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基站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基站配重標準件、基站配重基礎及一體化基站。
背景技術:
隨著我國通信事業的迅速發展,傳統基站建設模式的缺陷越來越突顯,具體有如下缺陷:1、建設工期長:由于采用現場澆注式塔基設計,其施工養護周期長,從而導致新建基站項目整體進度很難壓縮;2、施工條件高:由于需要現場開挖和澆筑,因而在我國的北方每逢冬季和南方每逢雨季時,基站的基礎施工十分困難;3、資源重復利用率低:基站建設的基礎造價通常在整個基站建設的三分之一左右,由于現場澆筑后的基礎在搬站時無法重復使用,導致資源浪費。
因而近年來,基站逐漸朝預制化以及模塊化發展,出現了一體化的基站。其包括配重基礎、設置于配重基礎上的基站房體以及設置于配重基礎上或者基站房體上的塔體。其中,一體化基站通過將基站的主要構件(例如基站的配重基礎、基站房體或者塔體等)預制化、模塊化,這樣能夠縮短基站的建設周期,而且將基站的主要構件模塊化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基站搬站時造成的資源浪費問題。其中,現有的一體化基站的配重基礎是由很多塊模塊化的混凝土構件兩兩連接組合而成的,即,混凝土構件開設有多個通孔,然后相鄰的兩個混凝土構件通過配合穿過通孔的螺桿相互連接,這樣會使得螺桿需要一次穿過的混凝土構件很多,而且也使得螺桿的長度很長,這樣在施工的過程中會給混凝土構件相互之間的連接帶來困難。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相互之間能夠更加方便且有效地進行連接的基站配重標準件,并在于提供一種包括所述基站配重標準件的基站配重基礎以及一種包括所述基站配重基礎的一體化基站。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一方面提供了一種基站配重標準件,其包括塊狀的第一配重構件及第二配重構件,其中,所述第一配重構件的上表面開設有凹槽,且所述凹槽的內壁與所述第一配重構件的對應的側面之間開設有至少一個貫穿的第一連接通孔;所述第二配重構件容置于所述第一配重構件的凹槽內。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配重構件與所述第二配重構件均為方塊狀結構,所述凹槽為方形凹槽。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配重構件的其中兩個側面各設有至少一個突出塊,所述第一配重構件的另兩個側面各設有至少一個形狀大小與所述突出塊匹配的容納槽。
進一步地,所述凹槽的底部設有一突出柱,所述第二配重構件開設有與所述突出柱配合的固定槽。
進一步地,所述第二配重構件以及所述凹槽均為圓柱狀結構;所述突出柱具有與所述凹槽的底部連接的第一端以及與所述第一端相對的第二端,所述突出柱的第二端的外側面延伸出有至少兩個卡接塊,所述卡接塊等距地布置于所述突出柱的第二端的外側面上;所述固定槽為圓柱狀結構,所述固定槽的槽口處設置有一固定塊,所述固定塊開設有與所述突出柱的第二端的形狀大小相匹配的開口。
本發明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種基站配重基礎,其包括連接件及至少兩個相鄰放置的如上所述的基站配重標準件;其中,相鄰放置的所述基站配重標準件的側面互相接觸,且其位于側面的所述第一連接通孔互相對準,所述連接件穿過相互對準的兩個所述第一連接通孔連接相鄰的所述基站配重標準件。
進一步地,所述基站配重標準件相互之間連接形成塊狀結構,所述塊狀結構具有至少三個由兩兩相鄰的所述基站配重標準件的處于同一平面上的側面相互組成的側面結構,所述側面結構上各設有一個與處于該側面結構上的所述基站配重標準件連接的固定構件,相鄰的兩個所述側面結構上的所述固定構件首尾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固定構件包括至少一塊槽鋼以及多個槽鋼連接件,所述槽鋼開設有與所述基站配重標準件的所述第一連接通孔一一對應的第二連接通孔,所述槽鋼通過配合穿過所述第一連接通孔以及所述第二連接通孔的所述槽鋼連接件與對應的所述基站配重標準件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配重構件的其中兩個側面各設有至少一個突出塊,所述第一配重構件的另兩個側面各設有至少一個形狀大小與所述突出塊匹配的容納槽,相鄰的兩個所述第一配重構件通過所述突出塊與所述容納槽配合連接。
本發明另外一方面還提供了一種一體化基站,其包括基站機房框架、基站機房、基站塔體以及如上所述的基站配重基礎;所述基站機房設于所述基站機房框架內,所述基站塔體通過與其連接的所述基站機房框架與所述基站配重基礎連接。
