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檢測方法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運用重型圓錐動力觸探法評價樁底注漿效果的檢測方法。
背景技術:
鉆孔灌注樁具有單樁承載力高、無擠土效應、對環境影響小、適應性強和造價低等優點,已被廣泛地應用于房建、橋梁等基礎工程中。但是由于鉆孔灌注樁施工工序多,施工中孔底沉渣很難清理干凈、泥漿護壁降低樁側土摩阻力以及設計和施工失誤等原因都可能影響到其承載力的發揮或造成工程質量事故。針對這一問題,不少工程應用了樁底注漿技術。
樁底注漿是指鉆孔、沖孔和挖孔灌注樁在成樁后,用注漿泵以一定的壓力將能固化的漿液(常用水泥漿)通過樁身注漿通道(可預埋管道,也可后造孔)注入樁底。漿液固化后,可改善樁基持力層受力狀態和荷載傳遞性能,大幅提高樁側摩阻力,修補樁身缺陷等,從而提高樁基承載力或起到對樁的加固作用。
在實際工程中,主要通過設計注漿量和注漿壓力來控制注漿效果,而對樁底注漿效果的檢測方法依舊比較匱乏?!躲@孔灌注樁樁底后注漿效果分析與研究》、《溫州安泰大廈樁底注漿試驗效果分析》等論文文獻中均是通過樁底注漿與不注漿的靜載試驗來對注漿試驗效果進行檢測,其需要依賴于大型的靜載試驗裝置實現。
技術實現要素:
考慮到目前鉆孔灌注樁應用廣泛,實際工程中較多采用樁底注漿技術,因此對樁底注漿效果的檢測就顯得尤為需要。而目前針對樁底注漿效果的檢測方法比較匱乏,為了解決樁底注漿效果檢測方法缺失的問題,本發明提出了一種運用重型圓錐動力觸探法評價樁底注漿效果的檢測方法:
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運用重型圓錐動力觸探法評價樁底注漿效果的檢測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成樁時在灌注樁內預埋兩條管道,灌注并養護完成樁身;
步驟2:在第一條預埋管道中對樁底土進行重型圓錐動力觸探試驗,用重型小錘從一定高度錘擊探頭,記錄打入一定深度的錘擊數;
步驟3:進行樁底注漿,并進行養護;
步驟4:在另一條預埋管道中對樁底注漿后的土體進行重型圓錐動力觸探試驗,用步驟2中所述的相同的重型小錘從相同的高度對探頭進行錘擊,記錄打入與步驟2相同深度所需的錘擊數;
步驟5:比較步驟2與步驟4中記錄的錘擊數,以判定樁底注漿的效果。
作為優選,兩根預埋管道之間相隔一定距離。
作為優選,兩根預埋管道的底部均伸入樁底注漿區域中,且位于同一高度。
作為優選,兩根預埋管道的頂部伸出樁頂。
作為優選,判定樁底注漿的效果時,若步驟2中記錄的錘擊數小于步驟4中記錄的錘擊數,則視為注漿后樁底土體強度得到增強。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利用重型圓錐動力觸探檢測方法可清晰地評價樁底注漿效果,為工程操作提供參照。
2.檢測方法操作簡單,成本低,且不需要其他復雜儀器;
3.在實際工程中,應用性強,有利于推廣。
附圖說明
圖1為樁底注漿效果重型圓錐動力觸探檢測裝置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步驟對本發明進一步說明。
如圖1所示,為樁底注漿效果重型圓錐動力觸探檢測方法示意圖。
步驟1:成樁時在灌注樁內預留兩根管道,即圖1中的預埋管道1和預埋管道2,兩條管道相隔一定間距設置,布設方向均沿著樁身延伸方向豎向設置,其底部均伸入樁底注漿區域4中且盡量位于同一高度。預埋管道的頂部伸出樁頂,可以將重型小錘3從頂部下放至管道底部。預埋完管道后,對樁身進行灌注并養護完成。
步驟2:在預埋管道1中對樁底土進行重型圓錐動力觸探試驗,用如圖1中的重型小錘3從一定高度錘擊探頭,記錄每打入10cm或30cm的錘擊數;
步驟3:進行樁底注漿,并進行一定時間的養護,具體養護時間按工程施工方案進行調整。待養護完成后再進行步驟4。
步驟4:在預埋管道2中再次對注漿后的對樁底土進行重型圓錐動力觸探試驗,用步驟2中的完全相同的重型小錘3從相同的高度對探頭進行錘擊,記錄每打入10cm或30cm的錘擊數。該步驟中探頭打入的深度取決于步驟2中的深度,需要與其保持一致,以便對比注漿前后樁底土體強度。
步驟5:比較步驟2與步驟4中記錄的錘擊數,評價樁底注漿的效果。一般而言,若步驟2中記錄的錘擊數小于步驟4中記錄的錘擊數,則視為注漿后樁底土體強度得到增強。但實際應用時,需要通過多次試驗確定誤差范圍,當步驟4中記錄的錘擊數超過步驟2一定數量范圍時,視為注漿后樁底土體強度得到增強。
以上所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只是本發明的一種較佳的方案,然其并非用以限制本發明。比如錘擊過程中探頭打入土體的深度可以視實際需要進行調整。因此,凡采取等同替換或等效變換的方式所獲得的技術方案,均落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