連桿Ⅱ42的第一端,連桿Ⅱ42繞第二樞接部46轉動,從而使得連桿Ⅱ42的第二端翹起,連桿Ⅱ42的第二端帶動連桿Ⅳ44向上提拉提升管3,閥盤31在提升管3的帶動下上移而打開排水口5,實現排水,該傳動機構4在提起提升管3的過程中,對提升管3的扭矩相比現有技術大大降低了,從而可達到節省啟動元件2的按壓力值,用戶使用體驗更好。
排水結束后,提升管3向下回落使得閥盤31重新封閉排水口5,提升管3帶動連桿Ⅳ44下落,連桿Ⅳ44向下拉動連桿Ⅱ42的第二端,連桿Ⅱ42繞第二樞接部46轉動,從而使得連桿Ⅱ42的第一端翹起,連桿Ⅱ42推動推桿43a復位,推桿43a進而帶動連桿Ⅰ41復位,而回到圖2所示的初始狀態。
容易理解的,本實施例中,也可以是連桿Ⅰ4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間的部位樞接于閥體1上形成第一樞接部45,而啟動元件2傳動配合連桿Ⅰ41的第一端,比如,通過一拉繩向上拉動連桿Ⅰ41的第一端,使得連桿Ⅰ41繞其中部的第一樞接部45轉動,也能使得連桿Ⅰ41的第二端向下推動推桿43a,具體根據啟動元件2是按鍵或是拉繩進行靈活選擇連桿Ⅰ41上的第一樞接部45的位置。
第二實施例:
如圖5-7所示,本實施例作為第一實施例的一種簡單變換,其與第一實施例的不同點僅在于:本實施例的推桿43a的第二端與連桿Ⅱ42的第一端滑動并轉動配合,具體是,在推桿43a的第二端上開設滑槽411,連桿Ⅱ42的第一端設有的轉軸421伸入滑槽411內并在滑槽411滑動和轉動,其余結構與第一實施例相同。
排水工作時,如圖6和圖7所示,按壓啟動元件2,啟動元件2向下壓連桿Ⅰ41,連桿Ⅰ41繞其第一樞接部45轉動并推動推桿43a,推桿43a向下壓動連桿Ⅱ42的第一端,使得連桿Ⅱ42的第一端從滑槽411的一端移動到另一端(如圖6所示),進而使得連桿Ⅱ42繞第二樞接部46轉動,連桿Ⅱ42的第二端翹起,連桿Ⅱ42的第二端帶動連桿Ⅳ44向上提拉提升管3,當提升管3提拉到位時,此時連桿Ⅱ42的第一端從滑槽411的另一端回到滑槽411的一端(如圖7所示),閥盤31在提升管3的帶動下上移而打開排水口5,實現排水,該傳動機構4在提起提升管3的過程中,對提升管3的扭矩相比現有技術大大降低了,從而可達到節省啟動元件2的按壓力值,用戶使用體驗更好。
排水結束后,傳動機構4和提升管3的復位過程與上述過程相反,這里不再詳細說明。
第三實施例:
如圖8-10所示,本實施例作為第一實施例的一種簡單變換,其與第一實施例的不同點在于:本實施例未設置推桿43a,具體是,連桿Ⅰ41的第一端樞接于閥體1上形成第一樞接部45,連桿Ⅰ41的第二端與連桿Ⅱ42的第一端轉動并滑動配合,可以選擇在連桿Ⅰ41的第二端上設置一滑槽411,使連桿Ⅱ42的第一端上設有的轉軸421伸入滑槽411內并在滑槽411內同時轉動和滑動,或者,也可以反過來,選擇在連桿Ⅱ42的第一端上設置滑槽,而使連桿Ⅰ41的第二端上設有的轉軸,轉軸伸入滑槽內并在滑槽內同時轉動和滑動,其實現連桿Ⅰ41的第二端與連桿Ⅱ42的第一端轉動并滑動配合的效果是相似的;啟動元件2對連桿Ⅰ41的傳動配合位置處于連桿Ⅰ4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間的部位上,連桿Ⅱ42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間的部位上設有第二樞接部46,連桿Ⅱ42的第二端抬動提升管3向上提升,如此也能實現本發明的目的。
排水工作時,如圖10所示,按壓啟動元件2,啟動元件2向下壓連桿Ⅰ41,連桿Ⅰ41繞其第一樞接部45轉動,同時連桿Ⅰ41的第二端向下壓連桿Ⅱ42的第一端,使得連桿Ⅱ42第一端上的轉軸421從連桿Ⅰ41上的滑槽411的一端運動到另一端,并使連桿Ⅱ42繞第二樞接部46轉動,從而使得連桿Ⅱ42的第二端向上運動,連桿Ⅱ42的第二端帶動連桿Ⅳ44向上提拉提升管3,閥盤31在提升管3的帶動下上移而打開排水口5,實現排水,該傳動機構4在提起提升管3的過程中,對提升管3的扭矩相比現有技術大大降低了,從而可達到節省啟動元件2的按壓力值,用戶使用體驗更好。
