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地漏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地漏蓋和防臭地漏。
背景技術:
地漏,是連接排水管道系統與室內地面的重要接口,作為住宅中排水系統的重要部件,地漏最基本的功能是漏水,但是,地漏如果僅僅具有漏水功能是遠遠不能滿足人們生產生活需要的。由于排水管道內的異味容易通過地漏反流至衛浴間等,異味反流將嚴重影響衛浴間的空氣質量以及人們的居住環境。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家庭有時還會有地漏反水情況的發生,給人們帶來了很多煩惱。為了改善地漏的異味反流及反水問題,人們開發出了各種形式的防臭地漏:
例如,某些地漏在內部設置有水封,在蓄水狀態下,水封可以阻隔從排水管道反流的異味,但是如果地漏內的水體干涸,則地漏將會失去水封功能,此時異味可以直接通過地漏反流至室內。另外如果出現反水情況,水封地漏則無法解決。
又例如,某些地漏在下部設置止逆閥,如偏心塊,在有水流通過時,偏心塊打開,在無水流通過時,偏心塊閉合,此時可以有效阻隔從排水管道反流的異味,但是偏心塊容易集聚臟污和頭發等,臟污和頭發容易導致偏心塊失效,同樣的,硅膠材料制作的、翻板結構的、利用磁鐵或彈簧做為排水后回位的等止逆閥結構的地漏,都有被集聚的臟污和頭發導致的失效的情況發生,而且失效后人們往往還不知道,這樣很容易造成反味情況的發生,反水功能也同樣失效。
再例如,現有的浮子式地漏也有很多不足,比如一是和止逆閥結構有同樣的缺點;二是浮子在下水量稍微大一些就會被下水口吸附在下水口或容易出現卡頓的現象,造成排水不暢;三是反水后不能及時有效封堵。
以上舉例3種結構的地漏及現有的其他種類的地漏不能時時保證室內的空氣質量的優良,而且如出現了大量的臟污或頭發堵塞地漏后,也不能很方便的進行清理,有的用戶用夾子來清理頭發,有的用戶用鉗子來擰地漏芯,更有的用戶為了清理方便直接把地漏蓋長期扔放在一邊,把地漏芯只擰一扣等方法來達到方便清理地漏的目的。還有在平時使用過程中頭發或臟污會分散在地漏蓋附近或阻擋在地漏蓋表面上,一是影響了下水,二是在清理上也不方便。
因而,現有技術中還沒有一種真正意義上的防臭地漏以徹底解決異味反流、反水、清理不方便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地漏蓋和防臭地漏,以緩解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地漏的防臭效果不佳的技術問題。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在于:
技術方案1的發明,提供了一種用于浮子地漏的地漏蓋,所述地漏蓋包括蓋壁和蓋頂,所述蓋頂與所述蓋壁的下端相連接,所述蓋壁可拆卸的連接在所述地漏體的內側上方,所述地漏體的下端與排水管相連接。
另外,技術方案2的發明,在技術方案1的發明的基礎上,
所述蓋頂中間位置處連接一個中間鏤空的凸蓋,所述凸蓋的頂部和側壁及所述蓋頂上均設置有下水口。
另外,技術方案3的發明,在技術方案2的發明的基礎上,
所述蓋頂的背離所述凸蓋的一側在相對于所述凸蓋的位置設置有中間凹槽。
另外,技術方案4的發明,在技術方案3的發明的基礎上,
所述凸蓋上還設置有用于取放所述地漏蓋的通孔。
技術方案5的發明,提供了一種防臭地漏,采用了技術方案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地漏蓋,還包括浮子和地漏體;
所述地漏體內部設置有浮子,所述浮子設置在所述排水管的上方,所述浮子的底部與所述排水管的上方和所述地漏體的內壁相配合。
另外,技術方案6的發明,在技術方案5的發明的基礎上,
所述浮子的下端設置有防氣筒,所述防氣筒套裝在所述排水管的外側,所述浮子的底部與所述排水管的上方相配合,當所述地漏體內沒有水時,所述浮子的底部能夠將所述排水管,防止臭氣從排水管向室內溢出。
