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地下筒式立體車庫的土建結構,具體為澆筑地下筒式立體車庫的土建結構用的模板架組件縫隙封堵機構。
背景技術:
如專利申請號為2014105960657的中國發明專利申請中公開的一種筒式立體車庫,其包括圓筒狀的車庫豎井(101)、設置于車庫豎井(101)頂部井口的入口門房系統、沿車庫豎井垂直分布的兩層以上的環狀停車層(102)、設置于車庫豎井(101)中央的用于存取車輛的升降旋轉平臺以及驅動該升降旋轉平臺垂直升降的曳引機構;所述曳引機構包括設置于車庫豎井(101)底部中央的一曳引機(a1)、至少三條由曳引機(a1)驅動的懸吊鋼纜(a2)、設置于懸吊鋼纜(a2)上的具有自張緊作用的配重體(a3)以及設置于車庫豎井(101)壁上的使懸吊鋼纜(a2)轉向的導向定滑輪組。
其中,配重體的升降需要有配重井,配重井穿過每層環狀停車層上下貫通,環狀停車層為逐層澆筑成型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在澆筑環狀停車層的同時也澆筑成型配重井,因此,需要設計專門的建筑模板使配重井成型。建筑模板拼接處必然有縫隙,需要通過相應的裝置封堵模板拼接所產生的縫隙。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模板架組件縫隙封堵機構。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模板架組件縫隙封堵機構,其關鍵技術在于:其包括兩對稱設置的圓形的立柱,所述立柱上設置有兩個支撐銷,兩所述立柱上相對的兩個支撐銷之間通過一連接套管活動連接,所述立柱上固定設置有調節螺桿,所述調節螺桿上設置有兩個調節螺母。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每個立柱上設置有兩個調節螺桿,所述調節螺桿位于所述支撐銷的正上方或正下方。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立柱頂端設置有吊環。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所產生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通過兩個圓形的立柱能夠和兩個模板架相互配合,封堵兩個模板架拼接之后形成的縫隙,由于立柱截面為圓形,因此其能夠封堵的縫隙的寬度可以是一個零到其直徑之間的范圍,并且通過兩個支撐銷和套管的作用,能夠保證兩個立柱在垂直方向共同動作,形成一個整體,而在水平方向能獨立的移動,其移動通過調節螺桿和調節螺母實現,結構簡單。圓形的立柱在向外移動時由于其弧形的側壁使其便于移動。
附圖說明
圖1是夾持連接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模板架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3是模板架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4是兩模板架組合后的建筑模板架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建筑模板架組件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6是圖5的局部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7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1板體、1-1延伸邊板、2側邊梁、3長橫梁、4短橫梁、5套管、6伸縮銷、7支撐柱;
8夾持連接裝置、801上夾板、802下夾板、803連接塊、804連接螺栓、805連接螺母、806卡板、807限位部件、808通孔;
9連接套管、10立柱、11支撐銷、12調節螺桿、13吊環、14花籃螺栓、15上連接環、16下連接環、18調節螺母、19墊圈。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詳細描述:
如圖7所示,一種模板架組件縫隙封堵機構,其包括兩對稱設置的圓形的立柱10,所述立柱10上設置有兩個支撐銷11,兩所述立柱10上相對的兩個支撐銷11之間通過一連接套管9活動連接,所述立柱10上固定設置有調節螺桿12,所述調節螺桿12上設置有兩個調節螺母18。每個立柱10上設置有兩個調節螺桿12,所述調節螺桿12位于所述支撐銷11的正上方或正下方。調節螺桿12和固定設置的連接機構對應連接。所述立柱10頂端設置有吊環13。
