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集裝箱散料貨物裝載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集裝箱散料裝載鏟斗及應用該鏟斗的散料裝載方法。
背景技術:
自從采用國際標準的集裝箱誕生以來,便已在全球各個行業中被廣泛應用,并以此為基礎逐步實現了全球范圍內的船舶、港口、航線、公路、中轉站、橋梁、隧道及多式聯運相配套的物流系統,從而革命性的改變了全球貨物運輸方式。
以鐵路場站的散料轉載作業為例,所應用的國際標準集裝箱為散貨集裝箱,其規格包括20GP貨柜和40GP貨柜,兩種規格的集裝箱貨柜在寬度和高度上完全相同,僅在長度上存在差異,兩種規格的集裝箱貨柜的寬度均為2438mm,高度均為2591mm,而20GP貨柜的長度為6058mm,40GP貨柜的長度為12192mm。在我國的鐵路場站散料轉載作業中,又以20GP貨柜為主。
現階段,集裝箱散料裝載方式仍比較落后,并且以人工裝載方式和小型鏟車裝載方式為主。
當采用人工裝載方式時,以6人完成一個20GP貨柜的散料裝載為例,大約需要2~3個小時,作業效率低下,作業時間長,而且人工成本較高,如果裝載的散料屬于危險系數較高的貨物,還具有一定的作業危險性。
當采用小型鏟車裝載方式時,與人工裝載方式相比,完成一個20GP貨柜的散料裝載大約需要1~2個小時,盡管作業效率有所提高,但提高幅度并不明顯,同時小型鏟車裝載方式依然存在諸多弊端。目前,能夠用于集裝箱散料裝載的小型鏟車,其鏟斗的容積約為0.3m3,想要裝滿整個集裝箱貨柜,需要多次往復進行裝載,隨著裝載次數的增加,集裝箱柜內底板會不可避免出現撒落料,此時小型鏟車在途徑撒落料時,會使鏟車的車體突然抬高,這有可能導致鏟車駕駛室的頂棚與集裝箱頂板門框發生碰撞,輕則使鏟車車體受損,重則導致駕駛員受傷。由于上述情況的多發,作業現場開始逐漸采用無駕駛室外框的小型鏟車,盡管避免了鏟車與集裝箱的碰撞,但駕駛員將直接暴露在作業環境中,由于集裝箱貨柜內屬于半封閉空間,在狹小的空間內充斥著粉塵和鏟車排放的尾氣,如果駕駛員長時間處于這種環境中,必然對身體健康帶來危害。
另外,由于人工裝載方式和小型鏟車裝載方式的作業效率低下,還導致鐵路場站的利用率始終不高,散料貨物無法在短時間內清運走,導致后續貨物無處裝卸。因此,尋找一種更加高效的集裝箱散料裝載方式已經勢在必行,用以解決長期以來鐵路場站利用率一直偏低的難題。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集裝箱散料裝載鏟斗及應用該鏟斗的散料裝載方法,首次實現了集裝箱散料的高效裝載,大幅度縮短了作業時間,有效節省了作業成本,并有效解決了鐵路場站利用率偏低的難題。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集裝箱散料裝載鏟斗,包括斗壁板、斗底板、斗側板、主刃板及側刃板,所述斗壁板、斗底板及斗側板共同構成鏟斗主體,所述主刃板設置在斗底板上,所述側刃板設置在斗側板上,其特點是:在所述斗壁板上設置有與斗底板相平行的上擋板;當所述斗底板呈水平狀態時,所述上擋板為鏟斗最高點,上擋板與斗底板之間的距離為鏟斗高度,鏟斗高度范圍為0.9m~1.5m,兩個斗側板之間的距離為鏟斗寬度,鏟斗寬度范圍為1.5m~2.1m,所述斗壁板最后點與主刃板最前點之間的垂直距離為鏟斗縱深尺寸,鏟斗縱深尺寸范圍為0.7m~1.2m。
