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城市道路雨水排水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海綿城市雨水滯蓄滲凈系統(tǒng)管件。
背景技術:
海綿城市是指城市在適應環(huán)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也可稱之為“水彈性城市”。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huán)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加以利用。傳統(tǒng)城市建設模式,處處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設施來排水,往往造成逢雨必澇,旱澇急轉。因此建設海綿城市成為新老城市建設的當務之急。現(xiàn)有城市建設模式,部分城市的低洼處仍然存在雨水的問題,需要對市政管網的排水能力加強,要么加大管道的直徑,要么增加管道的數(shù)量,要么加大市政管網的蓄水池的體積,這幾種方法均會對城市現(xiàn)有的道路以及現(xiàn)有的管道造成破壞,施工成本較大。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上述存在的技術不足,一種海綿城市雨水滯蓄滲凈系統(tǒng)管件,采用溢水管在集水管內的一端橫截面為梯形并設置有過濾網,解決了雨水中混有樹葉等雜物的問題,達到了阻擋雜物的效果;采用承重板上面與集水管圍成沉積槽,解決了雨水中含有泥沙的問題,達到了沉積泥沙的效果;采用合頁、彈簧、圓形凸臺和半圓形凹槽配合連接,解決了承重板積累的雜物過多影響雨水的收集和排放的問題,達到了在承受一定重力后,承重板自動翻轉清理污泥和排放雨水的效果。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海綿城市雨水滯蓄滲凈系統(tǒng)管件,包括進水管、溢水管;進水管連接在集水管上部的一側;溢水管連接在集水管上部的另一側;集水管內部設置有承重板;承重板一端通過合頁連接在集水管的內壁;承重板另一端設置有圓形凸臺;集水管下部兩側內壁上設置有半圓凹槽;圓形凸臺與半圓凹槽配合連接;集水管下部連接有污水管。
進一步優(yōu)化本技術方案,所述的溢水管在集水管內的一端橫截面為梯形;溢水管的梯形截面口設置有過濾網;溢水管兩側外壁中間位置固定連接有彈簧;彈簧固定連接在承重板一端。
進一步優(yōu)化本技術方案,所述的承重板位于污水管上方;承重板上面與集水管圍成沉積槽。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優(yōu)點:
1、采用溢水管在集水管內的一端橫截面為梯形,溢水管的梯形截面口設置有過濾網,有利于阻擋雨水中混有的樹葉等雜物;
2、采用承重板上面與集水管圍成沉積槽,有利于沉積泥沙;
3、采用合頁、彈簧、圓形凸臺和半圓形凹槽配合連接,有利于在達到一定承重力后,承重板自動翻轉清理污泥和排放雨水。
附圖說明
圖1為一種海綿城市雨水滯蓄滲凈系統(tǒng)管件立體圖。
圖2為一種海綿城市雨水滯蓄滲凈系統(tǒng)管件結構示意圖。
圖3為一種海綿城市雨水滯蓄滲凈系統(tǒng)管件正視圖。
圖4為一種海綿城市雨水滯蓄滲凈系統(tǒng)管件俯視圖。
圖5為一種海綿城市雨水滯蓄滲凈系統(tǒng)管件剖視圖。
圖中,1、進水管;2、溢水管;3、集水管;4、承重板;5、合頁;6、圓形凸臺;7、半圓凹槽;8、排污管;9、過濾網;10、彈簧;11、沉積槽。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yōu)點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并參照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詳細說明。應該理解,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此外,在以下說明中,省略了對公知結構和技術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實用新型的概念。
具體實施方式:如圖1-5所示,一種海綿城市雨水滯蓄滲凈系統(tǒng)管件,包括進水管1、溢水管2;進水管1連接在集水管3上部的一側;溢水管2連接在集水管3上部的另一側;集水管3內部設置有承重板4;承重板4一端通過合頁5連接在集水管3的內壁;承重板4另一端設置有圓形凸臺6;集水管3下部兩側內壁上設置有半圓凹槽7;圓形凸臺6與半圓凹槽7配合連接;集水管3下部連接有污水管8;溢水管2在集水管3內的一端橫截面為梯形;溢水管2的梯形截面口設置有過濾網9;溢水管2兩側外壁中間位置固定連接有彈簧10;彈簧10固定連接在承重板4一端;承重板4位于污水管8上方;承重板4上面與集水管3圍成沉積槽11。
本實用新型在具體實施時,將進水管1與雨水排污管道連接,雨水通過進水管1進入集水管3中,在集水管3中的沉積槽11中進行沉積,將雨水中混有的泥土等較重的雜物沉積在承重板4上,等雨水積滿沉積槽11后,溢水管2口的過濾網9會將漂浮的樹葉等雜物阻擋,上層的清澈雨水會進入溢水管2中,將雨水保存起來;沉積槽11中的雜物積累到一定程度時,連接在稱重板4和溢水管2之間的彈簧10由于重力作用,會被稱重板4向下拉伸,稱重板4兩側的圓形凸臺6,會沿著半圓凹槽7滑動,積累在稱重板4上的泥土和雜物就會滑入排污管中,稱重板4上的雜物清理完成后,由于重量減輕,彈簧10會將稱重板4拉回原位;如果遇上雨水充足,溢水管2不足以存儲過多的雨水,沉積槽11會因此積滿雨水,在雨水的重力作用下,稱重板4會一直打開,雨水會直接進入排污管8中,達到排洪的目的。
本實用新型采用溢水管2在集水管3內的一端橫截面為梯形,溢水管2的梯形截面口設置有過濾網9,這樣的設置有利于加大與雨水的接觸面積,能夠使更多的雨水進入溢水管2中保存起來,而且過濾網9還解決了雨水中混有樹葉等雜物的問題,達到了阻擋雜物的效果;采用承重板4上面與集水管3圍成沉積槽11,雨水由于垂直落差,在進入沉積槽11中后,由于狹小的空間結構會形成漩渦,將雨水中含有的泥沙沉積到承重板4上,從而使雨水分為上下兩層,達到了沉積泥沙的效果;采用合頁5、彈簧10、圓形凸臺6和半圓凹槽7配合連接,解決了承重板4積累的雜物過多影響雨水的收集和排放的問題,達到了在承受一定重力后,承重板4自動翻轉清理污泥和排放雨水的效果。
應當理解的是,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具體實施方式僅僅用于示例性說明或解釋本實用新型的原理,而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因此,在不偏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此外,本實用新型所附權利要求旨在涵蓋落入所附權利要求范圍和邊界、或者這種范圍和邊界的等同形式內的全部變化和修改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