如圖1所示的一種模板夾持連接裝置,其包括上夾板801和下夾板802,所述上夾板801和下夾板802的兩端通過連接螺栓804和連接螺母805連接,所述上夾板801的下端面固定設置有兩個卡板806,兩所述卡板806對稱設置,所述卡板806向所述下夾板802的中心傾斜延伸。具體的,所述卡板806為直板傾斜設置或者為弧形板,如圖所示,本實施例采用弧形板。
所述上夾板801上端面中央固定設置有連接塊803,所述連接塊803上設置有通孔808。所述上夾板801或下夾板802的兩端固定設置有限位部件807。所述限位部件807為管狀,所述連接螺栓804處于所述管狀限位部件807內。
如圖2和3所示的一種建筑模板架,其包括支撐框架和固定設置在所述支撐框架上的板體1,所述支撐框架的橫截面呈等腰三角形或者等腰梯形。本實施例中,所述的支撐框架的橫截面呈等腰梯形,其包括位于左右兩側的側邊梁2、固定連接所述側邊梁2頂部兩端的短橫梁4和固定連接所述側邊梁2第部兩端的長橫梁3,上下垂直設置在側邊梁2之間、短橫梁4之間和長橫梁3之間通過支撐柱7固定連接。在支撐框架的左右兩側面和上底面焊接設置板體1,即在支撐框架的三面設置板體1。所述板體1在橫截面為等腰梯形的底邊兩側向外延伸出支撐框架形成延伸邊板1-1,參見圖1,在長橫梁3的一側即等腰梯形的底邊側,左右兩側的板體1向外延伸形成延伸邊板1-1。
所述支撐框架左右兩側對稱固定設置有設置有套管5,所述板體1上與所述套管5對應設置有通孔,所述套管5內設置有伸縮銷6。如圖1中所示,伸縮銷6能夠在套管5內滑動,圖中左側的伸縮銷6為伸出狀態,在使用過程中,伸縮銷6伸出足夠長,在澆筑是能夠在墻壁上預留下通氣的通孔,拆模板的時候,伸縮銷6先被移動到板體1的內側,如圖1右側的狀態。
如圖4-7所示,為上述建筑模板架組合形成的用于澆筑形成配重井的建筑模板架組件,其包括兩個對稱設置的模板架拼合對接而成,兩個模板架的長橫梁3的一側相向通過所述的夾持連接裝置8將兩個模板架固定連接成一個整體橫截面呈類似菱形形狀的六邊形的四周閉合的柱體,其形狀完全適用于筒式立體車庫中配重井的形狀要求,能夠滿足筒式立體車庫中特定形狀的配重井的形成。兩個模板架對接的地方所產生的縫隙通過圓形的立柱10進行填補封堵。
其中,所述的夾持連接裝置8同時夾住兩個模板架的一個長橫梁3,長橫梁3位于所述卡板806的外側,在拼合兩個模板架的時候,由于其比較笨重和外部空間的限制,導致的兩個模板架太過接近,人力又很難調整他們為最合適的間距。當旋擰所述的連接螺母805,上夾板801和下夾板802的間距縮小,在所述卡板806的作用下,推動被夾持的長橫梁3向外移動,從而迫使兩側的模板架整體向外移動。兩個模板架通過四個所述夾持連接裝置8固定連接,上方的兩個長橫梁3之間設置兩個夾持連接裝置8,下方的兩個長橫梁3之間設置兩個夾持連接裝置8。
在兩個模板架對接之處內側設置有圓形的立柱10,所述立柱10上固定設置有水平的支撐銷11,左右兩個立柱10的支撐銷11插裝在同一個連接套管9中,連接套管9置于上夾板801和下夾板802之間,通過下夾板802支撐兩個立柱10的重量,這樣使兩個立柱10能夠水平調整位置。所述模板架的支撐框架上固定設置有上連接環15,連接套管9上固定設置有下連接環16,兩個所述連接環之間通過花籃螺栓14連接,通過花籃螺栓的作用,能夠使兩個立柱10整體產生垂直方向的位移。
立柱10上固定設置有與所述連接塊803對應的調節螺桿12,左右兩個立柱10的調節螺桿12分別插裝在對應側的連接塊803上的通孔808中,在調節螺桿12上設置有兩個調節螺母18,兩個調節螺母18分別位于連接塊803的兩側,兩個調節螺母18分別控制立柱10的左右位置調整。在調節螺桿12上還設置有墊圈19。
如圖所示,當通過夾持連接裝置8上的連接螺母805調整好兩個模板架的間距后,通過旋轉調節螺桿12上的調節螺母18使兩個立柱10向外移動,如圖4所示,兩個立柱向外支撐,堵住兩個模板架之間的縫隙,模板架上的延伸邊板1-1與所述立柱10的側壁接觸,由于所述限位部件807的作用,限制兩個模板架之間的最大距離保證立柱10和模板架的延伸邊板1-1的配合。當兩個模板架安裝好并且調整好間距以及立柱10的位置后,完成安裝,可以進行澆筑。拆模板的時候,其整體與混凝土接觸緊密,操作難度較大,此時,通過所述的花籃螺栓14的作用,可以使兩個立柱10一起產生向上的位置,起到松動的作用,然后再通過所述的調節螺母18使兩個立柱向模板架的內側移動,從而達到先拆除兩個立柱10的效果,然后兩個模板架之間就會出現較大的空間,方便拆除。當模板架組件整體松動時,通過設置在立柱頂部的吊環13可以將其整體起吊。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