在所述斗壁板背側面固定設置有上鉸接耳板和下鉸接耳板,所述上鉸接耳板的最高點低于上擋板;在所述上鉸接耳板的鉸接孔內安裝有上轉接套筒,在上轉接套筒內設置有上鉸接軸,鏟車的拉桿通過上鉸接軸與上鉸接耳板相連;在所述下鉸接耳板的鉸接孔內安裝有下轉接套筒,在下轉接套筒內設置有下鉸接軸,鏟車的動臂通過下鉸接軸與下鉸接耳板相連。
所述上轉接套筒共設置有兩種尺寸型號,第一種尺寸型號的上轉接套筒外徑為115mm,內徑為95mm,軸向長度為55mm;第二種尺寸型號的上轉接套筒外徑為115mm,內徑為90mm,軸向長度為55mm;所述上鉸接耳板的鉸接孔直徑為115mm。
所述上鉸接軸共設置有兩種尺寸型號,第一種尺寸型號的上鉸接軸直徑為95mm,軸向長度為290mm;第二中尺寸型號的上鉸接軸直徑為90mm,軸向長度為290mm。
所述下轉接套筒共設置有三種尺寸型號,第一種尺寸型號的上轉接套筒外徑為100mm,內徑為80mm,軸向長度為55mm;第二種尺寸型號的上轉接套筒外徑為100mm,內徑為75mm,軸向長度為55mm;第三種尺寸型號的上轉接套筒外徑為100mm,內徑為60mm,軸向長度為55mm;所述下鉸接耳板的鉸接孔直徑為100mm。
所述下鉸接軸共設置有三種尺寸型號,第一種尺寸型號的下鉸接軸直徑為80mm,軸向長度為330mm;第二種尺寸型號的下鉸接軸直徑為75mm,軸向長度為330mm;第三種尺寸型號的下鉸接軸12直徑為60mm,軸向長度為330mm。
在所述斗壁板背側面加裝有加強筋板,在所述主刃板與側刃板的連接處加載有加強護角。
一種集裝箱散料裝載方法,應用了所述的集裝箱散料裝載鏟斗,包括步驟如下:
步驟一:將大型鏟車的原裝鏟斗卸下,更換上合適尺寸的集裝箱散料裝載鏟斗;
步驟二:控制大型鏟車到料堆取料,然后返回到集裝箱門口,并使鏟斗對準集裝箱大門;
步驟三:控制大型鏟車前行,使鏟斗及動臂移入集裝箱大門并探入集裝箱內部,同時保證鏟斗與集裝箱底板之間始終維持在50mm~200mm的安全間距;
步驟四:控制動臂抬起,然后控制鏟斗向下翻轉進行卸料,并輕抖鏟斗以將料卸凈,再將鏟斗收平;
步驟五:控制動臂落下,恢復鏟斗與集裝箱底板之間50mm~200mm的安全間距,然后控制大型鏟車后退,直到動臂及鏟斗全部移出集裝箱,最后返回料堆處再次取料;
步驟六:根據散料種類的不同,在完成1斗~3斗散料裝載后,執行一次箱內存料的推擠動作;
步驟七:重復步驟二至步驟六,直至集裝箱散料裝載作業結束。
步驟六中,箱內堆料的推擠動作步驟為:先將取料后的大型鏟車開行到集裝箱門口,并使鏟斗對準集裝箱大門,同時使鏟斗與集裝箱底板之間維持在50mm~60mm的距離,然后控制大型鏟車前行,使鏟斗及動臂移入集裝箱大門并探入集裝箱內部,當鏟斗到達料堆后,控制鏟車加足馬力前行,利用裝滿散料的鏟斗將料堆向集裝箱深處推擠,當推擠動作完成后,控制鏟車后退0.5m,再控制動臂抬起,然后控制鏟斗向下翻轉進行卸料,并輕抖鏟斗以將料卸凈,再將鏟斗收平;然后控制動臂落下,恢復鏟斗與集裝箱底板之間50mm~200mm的安全間距,然后控制大型鏟車后退,直到動臂及鏟斗全部移出集裝箱為止。
