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多功能水槽。
背景技術:
已知有在洗滌臺的水槽中,以從水槽部的一部分的側方朝向外側膨出的方式設置有輔助水槽的結構。在這種水槽中,能夠通過分開使用水槽部和輔助水槽部來提高操作性。
有時在輔助水槽部中配置例如收容洗滌劑、海綿等的網架或瀝水籃等收納器具類。
此外,有時在水槽部及輔助水槽部沿水平方向配置例如瀝水板、放置板等板類,用于放置烹飪道具或擴張烹飪空間。
例如,在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洗滌臺中,在輔助水槽部配置有瀝水收納器具,在設置于水槽部內周的凸緣上放置有烹飪板。輔助凸緣從瀝水收納器具延伸至水槽部的凸緣的延長部分上。由此,即使在與輔助水槽部相對置的位置,烹飪板也被輔助凸緣卡止,從而能夠沿橫向滑動移動。
在專利文獻2所記載的洗滌臺中公開了以下結構:通過在被配置于膨脹凹處內壁部(輔助水槽部)的開閉橋型導軌的高度方向上形成多個凹凸,在水槽內多級配置有板。
在專利文獻3所記載的洗滌臺中公開了以下結構:在被配置于輔助水槽部的收納網架上配置有具有排水孔的多個板。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10-102559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第4984311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2009-7907號公報
但是,現有的多功能水槽具有如下問題。
在專利文獻1至專利文獻3所記載的技術中,用于支撐配置于水槽部的板類的支撐部被設置在配置于輔助水槽部的收納器具類中,由此能夠進行板類的配置、滑動移動等。但是,板類具有放置各種重量物的可能性,并且具有在烹飪操作等時還施加負載的可能性。因此,要求配置于輔助水槽部的收納器具類具備支撐板類的支撐部,并且具有耐某種程度的負載的剛性。
因此,具有如下問題:從形狀方面、強度方面制約配置于輔助水槽部的收納器具類的結構,從而為收納功能定制的結構或設計很困難。例如,導致作為收納器具無法使用由輕量且低強度的線材構成的線筐等。例如,為了使板類在面對輔助水槽部的部位也滑動移動,有必要在輔助水槽部與水槽部之間的整個分界部形成收納器具類的支撐部。
此外,只要在水槽部配置板類,就有必要在輔助水槽部配置收納器具類,因此具有輔助水槽部除收納器具類的配置用途以外無法使用的問題。另外,在更換收納器具類時也需要時間,難以自如地組合使用多個收納器具類。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是鑒于上述問題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多功能水槽,該多功能水槽能降低配置于輔助水槽部的部件的結構限制,能夠以更多功能使用輔助水槽部。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的第一方式的多功能水槽的特征在于,具備:水槽部;輔助水槽部,被形成為從所述水槽部的側部向外側膨出;和沿所述水槽部與所述輔助水槽部之間的分界部配置的分隔部件,具有能夠卡止以橫貫所述水槽部的方式被配置在所述水槽部的上側或所述水槽部的內部的第一放置部件的第一卡止部。
根據上述多功能水槽,由于具備分隔部件,能夠在輔助水槽部不配置支撐第一放置部件的部件的情況下,將第一放置部件橫貫配置在水槽部的上側或水槽部的內部水槽部的內側。因此,能夠在輔助水槽部自由配置具有各種結構的部件,開放使用輔助水槽部。
本發明的第二方式可以在第一方式所涉及的多功能水槽中,所述第一卡止部包括導軌部,所述導軌部沿所述分隔部件的長度方向延伸且能夠滑動移動所述第一放置部件。
在該情況下,可將第一放置部件能夠滑動移動地配置在導軌部上。
本發明的第三方式可以在第一或第二方式所涉及的多功能水槽中,所述第一卡止部被形成于所述水槽部的深度方向上分離的多個位置,并且能夠將所述第一放置部件卡止在所述深度方向的所述多個位置上。
在該情況下,能夠沿深度方向變更第一放置部件的配置位置,或者能夠將多個第一放置部件配置在深度方向上的不同位置上。
本發明的第四方式也可以在第一至第三的任一方式所涉及的多功能水槽中,所述分隔部件包括能夠卡止被配置在所述輔助水槽部的上側或所述輔助水槽部的內部的第二放置部件的第二卡止部。
在該情況下,由于將第二放置部件卡止在第二卡止部,能夠通過在輔助水槽部配置第二放置部件來使用輔助水槽部。
本發明的第五方式也可以在第一至第四的任一方式所涉及的多功能水槽中,所述輔助水槽部具備固定所述分隔部件的配置位置的固定部,所述分隔部件具備能夠裝卸地卡合到所述固定部的卡合部。
在該情況下,可將分隔部件能夠裝卸地固定到固定部。由于固定部被設置于輔助水槽部,因此水槽部的空間不會狹窄。
本發明的第六方式也可以在第一方式所涉及的多功能水槽中,所述水槽部具備水槽底面部、水槽左右側壁部和水槽前側壁部,所述輔助水槽部包括:輔助水槽底面部,從與所述水槽前側壁部相反側的所述水槽底面部的端部連續形成;以及輔助水槽左右側壁部和輔助水槽后側部,從所述輔助水槽底面部的端部豎立設置并從所述水槽部的側部連續形成,所述分隔部件具備:上側梁狀部,在與所述水槽前側壁部的上端大致水平的位置上具有平面部;和連接部,使所述上側梁狀部在左右方向兩端與所述輔助水槽左右側壁部抵接。
本發明的第七方式也可以在第六方式所涉及的多功能水槽中,所述水槽前側壁部在所述水槽部的深度方向上的從所述水槽前側壁部的上端分離的位置,沿左右方向具備水槽前側平面部,所述分隔部件具備在與所述水槽前側平面部大致水平的位置上具有平面部的下側梁狀部。
本發明的第八方式也可以在第七方式所涉及的多功能水槽中,所述連接部具備:固定部,與所述輔助水槽左右側壁部抵接;和上側支撐部及下側支撐部,與所述上側梁狀部和所述下側梁狀部分別連結。
本發明的第八方式也可以在第七方式所涉及的多功能水槽中,所述上側梁狀部具備沿所述輔助水槽側的左右方向具有平面部的卡止面。
本發明的第九方式也可以在第一方式所涉及的多功能水槽中,使所述上側梁狀部具備沿所述輔助水槽側的左右方向具有平面部的卡止面。
根據本發明的多功能水槽,能降低配置于輔助水槽部的部件的結構限制,能夠以更多功能使用輔助水槽部。
附圖說明
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多功能水槽的主要部的結構的示意性立體圖。
圖2是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多功能水槽的主要部的示意性俯視圖。
圖3是圖2中的a-a剖視圖。
圖4是圖2中的b-b剖視圖。
圖5是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多功能水槽的分隔部件的示意性分解立體圖。
圖6是從背面側觀察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多功能水槽的分隔部件的示意性立體圖。
圖7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多功能水槽的分隔部件與輔助水槽部的固定結構的示意性剖視圖。
圖8是表示能夠配置在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多功能水槽中的第二放置部件的結構例的示意性立體圖。
圖9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第一變形例)的多功能水槽的分隔部件的剖面結構的示意性剖面圖。
圖10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多功能水槽的主要部的結構的示意性立體圖。
圖11是圖10中的d-d剖視圖。
圖12是圖10中的e-e剖視圖。
圖13是圖12中的f向視圖。
圖14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三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多功能水槽的主要部的結構的示意性立體圖。
圖15是本發明的第三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多功能水槽的分隔部件的示意性立體圖。
圖16是圖15中的g-g剖視圖。
圖17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三實施方式的變形例(第二變形例)的多功能水槽的分隔部件的剖面結構的示意性立體局部剖視圖。
圖18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三實施方式的變形例(第二變形例)的多功能水槽的分隔部件的卡合部的結構的立體圖。
圖19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三實施方式的變形例(第三變形例)的多功能水槽的分隔部件的示意性立體圖。
圖20是表示本發明的第四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多功能水槽的主要部的結構的示意性立體圖。
圖21是圖20中的h-h剖視圖。
圖22是表示本發明的第四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多功能水槽的主要部的結構的示意性俯視圖。
圖23是表示本發明的第四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多功能水槽的分隔部件與輔助水槽部的固定結構的示意性剖視圖。
圖24是本發明的第四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多功能水槽的分隔部件的示意性立體圖。
圖25是圖24中的i-i剖視圖。
圖26是表示本發明的第四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多功能水槽的分隔部件的連接部的結構的示意性立體圖。
圖27是表示能夠配置在本發明的第四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多功能水槽中的第二放置部件的結構例的示意性立體圖。
圖28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五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多功能水槽的主要部的結構的示意性剖視圖。