另外,技術方案7的發明,在技術方案6的發明的基礎上,
所述浮子為圓筒形。
另外,技術方案8的發明,在技術方案6的發明的基礎上,
所述浮子包括浮子主體以及設置于浮子主體且用于伸入防臭地漏的地漏體具有的出水口內的功能部;
當地漏體內的水作用于浮子的浮力能夠克服浮子的重力時,浮子上浮以使功能部的外表面與出水口之間由密封配合狀態向分離狀態轉換,水可通過地漏的出水口流出。
另外,技術方案9的發明,在技術方案8的發明的基礎上,
所述功能部包括第一半球體,所述第一半球體的至少一部分用于伸入所述出水口;
或者,
所述功能部包括第一圓錐體,所述第一圓錐體的至少一部分用于伸入所述出水口;
或者,
所述功能部包括第二半球體和第二圓錐體;所述第二半球體的平面與所述浮子主體相連接,所述第二半球體的球面與所述第二圓錐體的寬部相連接,其中,所述第二半球體的最大寬度大于所述出水口的寬度;
或者,
所述功能部包括第三半球體、第一圓柱體和第三圓錐體;所述第三半球體的平面與所述浮子主體相連接,所述第一圓柱體的一端與所述第三半球體的曲面相連接,所述第一圓柱體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三圓錐體的寬部相連接,其中,所述第三半球體的最大寬度大于所述出水口的寬度。
另外,技術方案10的發明,在技術方案6的發明的基礎上,
還包括位于所述地漏體內、且位于所述地漏蓋與所述浮子之間的過濾網;
和/或,
還包括與所述地漏體內壁可拆卸連接以用于封堵所述地漏體的頂端開口的密封蓋。
結合以上技術方案,本發明能夠達到的有益效果在于:
技術方案1的發明,提供了一種用于浮子地漏的地漏蓋,所述地漏蓋包括蓋壁和蓋頂,所述蓋頂與所述蓋壁的下端相連接,所述蓋壁可拆卸的連接在所述地漏體的內側上方,所述地漏體的下端與排水管相連接。所述地漏蓋能夠向下運動,給地漏內部的所述浮子施加向下的壓力,以使所述浮子能夠封堵地漏的出水口,使得浮子能夠與地漏的出水口緊密貼合,實現了地漏的良好密封,徹底解決了反水反味的問題。
技術方案2的發明,所述蓋頂中間位置處連接一個中間鏤空的凸蓋,所述凸蓋的頂部和側壁及所述蓋頂上均設置有下水口。
在翻轉地漏蓋,或者翻轉地漏蓋然后向下運動后,地漏蓋的凸蓋會給浮子一個向下的壓力,以使浮子與地漏的出水口緊密貼合,實現了地漏的良好密封,徹底解決了反水反味的問題。另外,蓋壁和凸蓋之間形成有凹槽。凸蓋和蓋壁之間的凹槽能夠收集臟污的毛發等,并且操作者通過簡單的拿取動作,或者借助其他工具,或者直接把地漏蓋拆卸下來進行傾倒作業即可以移除凹槽內的臟污和毛發,使得清理臟污或毛發非常方便。凸蓋的頂部和側壁及所述蓋頂上均設置有下水口,不同位置設置下水口加大了下水表面積,更有利于流體的順利排放,另外,在凸蓋和蓋頂上均設置下水口,由于凸蓋比蓋頂高,即使在蓋頂發生堵塞時,凸蓋上的下水口依然能夠保證正常下水。
技術方案3的發明,所述蓋頂的背離所述凸蓋的一側在相對于所述凸蓋的位置設置有中間凹槽。中間凹槽給浮子提供了上下運動的空間,降低了地漏的整體高度,便于地漏安裝,另外,中間凹槽能夠避免浮子在豎直方向上發生歪斜導致的浮子地漏的工作不良問題,凸蓋上還設置有用于取放地漏蓋的通孔。該通孔的設置能夠方便操作者進行翻轉、拿取以及旋轉等作業,提高了使用上的便捷性。
技術方案4的發明,所述凸蓋上還設置有用于取放所述地漏蓋的通孔,該通孔的設置能夠方便操作者進行翻轉、拿取以及旋轉等作業,提高了使用上的便捷性。
技術方案5的發明,提供了一種防臭地漏,包括地漏蓋和浮子以及地漏體。所述地漏體內部設置有浮子,所述浮子設置在所述排水管的上方,所述浮子的底部與所述排水管的上方和所述地漏體的內壁相配合。地漏的工作過程簡述如下:初始狀態下,浮子抵接于地漏的出水口(浮子密封住地漏的出水口),在下水過程中,地漏內的水體逐漸聚集,水體作用于浮子的向上的浮力逐漸增大,當水體作用于浮子的向上的浮力大于浮子的重力時,浮子逐漸上升,此時浮子逐漸遠離地漏的出水口,水體能夠通過出水口流出。當流入地漏的水體與通過出水口流出的水體處于平衡狀態時,浮子與地漏的出水口始終處于分離狀態,因而可以保證地漏的正常下水。當流入地漏的水體的流量逐漸變小,浮子受到的水體的浮力不足以克服浮子自身的重力時,浮子在自身重力作用下逐漸下降直至封堵地漏的出水口,從而實現了地漏的封堵,杜絕了異味反流問題的發生。