步驟七中,在裝載作業結束前,需要根據集裝箱稱重結果進行散料增補作業,當散料增補作業結束后,再利用鏟斗將距集裝箱大門0.5m范圍內的散料鏟起,并將鏟斗提升0.5m后控制鏟車加足馬力前行,以快速將鏟斗內的散料拋入集裝箱內,然后控制鏟車后退,使鏟斗停留在集裝箱門口處,此時控制鏟斗翻轉下傾,直到鏟斗與動臂相垂直,且鏟斗最低點與集裝箱底板之間留有30mm~50mm的距離,然后再次控制鏟車加足馬力前行,直到將集裝箱大門處的散料進一步向內推動,且推動動作重復執行幾次,直至集裝箱大門處無過多散料為止,并保證集裝箱大門的關閉不受影響即可。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
本發明首次實現了集裝箱散料的高效裝載,大幅度縮短了作業時間,有效節省了作業成本,并有效解決了鐵路場站利用率偏低的難題。
本發明的鏟斗容積最大可達2m3左右,與傳統小型鏟車的僅0.3m3的鏟斗相比,鏟斗單次運輸量最大提高了近7倍。
本發明首次將大型鏟車引入集裝箱散料裝載作業中,將本發明的新型鏟斗與大型鏟車配裝后,大型鏟車的駕駛室和機體均留在集裝箱外部,僅利用鏟斗完成內探式裝載作業,根據散料種類的不同,每小時可完成4~8個20GP貨柜的散料裝載,與傳統的人工裝載方式和小型鏟車裝載方式相比,作業效率實現數倍的提高。
本發明的鏟斗配置有不同尺寸型號的轉接套筒和鉸接軸以供備用,而不用制備多套鏟斗來適配不同廠家的大型鏟車,能夠大幅度降低鏟斗的制造數量和制造成本。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一種集裝箱散料裝載鏟斗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的集裝箱散料裝載鏟斗與大型鏟車(局部)的裝配示意圖;
圖中,1—斗壁板,2—斗底板,3—斗側板,4—主刃板,5—側刃板,6—上擋板,7—上鉸接耳板,8—下鉸接耳板,9—上轉接套筒,10—上鉸接軸,11—下轉接套筒,12—下鉸接軸,13—拉桿,14—動臂,15—搖臂。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做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如圖1、2所示,一種集裝箱散料裝載鏟斗,包括斗壁板1、斗底板2、斗側板3、主刃板4及側刃板5,所述斗壁板1、斗底板2及斗側板3共同構成鏟斗主體,所述主刃板4設置在斗底板2上,所述側刃板5設置在斗側板3上,在所述斗壁板1上設置有與斗底板2相平行的上擋板6;當所述斗底板2呈水平狀態時,所述上擋板6為鏟斗最高點,上擋板6與斗底板2之間的距離為鏟斗高度,鏟斗高度范圍為0.9m~1.5m,兩個斗側板3之間的距離為鏟斗寬度,鏟斗寬度范圍為1.5m~2.1m,所述斗壁板1最后點與主刃板4最前點之間的垂直距離為鏟斗縱深尺寸,鏟斗縱深尺寸范圍為0.7m~1.2m。
本發明所設計的新型鏟斗,唯一目的就是用于替換大型鏟車的原裝鏟斗,并首次實現將大型鏟車引入集裝箱散料裝載作業中,由于大型鏟車的原裝鏟斗尺寸太大,已經嚴重超出了散貨集裝箱的適用范圍,因此目前還沒有大型鏟車應用于集裝箱散料裝載的先例。
為了設定合適的鏟斗尺寸參數,需要嚴格根據散貨集裝箱尺寸以及散料貨物種類而定,其中,散料貨物可主要分為礦砂類、陶泥類、糧食顆粒類、爐料粉末類、金屬釘類及礦石結塊類。
可知,20GP貨柜的散貨集裝箱外部尺寸(長×寬×高)為6058mm×2438mm×2591mm,但其內部尺寸(長×寬×高)卻為5898mm×2352mm×2385mm,因此,本發明的鏟斗寬度范圍設定在1.5m~2.1m之間,可以保證應對不同種類散料貨物時,鏟斗都可以順利伸入集裝箱內部,并且可最大程度避免鏟斗與集裝箱內側板發生磕碰,以使鏟斗與集裝箱內側板之間留足安全距離,又兼顧鏟斗的載貨容積最大化。在上述鏟斗參數尺寸下,鏟斗的容積最大可達2m3左右,與傳統小型鏟車的鏟斗相比,鏟斗單次運輸量最大可提高近7倍。