排水結束后,傳動機構4和提升管3的復位過程與上述過程相反,這里不再詳細說明。
第四實施例:
如圖11-13所示,本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的區別是,本實施例中,連桿Ⅲ43為一拉桿43b,而不是推桿43a,具體的,連桿Ⅰ41的第一端與啟動元件2相配合,連桿Ⅰ41的第二端與拉桿43b的第一端相樞接配合,連桿Ⅰ4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間設有第一樞接部45,連桿Ⅱ42的第一端樞接于閥體1上形成第二樞接部46,拉桿43b的第二端拉動連桿Ⅱ42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間的部位使連桿Ⅱ42的第二端向上抬動提升管3。本實施例中,拉桿43b的第二端樞接于連桿Ⅱ42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間的部位上。
排水工作時,如圖13所示,按壓啟動元件2,啟動元件2向下壓連桿Ⅰ41的第一端,連桿Ⅰ41繞其第一樞接部45轉動,連桿Ⅰ41的第二端向上運動,并帶動拉桿43b向上運動,拉桿43b拉動連桿Ⅱ42,使得連桿Ⅱ42繞第二樞接部46轉動,從而使得連桿Ⅱ42的第二端翹起,連桿Ⅱ42的第二端直接帶動提升管3提升,閥盤31在提升管3的帶動下上移而打開排水口5,實現排水,該傳動機構4在提起提升管3的過程中,對提升管3的扭矩相比現有技術大大降低了,從而可達到節省啟動元件2的按壓力值,用戶使用體驗更好。
排水結束后,傳動機構4和提升管3的復位過程與上述過程相反,這里不再詳細說明。
容易理解的,本實施例中,也可以是連桿Ⅰ41的第一端樞接于閥體1上形成第一樞接部45,而啟動元件2傳動配合連桿Ⅰ4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間的部位,比如,通過一拉繩向上拉動連桿Ⅰ4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間的部位,使得連桿Ⅰ41繞第一樞接部45轉動,也能使得連桿Ⅰ41的第二端向上拉動拉桿43b,具體根據啟動元件2是按鍵或是拉繩進行靈活選擇連桿Ⅰ41上的第一樞接部45的位置。
作為本實施例的一種簡單變換,也可以不設置拉桿43b,具體是,連桿Ⅰ41的第一端與啟動元件2相配合,連桿Ⅰ4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間的部位上設有第一樞接部45,連桿Ⅱ42的第一端樞接于閥體1上形成第二樞接部46,連桿Ⅰ41的第二端通過與連桿Ⅱ42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間的部位轉動并滑動配合以拉動連桿Ⅱ42使連桿Ⅱ42的第二端向上抬動提升管3,這里,可以選擇在連桿Ⅰ41的第二端開設滑槽,使連桿Ⅱ42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間的部位伸入該滑槽內并在滑槽同時轉動和滑動,從而實現二者的轉動并滑動配合,或者,也可以反過來,選擇在連桿Ⅱ42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間的部位開設滑槽,使連桿Ⅰ41的第二端伸入該滑槽內并在滑槽同時轉動和滑動,如此也能實現二者的轉動并滑動配合,從而實現本發明的目的,結構簡單可靠。
以上所述的僅是本發明的原理和較佳的實施例。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本發明原理的基礎上,還可以做出若干其它變型,也應視為本發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