技術方案6的發明,所述浮子的下端設置有防氣筒,所述防氣筒套裝在所述排水管的外側,所述浮子的底部與所述排水管的上方相配合,當所述地漏體內沒有水時,所述浮子的底部能夠將所述排水管,防止臭氣從排水管向室內溢出。當流入地漏的水體的流量逐漸變小,浮子受到的水體的浮力不足以克服浮子自身的重力時,浮子在自身重力作用下逐漸下降直至封堵地漏的出水口,或者少量的水體不足以使防氣筒打開時,防氣筒依然處于閉合狀態。一方面,浮子可以實現出水口的封堵,另一方面,防氣筒可以起到一定的防反水的作用,浮子與防氣筒的組合形式,可以顯著增強地漏的防臭功能,避免了異味反流及大量反水問題的發生。
技術方案7的發明,具體限制所述浮子為圓筒形。
技術方案8的發明,所述浮子包括浮子主體以及設置于浮子主體且用于伸入防臭地漏的地漏體具有的出水口內的功能部。當地漏體內的水作用于浮子的浮力能夠克服浮子的重力時,浮子上浮以使功能部的外表面與出水口之間由密封配合狀態向分離狀態轉換,水可通過地漏的出水口流出。
技術方案9的發明,提供了功能部的四種結構形式:
形式一、功能部包括第一半球體,第一半球體的至少一部分用于伸入出水口。
設置第一半球體的原因在于:一是在下水結束后,浮子可以回到下水口的正中心,保證了浮子的自身重力對下水口的封閉接觸面的最大下壓力量,可以阻止更大的反味氣壓,起到更好的防反味效果;二是由于功能部的半球體是球面,即使浮子由于特殊情況造成浮子歪斜時,由于半球體的橫切面還是圓形,下水口的橫切面也是圓形,這樣浮子的功能部的半球體依然可以與下水口接觸面形成很好的封閉效果,不會產生縫隙,更好的防止了下水管道內異味的上反。三是在下水時半球體可以加大一點浮子的浮力,使浮子更容易的上升。
形式二、功能部包括第一圓錐體,第一圓錐體的至少一部分用于伸入出水口;
設置第一圓錐體的原因在于:在需要封堵出水口時,第一圓錐體的尖端伸入出水口,第一圓錐體的橫切圓錐面與下水管的內壁邊緣接觸,從而實現了地漏的封堵功能,一方面,第一圓錐體伸入下水管的部分較多,浮子在豎直方向上更加穩定;另一方面,第一圓錐體從最低位置上浮至完全離開下水管的過程中,由于圓錐體是伸入到下水管中,圓錐體在下水管中是上粗逐漸下細的形狀,當浮子上升,圓錐體離開下水管的過程中,下水流量是一個由小到大的過程,浮子不會因為在上升初期由于下水量過大(下水量越大,下水管下水時產生的虹吸效果越明顯,下水口表面附近對物體的吸力越大)而把浮子吸附在下水口,浮子可以在第一圓錐體的作用下較容易實現上浮,當下水量達到最大時(也是浮子完全脫離下水口時)下水口表面對物體的吸力也最大,但是由于圓錐體的作用浮子已經上浮到了一定的高度,遠離了下水口表面附近的最大吸力區,這樣浮子就不會被吸附在下水口附近,造成卡頓或被緊緊的吸在下水口造成滴水不下的現象,還有在下水的過程中圓錐體下部會與水密切接觸,加大了浮子的上浮力,再加上下水管在下水初期下水量較小,下水口對浮子的吸力較小,兩者共同作用,使浮子會很快的上升,下水流量可以達到直排的效果,解決了浮子地漏存在的下水效果不好的問題,也是當前浮子地漏不能被廣泛推廣的原因。
形式三,功能部包括第二半球體和第二圓錐體;第二半球體的平面與浮子主體相連接,第二半球體的球面與第二圓錐體的寬部相連接,其中,第二半球體的最大寬度大于出水口的寬度,第二圓錐體的最大寬度小于出水口的寬度。設置第二圓錐體的原因在于:一方面,第二圓錐體全部伸入下水管中的部分較多,浮子在豎直方向上更加穩定;另外,結合上述技術方案2和技術方案3的優點,一是浮子在歪斜的情況下功能部的半球體表面與下水管接觸密封面之間不會產生縫隙,二是在下水的過程中浮子不會出現卡頓或被下水口吸附住的現象。
形式四,功能部包括第三半球體、第一圓柱體和第三圓錐體;第三半球體的平面與浮子主體相連接,第一圓柱體的一端與第三半球體的曲面相連接,第一圓柱體的另一端與第三圓錐體的寬部相連接,其中,第三半球體的最大寬度大于出水口的寬度。第一圓柱體和第三圓錐體的最大寬度小于出水口的寬度。