另外,由于現有的鏟車生產企業在鏟車相關零部件上存在著一些尺寸差異,為了使本發明所設計的新型鏟斗能夠同時適配安裝到各個企業生產的大型鏟車上,需要對鏟斗的鉸接部分進行特殊設計,具體如下:
在所述斗壁板1背側面固定設置有上鉸接耳板7和下鉸接耳板8,所述上鉸接耳板7的最高點低于上擋板6;在所述上鉸接耳板7的鉸接孔內安裝有上轉接套筒9,在上轉接套筒9內設置有上鉸接軸10,鏟車的拉桿13通過上鉸接軸10與上鉸接耳板7相連;在所述下鉸接耳板8的鉸接孔內安裝有下轉接套筒11,在下轉接套筒11內設置有下鉸接軸12,鏟車的動臂14通過下鉸接軸12與下鉸接耳板8相連。
所述上轉接套筒9共設置有兩種尺寸型號,第一種尺寸型號的上轉接套筒9外徑為115mm,內徑為95mm,軸向長度為55mm;第二種尺寸型號的上轉接套筒9外徑為115mm,內徑為90mm,軸向長度為55mm;所述上鉸接耳板7的鉸接孔直徑為115mm。
所述上鉸接軸10共設置有兩種尺寸型號,第一種尺寸型號的上鉸接軸10直徑為95mm,軸向長度為290mm;第二中尺寸型號的上鉸接軸10直徑為90mm,軸向長度為290mm。
所述下轉接套筒11共設置有三種尺寸型號,第一種尺寸型號的上轉接套筒9外徑為100mm,內徑為80mm,軸向長度為55mm;第二種尺寸型號的上轉接套筒9外徑為100mm,內徑為75mm,軸向長度為55mm;第三種尺寸型號的上轉接套筒9外徑為100mm,內徑為60mm,軸向長度為55mm;所述下鉸接耳板8的鉸接孔直徑為100mm。
所述下鉸接軸12共設置有三種尺寸型號,第一種尺寸型號的下鉸接軸12直徑為80mm,軸向長度為330mm;第二種尺寸型號的下鉸接軸12直徑為75mm,軸向長度為330mm;第三種尺寸型號的下鉸接軸12直徑為60mm,軸向長度為330mm。
當作業現場的大型鏟車到位后,首先將鏟車的原裝鏟斗卸下,并按照原裝鏟斗鉸接點處鉸接軸的實際尺寸,選配合適的上轉接套筒9、上鉸接軸10、下轉接套筒11及下鉸接軸12,然后將本發明的新型鏟斗安裝到大型鏟車上。當作業現場更換了其他廠家的大型鏟車后,只需再次選配合適的轉接套筒9、上鉸接軸10、下轉接套筒11及下鉸接軸12即可,而不用制備多套新型鏟斗來適配不同廠家的大型鏟車了,因此可以大幅度降低鏟斗的制造數量和制造成本。
再有,為了進一步提高鏟斗強度,在所述斗壁板1背側面加裝有加強筋板,在所述主刃板4與側刃板5的連接處加載有加強護角。
下面將舉例說明應用本發明的鏟斗進行的散料裝載過程:
實施例一:貨物為礦砂類散料
一種集裝箱散料裝載方法,應用了所述的集裝箱散料裝載鏟斗,包括步驟如下:
步驟一:將大型鏟車的原裝鏟斗卸下,更換上合適尺寸的集裝箱散料裝載鏟斗;本實施例中,鏟斗的寬度為2.1m,鏟斗高度為1.5m,鏟斗縱深尺寸為1.2m;由于礦砂類散料具有較好的流動性且粒徑較小,即使鏟斗與集裝箱內側板之間的距離留的最小,礦砂類散料也不會在鏟斗與集裝箱內側板之間形成阻礙,并可兼顧鏟斗的載貨容積最大化;
步驟二:控制大型鏟車到料堆取料,然后返回到集裝箱門口,并使鏟斗對準集裝箱大門;
步驟三:控制大型鏟車前行,使鏟斗及動臂移入集裝箱大門并探入集裝箱內部,同時保證鏟斗與集裝箱底板之間始終維持在50mm~200mm的安全間距,直到鏟車前輪接近集裝箱大門邊框時停止前行,此時鏟斗的探入距離為4m左右;