圖29是本發明的第五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多功能水槽的分隔部件的示意性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在所有附圖中,即使在實施方式不同的情況下,對相同或相應的部件也使用相同的附圖標記,并省略共同的說明。
[第一實施方式]
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多功能水槽進行說明。
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多功能水槽的主要部的結構的示意性立體圖。
圖1中示出主要部的本實施方式的洗滌臺100(多功能水槽)可優選用于例如烹飪、被清洗物的清洗等。
洗滌臺100在未圖示的設置臺上具備水槽主體1和被連接到未圖示的供水管上的水龍頭10。
水槽主體1具備:平板部1c,被配置在未圖示的設置臺的上部;水槽部1a及輔助水槽部1b,從平板部1c向下方凹陷;和分隔部件2,被配置在水槽部1a及輔助水槽部1b的分界部。
在水槽主體1中,作為能夠裝卸的附件配置有線筐3(第二放置部件)、瀝水板4(第一放置部件)、瀝水籃5、6(第一放置部件)和板7(第一放置部件)。
參照圖2至圖4,對水槽主體1的結構進行詳細說明。
圖2是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多功能水槽的主要部的示意性俯視圖。圖3是圖2中的a-a剖視圖。圖4是圖2中的b-b剖視圖。
如圖2所示,水槽部1a被形成在俯視矩形的區域上,在紙面內側形成有俯視大致矩形狀的水槽部底面1a。俯視時的水槽部1a的長度方向為圖示的橫向。
如圖3所示,水槽部底面1a為了排水而緩緩地傾斜,在最下部形成有借助管道與下水管連接的排水口1e。排出口1e被跨越配置在水槽部底面1a和后述的輔助水槽部1b的輔助水槽部底面1f上。
如圖1所示,在排水口1e上能夠裝卸地配置有排水口蓋1j,該排水口蓋1j從上方覆蓋水槽部1a側的排水口1e,并使排水口1e在輔助水槽部1b側開口。在以下的圖中適當省略排水口蓋1j的圖示。
下面,將水槽部1a的俯視時的長度方向稱作x方向,將寬度方向稱作y方向,將深度方向(鉛直方向)稱作z方向,有時使用這些方向對洗滌臺100的各部的相對位置、姿勢進行說明。在本實施方式中,x方向為從洗滌臺100的左側朝向右側的方向或者其反方向。y方向為從洗滌臺100的前側朝向后側的方向或者其反方向。在此,左側、右側對應于使用者站在洗滌臺100的前側觀察后側的姿勢時的使用者的左側、右側。
從水槽部底面1a的外緣部立起有水槽部側面1b。如圖2所示,在本實施例中,水槽部1a的y方向上的側面中相當于后側(圖示上側)的水槽部側面1b的部位向外側膨出而形成輔助水槽部1b。
因此,在本實施方式中,水槽部側面1b由在x方向上相對置的兩部位的側面(水槽左右側壁部)和水槽部底面1a的y方向上的前側(圖2的下側)的側面(水槽前側壁部)這三個側面構成。
但是,在輔助水槽部1b可以更小的情況下,也可以殘留水槽部底面1a的y方向上的后側(圖2的上側)的水槽部側面1b的一部分,從該水槽部側面1b的中間部膨出輔助水槽部1b。
在各水槽部側面1b上,在距離平板部1c的深度為固定值的位置,形成有作為沿水平面排列的臺階狀部的前側導軌部(水槽前側平面部)1c及橫側導軌部1d。比前側導軌部1c及橫側導軌部1d更靠上方的水槽部側面1b具有與下方側的水槽部側面1b幾乎同樣的傾斜,并從前側導軌部1c及橫側導軌部1d的外緣部向上方延伸。
前側導軌部1c在y方向上的前側的水槽部側面1b中被形成為沿x方向延伸。
橫側導軌部1d在x方向上彼此相對置的各水槽部側面1b中被形成為沿y方向延伸。
前側導軌部1c、橫側導軌部1d為能夠卡止圖1所示的瀝水板4、瀝水籃5的端部的水槽部1a中的卡止部。
輔助水槽部1b的俯視形狀并不特別限定,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2所示,作為一例,俯視時為朝向外側縮窄的等腰梯形狀。
輔助水槽部1b的內周面具備輔助水槽部底面1f、輔助水槽部橫側面1g及輔助水槽部后側面1h。
輔助水槽部底面1f從y方向上的后側的水槽部底面1a的外緣部向后側伸出,為俯視等腰梯形狀。如圖3所示,輔助水槽部底面1f被形成在比水槽部底面1a更低的位置上,并與排水口1e連通。
輔助水槽部橫側面1g從輔助水槽部底面1f的構成梯形的腿部的外緣部分別向上方延伸。
輔助水槽部后側面1h從輔助水槽部底面1f的構成梯形的上底部的外緣部向上方延伸。
在俯視時的輔助水槽部1b的x方向的兩端部,具備從輔助水槽部橫側面1g的上端部沿x方向延伸的后側平板部1m。后側平板部1m與xy平面大致平行(包括平行的情況)。后側平板部1m也可以為了瀝水而相對于xy平面稍微傾斜。后側平板部1m的高度比平板部1c稍低。
水槽主體1中的水槽部1a、輔助水槽部1b及平板部1c通過對適當的金屬板例如不銹鋼板進行沖壓加工而形成。
如圖2所示,分隔部件2被配置在水槽部1a與輔助水槽部1b的分界部,并沿x方向延伸。分隔部件2的x方向上的兩端部被分別固定在輔助水槽部橫側面1g上。因此,俯視時,分隔部件2被配置成堵塞輔助水槽部1b的朝向水槽部1a的開口。換言之,分隔部件2被架設在輔助水槽部1b兩側的輔助水槽部橫側面1g之間。分隔部件2被配置成與水槽部底面1a的y方向上的前側的側面大致平行。
如圖3及圖4所示,分隔部件2的上部位于比平板部1c低且與后側平板部1m大致相同的高度,分隔部件2的下部位于比前側導軌部1c及橫側導軌部1d稍低的高度。
如圖4所示,當沿從水槽部1a朝向輔助水槽部1b的方向觀察時,在分隔部件2中貫通有沿x方向延伸的大致矩形狀的開口部2t。因此,分隔部件2在開口部2t的上側及下側具備沿x方向延伸的兩個棒狀部。
如圖1所示,被配置在水槽部1a的上側或水槽部1a的內部的瀝水板4及瀝水籃5、6具有作為位于輔助水槽部1b側的端部的后側卡止部4a、5a、6a。分隔部件2能夠支撐瀝水板4、瀝水籃5、6的后側卡止部4a、5a、6a。分隔部件2同樣也能夠支撐圖1中被配置在平板部1c上的板7的后側卡止部7a。
此外,如圖3所示,分隔部件2能夠支撐作為被配置在輔助水槽部1b內的線筐3的水槽部1a側的端部的前側卡止部3c。
接著,對分隔部件2的詳細結構進行說明。
圖5是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多功能水槽的分隔部件的示意性分解立體圖。圖6是從背面側觀察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多功能水槽的分隔部件的示意性立體圖。圖7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多功能水槽的分隔部件與輔助水槽部的固定結構的示意性剖視圖。
如圖5所示,分隔部件2由連接部2a、2b、上側梁狀部2c及下側梁狀部2d構成。以下,為了簡便,以固定在輔助水槽部橫側面1g上的姿勢為基礎,對分隔部件2的各部結構進行說明。
連接部2a、2b為構成分隔部件2的長度方向(x方向)的兩端部的部件。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于輔助水槽部1b以俯視等腰梯形狀膨出,因此連接部2a、2b被形成為以yz平面為對稱面的彼此面對稱的形狀。以下,對連接部2a、2b所對應的形狀使用共同的附圖標記,并以連接部2a的形狀為例進行說明。
連接部2a具備與輔助水槽部橫側面1g抵接的固定部2a和從固定部2a沿x方向突出的上側支撐部2b及下側支撐部2c。上側支撐部2b從固定部2a的上側、下側支撐部2c從固定部2a的下側,分別沿z方向隔開間隔突出。
如圖6所示,在固定部2a形成有固定部件插入部2u。固定部件插入部2u被形成為與設置于輔助水槽部橫側面1g的后述的固定部件嵌合、卡合的適當形狀。
如圖7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于作為固定銷的固定部件9從輔助水槽部橫側面1g突出,因此固定部件插入部2u由與固定部件9嵌合的孔部構成。例如,在固定部件9為螺絲的情況下,固定部件插入部2u由形成有內螺紋的螺紋孔構成。
連接部2a的主要部例如通過鋅壓鑄件來形成。固定部2a在至少與輔助水槽部橫側面1g抵接的部位具備抵接面部2w。
抵接面部2w為了防止與輔助水槽部橫側面1g之間的電蝕,由具有電絕緣性的適當的樹脂形成。作為抵接面部2w的形成方法,例如可列舉樹脂嵌入。
如圖6所示,作為上側支撐部2b的上表面的卡止面2e由與xy平面平行的平面構成。在上側支撐部2b的下表面側,板狀部2z朝向y方向上的后側突出。板狀部2z沿上側支撐部2b的長度方向延伸。
如圖5所示,從x方向觀察時,上側支撐部2b的突出方向上的前端部以矩形狀形成。在該前端部形成有與后述的上側梁狀部2c的長度方向的端部卡合的卡合突起2d。只要能夠與上側梁狀部2c的長度方向的端部卡合,就并不特別限定卡合突起2d的形狀。在本實施方式中,卡合突起2d為四棱柱狀。
作為下側支撐部2c的上表面的卡止面2y由與xy平面平行的平面構成。
在下側支撐部2c,板狀部2x從下表面側向y方向上的前側突出。板狀部2x沿下側支撐部2c的長度方向延伸。
從x方向觀察時,下側支撐部2c的突出方向上的前端部以矩形狀形成。在該前端部形成有與后述的下側梁狀部2d的長度方向的端部卡合的卡合突起2f。只要能夠與下側梁狀部2d的長度方向的端部卡合,就并不特別限定卡合突起2f的形狀。在本實施方式中,卡合突起2f為四棱柱狀。
上側梁狀部2c具備:梁部主體2h,具有與連接部2a、2b中的各上側支撐部2b的前端部相同形狀的矩形剖面;和板狀部2j,從梁部主體2h的下側的側面向y方向上的后側突出。
梁部主體2h為架設在連接部2a、2b的各上側支撐部2b的前端部彼此之間的梁部件。在梁部主體2h的長度方向的兩端部分別形成有卡合孔2m,該卡合孔2m由用于卡合連接部2a、2b的各卡合突起2d的孔部構成。在本實施方式中,卡合孔2m由與卡合突起2d的外周面嵌合的矩形孔構成。
作為梁部主體2h的上表面的上側卡止面2i在各卡合孔2m分別與卡合突起2d嵌合的狀態下,與上側支撐部2b的卡止面2e排列在同一平面上。
因此,在裝配狀態的分隔部件2的最上表面,由各卡止面2e及上側卡止面2i構成的平面沿x方向延伸,并構成第一導軌部r1(第一卡止部)。
板狀部2j在y方向上具有規定寬度,并沿梁部主體2h的長度方向延伸。在板狀部2j的上表面形成有由與xy平面平行的平面構成的下側卡止面(卡止面)2k。在裝配狀態的分隔部件2中,下側卡止面2k與各板狀部2z的上表面一同由沿x方向延伸的平面構成,并構成比第一導軌部r1稍低的第二導軌部r2(第二卡止部)。
