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清淤泥裝置,具體而言,涉及一種破土射流沖吸式吸泥頭。
背景技術:
我國河道、水庫及電站等都比較多,它們擔負著泄洪、排澇以及航運等不同功能,而泥沙隨水流匯集到河道、水庫中形成淤積物,淤積物容易造成河道堵塞,嚴重影響河道的使用功能。
為了減緩淤積,保證水庫等的正常使用,通常需要采用機械開挖方式對水下淤泥進行清理。但是,由于西霞院水庫壩前淤積物干容重較大、顆粒極細,因此,傳統的水下清淤機的吸泥頭的清淤效果差,不能滿足使用要求。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破土射流沖吸式吸泥頭,以使其具有高效的擾砂和吸砂效果,從而適用于干容重較大、顆粒極細的淤積物的清淤工作。
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破土射流沖吸式吸泥頭,其包括殼體;所述殼體包括頂板以及分別設置于所述頂板四周的第一圍板、第二圍板、第三圍板以及破土刀板組;所述第一圍板和所述破土刀板組位于相對的位置,所述第一圍板和所述第二圍板位于相對的位置;所述刀板組包括沿所述頂板的邊長方向平行設置的多個刀板;所述頂板設置有分別與沖砂管和吸砂管連接的沖砂管頭和吸砂管頭,且所述沖砂管頭和所述吸砂管頭設置于所述第一圍板和所述破土刀板組之間。
進一步,所述破土射流沖吸式吸泥頭還包括調節桿;所述調節桿的一端為固定端,所述調節桿的另一端與所述頂板的頂面鉸接。
進一步,所述頂板的頂面設置有鉸接座板,所述鉸接座板設置有用于連接鉸接軸的鉸接孔。
進一步,所述刀板面向河床的端部為尖端。
進一步,所述沖砂管頭的數量為3個;所述沖砂管頭位于臨近所述破土刀板組的位置,且所述沖砂管頭分別沿所述頂板的邊長方向均勻分布。
進一步,所述吸砂管頭位于所述沖砂管頭與所述第一圍板之間,且所述吸砂管頭位于與所述沖砂管頭臨近的位置。
進一步,所述吸砂管的管口處設置有用于控制吸入粒徑的過濾裝置。
進一步,所述過濾裝置為多根平行設置于管口處的橫桿。
進一步,所述沖砂管和所述吸砂管均為鋼絲橡膠軟管。
進一步,所述頂板、所述第一圍板、所述第二圍板、所述第三圍板以及所述刀板均采用Q235B鋼板制成。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
本發明所提供的破土射流沖吸式吸泥頭,通過設置的破土刀板組可以對淤積物起到破碎和擾動的作用;同時,通過設置于頂板四周的第一圍板、第二圍板、第三圍板以及破土刀板組使得沖砂管頭和吸砂管頭的四周相對封閉,從而提高沖砂管頭和吸砂管頭的作用效果,因此,該破土射流沖吸式吸泥頭具有高效的擾砂和吸砂效果,可以適用于具有干容重較大、顆粒極細等特性的淤積物的清淤工作。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是實施例1中所述的破土射流沖吸式吸泥頭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實施例1中所述的殼體的側視圖;
圖3是實施例1中所述的殼體的俯視圖;
圖4是實施例1中所述的殼體的仰視圖;
圖5是實施例2中所述的刀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標記為:
殼體101,刀板102,沖砂管頭103,吸砂管頭104,吸砂管105,沖砂管107,調節桿108,鉸接座板109。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行詳細的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實施方式,都屬于本發明所保護的范圍。
實施例1
如圖1-圖4所示,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破土射流沖吸式吸泥頭,其包括殼體101;殼體101包括頂板以及分別設置于頂板四周的第一圍板、第二圍板、第三圍板以及破土刀板組;第一圍板和破土刀板組位于相對的位置,第一圍板和第二圍板位于相對的位置。
刀板組包括沿頂板的邊長方向平行設置的多個刀板102;頂板設置有分別與沖砂管107和吸砂管105連接的沖砂管頭103和吸砂管頭104,且沖砂管頭103和吸砂管頭104設置于第一圍板和破土刀板組之間。
基于上述結構的破土射流沖吸式吸泥頭,通過設置的破土刀板組可以起到相當于犁耙的作用,從而將對河床的淤積物起到破碎和擾動的作用,更加地提高沖砂管頭103的沖擊效果。
同時,通過設置于頂板四周的第一圍板、第二圍板、第三圍板以及破土刀板組使得沖砂管頭103和吸砂管頭104的四周相對封閉,使得殼體101形成一個頂部和四周相對密閉,面向河床的一面為開口的工作空間,從而使沖砂管頭103和吸砂管頭104的作用力集中于工作空間內,更好地提高沖砂管頭103的沖擊效果,提高吸砂管頭104的吸收效果。
因此,該破土射流沖吸式吸泥頭具有高效的擾砂和吸砂效果,可以適用于西霞院水庫壩等具有干容重較大、顆粒極細等特性的淤積物的清淤工作。
