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雨水處理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凈化存儲雨水的樹池。
背景技術: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越來越頻繁,極端降雨有偏多偏強的趨勢。隨著城市的發展,城區內的不透水面積越來越大,雨水的下滲能力大幅度減小,勢必造成地面徑流的增大,給城市排水系統帶來極大的考驗,給城市的正常生產、生活造成很大威脅。
有研究表明,初期徑流由于空氣污染和面源污染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攜帶了暴雨徑流中絕大部分的污染物,對植物的生長和維護管理造成不利的影響。同時,因雨水裝置蓄水體積、滲透系數的限制,匯水面積上的大量雨水直接外排,增大了雨水管網的壓力,造成降雨間隔期裝置補水量的浪費。
目前,雨水儲存裝置能夠解決了徑流外排量大的問題,但不能在無能耗的條件下將儲存雨水灌溉回用;大量涌現的初期棄流裝置能控制初期徑流并進行初期雨水處理,但無法清洗初期棄流裝置。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就是提供一種凈化存儲雨水的樹池,它既能在不外加能量的條件下將儲存雨水灌溉回用,又能清洗初期棄流裝置。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通過這樣的技術方案實現的,它包括地下池體,地下池體分隔為卵石區、儲水區和植物生長區;卵石區內由下至上填滿卵石,卵石區底部設有連通儲水區的卵石區出水口,儲水區頂部設有與地面齊平的頂蓋,儲水區與植物生長區之間的隔墻為慢滲透性墻體,儲水區的頂蓋下方靠植物生長區一邊留有溢流口,溢流口連通植物生長區的頂部,在溢流口下方與植物生長區上層之間放置有卵石,植物生長區由下至上設有填料層、細砂層和改良土壤層,植物種植在改良土壤層上,在填料層底部開設有出水口。
降雨時,匯水面積上的徑流雨水先進入卵石區,經凈化處理后由卵石區底部進入儲水區,待水面上升后,儲水區的雨水溢流進入植物生長區,經卵石消能及植物、改良土壤層、細砂層、填料層截留過濾后,多余的雨水通過植物生長區的出水口流出,直接排放或進行后續處理。
降雨間隔期,儲水區的水位下降至溢流口下部,雨水經慢滲透性墻體進入植物生長區,減少了人工澆灑用水,節約灌溉用水,又降低了綠化工人的工作量,且不需外加能源。反沖洗時,利用儲水區的上部溢流口作為進水口,卵石區的上部進水區作為出水口,清除了卵石區和儲水區底部殘留的大顆粒污染物。
所以,本發明的技術效果是:實現了儲存雨水無能耗地灌溉回用,還能反沖洗初期棄流裝置。
附圖說明
本發明的附圖說明如下:
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卵石區;11.卵石區出水口;2.儲水區;21.頂蓋; 22.溢流口;23.慢滲透性墻體;3.植物生長區;31.卵石;32.植物;33.改良土壤層;34.細砂層;35.填料層。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如圖1所示,本發明包括地下池體,地下池體分隔為卵石區1、儲水區2和植物生長區3;卵石區1內由下至上填滿卵石,卵石區1底部設有連通儲水區2的卵石區出水口11,儲水區2頂部設有與地面齊平的頂蓋21,儲水區2與植物生長區3之間的隔墻為慢滲透性墻體23,儲水區的頂蓋21下方靠植物生長區3一邊留有溢流口22,溢流口22連通植物生長區3的頂部,在溢流口22下方與植物生長區3上層之間放置有卵石31,植物生長區3由下至上設有填料層35、細砂層34和改良土壤層33,植物32種植在改良土壤層33上,在填料層35底部開設有出水口。
所述的慢滲透性墻體23由生態砂基透水磚構筑制成。生態砂基透水磚通過“破壞水的表面張力”的透水原理,常溫下免燒結成型,以沙漠中風積沙為原料生產出的一種新型生態環保材料。
降雨時,匯水面積上的徑流雨水進入卵石區1,由卵石區過濾后經卵石區出水口11進入儲水區2,待水面上升后,經儲水區溢流口22進入植物生長區3,經過卵石31的消能作用,植物32、改良土壤層33、細砂層34、填料層35的截留過濾作用,多余的雨水從填料層35的出水口流出,直接排放或進行后續處理。
降雨間隔期,儲水區2的水位下降至溢流口22下部,雨水經慢滲透性墻體23進入植物生長區3,能減少人工澆灑用水,節約灌溉用水,又降低了綠化工人的工作量,且不需外加能源。
反沖洗時,利用儲水區2的溢流口22作為進水口,卵石區1的上部進水區作為出水口,向溢流口22壓入反沖水,卵石區1和儲水區2底部殘留的大顆粒污染物被反向沖出到卵石區1頂面,被收集移除,為下一次降雨做好準備。
改良土壤層33采用砂土混合,即在原有土壤的基礎上加入20%的砂,增大土壤的滲透系數;細砂層34代替土工布,位于改良土壤層33和填料層35之間,防止因土工布過細造成的堵塞,同時,細砂層34也有利于植物32根系的生長。
本發明具有如下的優點:將初期棄流與雨水回用組合起來,既凈化了初期徑流,又降低了外排徑流量,同時還充分利用雨水作為植物生長用水,降雨間隔期反沖洗裝置時方便易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