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垃圾處理裝置,特別是一種河道水面垃圾處理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都有了質的飛躍,特備是工業革命以來,由于人們過于重視工業和經濟發展,越來越多的水域受到了污染,其中水面漂浮物垃圾的污染也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在很多河道的水面上漂浮著許多塑料袋、包裝袋、包裝紙、爛樹葉、菜葉、水草等,如果不定時處理,水環境惡化會愈演愈烈。目前大多是由環衛工人手持網兜站在清理船的甲板上直接把垃圾打撈放進清理船的垃圾收集放置船艙,等船只靠岸后再處理。而且由于河道垃圾長期置于水中,含水量非常大,導致重量大,體積大,那么船艙的體積利用率非常小。所以在實際操作中,每次真正運輸的垃圾很少,需要多次靠岸才能將垃圾清理完畢,因此如此的工作效率是很低的。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解決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而提供一種降低河面垃圾含水量,增加垃圾儲存空間的利用率,從而提高垃圾運輸率的河道水面垃圾處理裝置。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所設計的一種河道水面垃圾處理裝置,包括容器、傳輸帶和垃圾收集箱,在容器上設有濾水排出管和濾渣排出管,在容器內設有螺桿,上述螺桿連接電機,螺桿外側設有濾網筒,且濾網筒的筒體伸入到容器的容腔內并將容器的容腔隔離成兩部分,上述濾水排出管位于容器下部并與容器底部貫通,濾水排出管與容器連接處設有第三閥門,上述濾渣排出管位于濾網筒底部并與濾網筒貫通后伸出容器底部,上述傳輸帶置于濾渣排出管下方,在傳輸帶右下方放置垃圾收集箱,并通過傳輸板進行連接,上述傳輸帶下方有兩個支撐柱。
上述設計使得工作時,將帶有水分的水面垃圾放入濾網筒內部,此時水面垃圾在螺桿轉動壓榨的作用下,水分透過濾網筒的濾網到濾網筒的外部,從濾水排出管流回河道中,通過傳輸帶至傳輸板上,最后落入垃圾收集箱中,由于螺桿的擠壓作用和濾網的過濾作用,除去了水面垃圾大部分水分,使得收集的水面垃圾體積減小,垃圾收集箱的空間利用率增大,回收垃圾效率因此而提高,為了防止塵埃、臟污等對濾水排出管的污染,第三閥門在垃圾處理裝置不運作情況下可手動關閉;為了能夠快速流出水分,所述濾水排出管位于容器的最下方;為了能夠節省能源,垃圾收集箱位于連接傳輸帶的傳輸板的正下方,當濾渣通過傳輸帶后滑落至傳輸板上即可因重力作用落進垃圾收集箱中。
為了節約能源,使得電機不做無用功,在濾渣排出管和濾網筒連接處設有第一控制閥門,所述第一控制閥門與濾網筒外側設置的流量傳感器信號連接,當流量低于一定值時,流量傳感器將信號傳給第一控制閥門,第一控制閥門接收信號后打開,使得處理過的濾渣及時地從濾渣排出管排出。
為了使濾渣排出管排出的濾渣能進一步過濾其中仍存在的水分,在傳輸帶的表面設有直徑為0.5厘米的孔洞,且在傳輸帶的下方設有可拆卸接水槽,其中在傳輸帶上的濾渣仍然含有的部分水可通過傳輸帶上的孔洞透過滴入接水槽中,實現再次過濾水分,接水槽可拆卸,可手動將水倒進河內。
作為優選,使得操作更加簡單,在容器上方可接有垃圾輸入管,并在其與容器連接處的管口設有第二控制閥門,第二控制閥門與電機上設置的霍爾傳感器信號連接,當霍爾傳感器信號為零,即電機不運轉時,霍爾傳感器傳輸信號給第二控制閥門,第二控制閥門打開,使得新的水面垃圾進入濾網筒中,可減少人力勞動,使得裝置運轉更自動化地實現。
本實用新型得到的一種河道水面垃圾處理裝置,可隨時排出通過螺桿擠壓、濾網筒的濾網過濾而出的水分進入到河道中,方便快捷,不會增加承載河道水面垃圾處理裝置的船只的重量負擔,從而降低河面垃圾含水量,增加垃圾儲存空間的利用率,提高垃圾運輸率。
附圖說明