設置第一圓柱體的原因在于:加長了浮子在上升初期,下水口對浮子最小吸力的高度,比如說,上升1毫米的高度的吸力和上升到3毫米的高度的吸力是一樣,這樣可以在下水口表面附近對浮子產生最大吸力前浮子可以更早的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可以更快的脫離下水口對浮子的最大吸力??梢愿踩谋WC任何情況下浮子不會出現卡頓或被吸在下水口的現象,保證了在任何情況下排水的通暢。另外技術方案4的發明結構具有半球體,圓柱體,圓錐體三者作用于浮子的優點與一身的完美結合。解決了浮子結構的地漏下水效果不好的問題,為廣泛推廣浮子地漏鋪平了道路。
技術方案10的發明,浮子上部與地漏蓋下部之間還設置有過濾網。過濾網能夠截留毛發,避免毛發直接進入地漏造成的地漏堵塞或者直接進入下水管道造成的下水管堵塞。另外,浮子與地漏蓋之間還設置有與地漏體內壁可拆卸連接的用于封堵地漏體的上端開口的密封蓋。在需要漏水時,取出密封蓋,使地漏實現正常的漏水功能,在無需使用地漏時,將密封蓋完全封堵住地漏的開口,可以徹底解決地漏的異味反流以及防反水的問題。另外,在不使用密封蓋時如果發現了有反水現象的發生,可以通過密封蓋及時地密封地漏,徹底阻止繼續反水。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方式,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地漏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和半剖視圖;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地漏蓋在正面朝上的視角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地漏蓋具有中間凹槽和通孔的情形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浮子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5a-5d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浮子的功能部的多種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地漏體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地漏體的半剖視圖;
圖8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過濾網的結構示意圖;
圖9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密封蓋的結構示意圖;
圖10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地漏的另一種結構的示意圖。
圖標:100-地漏蓋;110-蓋頂;120-蓋壁;130-凸蓋;101-凹槽;102-中間凹槽;103-通孔;200-浮子;210-浮子主體;220-功能部;221-第一半球體;222-第一圓錐體;223-第二半球體;224-第二圓錐體;225-第三半球體;226-第一圓柱體;227-第三圓錐體;300-地漏體;301-出水口;310-下水管。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景l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在本發明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中心”、“上”、“下”、“左”、“右”、“豎直”、“水平”、“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第三”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在本發明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發明中的具體含義。