下側梁狀部2d具備:梁部主體2n,具有與連接部2a、2b中的各下側支撐部2c的前端部相同形狀的矩形剖面;和板狀部2q,從梁部主體2n的下側的側面向y方向上的前側突出。
梁部主體2n為架設在連接部2a、2b的各下側支撐部2c的前端部彼此之間的梁部件。在梁部主體2n的長度方向的兩端部分別形成有卡合孔2s,該卡合孔2s由用于卡合連接部2a、2b的各卡合突起2f的孔部構成。在本實施方式中,卡合孔2s由與卡合突起2f的外周面嵌合的矩形孔構成。
作為梁部主體2n的上表面的上側卡止面2p在各卡合孔2m分別與卡合突起2d嵌合的狀態下,與下側支撐部2c的卡止面2y排列在同一平面上。
因此,在裝配狀態的分隔部件2的開口部2t的下側,由各卡止面2y及上側卡止面2p構成的平面沿x方向延伸,并構成第三導軌部r3。
板狀部2q在y方向上具有規定寬度,并沿梁部主體2n的長度方向延伸。在板狀部2q的上表面形成有由與xy平面平行的平面構成的下側卡止面2r。在裝配狀態的分隔部件2中,下側卡止面2r與各卡止面2g一同由沿x方向延伸的平面構成,并構成比第三導軌部r3稍低的第四導軌部r4(第一卡止部)。
分隔部件2通過將連接部2a、2b的各卡合突起2d、2f分別與上側梁狀部2c、下側梁狀部2d的卡合孔2m、2s嵌合而裝配。上側支撐部2b與上側梁狀部2c彼此以及下側支撐部2c與下側梁狀部2d彼此嵌合的方式并不限定于上述方式,例如也可以是通過在上側支撐部及下側支撐部形成凹部,并插入上側梁狀部及下側梁狀部的端部來嵌合的結構,或者也可以是固定部與梁部主體之間的凹凸關系在上側和下側不同的方式。
通過從個輔助水槽部橫側面1g的背側向各固定部2a的固定部件插入部2u插入固定部件9,分隔部件2被固定在各輔助水槽部橫側面1g上。
在分隔部件2被固定在水槽主體1上的狀態下,第一導軌部r1為與后側平板部1m大致相同(包括相同的情況)的高度,并且第四導軌部r4為與前側導軌部1c及橫側導軌部1d大致相同的高度(包括相同的情況)。
分隔部件2及固定部件9的尺寸及材質被設定為具備能承受當適當配置后述的線筐3、瀝水板4、瀝水籃5、6及板7并對它們配置規定的放置物時作用的載荷(稱作規格載荷)的剛性及強度。
下面,對線筐3進行說明。
圖8是表示能夠配置在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多功能水槽中的第二放置部件的結構例的示意性立體圖。
如圖1至圖4所示,線筐3為被配置在輔助水槽部1b的內部的第二放置部件。線筐3被配置為能夠從上方裝卸在輔助水槽部1b的內部。
例如,線筐3為能夠瀝水地放置并收容海綿或刷子等清洗用具、洗滌劑、烹飪用具、瀝水對象物等的收納器具。
只要能夠以與輔助水槽部1b及分隔部件2卡止的方式配置在輔助水槽部1b的內部,就并不特別限定線筐3的形狀。
如圖8所示,作為一例,本實施方式中的線筐3具備第一線材3a、第二線材3b、第三線材3c及第四線材3d。
第一線材3a被形成為具備后側抵接部3a、側面彎曲部3b及前側卡止部3c的閉環狀。
后側抵接部3a是為了與輔助水槽部后側面1h抵接而在zx平面內被彎折成向下側開口的門型的部位。
側面彎曲部3b為從后側抵接部3a的各下端部分別向前側延伸后向上方彎曲的部位。從x方向觀察時,側面彎曲部3b為l字狀。
從x方向觀察時,前側卡止部3c為從各側面彎曲部3b的上端稍微向y方向上的后側彎曲后,返回至比側面彎曲部3b的上端稍微向前側突出的位置的形狀。即,如圖3所示,從x方向觀察時,前側卡止部3c為在后側具備彎曲部的j字狀。前側卡止部3c在y方向上的前側沿x方向以線狀延伸。如圖2所示,從z方向觀察時,前側卡止部3c為在xy平面中向y方向上的后側開口的門型的形狀。
前側卡止部3c為從上側與分隔部件2的第二導軌部r2卡止的卡止部。
后側抵接部3a的上端部和前側卡止部3c被形成在大致相同(包括相同的情況)的高度上。
如圖1所示,可在后側抵接部3a的上端部及前側卡止部3c的直線部分,沿x方向能夠滑動移動地安裝滑動桿8。
滑動桿8通過將線筐3的上部分成兩部分,從而劃分線筐3中的收納區域。
如圖8所示,第二線材3b被形成為俯視矩形的閉環狀。第二線材3b在z方向上的第一線材3a的中間部,以夾持在側面彎曲部3b與后側抵接部3a之間的方式被固定在第一線材3a上。俯視時,第二線材3b構成限制線筐3的內部收納范圍的外框。
第三線材3c被形成為俯視等腰梯形狀的閉環狀。第三線材3c交叉在第一線材3a的側面彎曲部3b中沿y方向延伸的各線材部上,并在交叉部與側面彎曲部3b固定。
第三線材3c通過縮小線筐3的下端部中的y方向的間隙,來構成從上方放置比第三線材3c的y方向的寬度更寬的放置物的底部。
在第三線材3c中,作為構成梯形的腿部的x方向的兩端部的橫側抵接部3d,被形成在能夠從內側與輔助水槽部1b的各輔助水槽部橫側面1g抵接的位置及角度上。
第四線材3d被形成為沿x方向延伸的直線狀。第四線材3d被搭在第一線材3a的后側抵接部3a的下端部及側面彎曲部3b的y方向上的后側的端部所連接的各角部的內側,并與該角部固定。
這種結構的線筐3能夠通過金屬制或樹脂制的線材來形成。
如圖2所示,線筐3通過從輔助水槽部1b的上方落入的方式插入,從而被配置在輔助水槽部1b的內側。
此時,如圖3所示,后側抵接部3a與輔助水槽部后側面1h抵接。前側卡止部3c從上方與分隔部件2的第二導軌部r2卡止。
如圖2所示,各橫側抵接部3d與輔助水槽部橫側面1g抵接。
根據這種配置,通過向上方拉升配置在輔助水槽部1b中的線筐3而取出到輔助水槽部1b的外部。
如圖1所示,瀝水板4及瀝水籃5為被配置在水槽部1a的內部的第一放置部件的例子。瀝水板4及瀝水籃5從上方分別被能夠裝卸地配置在水槽部1a的內部。
瀝水板4為例如能夠瀝水地放置清洗對象物、烹飪材料、烹飪器具、餐具等的放置板。
瀝水板4具備例如在外周部經卷邊彎曲而成的不銹鋼板中貫通有多個瀝水孔4c的結構。瀝水板4為在y方向上長的矩形狀。
如圖3中用雙點劃線表示的那樣,瀝水板4沿y方向橫貫配置在水槽部1a的內側,使得y方向的兩端部的前側卡止部4b、后側卡止部4a分別從上方與水槽部1a的前側導軌部1c和分隔部件2的第四導軌部r4卡止。
通過使瀝水板4在前側導軌部1c及第四導軌部r4上滑動,從而能夠沿x方向移動。
如圖1所示,瀝水籃5為能夠瀝水地放置并收容清洗對象物、烹飪材料、烹飪器具、餐具等的收納器具。
瀝水籃5為例如組合不銹鋼線材而形成的籃狀部件,在y方向的兩端部具備從上方與分隔部件2的第四導軌部r4卡止的后側卡止部5a和與水槽部1a的前側導軌部1c卡止的未圖示的前側卡止部。
瀝水籃5的籃主體在水槽部1a中被配置在比前側導軌部1c更靠下側。瀝水籃5沿y方向橫貫配置在水槽部1a的內側。
與瀝水板4同樣,通過使瀝水籃5在前側導軌部1c及第四導軌部r4上滑動,從而能夠沿x方向移動。
瀝水籃6為被配置在水槽部1a的內部的第一放置部件的例子。瀝水籃6被配置在從水槽部1a的上端部至橫側導軌部1d及前側導軌部1c之間,除此以外,具備與瀝水籃5同樣的結構。
瀝水籃6在上端部的y方向的兩側分別具備與分隔部件2的第一導軌部r1卡止的后側卡止部6a和與水槽部1a的外緣部的平板部1c卡止的前側卡止部6b。
瀝水籃6從水槽部1a的上方被能夠裝卸地配置在水槽部1a的內部。瀝水籃6沿y方向橫貫配置在水槽部1a的內側。
板7為被配置在水槽部1a上部的第一放置部件的例子。
板7為例如放置清洗對象物、烹飪材料、烹飪器具、餐具等的放置板。與瀝水板4同樣,可以在板7中設置瀝水孔,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沖壓加工而形成有瀝水用的多個槽部7c。
板7為在y方向上長的矩形狀,如圖3中用雙點劃線表示的那樣,y方向的兩端部分別從上方被卡止配置在與水槽部1a的前側的外緣部相連的平板部1c和分隔部件2的第一導軌部r1上。板7沿y方向橫罐配置在水槽部1a的內側。
通過使板7在平板部1c及第一導軌部r1上滑動,從而能夠沿x方向移動。
根據這種結構的洗滌臺100,被配置在水槽部1a與輔助水槽部1b的分界部的分隔部件2具備:第二導軌部r2,用于卡止線筐3等的第二放置部件;和第一導軌部r1及第四導軌部r4,用于卡止瀝水板4、瀝水籃5、6及板7等的第一放置部件。
因此,不需要使第一放置部件和第二放置部件相互卡止或相互支撐。因此,能夠按照需要獨立配置、拆除或更換第一放置部件和第二放置部件。
分隔部件2在z方向的不同高度上具有上側梁狀部2c和下側梁狀部2d,并且在該上側梁狀部2c和下側梁狀部2d具備能夠放置第一放置部件的第一導軌部r1和第四導軌部r4。因此,由于能夠以變更配置高度的方式配置多個第一放置部件,容易進行利用第一放置部件的各種操作,能實現多功能的使用方法。
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作為第二放置部件,只例示了與分隔部件2的第二導軌部r2卡止的線筐3,但也可以將分隔部件2的第三導軌部r3用作第二卡止部。在該情況下,分隔部件2能夠以變更高度的方式配置多個第二配置部件。
此外,由于洗滌臺100具有分隔部件2,因此第二放置部件無需支撐第一放置部件或使第一放置部件滑動。因此,只需具備有關第二放置部件放置并收容放置物的功能的結構和將第二放置部件卡止在分隔部件2上的結構即可,從而第二放置部件的結構被簡化。
特別是,在水槽部1a中能夠在z方向上兩處以上的位置處配置第一放置部件的情況下,當第一放置部件的卡止部形成于第二放置部件時,也有必要在第二卡止部件上在z方向上兩處以上的位置設置卡止部。此外,有必要將第二放置部件配置至比最下部的卡止部更下側。但是,根據本實施方式,無需對第二放置部件限制這種形狀。
另外,由于第二放置部件無需支撐除第二放置部件的放置物以外的部件的負載,因此與支撐第一放置部件的情況相比較,能夠為輕量且低強度的結構。例如,作為第二放置部件,也可以如線筐3那樣由低剛性的線材形成的籃狀部件。此外,作為第二放置部件,也容易采用如線筐3那樣在輔助水槽部1b的輔助水槽部底面1f上未具有支撐腿的結構。
根據本實施方式的洗滌臺100,由于具有分隔部件2,因此能降低配置在輔助水槽部1b中的線筐3等的第二放置部件的結構限制。
此外,根據洗滌臺100,由于能夠在輔助水槽部1b配置不會卡止或支撐第一放置部件的第二放置部件,或省略第二放置部件的配置,因此能夠以更多功能使用輔助水槽部。
[第一變形例]
接著,對本實施方式的變形例(第一變形例)的多功能水槽進行說明。
圖9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第一變形例)的多功能水槽的分隔部件的剖面結構的示意性剖面圖。