圖1是實施例1所提供一種河道水面垃圾處理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實施例1中螺桿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實施例1中濾網筒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實施例2所提供一種河道水面垃圾處理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實施例3所提供一種河道水面垃圾處理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實施例3傳輸帶的部分結構示意圖;
圖7是實施例4所提供一種河道水面垃圾處理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垃圾收集箱1、傳輸帶2、孔洞2-1、流量傳感器3、容器4、濾網筒5、通孔5-1、螺桿6、擠壓筋6-1、第二控制閥門7、垃圾輸入管8、濾水排出管9、第三閥門10、電機11、霍爾傳感器12、第一控制閥門13、濾渣排出管14、可拆卸接水槽15、支撐柱16、傳輸板17。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1:
如圖1、圖2、圖3所示,本實施例中所提供的一種河道水面垃圾處理裝置,包括容器4、傳輸帶2和垃圾收集箱1,在容器4上設有濾水排出管9和濾渣排出管14,在容器4內設有螺桿6,所述螺桿6連接電機11,在螺桿6外側設有濾網筒5,且所述濾網筒5的筒體伸入到容器4的容腔內并將容器4的容腔隔離成兩部分,上述濾水排出管9位于容器4下部并與容器底部貫通,上述濾渣排出管14位于濾網筒5底部并與濾網筒5貫通后伸出容器4底部,上述傳輸帶2置于濾渣排出管14下方,并在傳輸帶2右下方放置垃圾收集箱,且通過傳輸板17進行連接,所述傳輸帶2下方設有兩個支撐柱16,所述螺桿6外設有螺旋結構的擠壓筋6-1,便于對垃圾進行擠壓,所述濾網筒5的筒壁為均勻分布的通孔5-1從而便于水分流出,且通孔5-1的孔徑相對較小,防止擠壓的垃圾從通孔5-1流出。
通過上述設計使得工作時,帶有水分的水面垃圾從容器4的開口進入到濾網筒中5,然后再電機11帶動螺桿6的擠壓作用和濾網筒5的過濾作用下,水分透過濾網筒5的濾網到濾網筒5外,通過濾水排出管9流回到河道中,此時被濾去大部分水分的水面垃圾濾渣即可通過濾渣排出管14到傳輸帶2上,經過傳輸帶2的濾渣滑落至傳輸板17上后再落進垃圾收集箱1中,水面垃圾所含水分大量減少,體積被壓縮,質量減小,增大了水面垃圾回收效率以及垃圾收集箱的空間利用率。
同時在本實施例中為了能夠快速流出水分,所述濾水排出管位于容器4的最下方。為了能夠節省能源,所述傳輸帶2置于濾渣排出管14正下方,垃圾收集箱1位于傳輸板17的正下方,當濾渣通過傳輸帶2后滑落至傳輸板17上即可因重力作用落進垃圾收集箱1中。當垃圾處理裝置不運作時,為了防止污染,濾水排出管9的第三閥門10可手動關閉。
實施例2:
如圖4所示,本實施例中所提供的一種河道水面垃圾處理裝置的大致結構與實施例1相同,不同的是為了使得電機11不做無用功,在濾渣排出管14和濾網筒5連接處設有第一控制閥門13,所述第一控制閥門13與濾網筒5外側的流量傳感器3信號連接,當流量低于一定值時,流量傳感器3將信號傳給第一控制閥門13,第一控制閥門13接收信號后打開,使得處理好的濾渣及時地從濾渣排出管排出。
實施例3:
如圖5、圖6所示,本實施例中所提供的一種河道水面垃圾處理裝置的大致結構與實施例2相同,不同的是為了使得從濾渣排出管排14出的濾渣能進一步過濾其中仍存在的水分,在傳輸帶2的表面設有直徑為0.5厘米的孔洞2-1,且在傳輸帶2的下方設有可拆卸接水槽15,其中在傳輸帶2上的濾渣仍然含有的部分水可通過傳輸帶上的孔洞2-1透過滴入接水槽15中,實現再次過濾水分,接水槽15可拆卸,可手動將水倒進河內。
實施例4:
如圖7所示,本實施例中所提供的一種河道水面垃圾處理裝置的大致結構與實施例2相同,不同的是為了使得操作更加簡單,在容器上方可接有垃圾輸入管8,并在其與容器4連接處的管口設有第二控制閥門7,第二控制閥門7與電機11上設置的霍爾傳感器12信號連接,當霍爾傳感器12信號為零,即電機11不運轉時,霍爾傳感器12傳輸信號給第二控制閥門7,第二控制閥門7打開,使得新的水面垃圾進入濾網筒5中,如此不需要人為地向濾網筒5中添加水面垃圾,既方便有快捷,節省了勞動力,并且使得裝置運轉更自動化地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