下面結合附圖對實施例1和實施例2進行詳細描述: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地漏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和半剖視圖;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地漏蓋在正面朝上的視角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地漏蓋具有中間凹槽和通孔的情形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浮子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圖5a-5d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浮子的功能部的多種結構示意圖;圖6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地漏體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圖7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地漏體的半剖視圖;圖8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過濾網的結構示意圖;圖9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密封蓋的結構示意圖,圖10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地漏的另一種結構的示意圖。
實施例1
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用于浮子200地漏的地漏蓋100,地漏蓋100包括蓋壁120和蓋頂110,蓋頂110與蓋壁120的下端相連接,蓋壁120可拆卸的連接在地漏體300的內側上方,地漏體300的下端與排水管相連接。地漏蓋100直接向下運動后,給地漏內部的浮子200施加向下的壓力,以使浮子200能夠封堵地漏的出水口301,使得浮子200能夠與地漏的出水口301緊密貼合,實現了地漏的良好密封,徹底解決了反水反味的問題。
本實施例的可選方案中,蓋頂110中間位置處連接一個中間鏤空的凸蓋130,凸蓋130的頂部和側壁及蓋頂110上均設置有下水口。
在翻轉地漏蓋100,或者翻轉地漏蓋100然后向下運動后,地漏蓋100的凸蓋130會給浮子200一個向下的壓力,以使浮子200與地漏的出水口301緊密貼合,實現了地漏的良好密封,徹底解決了反水反味的問題。另外,蓋壁120和凸蓋130之間形成有凹槽101。凸蓋130和蓋壁120之間的凹槽101能夠收集臟污的毛發等,并且操作者通過簡單的拿取動作,或者借助其他工具,或者直接把地漏蓋100拆卸下來進行傾倒作業即可以移除凹槽101內的臟污和毛發,使得清理臟污或毛發非常方便。凸蓋130的頂部和側壁及蓋頂110上均設置有下水口,不同位置設置下水口加大了下水表面積,更有利于流體的順利排放,另外,在凸蓋130和蓋頂110上均設置下水口,由于凸蓋130比蓋頂110高,即使在蓋頂110發生堵塞時,凸蓋130上的下水口依然能夠保證正常下水。
本實施例的可選方案中,蓋頂110的背離凸蓋130的一側在相對于凸蓋130的位置設置有中間凹槽102。中間凹槽102給浮子200提供了上下運動的空間,降低了地漏的整體高度,便于地漏安裝,另外,中間凹槽102能夠避免浮子200在豎直方向上發生歪斜導致的浮子200地漏的工作不良問題,凸蓋130上還設置有用于取放地漏蓋100的通孔103。該通孔103的設置能夠方便操作者進行翻轉、拿取以及旋轉等作業,提高了使用上的便捷性。