步驟四:控制動臂抬起約1.5m的高度,然后控制鏟斗向下翻轉進行卸料,并輕抖鏟斗以將料卸凈,再將鏟斗收平;
步驟五:控制動臂落下,恢復鏟斗與集裝箱底板之間50mm~200mm的安全間距,然后控制大型鏟車后退,直到動臂及鏟斗全部移出集裝箱,最后返回料堆處再次取料;
步驟六:在完成3斗散料裝載后,執行一次箱內存料的推擠動作;先將取料后的大型鏟車開行到集裝箱門口,并使鏟斗對準集裝箱大門,同時使鏟斗與集裝箱底板之間維持在50mm~60mm的距離,然后控制大型鏟車前行,使鏟斗及動臂移入集裝箱大門并探入集裝箱內部,當鏟斗到達料堆后,控制鏟車加足馬力前行,利用裝滿散料的鏟斗將料堆向集裝箱深處推擠,當推擠動作完成后,控制鏟車后退0.5m,再控制動臂抬起約1.5m的高度,然后控制鏟斗向下翻轉進行卸料,并輕抖鏟斗以將料卸凈,再將鏟斗收平;然后控制動臂落下,恢復鏟斗與集裝箱底板之間50mm~200mm的安全間距,然后控制大型鏟車后退,直到動臂及鏟斗全部移出集裝箱為止;
步驟七:重復步驟二至步驟六,直至集裝箱散料裝載作業結束;在裝載作業結束前,需要根據集裝箱稱重結果進行散料增補作業,當散料增補作業結束后,再利用鏟斗將距集裝箱大門0.5m范圍內的散料鏟起,并將鏟斗提升0.5m后控制鏟車加足馬力前行,以快速將鏟斗內的散料拋入集裝箱內,然后控制鏟車后退,使鏟斗停留在集裝箱門口處,此時控制鏟斗翻轉下傾,直到鏟斗與動臂相垂直,且鏟斗最低點與集裝箱底板之間留有30mm~50mm的距離,然后再次控制鏟車加足馬力前行,直到將集裝箱大門處的散料進一步向內推動,且推動動作重復執行幾次,直至集裝箱大門處無過多散料為止,并保證集裝箱大門的關閉不受影響即可。
實施例二:貨物為陶泥類散料
一種集裝箱散料裝載方法,應用了所述的集裝箱散料裝載鏟斗,包括步驟如下:
步驟一:將大型鏟車的原裝鏟斗卸下,更換上合適尺寸的集裝箱散料裝載鏟斗;本實施例中,鏟斗的寬度為1.8m,鏟斗高度為1.2m,鏟斗縱深尺寸為0.9m;由于陶泥類散料的流動性要差于礦砂類散料,則鏟斗與集裝箱內側板之間的距離要留的相對大一些,防止陶泥類散料在鏟斗與集裝箱內側板之間形成阻礙,也可兼顧鏟斗的載貨容積最大化;
步驟二:控制大型鏟車到料堆取料,然后返回到集裝箱門口,并使鏟斗對準集裝箱大門;
步驟三:控制大型鏟車前行,使鏟斗及動臂移入集裝箱大門并探入集裝箱內部,同時保證鏟斗與集裝箱底板之間始終維持在50mm~200mm的安全間距,直到鏟車前輪接近集裝箱大門邊框時停止前行,此時鏟斗的探入距離為4m左右;
步驟四:控制動臂抬起約1.5m的高度,然后控制鏟斗向下翻轉進行卸料,并輕抖鏟斗以將料卸凈,再將鏟斗收平;
步驟五:控制動臂落下,恢復鏟斗與集裝箱底板之間50mm~200mm的安全間距,然后控制大型鏟車后退,直到動臂及鏟斗全部移出集裝箱,最后返回料堆處再次取料;
步驟六:在完成2斗散料裝載后,執行一次箱內存料的推擠動作;先將取料后的大型鏟車開行到集裝箱門口,并使鏟斗對準集裝箱大門,同時使鏟斗與集裝箱底板之間維持在50mm~60mm的距離,然后控制大型鏟車前行,使鏟斗及動臂移入集裝箱大門并探入集裝箱內部,當鏟斗到達料堆后,控制鏟車加足馬力前行,利用裝滿散料的鏟斗將料堆向集裝箱深處推擠,當推擠動作完成后,控制鏟車后退0.5m,再控制動臂抬起約1.5m的高度,然后控制鏟斗向下翻轉進行卸料,并輕抖鏟斗以將料卸凈,再將鏟斗收平;然后控制動臂落下,恢復鏟斗與集裝箱底板之間50mm~200mm的安全間距,然后控制大型鏟車后退,直到動臂及鏟斗全部移出集裝箱為止;