如圖9所示,本變形例的洗滌臺101(多功能水槽)代替上述第一實施方式的分隔部件2具備分隔部件12。
下面,以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不同的點為中心進行說明。
如圖9所示,本變形例中的分隔部件12代替上述第一實施方式中的上側梁狀部2c、下側梁狀部2d具備上側梁狀部12c、下側梁狀部12d。
如圖9所示,上側梁狀部12c、下側梁狀部12d由空心材構成,在梁部主體2h、2n的中心部分別形成有沿長度方向貫通的貫通孔。構成各貫通孔的內周面12m、12s的剖面形狀為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中的卡合孔2m、2s的開口形狀相同的矩形狀。
因此,通過在上側梁狀部12c、下側梁狀部12d的長度方向的兩端部中的內周面12m、12s分別插入嵌合連接部2a、2b的卡合突起2d,能夠裝配具有與分隔部件2同樣的外形的分隔部件12。
上側梁狀部12c、下側梁狀部12d的材質可采用能夠形成空心材的適當材質。例如,作為上側梁狀部12c、下側梁狀部12d的材質,使用不銹鋼空心材,則與由相同外形的鋅壓鑄件形成的情況相比較,能夠進一步加大彎曲剛性。
根據本實施例的洗滌臺101,由于僅分隔部件12的上側梁狀部12c、下側梁狀部12d的材質及制法與分隔部件2不同,因此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同樣,能降低配置在輔助水槽部中的部件的結構限制,從而能夠以更多功能使用輔助水槽部。
[第二實施方式]
接著,對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多功能水槽進行說明。
圖10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多功能水槽的主要部的結構的示意性立體圖。圖11是圖10中的d-d剖視圖。圖12是圖10中的e-e剖視圖。圖13是圖12中的f向視圖。
如圖1及圖10所示,本實施方式的洗滌臺102(多功能水槽)代替上述第一實施方式的分隔部件2及水槽主體1,具備分隔部件22及水槽主體21。
下面,以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不同的點為中心進行說明。
分隔部件22的主要部通過使用沖壓成型模對板金部件進行沖壓成型來制造。分隔部件22的至少從y方向上的前側觀察的外形被形成為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的分隔部件2大致同樣。
雖然分隔部件22無法分割,但與分隔部件2的上側梁狀部2c、下側梁狀部2d及連接部2a、2b對應地,分別具備上側梁狀部22c、下側梁狀部22d及連接部22a、22b。
如圖11所示,為了在分隔部件22中形成開口部2t、上側梁狀部22c及下側梁狀部22d的形狀,對平板進行拉伸加工。
在開口部2t的外周部,在與上側梁狀部22c及下側梁狀部22d并行的范圍內形成有沿zx平面平行的前面部22b。但是,前面部22b在連接部22a、22b的區域朝向y方向上的后側彎曲。
在zx平面的剖面中,在開口部2t的上側,與xy平面平行的平面狀的外周壁上側拉伸部22c及開口部上側拉伸部22j從前面部22b朝向y方向上的后側延伸。
外周部上側拉伸部22c的上表面為與xy平面平行的上側卡止面22i,構成第一導軌部r1。
開口部上側拉伸部22j的上表面為與xy平面平行的下側卡止面22k,構成第二導軌部r2。
通過具有這種剖面形狀的拉伸部的結構,形成上側梁狀部22c。
在開口部2t的下側,與xy平面平行的平面狀的開口部下側拉伸部22d從前面部22b朝向y方向上的后側延伸。在開口部下側拉伸部22d的下方形成有從前面部22b向y方向上的前側突出的凸拉伸部22e。
凸拉伸部22e的下端部為朝向y方向上的后側比前面部22b向更后側延伸的外周部下側拉伸部22g。
開口部下側拉伸部22d的上表面為與xy平面平行的上側卡止面22p,構成第三導軌部r3。
凸拉伸部22e的上表面為與xy平面平行的下側卡止面22r,構成第四導軌部r4。
通過具有這種剖面形狀的拉伸部的結構,形成下側梁狀部22d。
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中的連接部2a、2b同樣,連接部22a、22b被形成為以yz平面為對稱面的彼此面對稱的形狀。以下,對連接部22a、22b所對應的形狀使用共同的附圖標記,并以連接部22a的形狀為例進行說明。
如圖12及圖13所示,連接部22a在分隔部件22的長度方向的端部具備樹脂制的固定部22a,該固定部22a被樹脂嵌入到夾持在外周部上側拉伸部22c與外周部下側拉伸部22g之間的區域。
固定部22a具備固定部件插入孔22v、固定部件卡合槽22u及插入開口部22y。
固定部件插入孔22v在固定部22a中為在抵接面部2w的背面側被形成為在z方向上長的大致橢圓狀的孔部。但是,在固定部件插入孔22v的上端側的內周面,平板部22x沿抵接面部2w向內側延伸。因此,固定部件插入孔22v的內側僅在除平板部22x以外的區域貫通至抵接面部2w。
此外,在固定部件插入孔22v的下端部,與前面部22b相反的一側形成有開放固定部件插入孔22v的插入開口部22y。
在平板部22x的厚度方向上貫通有u字狀的固定部件卡合槽22u,該固定部件卡合槽22u沿在固定部件插入孔22v的長度方向(z方向)上延伸的中心線向下側開口。
固定部件插入孔22v中的寬度方向的寬度比后述的固定部件29的防脫部29b的外形更寬。
插入開口部22y中的z方向的寬度比后述的固定部件29的防脫部29b的外形更寬。
固定部件卡合槽22u中的寬度方向的寬度為可與后述的固定部件29的卡合銷29a能夠裝卸地嵌合的寬度。
作為固定部22a的材料,可使用具有電絕緣性和耐規格負載的強度的合適的樹脂。
上述第一實施方式中的水槽主體1為在固定分隔部件2之后無法容易拆卸、再安裝或更換分隔部件2的結構。與此相對,圖10所示的本實施方式的水槽主體21僅在能夠裝卸地固定分隔部件2這一點與水槽主體1不同。因此,水槽主體21除圖10中未圖示的與連接部22a、22b的固定結構之外,具備與水槽主體1相同的結構。
水槽主體21中的與連接部22a、22b的固定結構均相同,因此以與連結部22a的固定結構為例進行說明。
如圖12及圖13所示,水槽主體21代替上述第一實施方式中的水槽主體1的固定部件9,具備固定部件29。
固定部件29具備:卡合銷29a,從輔助水槽部橫側面1g朝向輔助水槽部1b的內側突出設置;和防脫部29b,被配置在卡合銷29a中的突出方向的前端部。
在本實施方式中,卡合銷29a為具有能夠與分隔部件22的固定部22a的固定部件卡合槽22u卡合的外徑的圓柱部件。
卡合銷29a的從輔助水槽部橫側面1g的突出高度比固定部22a的平板部22x的厚度稍高。
從卡合銷29a的軸向觀察時,防脫部29b為以同心圓狀配置的圓板。防脫部29b的外徑比卡合銷29a的外徑更大,且比固定部22a的固定部件插入孔22v的寬度及插入開口部22y的開口寬度更小。
因此,如圖13中用雙點劃線表示的那樣,防脫部29b能夠通過插入開口部22y,插通到固定部件插入孔22v的下端部。進一步,防脫部29b在固定部件插入孔22v內能夠沿z方向移動。
根據這種結構的分隔部件22及水槽主體21,將分隔部件22插入到水槽部1a內,并以插入開口部22y為與固定部件29的配置高度大致相同的高度的方式支撐之后,使分隔部件22向y方向上的后側移動。由此,能夠將各固定部件29插入到插入開口部22y內。進一步,當從該狀態將分隔部件22向下側移動時,固定部件29的卡合銷29a卡合到固定部件卡合槽22u的上端部。由此,分隔部件22相對于固定部件29的位置被固定。此時,固定部22a的抵接面部2w處于與輔助水槽部橫側面1g抵接的位置關系。
在拆卸分隔部件22時,按相反的順序進行上述安裝操作即可。
由于水槽主體21具有這種固定結構,因此使用者能夠容易裝卸分隔部件22。例如,使用者能夠卸下分隔部件22并將整個水槽部1a及輔助水槽部1b用作一個水槽。由此,使用者能夠以更多功能使用洗滌臺102。
此外,由于容易裝卸分隔部件22,因此容易進行分隔部件22的更換。另外,當拆卸分隔部件22時,容易進行水槽部1a、輔助水槽部1b及分隔部件22的清掃。
由于分隔部件22的主要部通過沖壓成型來形成,因此作為分隔部件22的材質,能夠利用不可壓鑄的不銹鋼等的高剛性的鐵系合金。由于通過沖壓成型制造分隔部件22,因此能降低分隔部件22的制造成本。
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同樣,分隔部件22具備第一導軌部r1、第二導軌部r2、第三導軌部r3及第四導軌部r4。因此,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相同,可通過這些導軌部,能夠滑動移動地卡止線筐3、瀝水板4、瀝水籃5、6及板7等。
根據本實施方式的洗滌臺102,由于僅分隔部件22的制造工序、局部的外形及固定方法與分隔部件2不同,因此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同樣,能降低配置在輔助水槽部中的部件的結構限制,能夠以更多功能使用輔助水槽部。
[第三實施方式]
接著,對本發明的第三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多功能水槽進行說明。
圖14是本發明的第三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多功能水槽的主要部的結構的示意性立體圖。圖15是本發明的第三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多功能水槽的分隔部件的示意性立體圖。圖16是圖15中的g-g剖視圖。
如圖14所示的主要部的結構那樣,本實施方式的洗滌臺103(多功能水槽)代替上述第二實施方式的分隔部件22具備分割部件32。
下面,以與上述第二實施方式不同的點為中心進行說明。
相對于上述第二實施方式的分隔部件22通過沖壓成型和樹脂嵌入來制造,分隔部件32的不同點在于通過板的彎曲加工來制造。因此,分隔部件32的形狀為平板部經組合而成的形狀,在這一點與分隔部件22不同。
此外,本實施方式中的分隔部件32由與輔助水槽部橫側面1g相同的金屬材料形成,以便即使與輔助水槽部橫側面1g直接抵接也不產生電蝕。
如圖15所示,與分隔部件22的上側梁狀部22c、下側梁狀部22d及連接部22a、22b對應地,分隔部件32分別具備上側梁狀部32c、下側梁狀部32d及連接部32a、32b。