本實施例的可選方案中,凸蓋130上還設置有用于取放地漏蓋100的通孔103,該通孔103的設置能夠方便操作者進行翻轉、拿取以及旋轉等作業,提高了使用上的便捷性。
實施例2
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防臭地漏,請參照圖1或者圖10,包括地漏蓋100和浮子200以及地漏體300。地漏體300內部設置有浮子200,浮子200設置在排水管的上方,浮子200的底部與排水管的上方和地漏體300的內壁相配合。
地漏的工作過程簡述如下:初始狀態下,浮子200抵接于地漏的出水口301(浮子200密封住地漏的出水口301),在下水過程中,地漏內的水體逐漸聚集,水體作用于浮子200的向上的浮力逐漸增大,當水體作用于浮子200的向上的浮力大于浮子200的重力時,浮子200逐漸上升,此時浮子200逐漸遠離地漏的出水口301,水體能夠通過出水口301流出。當流入地漏的水體與通過出水口301流出的水體處于平衡狀態時,浮子200與地漏的出水口301始終處于分離狀態,因而可以保證地漏的正常下水。當流入地漏的水體的流量逐漸變小,浮子200受到的水體的浮力不足以克服浮子200自身的重力時,浮子200在自身重力作用下逐漸下降直至封堵地漏的出水口301,從而實現了地漏的封堵,杜絕了異味反流問題的發生。
需要說明的是:圖1和圖10表明了地漏的多種結構形式,其中,圖1和圖10的主要區別在于:圖1中的地漏體為圓筒形,圖10中的地漏體為上寬下窄的異形結構,當然,所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在不偏離本發明宗旨的前提下的其他形式或者結構的地漏體均應當在本發明要求保護的范圍之內。另外,圖1和圖10的區別還包括地漏蓋和地漏體的連接方式,當然,地漏蓋和地漏體的連接不限定為螺紋連接、卡接、搭接等。
本實施例的可選方案中,浮子200的下端設置有防氣筒,防氣筒套裝在排水管的外側,浮子200的底部與排水管的上方相配合,當地漏體300內沒有水時,浮子200的底部能夠將排水管,防止臭氣從排水管向室內溢出。
當流入地漏的水體的流量逐漸變小,浮子200受到的水體的浮力不足以克服浮子200自身的重力時,浮子200在自身重力作用下逐漸下降直至封堵地漏的出水口301,或者少量的水體不足以使防氣筒打開時,防氣筒依然處于閉合狀態。一方面,浮子200可以實現出水口301的封堵,另一方面,防氣筒可以起到一定的防反水的作用,浮子200與防氣筒的組合形式,可以顯著增強地漏的防臭功能,避免了異味反流及大量反水問題的發生。
本實施例的可選方案中,具體限制浮子200為圓筒形。
本實施例的可選方案中,浮子200包括浮子主體210以及設置于浮子主體210且用于伸入防臭地漏的地漏體300具有的出水口301內的功能部220。當地漏體300內的水作用于浮子200的浮力能夠克服浮子200的重力時,浮子200上浮以使功能部220的外表面與出水口301之間由密封配合狀態向分離狀態轉換,水可通過地漏的出水口301流出。
以下對功能部220的結構形式作如下說明:
形式一、功能部220包括第一半球體221,第一半球體221的至少一部分用于伸入出水口301。
設置第一半球體221的原因在于:一是在下水結束后,浮子200可以回到下水口的正中心,保證了浮子200的自身重力對下水口的封閉接觸面的最大下壓力量,可以阻止更大的反味氣壓,起到更好的防反味效果;二是由于功能部220的半球體是球面,即使浮子200由于特殊情況造成浮子200歪斜時,由于半球體的橫切面還是圓形,下水口的橫切面也是圓形,這樣浮子200的功能部220的半球體依然可以與下水口接觸面形成很好的封閉效果,不會產生縫隙,更好的防止了下水管310道內異味的上反。三是在下水時半球體可以加大一點浮子200的浮力,使浮子200更容易的上升。
形式二、功能部220包括第一圓錐體222,第一圓錐體222的至少一部分用于伸入出水口301;