由于河流或水庫等的河床不是水平的,存在一定的坡度或起伏,因此,為了提高吸泥頭的清淤效果,更好地適用于河床地形,上述破土射流沖吸式吸泥頭還包括調節桿108;調節桿108的一端為固定端,便于將吸泥頭固定于吸泥設備上;調節桿108的另一端與頂板的頂面鉸接。
其中,為了便于調節桿108與頂板的鉸接,在頂板的頂面設置了鉸接座板109,鉸接座板109設置有用于連接鉸接軸的鉸接孔,從而鉸接軸穿過鉸接孔和調節桿108的端部,實現鉸接連接。
通過將殼體101與調節桿108鉸接,從而根據河床地形的起伏可以相應的轉動殼體101,使殼體101偏轉,從而使的工作空間的開口與河床的地形的待清淤面盡可能平行,從而保證吸泥頭的清淤效果。
作為本實施例的一種優選方案,沖砂管頭103的數量為3個;沖砂管頭103位于臨近破土刀板組的位置,且沖砂管頭103分別沿頂板的邊長方向均勻分布;吸砂管頭104位于沖砂管頭103與第一圍板之間,且吸砂管頭104位于與沖砂管頭103臨近的位置。
通過將沖砂管頭103設置與臨近破土刀板組的位置,有利于沖砂管頭103的沖擊力與破土刀板組的破土和擾砂作用的相互配合,從而可以更好地提高吸泥頭的破土及擾砂效果,有利于吸泥頭工作。
實施例2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破土射流沖吸式吸泥頭,其包括殼體101;殼體101包括頂板以及分別設置于頂板四周的第一圍板、第二圍板、第三圍板以及破土刀板組;第一圍板和破土刀板組位于相對的位置,第一圍板和第二圍板位于相對的位置。
刀板組包括沿頂板的邊長方向平行設置的多個刀板102;頂板設置有分別與沖砂管107和吸砂管105連接的沖砂管頭103和吸砂管頭104,且沖砂管頭103和吸砂管頭104設置于第一圍板和破土刀板組之間。
其中,沖砂管頭103的數量為3個;沖砂管頭103位于臨近破土刀板組的位置,且沖砂管頭103分別沿頂板的邊長方向均勻分布;吸砂管頭104位于沖砂管頭103與第一圍板之間,且吸砂管頭104設置于與沖砂管頭103相臨近的位置。
上述破土射流沖吸式吸泥頭還包括調節桿108;調節桿108的一端為固定端,用于固定吸泥頭;調節桿108的另一端與頂板的頂面鉸接;同時,為了便于調節桿108與頂板的鉸接,在頂板的頂面設置了鉸接座板109,鉸接座板109設置有用于連接鉸接軸的鉸接孔,從而鉸接軸穿過鉸接孔和調節桿108的端部,實現鉸接連接。
本實施例中,為了便于刀板102能夠深入河床的淤積物中,刀板102面向河床的端部為尖端,從而減小尖端的接觸面積,使得刀板102的尖端可以容易地深入淤積物中,更加有利于刀板102的工作。
其中,作為刀板102的一種結構,如圖2所示,刀板102包括方形部和直角梯形部;方形部的頂邊與頂板連接;直角梯形部的長邊與方形部的底邊連接,且直角梯形部的直角腰與方形部的一側的豎直邊平齊;直角梯形部的窄邊形成尖端,并朝向水庫的河床。
優選地,方形部的側邊的高度與第一圍板的高度、第二圍板的高度和第三圍板的高度均相等;直角梯形部的斜邊與直角梯形部的長邊的夾角為30°;直角梯形部的長邊長度為500mm,窄邊的長度為50mm,直角腰的長度為200mm;方形部的底邊和頂邊的長度為500mm,兩側邊的長度為200mm。
同時,為了防止吸砂管頭104吸入粒度過大的砂粒而造成抽沙泵堵塞故障,在吸砂管頭104的管口處設置了過濾裝置,其中,過濾裝置為平行設置的多根橫桿,且相鄰的兩根橫桿的間距小于或等于50mm。
基于上述過濾裝置,從而可以將吸入吸砂管頭104的砂粒的粒徑控制在50mm以下,防止大顆粒的砂粒吸入吸砂管頭104而造成抽砂泵堵塞故障,從而保證清淤工作的順利進行。
作為本實施例的一種優選方案,沖砂管107和吸砂管105均為鋼絲橡膠軟管。
鋼絲橡膠軟管內的鋼絲可以對管壁起到支撐定型作用,從而防止管道彎曲二發生堵塞,從而可以保證沖砂管107和吸砂管105的暢通。
本實施例中,沖砂管頭103的數量包括但布局向于3個,其可以更加實際使用情況進行適當的增加或減少,使其與殼體101以及吸泥頭的工作面積相適應,例如沖砂管頭103的數量還可以為2個、4個等。
本實施例中,殼體101的頂板、第一圍板、第二圍板、第三圍板以及破土刀板組中的刀板102件均采用焊接方式由鋼板焊接而成,且為了保證焊接結構,焊接點經水密實驗檢測,保證殼體101的焊接效果。
本實施例中,頂板、第一圍板、第二圍板、第三圍板以及破土刀板組中的刀板102優選為Q235B鋼板。
本實施例中,還可以采用其他現有的過濾裝置代替橫桿,以控制吸入吸砂管頭104內的砂粒的大小,例如可以采用過濾網,并根據使用要求選用相應網孔尺寸的過濾網。
本實施例中,刀板102還可以設計為其他形狀,并使得刀板102面向河床的端面為尖端,從而減小刀板102面向河床的端面的受力面積,減小河床對刀板102的阻力,可以使刀板102順暢地進入河床的淤積物中,從而有利于刀板102進行擾動。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明揭露的技術范圍內,可輕易想到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發明的保護范圍應以所述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