為了在分隔部件32中形成開口部32t、上側梁狀部32c及下側梁狀部32d的形狀,進行平板的彎曲加工。
從y方向觀察時,開口部32t在前面部32b的中心部被形成為在x方向上長的矩形狀。前面部32b為沿x方向延伸且與zx平面平行的平板部。開口部32t的大小與上述第二實施方式中的開口部2t大致相同。
如圖16所示,在zx平面的剖面中,在開口部32t的上側,外周部上側彎曲部32c及開口部上側彎曲部32j從前面部32b朝向y方向上的后側延伸。
外周部上側彎曲部32c在y方向的中途被臺階狀地彎曲,從前面部32b側按順序形成有上側卡止面32i和下側卡止面32k。上側卡止面32i和下側卡止面32k均為與xy平面平行的平面部。下側卡止面32k被形成在比上側卡止面32i稍低的位置上。下側卡止面32k的y方向上的后側的端部被封邊加工以不會露出鋒利的邊緣部。
在外周部上側彎曲部32c中,上側卡止面32i、下側卡止面32k分別構成第一導軌部r1、第二導軌部r2。
開口部上側彎曲部32j為用于加強開口部32t的上側的內緣部的彎曲部。開口部上側彎曲部32j的y方向上的后側的端部被封邊加工。
通過具有這種剖面形狀的彎曲部的結構,形成上側梁狀部32c。
在開口部32t的下側,開口部下側彎曲部32d從前面部32b朝向y方向上的后側延伸。開口部下側彎曲部32d為用于加強開口部32t的下側的內緣部的彎曲部。開口部下側彎曲部32d的y方向上的后側端部被封邊加工。
在開口部下側彎曲部32d的下方,向y方向上的前側伸出后向后側折回的大致j字狀剖面的彎折部32e從前面部32b沿y方向延伸。
彎折部32e的下端部為朝向y方向上的后側比前面部32b更向后側延伸的外周部下側彎曲部32g。外周部下側彎曲部32g的y方向上的后側的端部被封邊加工。
開口部下側彎曲部32d的上表面為沿x方向延伸的上側卡止面32p,構成第三導軌部r3。
彎折部32e的上表面為與xy平面平行的下側卡止面32r,構成第四導軌部r4。
通過具有這種剖面形狀的彎曲結構,形成下側梁狀部32d。
與上述第二實施方式中的連接部22a、22b同樣,連接部32a、32b被形成為以yz平面為對稱面的彼此面對稱的形狀。以下,對連接部32a、32b所對應的形狀使用共同的附圖標記,并以連接部32b的形狀為例進行說明。
如圖15所示,連接部32b在前面部32b的x方向上的右側(圖15所示的圖示右下側)的端部,具備朝向y方向上的后側且x方向上的中央側彎折的固定部32a。固定部32a的彎曲角度與輔助水槽部橫側面1g相對于zx平面的傾斜角度一致。
與上述第二實施方式中的固定部22a的固定部件卡合槽22u及插入開口部22y對應地,固定部32a分別具備固定部件插入孔32v、固定部件卡合槽32u及插入開口部32y。
固定部件插入孔32v、固定部件卡合槽32u及插入開口部32y構成沿固定部32a的厚度方向貫通的貫通孔。
固定部件插入孔32v、固定部件卡合槽32u及插入開口部32y的形狀與在上述第二實施方式中從抵接面部2w側觀察固定部件卡合槽22u及插入開口部22y時的各開口形狀相同。
固定部32a的板厚與上述第二實施方式中的固定部22a的平板部22x相同。
但是,在為了確保分隔部件32所需的剛性而不能使固定部32a的板厚與平板部22x的板厚一致的情況下,變更固定部件29的卡合銷29a的長度以能夠在防脫部29b與輔助水槽部橫側面1g之間插入固定部32a即可。
根據這種結構的分隔部件32,與上述第二實施方式中的分隔部件22同樣,能夠對水槽主體21裝卸分隔部件32。
由于分隔部件32通過彎曲加工來形成,因此能夠使用例如不銹鋼板等廉價制造。
與上述第二實施方式同樣,分隔部件32具備第一導軌部r1、第二導軌部r2、第三導軌部r3及第四導軌部r4。因此,與上述第二實施方式同樣,可通過這些導軌部,能夠滑動移動地卡止線筐3、瀝水板4、瀝水籃5、6及板7等。
根據本實施方式的洗滌臺103,由于僅分隔部件32的制造工序及外形的局部與分隔部件22不同,因此與上述第二實施方式同樣,能降低配置在輔助水槽部中的部件的結構限制,能夠以更多功能使用輔助水槽部。
[第二變形例]
接著,對本實施方式的變形例(第二變形例)的多功能水槽進行說明。
圖17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三實施方式的變形例(第二變形例)的多功能水槽的分隔部件的剖面結構的示意性立體局部剖視圖。圖18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三實施方式的變形例(第二變形例)的多功能水槽的分隔部件的卡合部的結構的立體圖。
如圖17所示,本變形例的洗滌臺104(多功能水槽)代替上述第三實施方式的分隔部件32具備分隔部件42。
下面,以與上述第三實施方式不同的點為中心進行說明。
如圖17所示,本變形例中的分隔部件42為具備金屬部42e和樹脂部42f的復合部件。
金屬部42e具有消除了上述第三實施方式中的分隔部件32的各固定部32a的、封邊彎曲的部位的形狀。即,金屬部42e代替上述第三實施方式中的外周部上側彎曲部32c、開口部上側彎曲部32j、開口部下側彎曲部32d及外周部下側彎曲部32g,具備去除各自的封邊加工部并沖裁加工的邊緣部露出到端部的外周部上側彎曲部42c、開口部上側彎曲部42j、開口部下側彎曲部42d、彎折部42e及外周部下側彎曲部42g。
金屬部42e的金屬材料只要能進行彎曲加工即可,不特別限定。
如圖17及圖18所示,樹脂部42f為覆蓋金屬部42e中的y方向上的后側和在上述第三實施方式中經封邊加工的部位,并且在金屬部42e的x方向上的兩端部形成有連接部42a、42b的結構部分。
如圖17所示,樹脂部42f大致均勻地覆蓋金屬部42e中的y方向上的后側,從而增加金屬部42e的形狀的厚度。因此,代替上述第三實施方式的上側梁狀部32c、下側梁狀部32d,分別形成有具有由金屬部42e和樹脂部42f形成的復合結構的上側梁狀部42c、下側梁狀部42d。
可根據樹脂部42f的彎曲彈性率及層厚,將上側梁狀部42c、下側梁狀部42d的彎曲剛性調整為適當的彎曲剛性。
此外,樹脂部42f被層壓為在上述第三實施方式中被封邊加工的部位處覆蓋邊緣部。因此,分隔部件42的邊緣部被樹脂部42f完全覆蓋。
如圖18所示,由樹脂部42f形成的連接部42a、42b分別具備作為形成在與上述第三實施方式中的固定部32a同樣的位置上的平板部的固定部42a。
在固定部42a形成有與上述第二實施方式同樣的固定部件卡合槽22u、固定部件插入孔22v及插入開口部22y。
因此,與上述第二實施方式相同,分隔部件42通過固定部42a被能夠裝卸地固定在水槽主體21上。
根據這種結構,在分隔部件42的金屬部42e上,在外周部上側彎曲部32c、彎折部42e,形成有與上述第三實施方式相同的上側卡止面32i、下側卡止面32r。上側卡止面32i、下側卡止面32r分別構成第一導軌部r1、第四導軌部r4。
在分隔部件42的樹脂部42f上,在覆蓋外周部上側彎曲部42c、開口部下側彎曲部42d的上側的部分形成有上側卡止面42i、42p。上側卡止面42i、42p分別構成第二導軌部r2、第三導軌部r3。
這種結構的分隔部件42通過利用樹脂嵌入在金屬部42e上形成樹脂部42f來制造。
分隔部件42在通過彎曲加工形成具有比分隔部件32更簡單的形狀的金屬部42e之后,以覆蓋邊緣部的方式使樹脂部42f復合來制造。因此,分隔部件42與上述第三實施方式中的分隔部件32相比較,能夠更廉價地制造金屬部42e,因此能降低零件成本。
由于固定部42a由樹脂部42f構成,因此即使利用與水槽主體21的金屬材料不同的金屬來形成金屬部42e也能防止電蝕。
與上述第三實施方式同樣,分隔部件42具備第一導軌部r1、第二導軌部r2、第三導軌部r3及第四導軌部r4。因此,與上述第三實施方式同樣,可通過這些導軌部,能夠滑動移動地卡止線筐3、瀝水板4、瀝水籃5、6及板7等。
此時,由金屬部42e形成與用于卡止線筐3的第二導軌部r2相比要求更高的耐負載、耐滑動性的第一導軌部r1、第四導軌部r4,因此與這些導軌部為樹脂制的情況相比能提高耐久性。
根據本變形例的洗滌臺104,由于僅分隔部件42的制造工藝及外形的一部分與分隔部件32不同,因此與上述第三實施方式同樣,能降低配置在輔助水槽部中的部件的結構限制,能夠以更多功能使用輔助水槽部。
[第三變形例]
接著,對在本實施方式的變形例(第三變形例)的多功能水槽中所使用的分隔部件進行說明。
圖19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三實施方式的變形例(第三變形例)的多功能水槽的分隔部件的示意性立體圖。
圖19所示的本變形例的分隔部件32e能夠代替上述第三實施方式中的分隔部件42用于洗滌臺103。
下面,以與上述第三實施方式不同的點為中心進行說明。
如圖19所示,本變形例中的分隔部件32e通過消除上述第三實施方式的分隔部件32的開口部32t及來自開口部32t的各彎曲部而構成。
即,在分隔部件32e中,從y方向觀察時矩形狀的前面部32b的上端部連接有與上述第三實施方式同樣的外周部上側彎曲部32c。在前面部32b的下端部連接有與上述第三實施方式同樣的彎折部32e。
在前面部32b的x方向的兩端部分別連接有構成與上述第三實施方式同樣的連接部32a、32b的固定部32a。
根據這種結構,分隔部件32e形成有與上述第三實施方式同樣的上側卡止面32i、下側卡止面32k及下側卡止面32r。上側卡止面32i、下側卡止面32k及下側卡止面32r分別構成第一導軌部r1、第二導軌部r2及第四導軌部r4。
與上述第三實施方式同樣,通過與水槽主體21相同的金屬材料經彎曲加工而制造這種結構的分隔部件32e。
由于在變形例中,在前面部32b未形成開口部32t,因此與具有開口部32t的情況相比能提高彎曲剛性。
當卡止第一放置部件及第二放置部件時,在不使用開口部32t的結構的情況下,分隔部件32e能代替分隔部件32用于洗滌臺103中。
例如,在第一放置部件放置輕負載的放置物的情況下,在洗滌臺103中安裝分隔部件32,在第一放置部件放置更高負載的放置物的情況下,能夠將分隔部件32更換為分隔部件32e來使用。
與上述第三實施方式同樣,分隔部件32e具備第一導軌部r1、第二導軌部r2及第四導軌部r4。因此,與上述第三實施方式同樣,可通過這些導軌部,能夠滑動移動地卡止線筐3、瀝水板4、瀝水籃5、6及板7等。
根據安裝有本變形例的分隔部件32e的洗滌臺103,與上述第三實施方式同樣,能降低配置在輔助水槽部中的部件的結構限制,能夠以更多功能使用輔助水槽部。
[第四實施方式]
接著,對本發明的第四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多功能水槽進行說明。
