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技術領域,尤其是一種建筑物基礎防水一體化結構。
背景技術:
通常,構筑建筑物地下層時,在地下最底處建筑物的內部,會聚集來自基礎底板下方和建筑物外部生成的水。現行通常做法是在建筑物內部形成地面砂漿防水層、墻面砂漿防水層、SBS 復合防水層等內部防水施工方法,但即使采取種種防水措施,未解決根本問題之前,內部還會出現滲透。所以,有必要采取根本措施,解決基礎底板下部和壁面生成的水,從而取得穩定的防水效果,提高地下空間的利用率、建筑物使用效率。
在基礎底板下方挖掘面連接防水板(輔助排水材料)或管材(主排水材料)形成排水路,為避免沙土流入、保持通暢的排水效果,把主排水材料和輔助排水材料連接到集水井,從而取得根本性防水處理效果的解決方法;此外,建筑物周邊及底部若存有大量的地下水,因地下水能傳導上浮力,建筑物的穩定性和安全性將受到威脅。而若強制快速過量排出建筑物周邊及底部的地下水,原儲水空間因驟然空洞,造成地面下沉,建筑物沉降造成安全隱患
因此,對于上述問題提出一種建筑物基礎防水一體化結構。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目的是克服了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一種建筑物基礎防水一體化結構。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建筑物基礎防水一體化結構,包墻基部和樁細部,所述墻基部的底部和左側部均設置有預鋪設防水卷材和防水卷材,所述預鋪設防水卷材與墻基部之間設置有膠帶,所述膠帶外部設置有一層液態防水膜,所述液態防水膜外部設置有一層保護板,所述保護外部設置有排水復合板。
優選地,所述樁細部包括樁桿,所述樁桿上端嵌在墻體內,樁桿兩端均設置有樁基礎部,所述樁基礎部與墻體之間夾持有液態防水膜。
優選地,所述預鋪設防水卷材和防水卷材的搭接寬度為75-100mm,所述液態防水膜的厚度為10-20mm。
優選地,所述預鋪設防水卷材和防水卷材的厚度為100mm,所述排水復合板的厚度為30-50mm。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將高分子自粘膠膜防水卷材表面處理后不粘的膠粘層朝外,然后將混凝土直接澆筑在卷材上,預鋪反粘施工使防水層和混凝土層緊密結合在一起,為混凝土提供了直接的滿粘防水保護,待混凝土凝固后,卷材與混凝土形成連續牢固的粘結,達到“皮膚式”的防水效果,防水卷材與混凝土緊密結合,防水效果更加有保障,結構簡單,同時具有很強的實用性。
以下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具體結構及產生的技術效果作進一步說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實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墻基部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樁細部結構示意圖;
圖中附圖標記:1-預鋪設防水卷材;2-膠帶;3-防水卷材;4-液態防水膜;5-保護板;6-排水復合板;7-樁基礎部;8-樁桿; 10-墻基部;11-樁細部。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但是本實用新型可以由權利要求限定和覆蓋的多種不同方式實施。
如圖1并結合圖2所示, 一種建筑物基礎防水一體化結構,包墻基部10和樁細部11,所述墻基部10的底部和左側部均設置有預鋪設防水卷材1和防水卷材3,所述預鋪設防水卷材1與墻基部之間設置有膠帶2,所述膠帶2外部設置有一層液態防水膜4,所述液態防水膜4外部設置有一層保護板5,所述保護板5外部設置有排水復合板6。
進一步的,所述樁細部11包括樁桿,所述樁桿8上端嵌在墻體內,樁桿8兩端均設置有樁基礎部7,所述樁基礎部7與墻體之間夾持有液態防水膜4。
進一步的,所述預鋪設防水卷材1和防水卷材3的搭接寬度為75-100mm,所述液態防水膜4的厚度為10-20mm。
進一步的,所述預鋪設防水卷材1和防水卷材3的厚度為100mm,所述排水復合板6的厚度為30-50mm。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將高分子自粘膠膜防水卷材表面處理后不粘的膠粘層朝外,然后將混凝土直接澆筑在卷材上,預鋪反粘施工使防水層和混凝土層緊密結合在一起,為混凝土提供了直接的滿粘防水保護,待混凝土凝固后,卷材與混凝土形成連續牢固的粘結,達到“皮膚式”的防水效果,防水卷材與混凝土緊密結合,防水效果更加有保障,結構簡單,同時具有很強的實用性。
以上詳細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具體實施例。應當理解,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無需創造性勞動就可以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做出諸多修改和變化。因此,凡本技術領域中技術人員依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在現有技術的基礎上通過邏輯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實驗可以得到的技術方案,皆應在由權利要求書所確定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