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土壤硬化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土木工程用的土壤的硬化方法。
背景技術:
在進行土木工程建設時,在遇到土壤較疏松或者土壤粘度較大等承載能力差的區域時,需要對其進行硬化處理,以便進行施工。
現有的土壤硬化技術主要有物理法、化學法、生物酶生化法等。在具體操作中,通常都需要加入大量的水泥、石灰,或者采用一些成本較高的物質,硬化效果不理想,導致成本加大,不利于環境友好,而且所需周期較長,容易延誤工期。
因此提供一種造價低、硬化周期短且效果理想的土木工程用的土壤的硬化方法具有很大的實用價值。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提供一種土木工程用的土壤的硬化方法,可以解決現有技術中的上述問題。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土木工程用的土壤的硬化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土壤預處理:對需要進行硬化的土壤進行深翻、旋耕;
(2)制備土壤硬化穩定劑:所述土壤硬化穩定劑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混合制得:鐵尾礦礦渣13~34份、粉煤灰2~9份、廢棄混凝土20~50份、煤矸石5~15份、聚丙烯纖維2~6份、氯化鎂或硫酸鎂3~10份、十二烷基苯磺酸鈉2~9份、聚苯乙烯磺酸鈉0.5~3份;
(3)添加藥劑:將經過深翻、旋耕的土壤中加入所述土壤重量的0.1~1%的所述土壤硬化穩定劑,攪拌均勻,并按規定回填布土;
(4)硬化施工:對所述布土區域進行整平、壓實、養生。
較佳地,所述鐵尾礦礦渣為S95以上級別的礦渣,所述粉煤灰為F類II級粉煤灰。
較佳地,所述廢棄混凝土和煤矸石的粒徑均為0.2~10mm。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以固體廢棄物為主要原料,強度高、造價低、工藝簡單、硬化周期短,硬化效果能夠達到相關要求。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對本發明的一個具體實施方式進行詳細描述,但應當理解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受具體實施方式的限制。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實施例1:
本發明提供的一種土木工程用的土壤的硬化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土壤預處理:對需要進行硬化的土壤進行深翻、旋耕;
(2)制備土壤硬化穩定劑:所述土壤硬化穩定劑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混合制得:鐵尾礦礦渣15份、粉煤灰3份、廢棄混凝土45份、煤矸石12份、聚丙烯纖維6份、硫酸鎂4份、十二烷基苯磺酸鈉3份、聚苯乙烯磺酸鈉0.5份;
(3)添加藥劑:將經過深翻、旋耕的土壤中加入所述土壤重量的0.1%的所述土壤硬化穩定劑,攪拌均勻,并按規定回填布土;
(4)硬化施工:對所述布土區域進行整平、壓實、養生。
實施例2:
(1)土壤預處理:對需要進行硬化的土壤進行深翻、旋耕;
(2)制備土壤硬化穩定劑:所述土壤硬化穩定劑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混合制得:鐵尾礦礦渣20份、粉煤灰5份、廢棄混凝土30份、煤矸石10份、聚丙烯纖維4份、氯化鎂5份、十二烷基苯磺酸鈉4份、聚苯乙烯磺酸鈉2份;
(3)添加藥劑:將經過深翻、旋耕的土壤中加入所述土壤重量的0.5%的所述土壤硬化穩定劑,攪拌均勻,并按規定回填布土;
(4)硬化施工:對所述布土區域進行整平、壓實、養生。
實施例3:
(1)土壤預處理:對需要進行硬化的土壤進行深翻、旋耕;
(2)制備土壤硬化穩定劑:所述土壤硬化穩定劑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混合制得:鐵尾礦礦渣30份、粉煤灰8份、廢棄混凝土25份、煤矸石12份、聚丙烯纖維6份、硫酸鎂10份、十二烷基苯磺酸鈉8份、聚苯乙烯磺酸鈉2.5份;
(3)添加藥劑:將經過深翻、旋耕的土壤中加入所述土壤重量的0.8%的所述土壤硬化穩定劑,攪拌均勻,并按規定回填布土;
(4)硬化施工:對所述布土區域進行整平、壓實、養生。
其中,所述土壤重量是以所深翻的土壤的面積和深度來計算的。所述鐵尾礦礦渣為S95以上級別的礦渣,所述粉煤灰為F類II級粉煤灰;所述廢棄混凝土和煤矸石的粒徑均為0.2~10mm。
經性能測試,經本發明的硬化方法處理后,土壤在7天后的抗壓強度可達到3.35MPa,28天后的抗壓強度可達到5.12MPa,最大干密度可以達到2.3g/cm3。
本發明以固體廢棄物為主要原料,強度高、造價低、硬化周期短,施工工藝簡單,易于操作,硬化效果能夠達到相關要求,是一種有利于環境友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