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防汛阻水的技術領域,尤其是針對一種L型防汛墻結構及防汛墻組。
背景技術:
受夏季臺風和全球氣候異常的影響,暴雨洪澇災害頻繁發生,對于地下室、地下車庫、以及交通洞等地下建筑設施,由于出入口通常為敞開設置,低洼的地勢極易積蓄地表尚未來得及排放的水量,若地下建筑設施內部排水不暢,存放于地下建筑設施內的財產因被水淹、水浸而造成嚴重損失。
現有的防汛墻幾乎都是鋼筋水泥結構,或是電機驅動類似閘門機構,這兩種結構的防汛墻不僅工期長,制造成本也是相當高昂。而更為簡單化的一些普通防汛墻由于結構簡單,整體的剛性、穩定性以及耐壓性都相對比較差,經不起汛期洪水的沖壓,因此,本申請提出一種結構簡單,拆裝方便,牢固性、穩定性、耐壓性和實用性較高的防汛墻結構。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實現結構普通防汛墻的強度低,經受不住汛期洪水沖壓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L型防汛墻結構及防汛墻組。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L型防汛墻結構,其中,所述防汛墻由主擋水板、底板、斜撐桿、鋼絲繩加強筋和防水布組成,
所述主擋水板和所述底板的長邊之間通過鉸鏈可翻轉地鉸接,所述主擋水板和所述底板中可拆卸地安裝所述防水布,所述主擋水板和所述底板的左端都安裝有底壓緊條和壓緊螺絲;
所述主擋水板和所述底板的內表面上都分別固定有若干個支撐固定座和若干個鋼絲繩固定座,所述主擋水板和所述底板上的所述支撐固定座之間通過所述斜撐桿進行支撐,所述主擋水板和所述底板上的所述鋼絲繩固定座之間通鋼絲繩加強筋連接;
所述防汛墻的所述底板固定于地面上,并通過拉鉤和壓緊螺絲牢固地壓緊在地面上,并且所述底板與地面之間形成密封結構。
上述L型防汛墻結構,其中,所述主擋水板和所述底板之間的最大翻轉角度為90度。
上述L型防汛墻結構,其中,所述底板的上表面的四個角的位置各固定有一個收納橡膠墊。
上述L型防汛墻結構,其中,所述主擋水板和所述底板中皆具有用于固定所述防水布的防水布固定條。
上述L型防汛墻結構,其中,所述底板中固定有若干對斜撐桿卡扣,每一對所述的斜撐桿卡扣中卡設一根所述斜撐桿。
還包括一種L型防汛墻組,包括上述中任意一項所述的L型防汛墻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汛墻組由至少兩個所述防汛墻拼接形成,相鄰的第一防汛墻和第二防汛墻之間通過拉緊結構實現拉緊固定;兩所述防汛墻的所述底板上相對于鉸接處的另一個長邊處皆設有底密封橡膠,每一所述底密封橡膠的上方壓皆設有底壓緊條,且每一所述底壓緊條的左右兩端皆分別安裝掛件和拉緊器,所述掛件和所述拉緊器構成拉緊結構。
上述L型防汛墻組,其中,所述底密封橡膠的縱截面呈平行四邊形結構。
上述L型防汛墻組,其中,所述拉緊器固定于所述底壓緊條的右端,所述掛件固定于所述底壓緊條的左端;所述拉緊器由密封橡膠、拉環和扳手組成,所述密封橡膠固定于所述底壓緊條的表面。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實用新型通過若干個結構相同的防汛墻組合成L型防汛墻組,防汛墻組內具有防水布,主擋水板和底板之間通過斜撐桿和鋼絲繩進行支撐和拉伸,提高了整體的牢固性和穩定性,底板上的拉鉤與地面的膨脹螺絲固定,使底板與地面密封;水位上升后,底板在水壓的作用下與地面貼合更緊密,水位越大,密封越好,大幅度提高了防汛墻對汛期洪水的抵抗能力。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圖1為本實施例中防汛墻的立體圖;
圖2為本實施例中防汛墻的透視圖;
圖3為本實施例中防汛墻的側視圖;
圖4為本實施例中防汛墻組的立體圖;
圖5為本實施例中防汛墻組的安裝示意圖;
圖6為圖5中A處的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但不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限定。
實施例
請參見圖1至圖3所示,圖1為本實施例中防汛墻的立體圖;圖2為本實施例中防汛墻的透視圖;圖3為本實施例中防汛墻的側視圖。
示出了一種較佳實施例的L型防汛墻結構,其中,防汛墻1由主擋水板2、底板3、斜撐桿4、鋼絲繩加強筋5和防水布6組成,
主擋水板2和底板3皆呈長度大于寬度的矩形結構,主擋水板2和底板3的長邊之間通過鉸鏈7可翻轉地鉸接,且兩者之間的最大翻轉角度為90度,鉸鏈7數量為若干個,本實施例中優選地數量為四個,四個鉸鏈7等距離設置,增加了主擋水板2和底板3之間旋轉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主擋水板2和底板3中可拆卸地安裝防水布6,防水布6的材質優選地可以是聚乙烯丙綸滌綸的防水布,防水能力強;防水布6露出防汛墻1的右端,主擋水板2和底板3的左端都安裝有底壓緊條8和壓緊螺絲9,露出的部分可壓緊固定于相鄰的防汛墻左端的底壓緊條8和壓緊螺絲9中。
