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具有植物槽的擋土墻。
背景技術:
擋土墻是指支承路基填土、自然邊坡、航道港灣駁岸、景觀墻及山坡土體等的支擋構筑物,防止填土或土體變形失穩的構造物,其中重力式擋土墻是我國目前最常用的擋土墻結構。傳統的重力式擋土墻(如漿砌石擋墻、混凝土擋墻等)依靠結構自重和擋土墻底面與基礎之間的摩擦力抗傾覆和抵抗土壓力作用來保持結構的穩定。由于重力式擋土墻靠自重維持平衡穩定,因此,體積、重量都大,在軟弱地基上修建往往受到承載力的限制。同時,重力式擋土墻施工開挖方量大,所用材料多,施工費用高,費工費時,且沒有生態和景觀的功能,軟弱地基施工及航道、景觀擋土墻等工程中存在較大的限制。
傳統砌塊擋土墻一般采用漿砌方法,施工較為復雜;已有互嵌式砌體形式嵌體位置多位于邊緣,通過前后兩個砌塊組合形成完整的嵌體與凹槽,并且砌塊之間需要通過鋼筋、功能鉚釘前后串聯搭接,形成一定坡度的邊坡,施工較為復雜,應用上存在一定的限制。
因此,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具有植物槽的擋土墻,以解決現有技術存在的擋土墻結構制造復雜,缺乏植物景觀和微氣候調節等不足和缺陷。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針對目前存在的擋土墻結構制造復雜,缺乏植物景觀和微氣候調節等不足和缺陷,提供一種具有植物槽的擋土墻,在保證墻體承載強度的同時,提供景觀觀賞和微氣候調節功能,以解決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具有植物槽的擋土墻,主要包括擋土墻體,所述擋土墻體為傾斜設置的混凝土結構或磚墻堆砌結構,其墻體外側設置有若干層用于種植或培養植物的植物槽;所述植物槽的槽壁上設置有用于排水的排水孔;所述植物槽和所述擋土墻體連接為一個整體,相鄰上下兩層所述植物槽之間設置有支撐柱;所述擋土墻的底部設置有楔形底座;最頂層的所述植物槽的頂部開口位置設置有用于收集自然雨水的U型集雨槽;所述集雨槽由若干組成板拼接而成,其組成板設置在最上 層植物槽的前壁以及左右兩側壁上,所述集雨槽向所述植物槽的開口外部傾斜安裝。
優選的,所述擋土墻體的傾斜角度為70°~80°,有利于保證墻體承載土質重量。
優選的,每層所述植物槽的深度為30cm~50cm,便于培植耐旱、生長力強的植物。
優選的,所述排水孔的直徑為2mm~5mm,能夠有效排水,避免在陰雨或暴雨天氣積水過多,對植物造成影響。
優選的,所述排水孔的圓心與所述植物槽的地面之間距離為10cm~20cm,給植物底部留有足夠的儲水空間,同時對過多積水進行調節排放。
優選的,所述底座的楔形角度為30°~40°,楔形結構的設置,便于將其嵌入底部土層內部,增大摩擦力,增強所述擋土墻體的承載能力。
優選的,所述集雨槽的傾斜角度為40°~60°,便于在所述擋土墻體的頂面收集雨水。
優選的,相鄰兩層所述植物槽之間,其上層植物槽的底面與下層植物槽的頂面之間距離為30cm~50cm,此方案設計有利于保證給植物留有足夠生長空間。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實用新型的所述擋土墻體為傾斜設置的混凝土結構或磚墻堆砌結構,有利于保證擋土承載能力;所述擋土墻體外側設置有若干層用于種植或培養植物的植物槽,能夠有效保證擋土墻的耐旱和生長能力強的植物培養,提高擋土墻的景觀性能和微氣候調節功能;所述植物槽的槽壁上設置有排水孔,有利于對所述植物槽內部的水位進行控制調節;所述植物槽和所述擋土墻體連接為一個整體,同時相鄰上下兩層所述植物槽之間設置有支撐柱,保證了彼此之間的連接強度;所述擋土墻的底部設置有楔形底座,能夠便于增大擋土墻的底部摩擦力,從而保證承載強度;最頂層的所述植物槽的頂部開口位置設置有U型集雨槽,能夠便于收集自然雨水;所述集雨槽由若干組成板拼接而成,其組成板設置在最上層植物槽的前壁以及左右兩側壁上,所述集雨槽向所述植物槽的開口外部傾斜安裝,在保證制造方便的同時,也提高了所述集雨槽的集雨能力。