本發明提供的所述基站配重標準件、包括所述基站配重標準件的所述基站配重基礎以及包括所述基站配重基礎的所述一體化基站,通過在所述第一配重構件的上表面開設有所述凹槽,并在所述凹槽的內壁與所述第一配重構件的對應的側面之間開設有至少一個貫穿的所述第一連接通孔,且所述第二配重構件容置于所述第一配重構件的凹槽內從而形成所述基站配重標準件,并且通過將所述連接件穿過相互對準的兩個所述第一連接通孔連接相鄰的所述基站配重標準件,從而連接形成所述基站配重基礎。由上可知,在所述基站配重標準件兩兩連接的過程中,可以將所述第二配重構件從所述凹槽處取下,這樣所述基站配重標準件通過所述凹槽可以方便地將所述連接件配合穿過相互對準的兩個所述第一連接通孔,從而使得所述基站配重標準件相互之間能夠更加方便且有效地進行連接。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方式,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基站配重基礎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第一配重構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第二配重構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一體化基站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請參見圖1,本發明一方面提供了一種基站配重基礎400,包括連接件1及至少兩個相鄰放置的基站配重標準件2;其中,所述基站配重標準件2包括塊狀的第一配重構件3及第二配重構件4;所述第一配重構件3的上表面開設有凹槽30,且所述凹槽30的內壁與所述第一配重構件3的對應的側面之間開設有至少一個貫穿的第一連接通孔;所述第二配重構件4容置于所述第一配重構件3的凹槽30內;相鄰放置的所述基站配重標準件2的側面互相接觸,且其位于側面的所述第一連接通孔互相對準,所述連接件1穿過相互對準的兩個所述第一連接通孔連接相鄰的所述基站配重標準件2。
需要說明的是,所述連接件1可以為兩端與螺栓配合連接的螺桿,也可以為兩端設有供錐銷配合定位的錐銷孔的連接桿等,只要可以讓相鄰的兩個所述第一配重構件3連接固定,那么就均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在此不做具體限定。
在本發明實施例中,通過在所述第一配重構件3的上表面開設有所述凹槽30,并在所述凹槽30的內壁與所述第一配重構件3的對應的側面之間開設有至少一個貫穿的所述第一連接通孔,且所述第二配重構件4容置于所述第一配重構件3的凹槽30內從而形成所述基站配重標準件2,并且通過將所述連接件1穿過相互對準的兩個所述第一連接通孔連接相鄰的所述基站配重標準件2,從而連接形成所述基站配重基礎400。由上可知,在所述基站配重標準件2兩兩連接的過程中,可以將所述第二配重構件4從所述凹槽30處取下,這樣所述基站配重標準件2通過所述凹槽30可以方便地將所述連接件1配合穿過相互對準的兩個所述第一連接通孔,從而使得所述基站配重標準件2相互之間能夠更加方便且有效地進行連接。
優選地,請參見圖1,所述第一配重構件3與所述第二配重構件4均為方塊狀結構5,所述凹槽30為方形凹槽30。其中,所述第一配重構件3與所述第二配重構件4均為方塊狀結構5這樣便于所述第一配重構件3與所述第二配重構件4的搬運以及疊放,并且還便于相鄰的兩個所述第一配重構件3的相互連接。此外,所述凹槽30為方形凹槽30,這樣便于所述連接件1通過所述凹槽30穿過所述第一連接通孔而使得所述第一配重構件3相互之間能夠更加方便且有效地進行連接,同時也便于所述第二配重構件4放置在所述凹槽30內。需要說明的是,所述第一配重構件3與所述第二配重構件4還可以為其他結構,例如正六邊體結構或者是圓柱狀結構等;所述凹槽30與所述第二配重構件4具有相應的結構,例如為正六邊體結構或者是圓柱狀結構等,在此均不做具體限定。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配重構件3的其中兩個側面各設有至少一個突出塊(圖未示),所述第一配重構件3的另兩個側面各設有至少一個形狀大小與所述突出塊匹配的容納槽(圖未示),相鄰的兩個所述第一配重構件3通過所述突出塊與所述容納槽配合連接。通過讓相鄰的兩個所述第一配重構件3通過所述突出塊與所述容納槽配合連接,可以提高所述第一配重構件3相互之間的連接的穩定性,即可以提高所述基站配重標準件2相互之間的連接的穩定性,從而提高了所述基站配重基礎400的穩定性。需要說明的是,所述突出塊與所述容納槽可以均為圓柱狀結構、方塊狀結構5或者是圓柱錐狀結構等,在此不做具體限定。
對上述技術方案作進一步改進,請參見圖2與圖3,所述凹槽30的底部設有一突出柱300,所述第二配重構件4開設有與所述突出柱300配合的固定槽400。這樣所述第二配重構件4可以通過與所述固定槽400配合的所述突出柱300與所述第一配重構件3穩固連接,從而提高了所述基站配重標準件2的穩定性,進而提高了所述基站配重基礎400的穩定性。