主擋水板2和底板3的內表面上都分別固定有若干個支撐固定座10和若干個鋼絲繩固定座11,主擋水板2和底板3上的支撐固定座10之間通過斜撐桿4進行支撐,主擋水板2和底板3上的鋼絲繩固定座11之間通鋼絲繩加強筋5連接;主擋水板2和底板3通過斜撐桿4的支撐以及鋼絲繩加強筋5的拉伸形成垂直支撐結構的防汛墻1。
防汛墻1的底板3固定于地面上,并通過拉鉤12和壓緊螺絲9牢固地壓緊在地面上,并且底板3與地面之間形成密封結構;拉鉤12可與地面的膨脹螺絲(未示出)固定連接。
本實用新型在上述基礎上還包括以下實施方式,請繼續參見圖1至圖3所示,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實施例中,底板3的上表面的四個角的位置各固定有一個收納橡膠墊13,用于在主擋水板2和底板3閉合狀態下支撐主擋水板2使用,收納橡膠墊13質地柔軟具有彈性,長期使用后不會對主擋水板2造成壓痕,同時自身也不會由于主擋水板2的重量發生形變。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實施例中,主擋水板2和底板3中皆具有用于固定防水布6的防水布固定條14,通過防水布固定條14對防水布6進行固定定位,最大幅度的使得防水布6完全延展開,能夠很好的提高防水布6的張力以及抗水性。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實施例中,底板3中固定有若干對斜撐桿卡扣15,每一對的斜撐桿卡扣15中卡設一根斜撐桿4。
使用者可根據以下說明進一步的認識本實用新型的特性及功能,請繼續參見圖4至圖6所示,圖4為本實施例中防汛墻組的立體圖;圖5為本實施例中防汛墻組的安裝示意圖;圖6為圖5中A處的放大圖。
在本實施例中,還包括一種L型防汛墻組,防汛墻組由至少兩個防汛墻拼接形成,相鄰的第一防汛墻100和第二防汛墻200之間通過拉緊結構(掛件17和拉緊器18構成拉緊結構)實現拉緊固定。第一防汛墻100右端露出的防水布6通過第二防汛墻200的左端的底壓緊條8以及壓緊螺絲9進行壓緊和固定。
兩防汛墻100、200的底板3上相對于鉸接處的另一個長邊處皆設有底密封橡膠16,每一底密封橡膠16的上方壓皆設有底壓緊條8,且每一底壓緊條8的左右兩端皆分別安裝掛件17和拉緊器18。
上述的防汛墻組還具有以下的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實施例中,底密封橡膠16的縱截面呈平行四邊形結構,平行四邊形結構便于兩個以上的底密封橡膠16之間首尾銜接,同時達到密封效果。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實施例中,拉緊器18固定于底壓緊條8的右端,掛件17固定于底壓緊條8的左端;拉緊器18由密封橡膠20、拉環21和扳手22組成,密封橡膠20固定于底壓緊條8的表面,第一防汛墻100中的拉環21可套設于第二防汛墻200的掛件17的掛槽22中,扳動扳手22將拉緊器18和掛件17之間的距離拉近,同時將第一防汛墻100和第二防汛墻200拉緊固定。
本實施例中的防汛墻組的工作方法如下所示:
本實用新型通過若干個結構相同的防汛墻1組合成防汛墻組,相鄰兩個防汛墻100、200之間通過拉緊器調整好間隔并固定,防水布6通過防水布固定條14固定于第一防汛墻100,防水布6伸出部分與第二防汛墻200壓緊、固定和密封;拉鉤12與地面的膨脹螺絲固定,使底密封橡膠16與地面密封;水位上升后,底板3在水壓的作用下與地面貼合更緊密,水位越大,密封越好,大幅度提高了防汛墻對汛期洪水的抵抗能力。
主擋水板2通過斜撐桿4及鋼絲繩5與底板3連接,基本保證擋水板垂直狀態,來水后底板水壓大于擋水板水壓,保證防汛墻不會翻到。
主擋水板2、底板3及防水布6形成“L”型防水面,可圍于建筑等四周,形成防水墻;當小跨度時,兩端墻面固定防水布后與單元連接即可;防汛墻擋水高度1-2.5米,單元跨度1.2米,產品尺寸可根據需要進行調整。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及保護范圍,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應當能夠意識到凡運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圖示內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換和顯而易見的變化所得到的方案,均應當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