本實用新型整體外形美觀、制造方便,承載能力強、景觀性和微氣候調節功 能性強,綠色環保,具有較好的推廣應用價值。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擋土墻體;2、植物槽;3、支撐柱;4、底座;5、排水孔;6、集雨槽。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實施例1,如圖1所示:
一種具有植物槽的擋土墻,主要包括擋土墻體1,所述擋土墻體1為傾斜設置的混凝土結構或磚墻堆砌結構,其墻體外側設置有若干層用于種植或培養植物的植物槽2;所述植物槽2的槽壁上設置有用于排水的排水孔5;所述植物槽2和所述擋土墻體1連接為一個整體,相鄰的上下兩層所述植物槽2之間設置有支撐柱3;所述擋土墻的底部設置有楔形底座4;最頂層的所述植物槽2的頂部開口位置設置有用于收集自然雨水的U型集雨槽6;所述集雨槽6由若干組成板拼接而成,其組成板設置在最上層植物槽2的前壁以及左右兩側壁上,所述集雨槽6向所述植物槽2的開口外部傾斜安裝。
本實用新型的所述擋土墻體1為傾斜設置的混凝土結構或磚墻堆砌結構,有利于保證擋土承載能力;所述擋土墻體1外側設置有若干層用于種植或培養植物的植物槽2,能夠有效保證擋土墻的耐旱和生長能力強的植物培養,提高擋土墻的景觀性能和微氣候調節功能;所述植物槽2的槽壁上設置有排水孔5,有利于對所述植物槽2內部的水位進行控制調節;所述植物槽2和所述擋土墻體1連接為一個整體,同時相鄰上下兩層所述植物槽2之間設置有支撐柱3,保證了彼此之間的連接強度;所述擋土墻的底部設置有楔形底座4,能夠便于增大擋土墻的底部摩擦力,從而保證承載強度;最頂層的所述植物槽2的頂部開口位置設置有U型集雨槽6,能夠便于收集自然雨水;所述集雨槽6由若干組成板拼接而成, 其組成板設置在最上層植物槽2的前壁以及左右兩側壁上,所述集雨槽6向所述植物槽2的開口外部傾斜安裝,在保證制造方便的同時,也提高了所述集雨槽6的集雨能力。
在所述擋土墻制造完成之后,向所述植物槽2中放置培養泥土,然后在其中種植耐旱、生長能力強的植物,便可保證所述擋土墻的景觀性;通過種植植物,可以實現小范圍的氣候調節,實現微氣候調節性能,綠色環保。
優選的,所述擋土墻體1的傾斜角度為70°~80°,有利于保證墻體承載土質重量。
優選的,每層所述植物槽2的深度為30cm~50cm,便于培植耐旱、生長力強的植物。
優選的,所述排水孔5的直徑為2mm~5mm,能夠有效排水,避免在陰雨或暴雨天氣積水過多,對植物造成影響。
優選的,所述排水孔5的圓心與所述植物槽2的地面之間距離為10cm~20cm,給植物底部留有足夠的儲水空間,同時對過多積水進行調節排放。
優選的,所述底座4的楔形角度為30°~40°,楔形結構的設置,便于將其嵌入底部土層內部,增大摩擦力,增強所述擋土墻體1的承載能力。
優選的,所述集雨槽6的傾斜角度為40°~60°,便于在所述擋土墻體1的頂面收集雨水。
優選的,相鄰兩層所述植物槽2之間,其上層植物槽2的底面與下層植物槽2的頂面之間距離為30cm~50cm,此方案設計有利于保證給植物留有足夠生長空間。
本實用新型整體外形美觀、制造方便,承載能力強、景觀性和微氣候調節功能性強,具有較好的推廣應用價值。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披露的技術范圍內,可輕易想到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以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