設置第一圓錐體222的原因在于:在需要封堵出水口301時,第一圓錐體222的尖端伸入出水口301,第一圓錐體222的橫切圓錐面與下水管310的內壁邊緣接觸,從而實現了地漏的封堵功能,一方面,第一圓錐體222伸入下水管310的部分較多,浮子200在豎直方向上更加穩定;另一方面,第一圓錐體222從最低位置上浮至完全離開下水管310的過程中,由于圓錐體是伸入到下水管310中,圓錐體在下水管310中是上粗逐漸下細的形狀,當浮子200上升,圓錐體離開下水管310的過程中,下水流量是一個由小到大的過程,浮子200不會因為在上升初期由于下水量過大(下水量越大,下水管310下水時產生的虹吸效果越明顯,下水口表面附近對物體的吸力越大)而把浮子200吸附在下水口,浮子200可以在第一圓錐體222的作用下較容易實現上浮,當下水量達到最大時(也是浮子200完全脫離下水口時)下水口表面對物體的吸力也最大,但是由于圓錐體的作用浮子200已經上浮到了一定的高度,遠離了下水口表面附近的最大吸力區,這樣浮子200就不會被吸附在下水口附近,造成卡頓或被緊緊的吸在下水口造成滴水不下的現象,還有在下水的過程中圓錐體下部會與水密切接觸,加大了浮子200的上浮力,再加上下水管310在下水初期下水量較小,下水口對浮子200的吸力較小,兩者共同作用,使浮子200會很快的上升,下水流量可以達到直排的效果,解決了浮子200地漏存在的下水效果不好的問題,也是當前浮子200地漏不能被廣泛推廣的原因。
形式三,功能部220包括第二半球體223和第二圓錐體224;第二半球體223的平面與浮子主體210相連接,第二半球體223的球面與第二圓錐體224的寬部相連接,其中,第二半球體223的最大寬度大于出水口301的寬度,第二圓錐體224的最大寬度小于出水口301的寬度。設置第二圓錐體224的原因在于:一方面,第二圓錐體224全部伸入下水管310中的部分較多,浮子200在豎直方向上更加穩定;另外,結合上述技術方案2和技術方案3的優點,一是浮子200在歪斜的情況下功能部220的半球體表面與下水管310接觸密封面之間不會產生縫隙,二是在下水的過程中浮子200不會出現卡頓或被下水口吸附住的現象。
形式四,功能部220包括第三半球體225、第一圓柱體226和第三圓錐體227;第三半球體225的平面與浮子主體210相連接,第一圓柱體226的一端與第三半球體225的曲面相連接,第一圓柱體226的另一端與第三圓錐體227的寬部相連接,其中,第三半球體225的最大寬度大于出水口301的寬度。第一圓柱體226和第三圓錐體227的最大寬度小于出水口301的寬度。
設置第一圓柱體226的原因在于:加長了浮子200在上升初期,下水口對浮子200最小吸力的高度,比如說,上升1毫米的高度的吸力和上升到3毫米的高度的吸力是一樣,這樣可以在下水口表面附近對浮子200產生最大吸力前浮子200可以更早的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可以更快的脫離下水口對浮子200的最大吸力??梢愿踩谋WC任何情況下浮子200不會出現卡頓或被吸在下水口的現象,保證了在任何情況下排水的通暢。另外技術方案4的發明結構具有半球體,圓柱體,圓錐體三者作用于浮子200的優點與一身的完美結合。解決了浮子200結構的地漏下水效果不好的問題,為廣泛推廣浮子200地漏鋪平了道路。
本實施例的可選方案中,浮子200上部與地漏蓋100下部之間還設置有過濾網。過濾網能夠截留毛發,避免毛發直接進入地漏造成的地漏堵塞或者直接進入下水管310道造成的下水管310堵塞。另外,浮子200與地漏蓋100之間還設置有與地漏體300內壁可拆卸連接的用于封堵地漏體300的上端開口的密封蓋。在需要漏水時,取出密封蓋,使地漏實現正常的漏水功能,在無需使用地漏時,將密封蓋完全封堵住地漏的開口,可以徹底解決地漏的異味反流以及防反水的問題。另外,在不使用密封蓋時如果發現了有反水現象的發生,可以通過密封蓋及時地密封地漏,徹底阻止繼續反水。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發明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