圖20是表示本發明的第四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多功能水槽的主要部的結構的示意性立體圖。圖21是圖20中的h-h剖視圖。圖22是表示本發明的第四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多功能水槽的主要部的結構的示意性俯視圖。圖23是表示本發明的第四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多功能水槽的分隔部件與輔助水槽部之間的固定結構的示意性剖視圖。圖24是本發明的第四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多功能水槽的分隔部件的示意性立體圖。圖25是圖24中的i-i剖視圖。
如圖20所示的主要部的結構那樣,本實施方式的洗滌臺105(多功能水槽)代替上述第一實施方式的水槽主體1、分隔部件22,具備水槽主體51、分隔部件52。
下面,以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不同的點為中心進行說明。
如圖21所示,水槽主體51代替上述第一實施方式中的水槽主體1的水槽部1a、輔助水槽部1b、固定部件9,具備水槽部51a、輔助水槽部51b、固定部件59e、59f。
如圖22所示,水槽部51a與水槽部1a的不同點在于,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中的水槽部1a同樣的水槽部側面1b從y方向的后側也沿x方向延伸。
水槽部51a中的水槽部側面1b在x方向的兩端部具有從y方向的后側也沿x方向延伸的后側水槽部側面1i。
在后側水槽部側面1i,在距離平板部1c的深度為規定值的位置上,形成有作為沿水平面排列的臺階狀部的后側導軌部1k。z方向上的后側導軌部1k的位置與前側導軌部1c及橫側導軌部1d相同。
如圖21所示,比后側導軌部1k更上方的后側水槽部側面1i具有與下方測的后側水槽部側面1i幾乎同樣的傾斜,并從后側導軌部1k的外緣部向上方延伸。
后側導軌部1k在后側水槽部側面1i上被形成為沿x方向延伸。
水槽部51a的后側水槽部側面1i向外側膨出而形成輔助水槽部51b。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的輔助水槽部1b不同點在于,輔助水槽部51b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的輔助水槽部1b相比y方向的寬度狹窄,以及在輔助水槽部橫側面1g及輔助水槽部后側面1h形成有導軌部51c。
導軌部51c的z方向上的位置與各后側導軌部1k相同。導軌部51c在與水槽部51a的連接部處被光滑地連接到后側導軌部1k。
如圖21所示,比導軌部51c更上方的輔助水槽部后側面1h具有與下方側的輔助水槽部后側面1h幾乎同樣的傾斜,并從導軌部51c的外緣部向上方延伸。雖然未特別圖示,但本實施方式中的有關輔助水槽部橫側面1g的導軌部51c的位置關系也同樣。
輔助水槽部51b的上端部被連接于從水槽部51a的后側水槽部側面1i的上端部向y方向上的后側延伸的后側平板部1m。
后側平板部1m相對于xy平面大致平行(包括平行的情況)。后側平板部1m也可以相對于xy平面稍微傾斜以便瀝水。后側平板部1m的高度比平板部1c稍低。
固定部件59e、59f可以具有不同的形狀,在本實施方式中,作為一例,具有彼此相同的形狀。固定部件59e、59f在輔助水槽部51b中的配置位置不同。
如圖21所示,固定部件59e在輔助水槽部橫側面1g的上端部,向輔助水槽部51b的內側突出設置。
固定部件59f在由導軌部51c分隔的輔助水槽部橫側面1g的下側部分的上端部,向輔助水槽部51b的內側突出設置。
從z方向觀察的固定部件59e、59f的配置均為后側水槽部側面1i與輔助水槽部橫側面1g的連接部附近。
雖然未特別圖示,但在y方向上相對置的部位的輔助水槽部橫側面1g,在關于yz平面面對稱的位置上也分別設置有固定部件59e、59f。
如圖23所示,固定部件59e、59f分別具備與上述第二實施方式同樣的卡合銷29a和被配置在卡合銷29a中的突出方向的前端部上的防脫部59b。在本實施方式中,卡合銷29a被設置為朝向輔助水槽部51b的內部突出。防脫部59b與上述第二實施方式中的防脫部29b不同點僅在于,突出方向為凸彎曲面。
在本實施方式中,各卡合銷29a為具有能夠與后述的分隔部件52的上側固定部52e、下側固定部52f的固定部件卡合槽22u卡合的外徑的圓柱部件。
卡合銷29a的從輔助水槽部橫側面1g的突出高度為能夠卡止后述的分隔部件52的上側固定部52e、下側固定部52f的平板部22x的高度。
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的分隔部件2不同,分隔部件52具備與上述第二實施方式的分隔部件22類似的結構。相對于上述第二實施方式的分隔部件22通過沖壓成型和樹脂嵌入來制造,不同點在于,分隔部件52的主要部通過板的彎曲加工來制造。此外,與輔助水槽部51b的x方向的寬度狹窄的情況對應地,分隔部件52的x方向的長度短于上述第二實施方式的分隔部件22。
如圖24所示,與分隔部件22的上側梁狀部22c、下側梁狀部22d及連接部22a、22b對應地,分隔部件52分別具備上側梁狀部52c、下側梁狀部52d及連接部52a、52b。
在分隔部件52中進行平板的彎曲加工,以形成開口部52t、上側梁狀部52c及下側梁狀部52d的形狀。
開口部52t由上側梁狀部52c、下側梁狀部52d及在上側梁狀部52c及下側梁狀部52d的x方向的兩端部沿z方向連接它們的柱狀部52g包圍而形成。從y方向觀察時,開口部52t被形成為在x方向上長的矩形狀。
如圖25所示,z方向上的下方側開口的剖面c字狀的彎折部沿x方向延伸而構成上側梁狀部52c。在上側梁狀部52c的上端,形成有與yz平面平行的上側卡止面52i。上側卡止面52i構成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同樣的第一導軌部r1。
z方向上的下方側開口的剖面c字狀的彎折部沿x方向延伸而構成下側梁狀部52d。在下側梁狀部52d的上端形成有與yz平面平行的下側卡止面52r。
如圖22所示,從z方向上的上側觀察時,下側卡止面52r在y方向上比上側卡止面52i更向水槽側51a側突出。
下側卡止面52r構成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同樣的第四導軌部r4。
如圖24至圖26所示,各柱狀部52g具備與xz平面平行的平板狀的前面部52b和在開口部52t的x方向上的端部沿z方向延伸的彎曲部52n。
前面部52b的下端部和下側梁狀部52d通過沿下側卡止面52r在y方向上延伸的平板部52z來連接。與下側卡止面52r同樣,平板部52z構成第四導軌部r4的一部分。
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中的連接部2a、2b同樣,連接部52a、52b被形成為以yz平面為對稱面的彼此面對稱的形狀。以下,對連接部52a、52b所對應的形狀使用共同的附圖標記,并以連接部52a的形狀為例進行說明。
如圖25所示,連接部52a在分隔部件52的長度方向的端部具備被樹脂嵌入到上側梁狀部52c和下側梁狀部52d的內側以及柱狀部52g的側方的樹脂部52a。
如圖26所示,樹脂部52a具備從x方向上的上側梁狀部52c的端部沿xy平面在朝向y方向上的后側且x方向上的中央部側的傾斜方向上突出的上側固定部52e。上側固定部52e在與比導軌部51c更上側的輔助水槽部橫側面1g抵接的部位具備抵接面部52w。
樹脂部52a具備從x方向上的下側梁狀部52d的端部與上側固定部52e平行地延伸的下側固定部52f。下側固定部52f在與比導軌部51c更高下側的輔助水槽部橫側面1g抵接的部位具備抵接面部52y。
如圖22所示,從z方向觀察到的抵接面部52w、52y的角度與輔助水槽部橫側面1g相對于zx平面的傾斜角度一致。
如圖25所示,在上側固定部52e(下側固定部52f),與抵接面部52w(52y)(參照圖26)相反側的內側表面52w(52y)上,形成有固定部件插入孔52v。
固定部件插入孔52v為沿z軸方向延伸且向z方向上的下方開口的u字狀的孔部。固定部件插入孔52v的開口寬度及r部的半徑被形成為能夠插入固定部件59e、59f的防脫部59b的尺寸。
如圖23所示,在固定部件插入孔52v的內部,從抵接面部52w(52y)及內側表面52w(52y)分離的平板部52x與抵接面部52w(52y)平行地延伸。
如圖26所示,在平板部52x,沿厚度方向貫通有與上述第二實施方式同樣的固定部件卡合槽22u。
形成于上側固定部52e(下側固定部52f)的固定部件插入孔52v收容固定部件59e(59f)的防脫部59b。
形成于上側固定部52e(下側固定部52f)的固定部件卡合槽22u與固定部件59e(59f)的卡合銷59a卡合。
卡合銷29a的從輔助水槽部橫側面1g起的突出高度比從抵接面部52w(52y)至平板部52x中的內側表面52w(52y)側的表面的距離稍高。
在制造這種結構的分隔部件52時,首先,通過對金屬板進行沖壓加工,形成上側梁狀部2c、下側梁狀部2d及柱狀部52g的形狀。接著,使用適當的成型模將連接部52a、52b通過樹脂嵌入形成在經沖壓加工的金屬板上。金屬板及樹脂材料可以使用與上述第二實施方式中的分隔部件22同樣的材料。
根據分隔部件52,能夠以與上述第二實施方式中的分隔部件22大致同樣的方式,對水槽主體51裝卸分隔部件52。
在上述第二實施方式中,分別相對于一個固定部件29裝卸連接部22a、22b的固定部22a。與此相對地,在本實施方式中,分別相對于固定部件59e、59f裝卸連接部52a(52b)的上側固定部52e、下側固定部52f,在這一點不同。
如此,由于本實施方式中的分隔部件52與第二實施方式的分隔部件22相比增加固定部位,能降低施加到每一部位的固定位置上的負載。因此,能提高分隔部件52的耐負載性能。
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于連接部52a(52b)的上側固定部52e、下側固定部52f與分別設置于不同位置的固定部件59e、59f卡合,因此分隔部件52的固定姿勢更穩定。
如圖21所示,當分隔部件52被固定到固定部件59e、59f時,第一導軌部r1排列在與后側水槽部側面1i的上端部附近的后側平板部1m相同的高度上。同樣,第四導軌部r4排列在與后側導軌部1k相同的高度上。
如圖22所示,當分隔部件52被固定到固定部件59e、59f時,從z方向觀察時,第一導軌部r1的水槽部51a側的端部位于與后側水槽部側面1i的上端部的位置大致相同的位置上。同樣,第四導軌部r4位于后側導軌部1k的延長線上。
