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雨水資源化利用和城市排水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結合了海綿城市理念的下凹式綠地結構。
背景技術:
近年來,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張,大量人工建筑城市的硬化地面增加,硬化地面的下墊面不透水面積的增加導致雨水經流系數增大、匯流速度加快,從而引起城市暴雨天氣時街道洪水泛流及地下水儲量減少,由此產生了嚴重的城市水土流失和排洪問題。對于徑流污染嚴重、地下水含鹽量較高、設施底部滲透面距離季節性最高地下水位或巖石層小于1m及距離建筑物基礎水平距離小于3m的區域,應采取必要的防滲措施,防止次生災害的發生。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一種結合海綿城市理念的下凹式綠地結構。
本實用新型所采取的技術方案:
海綿城市理念的下凹式綠地結構,包括兩邊綠植地,下凹式綠地和溢流口,下凹式綠地相對于兩邊綠植地下凹深度h,h為100~200mm,下凹式綠地下凹時的坡度寬度為b,使h:b≤1:3,下凹式綠地由下到上依次為素土夯實層、小碎石層、土工布層、種植層和滯水層,下凹式綠地間固定距離設置溢流口,溢流口下方連接溢流井,溢流井與溢流口連接處設置截污網,溢流井上連接若干透水管,溢流井的底端以300mm厚的大碎石層封底,溢流井的底部與市政管網的雨水連接管連接。
所述的種植層土厚度不小于250mm,由砂、堆肥和壤質土混合而成,滲透系數≥1×10-5m/s。
所述的溢流口頂部標高高于下凹式綠地50~100mm。
所述的小碎石層厚度不小于200mm。
所述的溢流口周圍設置防護結構。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結合海綿城市蓄水理念,有效地緩解城市內澇,削減城市徑流污染負荷同時節約了水資源,下凹式綠地設計提高了雨水收集能力,雨水徑流經過土壤和砂石層過濾后,大大減小了初期雨水的污染。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縱向剖面示意圖。
其中:1-滯水層;2-種植層;3-土工布層;4-小碎石層;5-素土夯實層;6-雨水連接管;7-溢流井;8-大碎石層;9-透水管;10-防護結構;11-截污網;12-溢流口。
具體實施方式
海綿城市理念的下凹式綠地結構,包括兩邊綠植地,下凹式綠地和溢流口12,下凹式綠地相對于兩邊綠植地下凹深度h,h為100~200mm,下凹式綠地下凹時的坡度寬度為b,使h:b≤1:3,下凹式綠地由下到上依次為素土夯實層5、小碎石層4、土工布層3、種植層2和滯水層1,下凹式綠地間固定距離設置溢流口12,溢流口12下方連接溢流井7,溢流井7與溢流口12連接處設置截污網11,溢流井7上連接若干透水管9,溢流井7的底端以300mm厚的大碎石層8封底,溢流井7的底部與市政管網的雨水連接管6連接。
所述的種植層2土厚度不宜小于250mm,由砂、堆肥和壤質土混合而成,滲透系數≥1×10-5m/s。
所述的溢流口12頂部標高高于下凹式綠地50~100mm,周圍設置防護結構10。
所述的小碎石層4厚度不小于200mm。
設計的下凹式綠地地面低于周邊地面或道路,下凹式綠地內植物宜結合當地景觀選擇耐旱、耐澇的品種,并設有溢流口12,保證暴雨時徑流的溢流排放,當下凹式綠地下滲能力不足不能有效排除滯留的雨水時,加設的透水管9起到很好的排水效果,有效解決排洪問題。
以上對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進行了詳細說明,但所述內容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不能被認為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范圍。凡依本實用新型申請范圍所作的均等變化與改進等,均應仍歸屬于本實用新型的專利涵蓋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