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回收裝置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純水機的廢水回收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純水機作為一種可多級過濾和凈化水的電器以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現有的純水機中,經過多級過濾和凈化,可以過濾水中的細微雜物、過多的無機鹽、有機物、重金屬離子等有害物質,過濾后的凈水純凈度高,適合飲用。但是,由于純水機需要沖洗RU膜,故令從純水機排水管排放出大量的廢水,比較浪費。對于純水機在使用過程中排出的廢水,以前的回收方式存在儲水箱回收的廢水單設出水口不能被保證優先使用的缺陷,導致積存不用或“被溢流"和“被浪費”。
現有的廢水回收裝置存在著回收完的的水源不方便觀察水位的高度,不夠環保,控制性能差的問題。
因此,發明一種純水機的廢水回收裝置顯得非常必要。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模塊,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純水機的廢水回收裝置,以解決現有的廢水回收裝置存在著回收完的的水源不方便觀察水位的高度,不夠環保,控制性能差的問題,一種純水機的廢水回收裝置,包括水箱,觀察窗,上水管,閥門,消毒結構,水龍頭,下水管,防護層,儲水池,入水管,吸水泵導管,吸水泵和導水管,所述的觀察窗設置在水箱的右側;所述的閥門設置在上水管的下部;所述的水龍頭設置在下水管的左下部;所述的防護層設置在儲水池的上端;所述的入水管設置在消毒結構的右側;所述的吸水泵設置在吸水泵導管的中間;所述的導水管設置在吸水泵導管的右側;所述的消毒結構包括按鈕,電機,進水管,清水池,出水管,流水口,消毒池和沉淀池,所述的按鈕電性連接在電機的輸入端;所述的進水管設置在清水池的左上部;所述的流水口分別設置在消毒池和沉淀池的左側;所述的出水管設置在電機的右側。
本實用新型還可以采用如下技術措施。
所述的按鈕具體采用PVC塑料自鎖式按鈕,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使得工作方便。
所述的電機具體采用24V的交流電電機,有利于防止觸電,提高安全性。
所述的導水管,上水管和下水管具體采用PVC耐熱塑料管,有利于耐熱防凍,降低維護成本。
所述的觀察窗具體采用鋼化玻璃板,有利于更方便的觀察水位的高度,使得使用方便。
所述的進水管和出水管體采用直徑為1厘米至2厘米的鋁管,有利于防止生銹腐蝕,不易損壞。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具有的優點和積極效果是:本實用新型通過消毒結構的設置,有利于防止觸電,提高安全性,進一步有利于耐熱防凍,降低維護成本,還有利于更方便的觀察水位的高度,使得使用方便。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消毒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
1-水箱;2-觀察窗;3-上水管;4-閥門;5-消毒結構;51-按鈕;52-電機;53-進水管;54-清水池;55-出水管;56-流水口;57-消毒池;58-沉淀池;6-水龍頭;7-下水管;8-防護層;9-儲水池;10-入水管;11-吸水泵導管;12-吸水泵;13-導水管。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描述:
實施例:
如圖1和圖2所示
本實用新型為解決公知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純水機的廢水回收裝置,包括水箱1,觀察窗2,上水管3,閥門4,消毒結構5,水龍頭6,下水管7,防護層8,儲水池9,入水管10,吸水泵導管11,吸水泵12和導水管13,所述的觀察窗2設置在水箱1的右側;所述的閥門4設置在上水管3的下部;所述的水龍頭6設置在下水管7的左下部;所述的防護層8設置在儲水池9的上端;所述的入水管10設置在消毒結構5的右側;所述的吸水泵12設置在吸水泵導管11的中間;所述的導水管13設置在吸水泵導管11的右側;所述的消毒結構5包括按鈕51,電機52,進水管53,清水池54,出水管55,流水口56,消毒池57和沉淀池58,所述的按鈕51電性連接在電機52的輸入端;所述的進水管53設置在清水池54的左上部;所述的流水口56分別設置在消毒池57和沉淀池58的左側;所述的出水管55設置在電機52的右側。
本實用新型還可以采用如下技術措施。
所述的按鈕51具體采用PVC塑料自鎖式按鈕,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使得工作方便。
所述的電機52具體采用24V的交流電電機,有利于防止觸電,提高安全性。
所述的導水管13,上水管3和下水管7具體采用PVC耐熱塑料管,有利于耐熱防凍,降低維護成本。
所述的觀察窗2具體采用鋼化玻璃板,有利于更方便的觀察水位的高度,使得使用方便。
所述的進水管53和出水管55體采用直徑為1厘米至2厘米的鋁管,有利于防止生銹腐蝕,不易損壞。
工作原理
本實用新型通過消毒結構5的設置,本實用通過觀察窗2的設置可以在水箱1里觀察水位的高度,通過消毒池57的消毒然后水通過流水口56流進沉淀池58進行沉淀,通過按鈕51的設置電機52轉動,最后流入清水池54通過電機51轉動進水管53吸水流入到出水管55,最后通過上水管3水進入到水箱1,水即可再次利用。
利用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技術方案,或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啟發下,設計出類似的技術方案,而達到上述技術效果的,均是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