因此,第一導軌部r1在x方向上隔著微小的間隙與各后側平板部1m相鄰。第四導軌部r4在x方向上隔著微小的間隙與各后側導軌部1k相鄰。
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同樣,以這種位置關系固定的分隔部件52具備第一導軌部r1及第四導軌部r4。因此,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同樣,能夠通過這些導軌部,在水槽部51a的上側或內部能夠滑動移動地卡止第一放置部件。
此外,由于第一導軌部r1(第四導軌部r4)與相同高度的各后側平板部1m(各后側導軌部1k)相鄰,因此第一放置部件也能夠在第一導軌部r1(第四導軌部r4)和各后側平板部1m(各后側導軌部1k)中的任一個上順利地移動。
在此,對能夠放置在本實施方式的水槽主體51中的第一放置部件及第二放置部件的例子進行說明。
在圖20所示的水槽主體51中,作為能夠從水槽部51a的上方裝卸的附件,配置有板54(第一放置部件)、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同樣的瀝水籃子5、6(第一放置部件)及板57(第一放置部件)。
板54為例如將清洗對象物、烹飪材料、烹飪器具、餐具等放置在水槽部51a的內部的放置板。
板54例如由外周部經卷邊彎曲而成的不銹鋼板構成。板54為在y方向上長的矩形狀。板54如圖21所示,作為y方向上的前側的端部的前側卡止部54b從上方卡止在水槽部51a的前側導軌部1c上。板54的作為y方向上的后側的端部的后側卡止部54a從上方卡止在分隔部件52的第四導軌部r4及水槽部51a的后側導軌部1k中的至少一個上。
板54橫貫配置在水槽部51a的內側。通過使板54在前側導軌部1c和第四導軌部r4及后側導軌部1k中的至少一個的上表面滑動,從而能夠沿x方向移動。
通過上述的未圖示的后側卡止部5a(6a)被卡止在第四導軌部r4及后側導軌部1k中的至少一個(第一導軌部r1及后側平板部1m中的至少一個)上,從而在水槽部51a的內部(上部)橫貫配置本實施方式中的瀝水籃5(6),這一點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不同。
如圖20所示,板57為被配置在水槽部51a的上部的第一放置部件的例。
板57為例如放置清洗對象物、烹飪材料、烹飪器具、餐具等的放置板。板57為在y方向上長的矩形狀。在板57的上表面部57a形成有瀝水用的多個槽部。
在板57的長度方向的兩端部沿y方向伸出有分別將金屬線材或管材彎折而形成的上側卡止部57c。
如圖21所示,板57的下表面部57d被形成在距上側卡止部57c的下部的距離和水槽主體51中的平板部1c的上表面與分隔部件52的第一導軌部r1之間的距離相等的位置上
在上側卡止部57c之一被配置在y方向上的前側的平板部1c上的情況下,下表面部57d的y方向上的尺寸具有能夠將y方向上的后側的下表面部57d的端部配置在分隔部件52的第一導軌部r1上的大小。
因此,能夠將板57的一側的上側卡止部57c卡止在y方向上的前側的平板部1c上,并且能夠將在y方向上與該上側卡止部57c相反的一側的下表面部57d卡止在第一導軌部r1及后側平板部1m中的至少一個上。在該情況下,板57以上表面部57a與xy平面平行的狀態,橫貫配置在水槽部51a的上部。
通過使板57在平板部1c的上表面和第一導軌部r1及后側導軌部1k中的至少一個的上表面上滑動,從而能夠沿x方向移動。
本實施方式中的分隔部件52不具有如上述第一實施方式中的第二導軌部r2那樣的第二卡止部。在第一導軌部r1及第四導軌部r4中的任一個上未放置第一放置部件的情況下,也可以將第二放置部件放置在本實施方式的第一導軌部r1、第四導軌部r4上。
但是,當在第一導軌部r1及第四導軌部r4放置有第一放置部件時,無法在第一導軌部r1及第四導軌部r4放置第一放置部件。
但是,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于輔助水槽部51b具備導軌部51c,因此能夠通過使用輔助水槽部51b的導軌部51c放置第二放置部件,而不使用分隔部件52。
下面,對能夠放置在輔助水槽部51b中的第二放置部件的例子進行說明。
圖27是表示能夠配置在本發明的第四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多功能水槽中的第二放置部件的結構例的示意性立體圖。
如圖20所示,線筐53為被配置在輔助水槽部51b的內部的第二放置部件的一例。線筐53從上方被能夠裝卸地配置在輔助水槽部51b的內部。
例如,線筐53為能夠瀝水地放置并收容海綿或刷子等清洗用具、洗滌劑、烹飪用具、瀝水對象物等的收納器具。
只要能夠在與分隔部件52不卡止的情況下配置在輔助水槽部51b的內部,就并不特別限定線筐53的形狀。
如圖27所示,本實施方式中的線筐53作為一例具備第一線材部53a、第二線材部53b及第三線材部53c。
第一線材部53a由從y方向觀察時彎曲成向z方向的下側開口的門型的線材構成。
如圖21所示,從x方向觀察時,第一線材部53a由下框部53d和上框部53e形成,其中,該下框部53d靠近輔助水槽部51b的導軌部51c側且與輔助水槽部后側面1h并行,該上框部53e在比下框部53d的上端更上側沿鉛直面延伸。
下框部53d在zx平面內從上框部53e的下端起彎曲。下框部53d以比輔助水槽部后側面1h相對于鉛直面的傾斜角稍大的傾斜角相對于鉛直面向y方向上的前側傾斜。因此,如圖21所示,在下框部53d的上端與輔助水槽部后側面1h的上端部接觸的狀態下,下框部53d隨著向下方進展,從輔助水槽部后側面1h朝向y方向上的前側分離。
如圖27所示,第二線材部53b具備卡止部53a、前側外框部53c及底部53b。
從z方向觀察時,卡止部53a通過彎曲成沿輔助水槽部51b的導軌部51c的形狀的線材來形成。在本實施方式中,卡止部53a被彎曲成與導軌部51c同樣的大致梯形狀。
卡止部53a為從上側卡止在輔助水槽部51b的導軌部51c上的卡止部。此外,卡止部53a也為限定第二線材部53b的y方向上的后側及x方向上的兩端部的外形的外框部分。
在卡止部53a中的y方向的后側的直線部分的內側固定有第一線材部53a的下框部53d的下端。
前側外框部53c為限定第二線材部53b的y方向上的前側的外形的外框部分。只要在將線筐53配置在輔助水槽部51b內時與分隔部件52不干涉的形狀,就并不特別限定前側外框部53c。
在圖27所示的例子中,前側外框部53c在比卡止部53a稍高的位置沿x方向以線狀延伸。前側外框部53c的x方向上的兩端部經由向z方向突出的門型的彎曲部53f連接到y方向上的前側的卡止部53a的端部。
各彎曲部53f被形成為在將線筐53配置在輔助水槽部51b的內部時,橫跨固定在輔助水槽部51b中的分隔部件52的各下側固定部52f的形狀。
卡止部53a和前側外框部53c構成從z方向觀察時大致梯形狀的閉環。
底部53b通過以格子狀配置在由卡止部53a和前側外框部53c構成的外框的內側的線材組來形成。沿x方向延伸的線狀部和沿y方向延伸的線狀部彼此交叉形成底部53b。
關于底部53b中的格子間距,與收容在線筐53中的配置物的大小相應地,選擇能夠放置及瀝水的適當的間距。
如圖21所示,第三線材部53c為當第二線材部53b被放置在輔助水槽部51b的導軌部51c上時,位于比輔助水槽部后側面1h更后方的平板部1c的上方的框體部分。
如圖27所示,第三線材部53c具備梁狀部53h、后框部53g及格子部53i。
梁狀部53h為從上框部53e的各下端朝向與第二線材部53b相反一側沿y方向延伸的線狀部分。
后框部53g為具有與第一線材部53a的上框部53e相同的形狀的框狀部分。后框部53g的各下端被連接到梁狀部53h的伸出方向的前端部。后框部53g在y方向上隔開規定的距離與上框部53e相對置。
格子部53i被固定到在x方向上彼此相對置的各梁狀部53h上,并且為沿x方向延伸的多個線狀部。
根據這種結構,上框部53e和第三線材部53c構成從z方向觀察時在x方向上長的矩形狀且從y方向觀察時向上方開口的矩形槽狀的立體框部分。格子部53i構成該立體框部分的底部。可在該立體框部分的內側能夠瀝水地配置適當的配置物。在該立體框部分,上框部53e及后框部53g也具有當對輔助水槽部51b裝卸線筐53時用于使用者手持的把手的功能。
線筐53能夠通過金屬制或樹脂制的線材來形成。
如圖21所示,通過以從輔助水槽部51b的上方落入的方式插入線筐53,從而被配置在輔助水槽部51b的內側(以下,稱作放置狀態)。
在放置狀態下,卡止部53a從上方與導軌部51c抵接。前側外框部53c被配置在面對分隔部件52的開口部52t的位置上,并與分隔部件52分離。
其中,如圖22所示,各彎曲部53f處于橫跨各下部固定部52f的位置關系。由此,即使線筐53向y方向上的前側(朝向分隔部件52的側)移動,各彎曲部53f也停止在與分隔部件52的柱狀部52g碰撞的位置上。各彎曲部53f與柱狀部52g之間的間隙被設定為即使線筐53沿y方向最大限度地移動,卡止部53a也不會從導軌部51c脫離的大小。
在放置狀態下,線筐53的第二線材部53b在輔助水槽部51b的內部覆蓋導軌部51c的內側。第二線材部53b構成將輔助水槽部51b的內部空間上下劃分的格子框。
如圖22所示,通過分隔部件52的柱狀部52g的位置和導軌部51c上方的輔助水槽部后側面1h的位置,來限制線筐53的y方向的移動范圍。
根據這種配置,例如通過使使用者手持露出到平板部1c上的上框部53e及后框部53g并向上方抬起,從而將配置在輔助水槽部51b中的線筐53取出到輔助水槽部51b的外部。
根據本實施方式的洗滌臺105,由于水槽主體51具備分隔部件52,因此能夠在水槽部51a的上側或內部放置第一放置部件,而不會使第一放置部件與第二放置部件卡止。因此,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相同,能降低配置在輔助水槽部中的部件的結構限制,能夠以更多功能使用輔助水槽部。
根據本實施方式的洗滌臺105,由于輔助水槽部51b具備放置第二放置部件的導軌部51c,因此即使在輔助水槽部51b中放置線筐53等第二放置部件,第二放置部件的負載載荷不會作用于分隔部件52。因此,能降低分隔部件52的負載載荷。其結果,能降低分隔部件52的剛性或使分隔部件52輕量化。
由于輔助水槽部51b具備從下方支撐第二放置部件的外周部的導軌部51c,因此作為第二放置部件,能使用在底部具有從上方與導軌部51c卡止的外周部的適當的筐體或容器。
[第五實施方式]
接著,對本發明的第五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多功能水槽進行說明。