再進一步地,請參見圖2與圖3,所述第二配重構件4以及所述凹槽30均為圓柱狀結構;所述突出柱300具有與所述凹槽30的底部連接的第一端以及與所述第一端相對的第二端,所述突出柱300的第二端的外側面延伸出有至少兩個卡接塊301,所述卡接塊301等距地布置于所述突出柱300的第二端的外側面上;所述固定槽400為圓柱狀結構,所述固定槽400的槽口處設置有一固定塊401,所述固定塊401開設有與所述突出柱300的第二端的形狀大小相匹配的開口402。這樣在圓柱狀結構的所述第二配重構件4與圓柱狀結構的所述凹槽30配合的過程中,所述突出柱300可以通過所述固定塊401開設有的與所述突出柱300的第二端的形狀大小相匹配的開口402進入到所述固定槽400中,并且當設有所述卡接塊301的所述突出柱300的第二端進入到所述固定槽400中時,還可以將圓柱狀結構的所述第二配重構件4旋轉一定角度,這樣使得設有所述卡接塊301的所述突出柱300的第二端也在所述固定槽400中旋轉相應角度而不再與固定塊的開口402匹配,從而使得所述突出柱300設有所述卡接塊301的第二端被所述固定塊401固定,進而使得所述第二配重構件4與所述第一配重構件3穩固連接。并且當需要從所述凹槽30內取出所述第二配重構件4時,將所述第二配重構件4旋轉相應角度使得所述突出柱300設有所述卡接塊301的第二端能夠從所述固定塊的開口402退出即可,因此通過一端設有所述卡接塊301的所述突出柱300以及所述固定槽400的槽口處設有的所述固定塊401,可以便于所述第二配重構件4與所述第一配重構件3的連接固定或者分離。
進一步地改進上述技術方案,請參見圖1,所述基站配重標準件2相互之間連接形成塊狀結構5,所述塊狀結構5具有至少三個由兩兩相鄰的所述基站配重標準件2的處于同一平面上的側面相互組成的側面結構,所述側面結構上各設有一個與處于該側面結構上的所述基站配重標準件2連接的固定構件6,相鄰的兩個所述側面結構上的所述固定構件6首尾連接。這樣通過首尾連接的所述固定構件6可以提高所述基站配重標準件2相互之間所連接形成的所述塊狀結構5的穩定性,從而提高了所述基站配重基礎400的穩定性。
再進一步地,請參見圖1,所述固定構件6包括至少一塊槽鋼60以及多個槽鋼連接件61,所述槽鋼60開設有與所述基站配重標準件2的所述第一連接通孔一一對應的第二連接通孔,所述槽鋼60通過配合穿過所述第一連接通孔以及所述第二連接通孔的所述槽鋼連接件61與對應的所述基站配重標準件2連接。這樣所述槽鋼60可以通過所述槽鋼連接件61與相應的所述基站配重標準件2固定連接,從而可以提高所述基站配重標準件2相互之間所連接形成的所述塊狀結構5的穩定性,從而提高了所述基站配重基礎400的穩定性。需要說明的是,所述槽鋼連接件61可以為兩端與螺栓配合連接的螺桿,也可以為兩端設有供錐銷配合定位的錐銷孔的連接桿,只要可以讓所述槽鋼60與相應的所述第一配重構件3固定連接,那么就均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在此不做具體限定。
在此,為了分析槽鋼60加固對基站配重基礎400的整體性以及剛度的影響,我們根據相應的實驗方案建立了兩個加載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即對基站配重基礎400有槽鋼60加固以及沒有槽鋼60加固的兩種情況分別進行建模分析,得到了表1的應力以及應變的分析結果:
表1兩種基站配重基礎400模型應力、應變分析
根據表1可知,有槽鋼60加固的基站配重基礎400,0°加載45°加載的最大應力分別是120.43MPa、231.94MPa,比未加固時的最大應力值236.56MPa、382.81MPa明顯下降;同時,基站配重基礎400在有槽鋼60加固的情況下,0°加載45°加載的最大變形分別是4.62mm、6.65mm,比未加固時的最大變形值7.37mm、9.09mm下降,緩解了基礎變形。由此可見,對所述基站配重基礎400進行加固可以提高整體的剛性,從而可以增加一體化基站的穩定性。
請參見圖4,本發明另外一方面還提供了一種一體化基站,其包括基站機房框架100、基站機房200、基站塔體300以及如上所述的基站配重基礎400;所述基站機房200設于所述基站機房框架100內,所述基站塔體300通過與其連接的所述基站機房框架100與所述基站配重基礎400連接。
在本發明實施例中,通過將所述一體化基站的所述基站塔體300通過所述基站機房框架100固定在上述的基站配重基礎400上,這樣不僅可以使得所述基站機房框架100穩固地固定在所述基站配重基礎400上,而且因為所述一體化基站應用了上述的基站配重基礎400,因此也便于所述基站配重基礎400的配件(所述第一配重構件3與所述第一配重構件3之間以及所述第一配重構件3與所述第二配重構件4之間)的相互之間的連接固定,從而可以提高所述一體化基站的施工的便捷性。
需要說明的是,所述基站機房框架100與所述基站塔體300相互之間的連接方式以及所述基站機房框架100與所述基站配重基礎400相互之間的連接方式可以為螺栓連接或者為卡勾卡槽配合連接等,在此不做具體限定。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領域技術的技術人員在本發明公開的技術范圍內,可輕易想到的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發明的保護范圍應以所述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