步驟七:重復步驟二至步驟六,直至集裝箱散料裝載作業結束;在裝載作業結束前,需要根據集裝箱稱重結果進行散料增補作業,當散料增補作業結束后,再利用鏟斗將距集裝箱大門0.5m范圍內的散料鏟起,并將鏟斗提升0.5m后控制鏟車加足馬力前行,以快速將鏟斗內的散料拋入集裝箱內,然后控制鏟車后退,使鏟斗停留在集裝箱門口處,此時控制鏟斗翻轉下傾,直到鏟斗與動臂相垂直,且鏟斗最低點與集裝箱底板之間留有30mm~50mm的距離,然后再次控制鏟車加足馬力前行,直到將集裝箱大門處的散料進一步向內推動,且推動動作重復執行幾次,直至集裝箱大門處無過多散料為止,并保證集裝箱大門的關閉不受影響即可。
實施例三:貨物為礦石結塊類散料
一種集裝箱散料裝載方法,應用了所述的集裝箱散料裝載鏟斗,包括步驟如下:
步驟一:將大型鏟車的原裝鏟斗卸下,更換上合適尺寸的集裝箱散料裝載鏟斗;由于礦石結塊類散料的個體最大,則鏟斗與集裝箱內側板之間的距離要留的相對充足,防止大塊礦石結塊類散料卡在鏟斗與集裝箱內側板之間,同時也要兼顧鏟斗的載貨容積最大化要求,因此,本實施例中的鏟斗寬度設為1.5m,鏟斗高度設為0.9m,鏟斗縱深尺寸設為0.7m;
步驟二:控制大型鏟車到料堆取料,然后返回到集裝箱門口,并使鏟斗對準集裝箱大門;
步驟三:控制大型鏟車前行,使鏟斗及動臂移入集裝箱大門并探入集裝箱內部,同時保證鏟斗與集裝箱底板之間始終維持在50mm~200mm的安全間距,直到鏟車前輪接近集裝箱大門邊框時停止前行,此時鏟斗的探入距離為4m左右;
步驟四:控制動臂抬起約1.5m的高度,然后控制鏟斗向下翻轉進行卸料,并輕抖鏟斗以將料卸凈,再將鏟斗收平;
步驟五:控制動臂落下,恢復鏟斗與集裝箱底板之間50mm~200mm的安全間距,然后控制大型鏟車后退,直到動臂及鏟斗全部移出集裝箱,最后返回料堆處再次取料;
步驟六:在完成1斗散料裝載后,執行一次箱內存料的推擠動作;先將取料后的大型鏟車開行到集裝箱門口,并使鏟斗對準集裝箱大門,同時使鏟斗與集裝箱底板之間維持在50mm~60mm的距離,然后控制大型鏟車前行,使鏟斗及動臂移入集裝箱大門并探入集裝箱內部,當鏟斗到達料堆后,控制鏟車加足馬力前行,利用裝滿散料的鏟斗將料堆向集裝箱深處推擠,當推擠動作完成后,控制鏟車后退0.5m,再控制動臂抬起約1.5m的高度,然后控制鏟斗向下翻轉進行卸料,并輕抖鏟斗以將料卸凈,再將鏟斗收平;然后控制動臂落下,恢復鏟斗與集裝箱底板之間50mm~200mm的安全間距,然后控制大型鏟車后退,直到動臂及鏟斗全部移出集裝箱為止;
步驟七:重復步驟二至步驟六,直至集裝箱散料裝載作業結束;在裝載作業結束前,需要根據集裝箱稱重結果進行散料增補作業,當散料增補作業結束后,再利用鏟斗將距集裝箱大門0.5m范圍內的散料鏟起,并將鏟斗提升0.5m后控制鏟車加足馬力前行,以快速將鏟斗內的散料拋入集裝箱內,然后控制鏟車后退,使鏟斗停留在集裝箱門口處,此時控制鏟斗翻轉下傾,直到鏟斗與動臂相垂直,且鏟斗最低點與集裝箱底板之間留有30mm~50mm的距離,然后再次控制鏟車加足馬力前行,直到將集裝箱大門處的散料進一步向內推動,且推動動作重復執行幾次,直至集裝箱大門處無過多散料為止,并保證集裝箱大門的關閉不受影響即可。
實施例中的方案并非用以限制本發明的專利保護范圍,凡未脫離本發明所為的等效實施或變更,均包含于本案的專利范圍中。