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磚墻大放腳基礎低擾動托換結構。
背景技術:
由于周邊環境變化、使用荷載增加、使用功能調整、勘察、設計、施工等各方面的原因,磚木或磚混建筑物基礎需要進行基礎托換加固處理。對于既有建筑,通常通過基礎托換進行基礎加固。實施基礎托換時需對磚墻進行開抗剪槽或穿筋等形式進行托換結構施工。
磚木或磚混建筑物基礎常規托換結構為開孔(抗剪槽)或其他托換構件,與托換夾梁采用混凝土澆筑成整體。但對于年代較長的磚墻建筑物,由于磚塊之間通過砂漿連接,墻體整體性差、砂漿有流失問題,開孔后造成墻體內應力重分布,開孔處易產生較大變形。因此需要對磚墻的托換結構設計重點考慮減少對其擾動,以確保磚墻開孔后變形在可控范圍內。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針對上述問題,提供了一種磚墻大放腳基礎低擾動托換結構,通過對現有磚墻托換結構進行改進,使磚墻開孔后的變形在可控范圍內。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磚墻大放腳基礎低擾動托換結構,其中磚墻大放腳基礎包括從下往上依次相連原基礎墊層、原大放腳基礎和原磚墻,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換結構包括托換鋼管和托換夾梁,所述托換鋼管貫穿原磚墻和原大放腳基礎的交界處開設的插入孔,所述托換夾梁由混凝土分別澆筑在托換鋼管伸出原磚墻的兩端,使得托換鋼管、托換夾梁和磚墻大放腳基礎形成整體結構。
其中,所述托換夾梁的截面尺寸根據磚墻大放腳基礎承擔建筑的荷載確定。
其中,所述托換鋼管的長度根據原磚墻的厚度和磚墻大放腳基礎承擔建筑的荷載確定,所述托換鋼管的直徑和壁厚根據插入孔的尺寸和磚墻大放腳基礎承擔建筑的荷載確定。
其中,所述插入孔的尺寸根據磚墻大放腳基礎承擔建筑的荷載確定。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該托換結構將托換鋼管作為托換構件,磚墻開孔后可迅速插入墻孔中,施工方便;同時,墻孔為圓形,具有拱效應,僅產生環向切力,使磚墻開孔后具有自穩能力,減小變形,避免了出現常規方形孔角部應力集中、中部產生剪應力、變形過大的情況。
附圖說明
圖1為磚墻大放腳基礎的橫剖面圖。
圖2為磚墻大放腳基礎的縱剖面圖。
圖3為磚墻大放腳基礎開設插入孔后的橫剖面圖。
圖4為磚墻大放腳基礎開設插入孔后的縱剖面圖。
圖5為托換鋼管貫穿插入孔后的橫剖面圖。
圖6為托換鋼管貫穿插入孔后的縱剖面圖。
圖7為托換結構澆筑成形后的橫剖面圖。
圖8為托換結構澆筑成形后的縱剖面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和附圖,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
如圖7和圖8所示,一種磚墻大放腳基礎低擾動托換結構,其中磚墻大放腳基礎包括從下往上依次相連原基礎墊層1、原大放腳基礎2和原磚墻5。所述托換結構包括托換鋼管4和托換夾梁3,托換鋼管4貫穿原磚墻5和原大放腳基礎2的交界處開設的插入孔,托換夾梁3由混凝土分別澆筑在托換鋼管4伸出原磚墻5的兩端,使得托換鋼管4、托換夾梁3和磚墻大放腳基礎形成整體結構。
其中,托換夾梁3的截面尺寸根據磚墻大放腳基礎承擔建筑的荷載確定;托換鋼管4的長度根據原磚墻5的厚度和磚墻大放腳基礎承擔建筑的荷載確定,托換鋼管4的直徑和壁厚根據插入孔的尺寸和磚墻大放腳基礎承擔建筑的荷載確定;插入孔的尺寸根據磚墻大放腳基礎承擔建筑的荷載確定。
該托換結構的實施過程如下:首先,在原磚墻5的底部,位于原磚墻5和原大放腳基礎2的交界處通過薄壁鉆機開設插入孔,插入孔的直徑與托換鋼管的外徑相當,以使托換鋼管4能插入該插入孔為宜;完成插入孔的開設后迅速將托換鋼管4插入,托換鋼管4的兩端分別伸出原磚墻5的兩側,插入的托換鋼管4可對原磚墻5荷載起支承作用,控制原磚墻5變形;最后,在元磚墻5的兩側采用混凝土進行托換夾梁3的澆筑,使得托換鋼管4、托換夾梁3和磚墻大放腳基礎形成整體結構。
以上述實施例已經參照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和實施例做了詳細說明,但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可以認識到,在沒有脫離權利要求限定范圍的前提條件下,仍然可以對本實用新型做出各種改進和變換,如:磚墻開孔直徑、開孔間距、托換鋼管材料等,故在此不一一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