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具有疏通單元的廚房下水結構。
背景技術:
廚房水盆的下水管極易淤積油污,當油污淤積過多造成下水口堵塞時,需要將下水管拆開后利用專業(yè)疏通工具進行清淤作業(yè),不僅麻煩而且浪費大量維修時間,嚴重影響了使用。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要解決的問題是提供一種具有疏通單元的廚房下水結構,克服了現(xiàn)有技術中的不足。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具有疏通單元的廚房下水結構,包括水盆底板和疏通單元,所述水盆底板上具有下水孔,所述疏通單元位于所述下水孔處;
所述疏通單元包括豎桿和拉桿,所述下水孔內具有延伸至所述水盆底板下方的兩個相對設置的導向板,所述豎桿限位于所述導向板之間,且能沿所述導向板方向滑動,所述豎桿的頂部具有與所述豎桿鉸接的延伸板,所述延伸板位于所述水盆底板的上方,所述豎桿的兩側間隔設置多根折桿,所述折桿的一端與所述豎桿的側面鉸接,相對的兩根所述折桿之間通過連桿相互連接,所述連桿與所述拉桿固定,當所述折桿向下翻轉,朝向靠近所述豎桿方向折起時,所述拉桿的上端與所述豎桿的上端齊平。
進一步,所述延伸板上具有能與所述拉桿的上部卡接的卡板。
進一步,所述延伸板的上端具有端板。
進一步,位于所述豎桿同側的所述折桿的長度自上而下依次減小。
本發(fā)明具有的優(yōu)點和積極效果是:由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結構設計合理,清淤方便,使用更加方便;具有結構簡單,維修方便,加工成本低、等優(yōu)點。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整體結構示意圖(疏通單元展開);
圖2是圖1另一個角度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疏通單元折起后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中:1-水盆底板;2-下水孔;3-導向板;4-豎桿;5-折桿;6-連桿;7-拉桿;8-延伸板;9-端板;10-卡板。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3所示,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具有疏通單元的廚房下水結構,包括水盆底板1和疏通單元,水盆底板1上具有下水孔2,疏通單元位于下水孔2處;
疏通單元包括豎桿4和拉桿7,下水孔2內具有延伸至水盆底板1下方的兩個相對設置的導向板3,豎桿4限位于導向板3之間,且能沿導向板3方向滑動,豎桿4的頂部具有與豎桿4鉸接的延伸板9,延伸板9位于水盆底板1的上方,豎桿4的兩側間隔設置多根折桿5,折桿5的一端與豎桿4的側面鉸接,相對的兩根折桿5之間通過連桿6相互連接,連桿6與拉桿7固定,當折桿5向下翻轉,朝向靠近豎桿4方向折起時,拉桿7的上端與豎桿4的上端齊平。
上述結構在平時使用時,下水管連接于下水孔2處,將延伸板8折起,下推拉桿7使折桿5靠近豎桿4折起,當下水管堵住時,將延伸板8立起,向上拉帶拉桿7使折桿5處于水平狀態(tài),而后向上整體拉帶豎桿4和拉桿7,將淤積物帶出下水孔2。
延伸板8上具有能與拉桿7的上部卡接的卡板10。折桿5打開時可將拉桿7的上部卡接于卡板10內,便于整體拉動。
延伸板8的上端具有端板9。端板9起到限位的作用,避免疏通單元從導向板3處掉落。
位于豎桿4同側的折桿5的長度自上而下依次減小。該結構使得折桿5折起時盡量減少下水的阻力。
以上對本發(fā)明的實施例進行了詳細說明,但所述內容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不能被認為用于限定本發(fā)明的實施范圍。凡依本發(fā)明申請范圍所作的均等變化與改進等,均應仍歸屬于本發(fā)明的專利涵蓋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