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防水土流失組件,具體涉及一種治理水土流失的鋪設地毯,屬于防水土流失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水土流失是自然界的一種現象,是指地球的表面不斷受到風、水、冰融等外力的磨損,地表土壤及母質、巖石受到各種破壞和移動、堆積過程以及水本身的損失現象,包括土壤侵蝕及水的流失;狹義的“水土流失”是特指水力侵蝕地表土壤的現象,使水土資源和土地生產力受到破壞和損失,影響到人類和其他動植物的生存;人類對土地的利用,特別是對水土資源不合理的開發和經營,使土壤的覆蓋物遭受破壞,裸露的土壤受水力沖蝕,流失量大于母質層育化成土壤的量,土壤流失由表土流失、心土流失而至母質流失,終使巖石暴露;中國是個多山國家,山地面積占國土面積的2/3;又是世界上黃土分布最廣的國家。山地丘陵和黃土地區地形起伏;黃土或松散的風化殼在缺乏植被保護情況下極易發生侵蝕;大部分地區屬于季風氣候,降水量集中,雨季降水量常達年降水量的60%~80%,且多暴雨;易于發生水土流失的地質地貌條件和氣候條件是造成中國發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因此,對于黃土或松散的風化殼進行及時保護,能夠防止造成大面積的水土流失;現有的普遍做法是通過種植植被方式,但其方式比較緩慢,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夠起到防護效果。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一種治理水土流失的鋪設地毯,在種子沒有長成之前,通過下稻草網和上稻草網進行地表貼覆,防止水土流失,種子長成以后,下稻草網和上稻草網能夠給植物提供養料。
本實用新型的治理水土流失的鋪設地毯,包括地毯層;所述地毯層之間間隔開設有嵌合槽;所述嵌合槽內活動嵌合有限位網表件;所述地毯層包括藤繩網;所述藤繩網上層設置有下稻草網;所述下稻草網上方設置有上稻草網;所述下稻草網和上稻草網之間設置有種子層;所述限位網表件包括限位腔;所述限位腔底部設置有一藤繩底;所述限位腔內側設置有營養土和種子層;所述限位腔底部設置有鉚釘;鋪設簡單,造價成本低;在植被沒有長成之前,上稻草網和下稻草網能夠很好地保護種子;當種子長成以后,下稻草網和上稻草網腐爛;能夠給種子提供養料,藤繩網能夠幫助種子根系提高抓地效果;通過限位腔既能夠壓住地毯層,同時能夠與地毯層融合,實現快速長成植被。
進一步地,所述上稻草網上方設置有粗網層,其能夠提高防塵效果。
再進一步地,所述粗網層為平織雙層的聚酯網。
作為優選的實施方案,所述限位腔頂部兩側一體制成有壓邊。
進一步地,所述種子層包括多塊種子區域;所述下稻草網和上稻草網之間于種子區域外圍設置有黏膠環。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較,本實用新型的治理水土流失的鋪設地毯,在植被沒有長成之前,上稻草網和下稻草網能夠很好地保護種子;當種子長成以后,下稻草網和上稻草網腐爛;能夠給種子提供養料,藤繩網能夠幫助種子根系提高抓地效果;通過限位腔既能夠壓住地毯層,同時能夠與地毯層融合,實現快速長成植被。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治理水土流失的鋪設地毯,包括地毯層;所述地毯層之間間隔開設有嵌合槽1;所述嵌合槽1內活動嵌合有限位網表件;所述地毯層包括藤繩網2;所述藤繩網2上層設置有下稻草網3;所述下稻草網3上方設置有上稻草網4;所述下稻草網3和上稻草網4之間設置有種子層(未圖示);所述限位網表件包括限位腔5;所述限位腔5底部設置有一藤繩底(未圖示);所述限位腔5內側設置有營養土和種子層;所述限位腔5底部設置有鉚釘6;鋪設簡單,造價成本低;在植被沒有長成之前,上稻草網和下稻草網能夠很好地保護種子;當種子長成以后,下稻草網和上稻草網腐爛;能夠給種子提供養料,藤繩網能夠幫助種子根系提高抓地效果;通過限位腔既能夠壓住地毯層,同時能夠與地毯層融合,實現快速長成植被。
所述上稻草網4上方設置有粗網層7,其能夠提高防塵效果。
所述粗網層7為平織雙層的聚酯網。
所述限位腔5頂部兩側一體制成有壓邊8。
所述種子層包括多塊種子區域;所述下稻草網和上稻草網之間于種子區域外圍設置有黏膠環。
本實用新型的治理水土流失的鋪設地毯,在植被沒有長成之前,上稻草網和下稻草網能夠很好地保護種子;當種子長成以后,下稻草網和上稻草網腐爛;能夠給種子提供養料,藤繩網能夠幫助種子根系提高抓地效果;通過限位腔既能夠壓住地毯層,同時能夠與地毯層融合,實現快速長成植被。
以上述依據本實用新型的理想實施例為啟示,通過上述的說明內容,相關工作人員完全可以在不偏離本項實用新型技術思想的范圍內,進行多樣的變更以及修改。本項實用新型的技術性范圍并不局限于說明書上的內容,必須要根據權利要求范圍來確定其技術性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