圖28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五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多功能水槽的主要部的結構的示意性剖視圖。圖29是本發明的第五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多功能水槽的分隔部件的示意性立體圖。
如圖28所示的主要部的結構那樣,本實施方式的洗滌臺106(多功能水槽)代替上述第一實施方式的水槽主體1的分隔部件22,具備水槽主體61及分隔部件62。
下面,以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不同的點為中心進行說明。
如圖28所示,水槽主體61代替上述第一實施方式中的水槽主體1的水槽部1a,具備水槽部61a。
如圖28所示,水槽部61a不具備上述第一實施方式中的水槽部1a的橫側導軌部1d,并且代替前側導軌部1c,具備前側導軌部61d、61e。
前側導軌部61d、61e由從y方向上的前側的水槽部側面1b向水槽部61a的內側突出的突條構成。因此,在本實施方式中,比前側導軌部61e更下方的水槽部側面1b、夾在前側導軌部61d、61e之間的水槽部側面1b和比前側導軌部61d更上方的水槽部側面1b均排列在大致同一平面(包括同一平面的情況)上。
與前側導軌部1c相同,水槽部側面1b的前側導軌部61d、61e沿x方向延伸,并且各上表面與xy平面平行。
關于z方向的位置,前側導軌部61d比前側導軌部61e更靠上側。
只要前側導軌部61d、61e與前側導軌部1c同樣為承受第一放置部件的規格負載的結構即可,可以以任何方式形成。在本實施方式中,前側導軌部61d、61e例如通過拉伸加工等與水槽主體1一體形成。
如圖28及圖29所示,分隔部件62代替上述第一實施方式的分隔部件2的上側梁狀部2c及下側梁狀部2d,具備第一梁狀部62c及第二梁狀部62d、第三梁狀部62e。
分隔部件62在連接部2a、2b處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同樣被固定在輔助水槽部1b中。以下,對固定在輔助水槽部1b中的分隔部件62的結構進行說明。
第一梁狀部62c、第二梁狀部62d及第三梁狀部62e的沿zx平面的剖面形狀為方型管狀(參照圖28)。第一梁狀部62c、第二梁狀部62d及第三梁狀部62e沿x方向延伸。在第一梁狀部62c、第二梁狀部62d及第三梁狀部62e的上表面,作為至少卡止第一放置部件的第一卡止部,分別形成有上側卡止面62c、第一下側卡止面62d、第二下側卡止面62e。
在第一梁狀部62c與第二梁狀部62d之間及第二梁狀部62d與第三梁狀部62e之間,形成有沿y方向貫通的開口部62t、62s。
開口部62t、62s的形狀為從y方向觀察時在x方向上細長的矩形狀。
上側卡止面62c被形成在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的分隔部件2的上側卡止面2i同樣的位置上。
第一下側卡止面62d被形成在與前側導軌部61d的上表面相同的高度上。
第二下側卡止面62e被形成在與前側導軌部61e的上表面相同的高度上。
根據這種結構,如圖28所示,能夠在平板部1c及上側卡止面62c的上表面放置例如板7的第一放置部件,并且該第一放置部件能夠沿x方向滑動移動。
上側卡止面62c在水槽部的上側構成能夠卡止從z方向觀察時以橫貫水槽部的內側的方式配置的第一放置部件的第一導軌部r1(第一卡止部)。
能夠在前側導軌部61d(61e)的上表面及第一下側卡止面62d(第二下側卡止面62e)上放置例如瀝水板4的第一放置部件,并且該第一放置部件能夠沿x方向滑動移動。
第一下側卡止面62d、第二下側卡止面62e均構成在水槽部的內部能夠卡止從z方向觀察時以橫貫水槽部的內側的方式配置的第一放置部件的第四導軌部r4(第一卡止部)。即,本實施方式為在不同的高度設置有多個第四導軌部r4的情況的例子。
因此,由于在洗滌臺106中,能夠在水槽部61a的內部在兩個不同的高度分別配置第一放置部件,能夠有效且以多功能使用水槽部61a內的空間。
本實施方式中的第一導軌部r1及各第四導軌部r4在未配置第一放置部件的部分,也可以用作卡止第二放置部件的第二卡止部。
根據本實施方式的洗滌臺106,由于水槽主體61具備前側導軌部61d、61e和分隔部件62,因此能夠在水槽部61a的上側或內部放置第一放置部件,而不會使第一放置部件與第二放置部件卡止。因此,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同樣,能降低配置在輔助水槽部中的部件的結構限制,從而能夠以更多功能使用輔助水槽部。
由于在洗滌臺106中,前側導軌部61d、61e被形成為從水槽部側面1b向內部側突出,因此即使為y方向的尺寸相同的第一放置部件,也能夠以同樣的方式配置在前側導軌部61d及第一下側卡止面62d和前側導軌部61e及第二下側卡止面62e中的任一組上。因此,在將第一放置部件配置在水槽部61a的內部的情況下,能夠變更z方向的配置位置。
此外,在上述各實施方式及各變形例的說明中,對以作為第一放置部件使用瀝水板4、54、瀝水籃5、6及板7、57,并且作為第二放置部件使用線筐3、53的情況為例進行了說明。但是,第一放置部件及第二放置部件并不限定于這些例子。
例如,作為第二放置部件,也可以使用能夠沿x方向滑動移動的網架、瀝水籃等。
例如,作為第二放置部件,也可以使用如瀝水板4、54、板7、57等那樣搭在輔助水槽部1b的內部、上部而使用的放置板。
在上述各實施方式及各變形例的說明中,以分隔部件能夠將第一放置部件或第二放置部件配置在高度方向不同的兩個或三個位置上的情況為例進行了說明。但是,在分隔部件也可以設置第一卡止部、第二卡止部,使得能夠在四級以上配置第一放置部件或第二放置部件。
在上述第一及第二實施方式的說明中,對分隔部件由四個零件結構的裝配體構成的例進行了說明。
但是,例如也可以通過第一實施方式的裝配狀態的形狀一體成型的壓鑄件等來制造分隔部件。
例如,也可以通過焊接等使多個零件一體化而構成分割部件。
在上述第二及第三實施方式的說明中,對能夠裝卸地固定分隔部件的結構的一例進行了說明。但是,分隔部件的裝卸結構不限于這些。
例如,插入固定部件的插入開口部也可以在固定部的下端部開口。在該情況下,能夠僅通過使分隔部件沿z方向移動來進行裝卸。
例如,通過使固定部件插入孔的大小比固定部件足夠大,省略插入開口部。在該情況下,能提高固定部的剛性。
在上述第三實施方式及第三變形例的說明中,以固定部由金屬材料構成的情況為例進行了說明,但也可以在固定部中的與水槽部的抵接部形成樹脂等絕緣體層。
在上述第一至第四實施方式以及上述第一第三變形例的說明中,以水槽主體具備橫側導軌1d的情況為例進行了說明。
但是,在這些各實施方式及變形例中,第一放置部件被配置為能夠沿x方向移動,并通過前側導軌部1c和分隔部件從下方以耐規格負載的方式支撐。因此,在水槽主體中,橫側導軌部1d并不是必須的結構。水槽主體也可以是省略橫側導軌部1d的結構。
在上述第五實施方式的說明中,以水槽主體61不具有橫側導軌部的情況為例進行了說明。
但是,在第五實施方式中,也可以在與前側導軌部61d、61e中的至少任一個相同的高度上形成有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同樣的橫側導軌部1d。
或者,也可以在x方向上的水槽部側面1b上形成有具有與前側導軌部61d、61e同樣的結構的橫側導軌部。
在上述各實施方式及各變形例的說明中,以構成將第一放置部件卡止在水槽部的水槽側卡止部的各導軌部、或者構成將第二放置部件卡止在輔助水槽部的輔助水槽側卡止部的導軌部連續延伸的情況為例進行了說明。但是,只要水槽側卡止部及輔助水槽側卡止部分別不妨礙第一放置部件及第二放置部件的放置或滑動移動,也可以不連續形成。
固定分隔部件的固定部和輔助水槽側的固定部件的結構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的結構,固定部與固定部件通過卡合、嵌合等來固定(包括能夠裝卸地固定的方式)即可。例如,也可以是通過將固定部側設為凸狀,并將固定部件側設為凹狀來使其卡合的方式。
在上述實施方式及各變形例的說明中,以分隔部件被固定在輔助水槽部的固定部件上的情況為例進行了說明,但分隔部件的固定位置不限于輔助水槽部的側面,也可以固定在水槽部側。
以上,對本發明優選的各實施方式和各變形例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并不限于這些實施方式及各變形例。在不脫離本發明的主旨的范圍內,能夠進行結構的附加、省略、置換以及其它變更。
另外,本發明并不是由前述的說明來限定,而是僅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的范圍來限定。
附圖標記說明
1、21、51、61水槽主體
1a、51a、61a水槽部
1b、51b輔助水槽部
1c、61d、61e前側導軌部
1d橫側導軌部
1g輔助水槽部橫側面
1h輔助水槽部后側面
1i后側水槽部側面
1k后側導軌部
1m后側平板部
2、12、22、32、32e、42、52、62分隔部件
2a、2b、22a、22b、32a、32b、42a、42b、52a、52b連接部
2c、12c、22c、32c、42c、52c上側梁狀部
2d、12d、22d、32d、42d、52d下側梁狀部
2a、22a、32a、42a固定部
2e、2g、2y卡止面
2i、2p、22i、22p、32i、32p、42i、42p、52i、62c上側卡止面
2k、2r、22k、22r、32k、32r、52r下側卡止面
2t、32t、52t、62t、62s開口部
3、53線筐(第二放置部件)
3c前側卡止部
4瀝水板(第一放置部件)
4a、5a、6a、7a、54a后側卡止部
5、6瀝水籃(第一放置部件)
4b、6b前側卡止部
7、54、57板(第一放置部件)
9、29、59e、59f固定部件
22u、32u固定部件卡合槽
22y、32y插入開口部
51c導軌部
52e上側固定部
52f下部固定部
52g柱狀部
62d第一下側卡止面
62e第二下側卡止面
62c第一梁狀部
62d第二梁狀部
62e第三梁狀部
100、102、103、104、105、106洗滌臺(多功能水槽)
r1第一導軌部(第一卡止部)
r2第二導軌部(第二卡止部)
r3第三導軌部
r4第四導軌部(第一卡止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